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确的角色定位是个体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的基础,是有效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关于学校领导的角色定位,在我国已有的研究中,许多研究者重点关注的是学校领导体制中的校长角色,缺乏对学校整体管理干部队伍角色定位的关注和有效概括。当代教育的现代化呼唤着教育管理的现代化。面对着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民主化和整体优化的发展趋势,我们有必要确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适应日新月异的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学校管理者的角色新定位。借鉴“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的有效管理者理论,我认为可将之定位为“有效的教育管理者”。 “有效管理”这一概念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管理都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甚至可能是低效的、无效的或负效的。这一点尤其值得学校管理者警醒:我们是不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价值?我们是不是在尸位素餐?我们的聪明才智是否用得其所?我们的工作效果是不是与工作目标适得其反?
一、转变管理观念
正确的观念是有效行动的先导。学校管理干部要成为“有效的教育管理者”,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包括人本观念、系统观念、发展观念、服务观念、信息观念、效率观念等。其中,效率观念对成长为“有效的教育管理者”尤为重要。
效率观念要求学校管理者要善于运用、管理自己的时间,正确地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准确地把握自己岗位的职、权、责、利,到位而不越位,用权而不专权,有所为而不妄为。
二、提高管理素质
管理素质必须以管理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为基础,以管理实践为载体。学校管理者应牢固树立专业自我发展意识,将管理者专业成长作为自己的自觉追求,在实践中可通过以下几方面的途径提高管理素质:学习管理理论知识,提高理论素养;参与学校管理活动,积累管理经验;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培养管理意识;向企业管理学习,向身边管理学习;走出管理误区,提倡自我管理。
三、讲求管理策略
适应学校现状的管理策略是提高管理效能、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学校管理者在从事管理工作时,应首先分析岗位或部门实际,在此基础上确定管理策略,然后才能确定可行的目标体系,通过各种管理手段开展管理活动,达成目标。以整个学校的管理策略的确定为例,学校也可分为新建校、成长校、困难校和先进校等几种类型,“有效的教育管理者”应认真分析学校现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
四、丰富管理手段
管理手段是在管理活动中实现管理功能、顺利达成管理目标的基本保证。管理手段是管理理论的具体化和实际化。一般的管理手段主要有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制手段和情感手段。不同的管理手段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在实践中需要根据教师学历层次高,自律自尊、自觉自由的特点,根据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等特点,因校、因人、因时、因地、因事制宜,灵活运用各种管理手段,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不同的管理手段在不同的阶段各有其应用的重点。试以贯彻落实《纲要》的管理为例:在实施之前,需要通过运用行政手段开展宣传,组织培训,实现统一认识,统一目标,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使组织上层制定的方针和政策得到贯彻,实现对全局活动的有效控制。在实施之初,需要运用法律手段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促进《纲要》的顺利推进。在实施中期,需要运用经济手段提供经费保障,贯彻多劳多得、优质多得的分配原则,保护参与者的积极性。而情感手段的应用则应贯彻始终,工作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关心爱护,专业上提供发展机会。
五、抓好管理重点
走向“校本”是当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取向,也是当前学校管理的重点。校本管理的核心是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强调中小学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创办出更有效的学校。
基于校本管理在当前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校管理者应将校本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点抓紧抓实抓好,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强调校本预算、强调校本决策、强调社会参与、强调学校领导方式的变革、强调信息共享的有益经验。消除对教育行政部门的依赖心理,提高学校的管理自觉性;改革学校管理体系,倡导共同决策;加强校本培训,提高学校的决策能力;建立信息共事机制,改善学校的信息沟通状况;改革奖励机制,补偿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努力。使之为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课程等方面的工作保驾护航。
六、学会管理反思
当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反思已成为当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品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教学反思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学生要在学习反思中逐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样,学校的管理工作者也要通过管理反思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可以说,教育管理反思在“有效的教育管理者”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其他途径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无论失败或成功,任何时候重要的在于反思,有了反思才有进步。”学校管理者要将成长为反思型的“有效的教育管理者”作为自己的自觉追求。
反思与总结有相似之处,都是对既往活动的回顾,目的在于为下一步的行动奠定基础。学校管理工作者都要作阶段性的总结,有学校工作总结、部门工作总结、个人总结等,但在实践中,许多管理者忽视总结对于提高管理水平、增进管理效率的作用,马虎应付,草率了事,使之流于形式。
管理反思比工作总结具有更高的要求。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反思既是内隐的思维活动又是外显的探究行动;反思有较强的对象性,消除困惑、解决问题,促进实践合理性是反思的目的;反思需要当事者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较好的意志品质如坚强的毅力。
