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学何以未成官学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d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明心学是宋明理学的两大学术流派之一,共同构成了儒学在宋明时期的复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王阳明更是集思想与事功于一身,被视为真“三不朽”之人,与儒家创派祖师孔子并称“两个半人”之一。再不济,也有孔(孔丘)孟(孟轲)朱(朱熹)王(王阳明)“四圣人”之誉。可是,无论后世给予王阳明或阳明心学的评价有多高,一个难以回避的事实却是:阳明心学从来没有成为官方学说!何以如此?

一、不可逾越的丰碑:朱子学


  儒学历经先秦原始儒学到汉唐经学、宋明理学,再到明清实学,每一阶段都有一位高山仰止的儒学大师,如先秦有孔子,汉唐有董仲舒,到了宋明时期则有朱熹。说是有孔、孟、朱、王“四圣”,其实儒家能称“子”的并不多。孔、孟、荀三子不论,因为毕竟是开派时期的代表人物,除此之外,后世能称“子”的,唯有朱熹一人也,世称“朱子”。即使是首次将儒学抬到官学地位的董仲舒也无此地位。到了王阳明这儿,则称“先生”了,后世弟子也不敢以“子”称之。王阳明对儒学的贡献如何不论,至少从这个角度来看,阳明心学在儒学体系中的地位可窥一斑。
  朱熹对儒学的贡献在于开创“新儒学”,让儒学在魏晋之后的衰败之相为之一振,其实儒学在唐代就没有今日所想象的那么重要。从历史发展的定位来看,这是“中兴”之功。朱子学在朱熹去世后即博得了官学地位,此后也一直绵延下去,直到整个封建王朝结束。朱子学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历宋、元、明、清四朝不说,其影响力遍及国际,如成为日本和朝鲜的官学,在朝鲜发展出了“退溪学”,在日本与神道教相融合,同时辐射到越南等东南亚诸国,成为很多汉文化圈国家的官学。在传至欧洲时,甚至影响到孟德斯鸠、伏尔泰、莱布尼茨、康德、叔本华等人。
  在儒学发展史上,朱熹是可以直接孔子的,显然王阳明还没到达这种高度。同时,朱子学巨大的国内外影响力也是阳明学难以企及的。

二、不合王朝统治者心意:自由派


  儒学在先秦时期也不过是民间学说。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焚书坑儒,以法家治国,儒学更无地位。到了汉代,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儒家成功上位为官方学说。自此,儒家的官学地位绵延历朝,不再动摇。
  两汉经学之所以能成为官学,在于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他将一个劝民“向善”、劝君行“仁政”的“在野党”主张,转换成维护王权统治合法性的“执政党”意志,鼓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自然为统治者所欢喜。法家为秦所用,在于其能治事,立法制定规矩,帮助秦朝将刚刚统一起来的国家稳定下来。儒家为汉所用,在于其能经世,论证了皇权的合法性和至高无上权威,借此强化一元统治,不再重蹈先秦皇权分散、诸侯并起之困。朱子学能成为官学,也在于其首在维护君权,并以“三纲五常”等伦理思想来加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同时完成了从“官学之儒”向“教化之儒”的转变,将官方意志成功渗透到民间。
  反观王阳明,主张“心即理”、“致良知”,只要每个人从自己的内心寻找到良知,则“人人皆可成圣”。这是典型的心性解放倡议,等于张扬个人主义,寻求己身之自由。这些思想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是典型的“自由派”思想。放在封建王朝,君权唯一,突然冒出来个个都是“圣人”、人人皆可得“解放”的学说,那又置君主权威于何地?且王阳明自身也曾三拒皇命,为人所诟病。
  一种学说要想成为官学,首在能够切合统治者的需求。所以,阳明心学这种带有典型解放意味的学说,是很难被接受的。

