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教学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放手让学生阅读、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巧设问题、制造应激的心态三方面,研究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发现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33-0053-01
历史学研究的是古今中外的事情,时间跨越几千上万年,地域跨越世界各大洲,各国均囊括在内。而写历史的人,有时会带上自己的主观色彩,或因自身知识局限出现一定的错误。所以,在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参书、各类历史典籍和音像等内容中,有可能有少数內容是与原来的历史史实不相符的。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很有必要。
一、放手让学生阅读,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是:教师把要掌握的问题板书出来,再让学生阅读教材,集体提问或单个提问学生,落实答案。比如,教学“鸦片战争”时,教师一般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即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影响、失败原因、经验教训。然后让学生阅读,一个一个问题落实好,这样的教学方法既死板又枯燥。而且,这些问题的答案一般都能在书本上找到。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很难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更难产生发现问题的灵感。放手让学生阅读,要求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是突破这一僵局的好方法。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一课时,当讲到第二自然段时,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标记自己认为应该掌握的问题。学生阅读后,知道了要掌握的时间、地点、人物。然而,当进一步落实知识点时,在地点这一问题上,学生的答案与历史教参书的答案有些出入,教参书上写的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地点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可学生却说:“老师,不对,应该去掉‘东’字,是沿海地区。”教师让学生说理由,学生说:“老师,你看,书上列举的几个著名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房,那不是在沿海地区,怎么说集中在东南沿海呢?”无疑,如果仅就课本上列举的这几个民族企业,学生的观点是正确的。青少年时期是一个想象力极其丰富的时期,学生又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心理上又比较叛逆,所以用开放的方式来教学,学生往往能挖掘出教师们意想不到的问题。
二、巧设问题
巧设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好方法。例如,在一次优质课比赛中,有位教师在上“辛亥革命”一课时,在荧屏上打出了六个标点符号:逗号(,)、句号(。)、感叹号(!)、省略号(……)、问号(?)、破折号(——),然后说,假如让你用这些符号中的一个来形容辛亥革命,你会用哪个?这个问题一下吸引了所有师生的注意,学生们的思维异常活跃,议论纷纷。一个学生说可以用逗号,随即教室里爆发出笑声,因为在老师和其他同学的眼里,这些标点符号中,逗号是最不适合用来形容辛亥革命的。那名学生不慌不忙地说:“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所以只能用逗号。”又如,教师组织学生评价“澶渊之盟”时,把学生分为三个组,一组扮演“北宋人”,一组扮演“契丹人”,一组扮演现代人,要他们说说“澶渊之盟”对各自的影响。一定的时间思考后,教师首先要求“北宋人”回答。“北宋人”站起来说:“我觉得澶渊之盟是好的,因为宋辽经常发生战争,闹得老百姓不得安宁,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没有着落,我们北宋老百姓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不想再发生战争了。澶渊之盟签订后,双方不但停止了战争,还有了贸易来往,对我们来说是好的。”由此发现,精巧的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制造应激的心态
应激是指机体对各种内外界刺激因素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的过程,也可以把应激简单理解为压力或刺激,应激的最直接表现为精神紧张。心理学研究表明,应激也有积极的意义,它能使人的活动变得积极,思想变得清晰明确,判断变得迅速、果断。制造学生应激心态的方法有:分组竞赛法、辩论法、接力赛法,等等。例如,教师用接力赛的方法来上“评价林肯总统”一课,在黑板上写出“林肯是( )”,要求学生以接力赛的方式说下去(分四组)。当学生说了“林肯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林肯是一位杰出的总统”“林肯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林肯是个伟大的军事家”等后,有一个组被卡住了,正当大家在给他们组5、4、3地倒记时的时候,那个组有个学生突然高叫:“林肯是黑人的爸爸。”教室里哄堂大笑起来。教师用手势制止学生,反问:“救命恩人可称再生父母,林肯总统废除了黑人奴隶制,说他是黑人的爸爸难道过分吗?”由此说明,学生以应激的心态学习历史知识,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结束语
众所周知,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只要历史教师大胆创新,尽可能采用开放的形式上课,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精心设计问题、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气氛等,学生就能发现问题,然后自主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后辉.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探索实践[J].湖北社会科学,2010(12).
[2]吴凤萍,李超.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历史学科的应用[J].宿州师专学报,2000(03).
