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7年10月4日,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太空,从此人类开启了太空时代。整整50年过去了,人们已经不再把“飞向太空”看成是什么新鲜事了,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忘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太空探索是一项充满各种未知因素的高度危险的事业,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当我们为这5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而骄傲欢呼的时候,请别忘了人类为此付出的沉痛代价,别忘了那些为了人类的进步而甘冒危险甚至献出生命的人们。
向莱伊卡致敬
莱伊卡在莫斯科街头漫无目的地走着,四处寻找能吃的东西。忽然,它看到不远处有个面目和善的人在向它打招呼,手中拿着食物。莱伊卡犹豫了一下,但还是走了过去。那人摸了摸它,把它抱起来放进了车子。从这一刻起,它的流浪狗生涯结束了,但它并不知道自己将来的命运。
1957年11月3日,苏联的第二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在这颗卫星的舱内,有一个特殊的“航天员”,它就是经过训练的莱伊卡。在经过了发射时的剧烈震荡后,莱伊卡和卫星一起冲出了大气层。科学家们在这颗不大的卫星内部设计了一套生命保障系统,使舱内的环境和地面一样,并带有充足的食物。各项监测指标显示,莱伊卡在太空中生活得很好。
早在19世纪末,俄国的“火箭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就分析到,地球大气层不可能延伸得很远,太空一定是真空环境。除此之外,太空中还存在着失重、强辐射、超低温等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因素。科学家们据此设计了种种太空飞行器的生命保障系统。但光有理论分析还远远不够,人类不能贸然进入这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于是动物们就成了“先驱者”。
莱伊卡完成了它的太空任务,地面上的科学家准备让它回到地球上来。然而,此时的科学家还没有完全掌握卫星回收的技术,由于制动系统的一个小毛病,卫星在返回时偏离了角度,飞向了更高的轨道,一去不回。可怜的莱伊卡在太空中生活了6天以后,由于氧气耗尽而孤独地死去。
莱伊卡牺牲了,但它为人类以后的太空飞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莱伊卡之后,苏联、美国和中国都多次把狗、小白鼠、蜜蜂和猴子等动物送上太空,动物们安全返回地球的几率也越来越高。它们证明了人类是可以在太空生存的,同时也帮助科学家不断检验和改进着载人航天器的技术性能。它们的功绩,将永远为人们所铭记。
为了那一个梦
在大量动物试验的基础上,人类勇士们终于决定亲自踏上太空之旅。
太空飞行并不是从火箭发射的那一刻开始的,实际上,为了起飞的那一刻,航天员要经过多年的训练。这种训练异常严格、艰苦而且枯燥无味,航天员们能够坚持下来,完全是因为心中有个一飞冲天的梦想。
然而,对他们中的一些人来说,这个梦想得以实现的那个历史瞬间再也不会到来了。
1961年3月23日,苏联航天员邦达连科已经在训练基地的一个压力隔离舱里呆了10天,他忍受了长时间与外界彻底的隔离和寂静。在完成一系列体格检查后,他用一块酒精棉擦了擦身体,然后漫不经心地把棉球随手一扔。棉球落到了一块热的平板上,立即着火了。
我们知道,太空是个真空环境,航天员要想生存,航天器内必须保持一定的氧气压力,而且必须密封,以防止氧气外泄。邦达连科所处的这个压力隔离舱完全模拟飞船内舱,富含氧气的环境使发热的酒精棉轻易地燃烧起来,继而引起熊熊大火,压力舱立刻变成了人间炼狱。邦达连科严重烧伤,被救出后不久停止了呼吸。
18天后,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进入了太空,成为大名鼎鼎的“飞天第一人”。而“323”事故被苏联当局隐瞒了25年之久。这种隐瞒可能造成的恶果之一,就是美国飞船“阿波罗1号”的惨剧。
1967年2月21日,是预定的“阿波罗1号”发射日。发射前,3位航天员格里索姆、怀特和查菲还要在地面进行一系列例行训练。1月27日,他们来到训练场,穿上航天服,登上了太空舱。这应该是一次没有任何危险的训练,火箭没有加注燃料,人们普遍认为不会出现任何意外,所以医疗队和消防队只留在站内待命,并没有处于完全戒备状态。
由于这次训练模拟的是实际的发射情况,所以太空舱内用100%的氧气来加压,而所有舱门都被锁死。训练和试验进行到将近6个小时的时候,主报警器突然发出氧气流动异常的警报。几秒钟后,传来了指令长格里索姆的惊呼:“火!舱内着火了!”