三、不符当权派利益:功太盛


  当然,阳明学成为官学其实是有机会的。这个机会就是改朝换代,或者一朝面临重大转折的时期。
  儒学在汉代成为官学,是取代法家的地位的;汉亡时,礼乐崩坏一如先秦,魏晋玄学才是主流思想;隋唐建朝时,虽尊儒家为官学,但实际上是儒、释、道并举,隋唐道学的地位也很高,并非儒家独尊;直到宋朝兴起,儒学方重回官学巅峰。可见,一旦改朝换代,就能给某一思想“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机会。
  在北宋时期,官学是荆公新学。王安石“以经术造士”,大倡儒学经世致用一脉,配合新政的推行,让北宋奠定了强盛之基础,从而确立了己家学说的合法性。这也是中国实学的开端之处,倘若王安石变法的效果能够持续,也许直接接续宋明理学的就是中国实学思想的大一统局面了。
  宋室南迁、偏居一隅之后,荆公新学就成了要承担北宋败局的替罪羊了。这才给了南宋时期朱子学成为官学的机会。这时的朱子学是比较激进的,如其主张“修政事,攘夷狄”、“复中原,灭仇虏”的“尊王攘夷”思想,正合有中兴之志的宋理宗赵昀之意,遂能在朱熹死后为其平反,并奉朱子学为官学正统。宋亡后,元继之,抬为科举程序。明太祖即位之初即奉朱子学为官学,自此也确定了理学在明朝的主流学说地位。
  明中后期君主昏庸、宦官专权,内忧外患、生灵涂炭,国家面临一个重大的转折期。这时候其实给了阳明心学崛起的一个机会。且王阳明也事功颇盛,扫平思田诸瑶之叛,平定宁王之乱,其心学思想也广播全国。可惜在年盛之时,碰到了刘瑾这样的权宦,以及扶不起的“阿斗”之君。阉宦当权,外侮不御,内斗不止,一众太监皆以私利为重,皇帝老儿也没有重振大明威名的志气,哪里会接纳一种新思想的诞生。即使孔圣人降世,恐怕也无济于事。阳明也生性耿直,屡次直言谏君,以图救世。如此触怒权奸,受佞幸之臣忌恨,屡遭打压,却也无力与当权派抗衡,只有急流勇退,回归乡土以图再举。等到阳明事功抬身,门生故吏遍天下之时,又在盛年逝去,实在是机遇太差。
  假设王阳明如朱熹一般,年寿七十有余,老天再给阳明二十年,也许能有转机。

