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欲修《道德与法治》的“三观”之核心,先修其党史。党史资源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教学资源。因此,在课本中,要挖掘党史资源的内容和价值,寻找合理的形式和活动,引导青少年在思政课堂中汲取党史知识,学习党史相关精神,助力其正面成长。
【关键词】思政课堂;党史资源;正面成长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党史资源
党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改革开放实践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创造和奋斗的历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党史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精神来源和思想来源,带领着该课程的学科素养的确立,并融入初中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从核心素养看,《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分别为八个方面,每个方面的核心关键词都跟党史资源息息相关,例如,道德品质的“热爱祖国”、心理健康的“坚强品质”、法治观念的“权利义务”、国家意识、政治认同、文化自信的“民族精神”、人生价值的“民族复兴”,等等。通过对核心素养构成的解读,可以看出,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德育的学科,特别注重把党史资源承载的精神财富融入到育人和教学工作中,促进中学生品质到行为习惯的正确养成。
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看,七年级的教学内容侧重于道德与心理。其中,“梦想”“立志”“挫折”“发掘生命的力量”等教学内容中有关于烈士英雄为新中国成立的案例和教材。例如,“感受生命的意义”版块中特别介绍了雷锋的个人事迹,让学生从革命先烈中感受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明白平凡也能创造伟大。八年级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法治为主,但其核心内容是权利与义务。其中,“热爱祖国、热爱党和人民”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履行最基本的义务,侧重强调爱党爱人民的法律意识,明确青少年学会用法治手段守护党和人民。九年级的教学内容有专门介绍党史的。例如,党的基本路线、共同富裕、改革开放等专题,让学生能够从国情的角度整体认识党、了解党,理解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
二、党史资源有机渗透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载体
党史资源不仅包含着党史馆、烈士纪念馆、红色旅游胜地等物质资源,还包含故事、文艺作品、歌谣等背后呈现革命精神、奋斗精神的精神资源,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通过多个方式传播和发扬。
(一)听红色事迹,感悟生命的意义
以广东韶关烈士事迹为例,韶关是我国著名的红色教育圣地和革命圣地。从北伐战争到长征,从长征到新中国的成立,无数烈士在广东北大门的土壤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它客观记录了当时的历史史实。红色事迹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革命先烈带动农民反抗压迫和剥削的事迹。例如,刘传文烈士为反对徐田村设卡抽税、勒索群众而身先士卒,保护人民安全的事迹。二是革命先烈为革命不屈不饶的奋斗事迹。例如,长征时期的红军战士、抗日战争期间的张自忠和杨靖宇将军为国捐躯的事迹、董存瑞和黄继光在抗美援朝战争奉献自己年轻生命的事迹。三是为新中国建设奉献终身的事迹。例如,“两弹元勋”的邓稼先和钱学森,为兰考人民奉献毕生心血的焦裕禄,等等。
这些广为人知的红色事迹,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史实,还反映出中国人民可歌可泣的伟大精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以利用教学实践引用特定的红色事迹,让学生聆听先烈的故事,感受峥嵘岁月,寻找生命的意义。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我们可以引用抗美援朝的历史故事,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年轻战士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命意义。我们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烈士纪念馆、博物馆、党史展览馆等,然后让学生反思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不如意和挫折,反思自己如何为梦想奋斗,如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吟红色歌曲,唱响时代主旋律
红色歌曲,一般指的是红歌,是指赞颂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和无产阶级运动的歌曲,传承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红歌是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的特点就决定着在宣传党史和学习党史中的重要性。第一,它具有质朴性。来自于民歌的红歌产生于人民群众的劳动和生活中,以直接、简洁的方式表达了老百姓對祖国和党的爱戴之情。例如,《大红枣儿甜又香》《东方红》《娘子军连歌》,等等。第二,它具有时代性,红色歌曲从井冈山时期的民谣,延安时期的“信天游”,到祖国解放和改革开放的满怀豪情,反映着不同时期的革命和改革实践,呈现着不同时代的精神面貌。例如,《井冈山下种南瓜》反映了革命年代的乐观主义,《东方红》呈现出新中国刚成立的热情向上,《我的中国梦》代表着中华儿女奔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