火是从格里索姆的座位下开始燃烧的,在纯氧环境下,火势迅速蔓延。
怀特疯狂地试图释放6个锁住内舱门的拴锁,但是飞船的设计者们从未想过在发射阶段航天员就需要自行逃逸的可能性,在舱内强大气压的作用下,舱门根本不可能从内部打开。
“我们着火了——让我们出去!我们自己也烧起来了!”查菲惊叫起来。但火势已经失控,随着对讲系统中传来最后一声痛苦的哭喊,通讯线路归于沉寂。
在悲剧发生5分钟之后,救援队终于打开了舱门,但为时已晚,里面的场景惨不忍睹。
事后的调查表明,很可能是某个电路中的瞬间电流放出的小火花引燃了大火,纯氧和大量的可燃材料助长了火势,而打不开舱门令航天员逃生无望。
如果美国航天局早一点知道苏联的“323”事故,悲剧或许可以避免。
后来,美国航天局将飞船内的气体由纯氧更换为64%的氧气与36%的氮气的混合物,严格减少可燃材料的使用,并改进了逃生系统,使悲剧没有再发生,“阿波罗计划”得以顺利实施,“阿波罗11号”终于完成了人类的第一次登月。
请让我们记住“阿波罗1号”指令长格里索姆说过的一段话:
“如果我们死了,我们希望我们的人民能接受它。因为我们从事的是充满危险的事业,因此我们希望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要延误航天计划的进行。毕竟,探索太空值得我们去冒生命的危险。”
(未完待续)
当我们为这5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而骄傲欢呼的时候,请别忘了人类为此付出的沉痛代价,别忘了那些为了人类的进步而甘冒危险甚至献出生命的人们。
向莱伊卡致敬
莱伊卡在莫斯科街头漫无目的地走着,四处寻找能吃的东西。忽然,它看到不远处有个面目和善的人在向它打招呼,手中拿着食物。莱伊卡犹豫了一下,但还是走了过去。那人摸了摸它,把它抱起来放进了车子。从这一刻起,它的流浪狗生涯结束了,但它并不知道自己将来的命运。
1957年11月3日,苏联的第二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在这颗卫星的舱内,有一个特殊的“航天员”,它就是经过训练的莱伊卡。在经过了发射时的剧烈震荡后,莱伊卡和卫星一起冲出了大气层。科学家们在这颗不大的卫星内部设计了一套生命保障系统,使舱内的环境和地面一样,并带有充足的食物。各项监测指标显示,莱伊卡在太空中生活得很好。
早在19世纪末,俄国的“火箭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就分析到,地球大气层不可能延伸得很远,太空一定是真空环境。除此之外,太空中还存在着失重、强辐射、超低温等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因素。科学家们据此设计了种种太空飞行器的生命保障系统。但光有理论分析还远远不够,人类不能贸然进入这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于是动物们就成了“先驱者”。
莱伊卡完成了它的太空任务,地面上的科学家准备让它回到地球上来。然而,此时的科学家还没有完全掌握卫星回收的技术,由于制动系统的一个小毛病,卫星在返回时偏离了角度,飞向了更高的轨道,一去不回。可怜的莱伊卡在太空中生活了6天以后,由于氧气耗尽而孤独地死去。
莱伊卡牺牲了,但它为人类以后的太空飞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莱伊卡之后,苏联、美国和中国都多次把狗、小白鼠、蜜蜂和猴子等动物送上太空,动物们安全返回地球的几率也越来越高。它们证明了人类是可以在太空生存的,同时也帮助科学家不断检验和改进着载人航天器的技术性能。它们的功绩,将永远为人们所铭记。