四、不可原谅的后果:亡明祭


  尽管阳明生前遭忌,仕途不顺,但身故之后经一众弟子抬举,得以平反昭雪,追封文成公。这一历程几乎与朱熹一模一样,但两人学说的际遇却迥然不同。阳明身后正名,阳明学说有门下弟子不遗余力地传播,以至声名鹊起,阳明思想遍传海内外,成为一时显学。离官学正名也只一步之遥。
  可惜,成也弟子,败也弟子。阳明盛年而逝,很多思想主张还没来得及完善。日常著而不述,唯一思想集成《传习录》也是由亲传弟子录而记之,矛盾之处颇多,以至死无对证,两派弟子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据其一发挥,分为“主实有和实际工夫的务实派与主虚无和空寂本体的禅学派”。此后禅学派得势,让颇有事功学要旨的阳明学说不断向玄虚之学靠拢,以至阳明末流“空谈心性”,成为袖手清谈之流。
  历史也对王阳明实在不公。明中后期,大明王朝再无一个中兴之君,朝纲混乱,党争日剧。阳明身故不过百余年,苟延残喘的明朝终告土崩瓦解。而在国家危难之际,一众阳明后学已是朝中显赫,无奈“專心于内,不综当代之务”(顾炎武)的王学末流,不复有阳明先生的事功之才,亡国之时只会“以死求名节”,对于救世之道却束手无策。
  明亡,阳明心学成功背锅。既然背着“亡国之学”的恶名,到了清人入关,清朝也不会对阳明学高看一眼。清圣祖康熙钦定朱子学为儒学正宗,阳明学最后一个成为官学的机会也失去了。
  阳明心学,成为明朝亡国的祭品,进而衍生出明清实学,以纠阳明后学之弊。清初实学家几乎都出自心学一派,上承宋明理学,下开启蒙之风,可惜朱子学在朝,兼之西学侵入,阳明心学的历史使命也终告结束,不再有上升为官学的机会。
其他文献
问:我有许多烦恼:我的学习成绩不优秀,人际关系不好,长相不尽人意。我喜欢的人也离我而去了,我想他,我不敢告诉他。我该咋办?(猪猪)  答:到外面去跑个满身大汗,或者尽情地唱你喜欢的歌,或者蒙头大睡,总之用你最喜欢的发泄方式把那个人从心里赶出去,然后让一切重新开始。也许你会说长相是不能变的。不错,但,你对自己长相的看法可以改变啊。    问:我是个追星族,我喜欢他——井柏然。但最近我才知道,我最好的
弥漫全球的新冠疫情,封闭限行的隔离措施,给了我一个岁月静好的读书机会。写于约四百年前的《丧钟为谁而鸣:生死边缘的沉思录》,英国玄学派大诗人约翰·多恩的文笔虽艰涩生僻、深邃隐晦,但仍让今人阅读时感受到罹染瘟疫、深陷病痛中作者的思考、自勉和祈祷。美国资深医生杰里米·布朗的《致命流感:百年治療史》,给世人揭开了1918大流感那段比“一战”更残酷、死亡人数有史以来最多的全球性瘟疫的面纱。而让我读之尤其悦目
读完巴金的《家》,一种压抑的心情、愤懑的情绪压迫着我的神经。  这是一个封建制度腐蚀下的大家庭。上演着一幕幕的悲欢离合。有着不可避免的家庭纷争、勾心斗角、压迫与不公。然而,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抉择铸就了不同的命运。  可以说,故事中的觉新始终是个让人同情又恨得咬牙的角色。父亲去世后,他早早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努力撑起这个家,于是,他的青春被剥夺,他必须要面对大家族里的尔虞我诈。“许多有形和无形的箭便开始
语言  有三个标准估量语言的生命力。首先是持续的科学、思想和哲学的创造,其次是激动人心的文学作品的涌现,然后是日常交流的應用普及程度。能够在这三个方面都有出色表现的语言无疑是蓬勃扩展中的语言,反过来则是衰落的语言。语言的衰落是如何发生的呢?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当然是从科学、思想和哲学的创造力的枯竭开始的,从出色的文学创作的枯竭开始的。科学、思想、哲学和文学都是用语言表述的,这些藏在语言里面的文化
一  1941年8月,抗日战争硝烟弥漫,上海仍处于“孤岛”时期,商务印书馆以“涵芬楼藏版”之名印行《孤本元明杂剧》,初版四百部,除馆方“坚持勿售”之手工纸本五十部外,其他机制纸本三百五十部于数月内即销售一空。  《孤本元明杂剧》依据《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整理校订而成,“择其久未行世者,刻本六种,钞本一百三十八种,一律以聚珍铅字排印”。自1938年郑振铎于坊间书肆发现沉埋已久的《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
时常在《世界日报》副刊上读到王士跃的散文,这本名为《生命的浪漫与质感》集子中收入了三十八篇散文。散文大家梁实秋说:“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示出来。”  作者从个人生活或人生经验出发,取材于平凡的日常琐事,抒发人生理趣。有时谈人物,写风俗,记故园旧事,或笑或恼,依然不失书生气度,
一、一篇读书札记引发的争议  1933年1月,任教于无锡国传的钱基博开始在《青鹤》杂志连载读书札记《后东塾读书杂志》,仿清人陈澧“东塾”之说,名其斋曰“后东塾”。其时,他刚回到无锡半年左右,被聘为上海《青鹤》杂志的特约撰述。关于这份读书札记,他自作解题云:“发微抉奥,不屑屑于考证,观其会通,究其流别。”其中第一篇,即为论“范当世范伯子文集十二卷”一文。文中涉及对范氏诗文的批评,在当时的旧式文人圈子
有的女生每逢月经要来时,两腿膝关节就会疼痛,如遇上体育课,疼痛更是厉害,还伴有腹胀感觉。而等到月经干净后,这些现象又会渐渐地消失。遇到此类情况的女生往往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怪病,又不好意思上医院看医生,心里既紧张又害怕。  其实,这些女孩子患的是经期关节痛。这是月经期比较常见的“相伴症”,其发病特点是:患者在经期前一周左右出现关节痛,以膝关节为多见,走路或上下楼时疼痛明显,关节可有轻度肿胀。关节痛多
公共卫生与民众生活紧密相关,既是近代社会关注的焦点,也逐渐成为时下学术界的重要关切。公共卫生涉及面很广,现今公共卫生史的研究大多采用社会文化史、医疗史、城市史的视角,而对公共卫生制度本身的研究较为缺乏。公共卫生是涉及医学领域的专业知识范畴,所以较早有关公共卫生史的研究多是从医学角度入手。以往的研究或关注公共卫生与城市发展的关系问题,或关注一些具体卫生问题、疾病防治以及各地公共卫生体系的创建,侧重分
“阳光照耀在屋子上,就像一只艺术花瓶上的金色油漆,四处的斑驳阴影只是增强了光线的力量。在一大片沉闷的树林后面,巴特華斯和拉金家的侧墙赫然在目;只有海珀家的房子完全暴露在阳光里,以一种心平气和的冷静态度整日面对着尘土飞扬的街道。这里是佐治亚州最南端的塔里腾市,时间是九月里的一天下午。”  这是短篇小说《冰宫》的开头,美国南部映入眼帘。《冰宫》是一篇写给南方的小说,主人公莎莉·卡罗尔·海珀出生于佐治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