红色歌曲的优势决定着在初中思政课堂扮演不可缺少的作用。它简单明了的歌词,激昂的时代旋律,可以帮助青少年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引导青少年正面成长。例如,在今年庆祝建党百年的日子里,《唱支山歌给党听》:“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肯定了共产党的贡献,从中可以让学生试着理解角色和责任的关系,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路程,爱祖国,爱人民,少先队员是我们骄傲的名称……”可以让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和爱党意识,积极主动履行对国家的义务。这些正能量的红歌会带动学生不自觉地一起跟唱,将课堂气氛点燃,也达到教育学生的效果。
(三)赏党史影视,感悟英雄情怀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产生一批反映时代,对人民有重要影响的影视作品。党史影视题材应运而生,从《林海雪原》《红色娘子军》到《建党伟业》《觉醒年代》等作品,陪伴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长。这些党史题材影视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淋漓尽致地再现,把革命时代和建设时代的伟大精神描述出来。可见,在思政课堂上进行党史教育具有巨大的价值。
党史影视题材按照内容划分为两种:一是已故革命先烈们事迹的题材。可以适当把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穿插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让学生感悟先烈坚强的品质和高尚的理想情怀。例如,影视作品《觉醒年代》完美再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陈独秀为共产主义奋斗一生的事迹。这样激进人心的影视片段用到思政课堂教学中,会使青少年感受到当时那个时代革命先烈奋勇当前、永不畏惧的革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当代时代楷模的事迹。对于中学生来讲,时代榜样能够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展现爱国主义的传承性,也更加直观地教导学生学习时代精神。以影视作品《袁隆平》为例,它讲述了“杂交水稻之父”为解决人类温饱问题,执着于杂交水稻研究的坎坷历程,该片从一定程度反映了国家情怀、全球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将该片断穿插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归纳总结,积极承担国家和人类未来的责任。
新时代是开放发展、包容并存的时代,既有符合社会进步规律的有益文化,也有错误思潮。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立德树人的学科,必须立足于党史资源与本学科的高度一致性,借助有利的载体引导青少年学习党史,了解党的大政方针,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做新时代的继承者和创造者,真正做到“强国有我”。
参考文献:
[1]李哲.红歌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作用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南昌大学,2011.
[2]杜晓玲.习近平历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7.
责任编辑
【关键词】思政课堂;党史资源;正面成长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党史资源
党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改革开放实践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创造和奋斗的历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党史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精神来源和思想来源,带领着该课程的学科素养的确立,并融入初中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从核心素养看,《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分别为八个方面,每个方面的核心关键词都跟党史资源息息相关,例如,道德品质的“热爱祖国”、心理健康的“坚强品质”、法治观念的“权利义务”、国家意识、政治认同、文化自信的“民族精神”、人生价值的“民族复兴”,等等。通过对核心素养构成的解读,可以看出,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德育的学科,特别注重把党史资源承载的精神财富融入到育人和教学工作中,促进中学生品质到行为习惯的正确养成。
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看,七年级的教学内容侧重于道德与心理。其中,“梦想”“立志”“挫折”“发掘生命的力量”等教学内容中有关于烈士英雄为新中国成立的案例和教材。例如,“感受生命的意义”版块中特别介绍了雷锋的个人事迹,让学生从革命先烈中感受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明白平凡也能创造伟大。八年级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法治为主,但其核心内容是权利与义务。其中,“热爱祖国、热爱党和人民”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履行最基本的义务,侧重强调爱党爱人民的法律意识,明确青少年学会用法治手段守护党和人民。九年级的教学内容有专门介绍党史的。例如,党的基本路线、共同富裕、改革开放等专题,让学生能够从国情的角度整体认识党、了解党,理解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
二、党史资源有机渗透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载体
党史资源不仅包含着党史馆、烈士纪念馆、红色旅游胜地等物质资源,还包含故事、文艺作品、歌谣等背后呈现革命精神、奋斗精神的精神资源,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通过多个方式传播和发扬。
(一)听红色事迹,感悟生命的意义