为了那一个梦
在大量动物试验的基础上,人类勇士们终于决定亲自踏上太空之旅。
太空飞行并不是从火箭发射的那一刻开始的,实际上,为了起飞的那一刻,航天员要经过多年的训练。这种训练异常严格、艰苦而且枯燥无味,航天员们能够坚持下来,完全是因为心中有个一飞冲天的梦想。
然而,对他们中的一些人来说,这个梦想得以实现的那个历史瞬间再也不会到来了。
1961年3月23日,苏联航天员邦达连科已经在训练基地的一个压力隔离舱里呆了10天,他忍受了长时间与外界彻底的隔离和寂静。在完成一系列体格检查后,他用一块酒精棉擦了擦身体,然后漫不经心地把棉球随手一扔。棉球落到了一块热的平板上,立即着火了。
我们知道,太空是个真空环境,航天员要想生存,航天器内必须保持一定的氧气压力,而且必须密封,以防止氧气外泄。邦达连科所处的这个压力隔离舱完全模拟飞船内舱,富含氧气的环境使发热的酒精棉轻易地燃烧起来,继而引起熊熊大火,压力舱立刻变成了人间炼狱。邦达连科严重烧伤,被救出后不久停止了呼吸。
18天后,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进入了太空,成为大名鼎鼎的“飞天第一人”。而“323”事故被苏联当局隐瞒了25年之久。这种隐瞒可能造成的恶果之一,就是美国飞船“阿波罗1号”的惨剧。
1967年2月21日,是预定的“阿波罗1号”发射日。发射前,3位航天员格里索姆、怀特和查菲还要在地面进行一系列例行训练。1月27日,他们来到训练场,穿上航天服,登上了太空舱。这应该是一次没有任何危险的训练,火箭没有加注燃料,人们普遍认为不会出现任何意外,所以医疗队和消防队只留在站内待命,并没有处于完全戒备状态。
由于这次训练模拟的是实际的发射情况,所以太空舱内用100%的氧气来加压,而所有舱门都被锁死。训练和试验进行到将近6个小时的时候,主报警器突然发出氧气流动异常的警报。几秒钟后,传来了指令长格里索姆的惊呼:“火!舱内着火了!”
火是从格里索姆的座位下开始燃烧的,在纯氧环境下,火势迅速蔓延。
怀特疯狂地试图释放6个锁住内舱门的拴锁,但是飞船的设计者们从未想过在发射阶段航天员就需要自行逃逸的可能性,在舱内强大气压的作用下,舱门根本不可能从内部打开。
“我们着火了——让我们出去!我们自己也烧起来了!”查菲惊叫起来。但火势已经失控,随着对讲系统中传来最后一声痛苦的哭喊,通讯线路归于沉寂。
在悲剧发生5分钟之后,救援队终于打开了舱门,但为时已晚,里面的场景惨不忍睹。
事后的调查表明,很可能是某个电路中的瞬间电流放出的小火花引燃了大火,纯氧和大量的可燃材料助长了火势,而打不开舱门令航天员逃生无望。
如果美国航天局早一点知道苏联的“323”事故,悲剧或许可以避免。
后来,美国航天局将飞船内的气体由纯氧更换为64%的氧气与36%的氮气的混合物,严格减少可燃材料的使用,并改进了逃生系统,使悲剧没有再发生,“阿波罗计划”得以顺利实施,“阿波罗11号”终于完成了人类的第一次登月。
请让我们记住“阿波罗1号”指令长格里索姆说过的一段话:
“如果我们死了,我们希望我们的人民能接受它。因为我们从事的是充满危险的事业,因此我们希望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要延误航天计划的进行。毕竟,探索太空值得我们去冒生命的危险。”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