关键词: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发现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33-0053-01
历史学研究的是古今中外的事情,时间跨越几千上万年,地域跨越世界各大洲,各国均囊括在内。而写历史的人,有时会带上自己的主观色彩,或因自身知识局限出现一定的错误。所以,在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参书、各类历史典籍和音像等内容中,有可能有少数內容是与原来的历史史实不相符的。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很有必要。
一、放手让学生阅读,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是:教师把要掌握的问题板书出来,再让学生阅读教材,集体提问或单个提问学生,落实答案。比如,教学“鸦片战争”时,教师一般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即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影响、失败原因、经验教训。然后让学生阅读,一个一个问题落实好,这样的教学方法既死板又枯燥。而且,这些问题的答案一般都能在书本上找到。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很难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更难产生发现问题的灵感。放手让学生阅读,要求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是突破这一僵局的好方法。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一课时,当讲到第二自然段时,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标记自己认为应该掌握的问题。学生阅读后,知道了要掌握的时间、地点、人物。然而,当进一步落实知识点时,在地点这一问题上,学生的答案与历史教参书的答案有些出入,教参书上写的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地点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可学生却说:“老师,不对,应该去掉‘东’字,是沿海地区。”教师让学生说理由,学生说:“老师,你看,书上列举的几个著名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房,那不是在沿海地区,怎么说集中在东南沿海呢?”无疑,如果仅就课本上列举的这几个民族企业,学生的观点是正确的。青少年时期是一个想象力极其丰富的时期,学生又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心理上又比较叛逆,所以用开放的方式来教学,学生往往能挖掘出教师们意想不到的问题。
二、巧设问题
巧设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好方法。例如,在一次优质课比赛中,有位教师在上“辛亥革命”一课时,在荧屏上打出了六个标点符号:逗号(,)、句号(。)、感叹号(!)、省略号(……)、问号(?)、破折号(——),然后说,假如让你用这些符号中的一个来形容辛亥革命,你会用哪个?这个问题一下吸引了所有师生的注意,学生们的思维异常活跃,议论纷纷。一个学生说可以用逗号,随即教室里爆发出笑声,因为在老师和其他同学的眼里,这些标点符号中,逗号是最不适合用来形容辛亥革命的。那名学生不慌不忙地说:“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所以只能用逗号。”又如,教师组织学生评价“澶渊之盟”时,把学生分为三个组,一组扮演“北宋人”,一组扮演“契丹人”,一组扮演现代人,要他们说说“澶渊之盟”对各自的影响。一定的时间思考后,教师首先要求“北宋人”回答。“北宋人”站起来说:“我觉得澶渊之盟是好的,因为宋辽经常发生战争,闹得老百姓不得安宁,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没有着落,我们北宋老百姓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不想再发生战争了。澶渊之盟签订后,双方不但停止了战争,还有了贸易来往,对我们来说是好的。”由此发现,精巧的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制造应激的心态
应激是指机体对各种内外界刺激因素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的过程,也可以把应激简单理解为压力或刺激,应激的最直接表现为精神紧张。心理学研究表明,应激也有积极的意义,它能使人的活动变得积极,思想变得清晰明确,判断变得迅速、果断。制造学生应激心态的方法有:分组竞赛法、辩论法、接力赛法,等等。例如,教师用接力赛的方法来上“评价林肯总统”一课,在黑板上写出“林肯是( )”,要求学生以接力赛的方式说下去(分四组)。当学生说了“林肯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林肯是一位杰出的总统”“林肯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林肯是个伟大的军事家”等后,有一个组被卡住了,正当大家在给他们组5、4、3地倒记时的时候,那个组有个学生突然高叫:“林肯是黑人的爸爸。”教室里哄堂大笑起来。教师用手势制止学生,反问:“救命恩人可称再生父母,林肯总统废除了黑人奴隶制,说他是黑人的爸爸难道过分吗?”由此说明,学生以应激的心态学习历史知识,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结束语
众所周知,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只要历史教师大胆创新,尽可能采用开放的形式上课,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精心设计问题、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气氛等,学生就能发现问题,然后自主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后辉.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探索实践[J].湖北社会科学,2010(12).
[2]吴凤萍,李超.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历史学科的应用[J].宿州师专学报,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