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是由组织教学—基本练习—导入新课—新课传授—巩固—小结等七大步骤组成,但在教学中这种模式缺乏变化,很难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长期下去,课堂显得呆板、无生气。针对这一现状,在小学音乐课中,我探索了“放—扶—放”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音乐课中抓住“放—扶—放”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是一种建立在互助合作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形式,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它对于改善课堂气氛,大幅度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实效令人瞩目。笔者把“放—扶—放”教学模式运用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放”
所谓“放”,就是要体现课堂的民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者不以权威者、知识的拥有者自居,而是以引导者、促进者、赞赏鼓励者的身份出现,各小组成员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一个思考者。根据学生具有天真、活泼、好动、感觉敏锐、可塑性强、对音乐极感兴趣的特点,教学中以感受音乐作为先导,把作品所表现的情绪贯穿始终,让学生通过自身参与音乐活动,展开联想、想象,认识音乐所表达的艺术形象,获得对艺术形象的情感体验。具体做法是:一听二动。如,我在歌曲《秋虫音乐会》教学中,先用多媒体播放了秋虫音乐会的场面,同时播放歌曲,让学生聆听,学生一下子进人了角色,仿佛自己置身其中一样,听完后竟热烈地鼓掌。此时,我抓住时机,让学生说说自己听完后的感受。(为什么鼓掌?)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说高兴,有的说快乐,有的说看到了一场精彩的表演,有的说自己仿佛和它们在一起歌唱……接着我鼓励同学们用身体来表现这种情绪,当音乐再次响起的时候,同学们有的点头,有的摆动身体,有的做起动作……显然,同学们又把这欢乐的情绪表现出来了,而我这一步的目的彻底达到了。
二、“扶”
所谓“扶”就是要体现课堂的合作性,合作性又体现在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师生之间的合作。通过学生之间的积极思考和小组成员的讨论,各小组基本统一了意见,这时小组间进行切磋,各自谈谈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教师加以适当點拨并进行必要的讲授,讲授时力求做到清晰简要,时短量大,高效低耗。这时,教师好比“导演”,导为前提,演为主体,再把大量时间让给学生,这样能使学生掌握如何学习。学生对《秋虫音乐会》有了尝试后的喜悦,就希望有尽善尽美的表现。对此,我们不妨让学生再“跳一跳”,点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共同讨论。依旧以《秋虫音乐会》为例,歌曲中的切分节奏学生普遍表现不够准确,我将这一节奏形象化,用小军鼓反复演奏切分节奏,学生获得感观后再让学生唱谱填词,难点一下子突破了。这样的探讨,既体现了教者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既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又突破了重点、难点。这个环节正是“放—扶—放”教学模式的關键所在——扶。
三、“放”
这时的“放”就要体现学生学习的创造力。创造力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智力活动,而是人们充分调动和运用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在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发现某种相似或共同之处的能力,是一种超越于实用功利目的之上的精神活动。要求学生结合小组的讨论和教师的讲解,创造性地展开思考,创造性地去学习,创造性地去表现。在音乐课中,不同水准的学生在一起,优秀的学生可以为困难的学生提供智力刺激和帮助,同时对困难生进行辅导,在帮助他人过程中也巩固了知识。最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互补充启发,从而提高了分析、理解、鉴赏美的能力,也提高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以《秋虫音乐会》为例,在学生能正确且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之后,我把创作的任务交给了他们。我让学生自选歌曲中的任一秋虫,分角色边唱边即兴表演,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有的抬起头引吭高歌,有的摇头耸肩尽情抒发,有的干脆站起来边跳边唱……学生在宽松、愉悦的音乐氛围中感知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充分体现了“放—扶—放”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放。
“放—扶—放”教学模式在小学音乐课中的运用,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民主陛、合作性,对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起到特殊的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也是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追求的目标。当然,这三个环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也可以互换,这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而定。
一、“放”
所谓“放”,就是要体现课堂的民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者不以权威者、知识的拥有者自居,而是以引导者、促进者、赞赏鼓励者的身份出现,各小组成员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一个思考者。根据学生具有天真、活泼、好动、感觉敏锐、可塑性强、对音乐极感兴趣的特点,教学中以感受音乐作为先导,把作品所表现的情绪贯穿始终,让学生通过自身参与音乐活动,展开联想、想象,认识音乐所表达的艺术形象,获得对艺术形象的情感体验。具体做法是:一听二动。如,我在歌曲《秋虫音乐会》教学中,先用多媒体播放了秋虫音乐会的场面,同时播放歌曲,让学生聆听,学生一下子进人了角色,仿佛自己置身其中一样,听完后竟热烈地鼓掌。此时,我抓住时机,让学生说说自己听完后的感受。(为什么鼓掌?)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说高兴,有的说快乐,有的说看到了一场精彩的表演,有的说自己仿佛和它们在一起歌唱……接着我鼓励同学们用身体来表现这种情绪,当音乐再次响起的时候,同学们有的点头,有的摆动身体,有的做起动作……显然,同学们又把这欢乐的情绪表现出来了,而我这一步的目的彻底达到了。
二、“扶”
所谓“扶”就是要体现课堂的合作性,合作性又体现在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师生之间的合作。通过学生之间的积极思考和小组成员的讨论,各小组基本统一了意见,这时小组间进行切磋,各自谈谈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教师加以适当點拨并进行必要的讲授,讲授时力求做到清晰简要,时短量大,高效低耗。这时,教师好比“导演”,导为前提,演为主体,再把大量时间让给学生,这样能使学生掌握如何学习。学生对《秋虫音乐会》有了尝试后的喜悦,就希望有尽善尽美的表现。对此,我们不妨让学生再“跳一跳”,点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共同讨论。依旧以《秋虫音乐会》为例,歌曲中的切分节奏学生普遍表现不够准确,我将这一节奏形象化,用小军鼓反复演奏切分节奏,学生获得感观后再让学生唱谱填词,难点一下子突破了。这样的探讨,既体现了教者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既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又突破了重点、难点。这个环节正是“放—扶—放”教学模式的關键所在——扶。
三、“放”
这时的“放”就要体现学生学习的创造力。创造力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智力活动,而是人们充分调动和运用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在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发现某种相似或共同之处的能力,是一种超越于实用功利目的之上的精神活动。要求学生结合小组的讨论和教师的讲解,创造性地展开思考,创造性地去学习,创造性地去表现。在音乐课中,不同水准的学生在一起,优秀的学生可以为困难的学生提供智力刺激和帮助,同时对困难生进行辅导,在帮助他人过程中也巩固了知识。最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互补充启发,从而提高了分析、理解、鉴赏美的能力,也提高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以《秋虫音乐会》为例,在学生能正确且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之后,我把创作的任务交给了他们。我让学生自选歌曲中的任一秋虫,分角色边唱边即兴表演,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有的抬起头引吭高歌,有的摇头耸肩尽情抒发,有的干脆站起来边跳边唱……学生在宽松、愉悦的音乐氛围中感知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充分体现了“放—扶—放”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放。
“放—扶—放”教学模式在小学音乐课中的运用,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民主陛、合作性,对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起到特殊的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也是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追求的目标。当然,这三个环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也可以互换,这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