以广东韶关烈士事迹为例,韶关是我国著名的红色教育圣地和革命圣地。从北伐战争到长征,从长征到新中国的成立,无数烈士在广东北大门的土壤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它客观记录了当时的历史史实。红色事迹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革命先烈带动农民反抗压迫和剥削的事迹。例如,刘传文烈士为反对徐田村设卡抽税、勒索群众而身先士卒,保护人民安全的事迹。二是革命先烈为革命不屈不饶的奋斗事迹。例如,长征时期的红军战士、抗日战争期间的张自忠和杨靖宇将军为国捐躯的事迹、董存瑞和黄继光在抗美援朝战争奉献自己年轻生命的事迹。三是为新中国建设奉献终身的事迹。例如,“两弹元勋”的邓稼先和钱学森,为兰考人民奉献毕生心血的焦裕禄,等等。
这些广为人知的红色事迹,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史实,还反映出中国人民可歌可泣的伟大精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以利用教学实践引用特定的红色事迹,让学生聆听先烈的故事,感受峥嵘岁月,寻找生命的意义。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我们可以引用抗美援朝的历史故事,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年轻战士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命意义。我们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烈士纪念馆、博物馆、党史展览馆等,然后让学生反思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不如意和挫折,反思自己如何为梦想奋斗,如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吟红色歌曲,唱响时代主旋律
红色歌曲,一般指的是红歌,是指赞颂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和无产阶级运动的歌曲,传承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红歌是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的特点就决定着在宣传党史和学习党史中的重要性。第一,它具有质朴性。来自于民歌的红歌产生于人民群众的劳动和生活中,以直接、简洁的方式表达了老百姓對祖国和党的爱戴之情。例如,《大红枣儿甜又香》《东方红》《娘子军连歌》,等等。第二,它具有时代性,红色歌曲从井冈山时期的民谣,延安时期的“信天游”,到祖国解放和改革开放的满怀豪情,反映着不同时期的革命和改革实践,呈现着不同时代的精神面貌。例如,《井冈山下种南瓜》反映了革命年代的乐观主义,《东方红》呈现出新中国刚成立的热情向上,《我的中国梦》代表着中华儿女奔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
红色歌曲的优势决定着在初中思政课堂扮演不可缺少的作用。它简单明了的歌词,激昂的时代旋律,可以帮助青少年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引导青少年正面成长。例如,在今年庆祝建党百年的日子里,《唱支山歌给党听》:“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肯定了共产党的贡献,从中可以让学生试着理解角色和责任的关系,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路程,爱祖国,爱人民,少先队员是我们骄傲的名称……”可以让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和爱党意识,积极主动履行对国家的义务。这些正能量的红歌会带动学生不自觉地一起跟唱,将课堂气氛点燃,也达到教育学生的效果。
(三)赏党史影视,感悟英雄情怀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产生一批反映时代,对人民有重要影响的影视作品。党史影视题材应运而生,从《林海雪原》《红色娘子军》到《建党伟业》《觉醒年代》等作品,陪伴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长。这些党史题材影视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淋漓尽致地再现,把革命时代和建设时代的伟大精神描述出来。可见,在思政课堂上进行党史教育具有巨大的价值。
党史影视题材按照内容划分为两种:一是已故革命先烈们事迹的题材。可以适当把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穿插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让学生感悟先烈坚强的品质和高尚的理想情怀。例如,影视作品《觉醒年代》完美再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陈独秀为共产主义奋斗一生的事迹。这样激进人心的影视片段用到思政课堂教学中,会使青少年感受到当时那个时代革命先烈奋勇当前、永不畏惧的革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当代时代楷模的事迹。对于中学生来讲,时代榜样能够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展现爱国主义的传承性,也更加直观地教导学生学习时代精神。以影视作品《袁隆平》为例,它讲述了“杂交水稻之父”为解决人类温饱问题,执着于杂交水稻研究的坎坷历程,该片从一定程度反映了国家情怀、全球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将该片断穿插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归纳总结,积极承担国家和人类未来的责任。
新时代是开放发展、包容并存的时代,既有符合社会进步规律的有益文化,也有错误思潮。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立德树人的学科,必须立足于党史资源与本学科的高度一致性,借助有利的载体引导青少年学习党史,了解党的大政方针,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做新时代的继承者和创造者,真正做到“强国有我”。
参考文献:
[1]李哲.红歌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作用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南昌大学,2011.
[2]杜晓玲.习近平历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7.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