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反思,学校管理者需要具备强烈的使命感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反思是自己与自己过不去,是诱发痛苦的行为,缺乏较强的使命感和较好的意志品质的人会望而却步;需要加强管理理论学习,提高管理理论水平,缺乏理论的指导,就无法发现已有实践的不足和问题,达不到促进实践合理性的目的;需要丰富反思形式,提高反思能力,可采用个人反思和集体反思结合,阶段反思和工作主题反思结合等多样化的形式。同时,要注重从现有的关于教师教学反思的理论与实践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管理反思能力。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一、转变管理观念
正确的观念是有效行动的先导。学校管理干部要成为“有效的教育管理者”,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包括人本观念、系统观念、发展观念、服务观念、信息观念、效率观念等。其中,效率观念对成长为“有效的教育管理者”尤为重要。
效率观念要求学校管理者要善于运用、管理自己的时间,正确地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准确地把握自己岗位的职、权、责、利,到位而不越位,用权而不专权,有所为而不妄为。
二、提高管理素质
管理素质必须以管理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为基础,以管理实践为载体。学校管理者应牢固树立专业自我发展意识,将管理者专业成长作为自己的自觉追求,在实践中可通过以下几方面的途径提高管理素质:学习管理理论知识,提高理论素养;参与学校管理活动,积累管理经验;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培养管理意识;向企业管理学习,向身边管理学习;走出管理误区,提倡自我管理。
三、讲求管理策略
适应学校现状的管理策略是提高管理效能、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学校管理者在从事管理工作时,应首先分析岗位或部门实际,在此基础上确定管理策略,然后才能确定可行的目标体系,通过各种管理手段开展管理活动,达成目标。以整个学校的管理策略的确定为例,学校也可分为新建校、成长校、困难校和先进校等几种类型,“有效的教育管理者”应认真分析学校现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
四、丰富管理手段
管理手段是在管理活动中实现管理功能、顺利达成管理目标的基本保证。管理手段是管理理论的具体化和实际化。一般的管理手段主要有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制手段和情感手段。不同的管理手段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在实践中需要根据教师学历层次高,自律自尊、自觉自由的特点,根据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等特点,因校、因人、因时、因地、因事制宜,灵活运用各种管理手段,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不同的管理手段在不同的阶段各有其应用的重点。试以贯彻落实《纲要》的管理为例:在实施之前,需要通过运用行政手段开展宣传,组织培训,实现统一认识,统一目标,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使组织上层制定的方针和政策得到贯彻,实现对全局活动的有效控制。在实施之初,需要运用法律手段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促进《纲要》的顺利推进。在实施中期,需要运用经济手段提供经费保障,贯彻多劳多得、优质多得的分配原则,保护参与者的积极性。而情感手段的应用则应贯彻始终,工作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关心爱护,专业上提供发展机会。
五、抓好管理重点
走向“校本”是当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取向,也是当前学校管理的重点。校本管理的核心是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强调中小学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创办出更有效的学校。
基于校本管理在当前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校管理者应将校本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点抓紧抓实抓好,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强调校本预算、强调校本决策、强调社会参与、强调学校领导方式的变革、强调信息共享的有益经验。消除对教育行政部门的依赖心理,提高学校的管理自觉性;改革学校管理体系,倡导共同决策;加强校本培训,提高学校的决策能力;建立信息共事机制,改善学校的信息沟通状况;改革奖励机制,补偿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努力。使之为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课程等方面的工作保驾护航。
六、学会管理反思
当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反思已成为当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品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教学反思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学生要在学习反思中逐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样,学校的管理工作者也要通过管理反思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可以说,教育管理反思在“有效的教育管理者”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其他途径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无论失败或成功,任何时候重要的在于反思,有了反思才有进步。”学校管理者要将成长为反思型的“有效的教育管理者”作为自己的自觉追求。
反思与总结有相似之处,都是对既往活动的回顾,目的在于为下一步的行动奠定基础。学校管理工作者都要作阶段性的总结,有学校工作总结、部门工作总结、个人总结等,但在实践中,许多管理者忽视总结对于提高管理水平、增进管理效率的作用,马虎应付,草率了事,使之流于形式。
管理反思比工作总结具有更高的要求。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反思既是内隐的思维活动又是外显的探究行动;反思有较强的对象性,消除困惑、解决问题,促进实践合理性是反思的目的;反思需要当事者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较好的意志品质如坚强的毅力。
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反思,学校管理者需要具备强烈的使命感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反思是自己与自己过不去,是诱发痛苦的行为,缺乏较强的使命感和较好的意志品质的人会望而却步;需要加强管理理论学习,提高管理理论水平,缺乏理论的指导,就无法发现已有实践的不足和问题,达不到促进实践合理性的目的;需要丰富反思形式,提高反思能力,可采用个人反思和集体反思结合,阶段反思和工作主题反思结合等多样化的形式。同时,要注重从现有的关于教师教学反思的理论与实践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管理反思能力。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