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与方法
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26例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患儿,男15例(57.7%),女11例(42.3%);足月儿24例(92.3%),早产儿2例(7.7%);发病年龄2~4个月;单纯母乳喂养24例(92.3%),混合喂养2例(7.7%);合并腹泻病12例(46.2%);所有患儿生后均未预防应用过维生素K制剂(100%);孕母曾服用抗惊厥药1例(3.8%);乳母不吃或少吃绿色蔬菜及新鲜水果18例(69.2%);所有患儿均无外伤史,无出血性疾病家族史。
临床表现:从发病至就诊时间<24小时10例,24~72小时15例,>72小时1例,均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上所有患儿均有面色苍白、前囟饱满或隆起、四肢肌张力增高表现(100%),烦躁不安23例(88.5%),抽搐21例(80.8%),拒奶1例(3.8%),呕吐2例(7.7%),皮肤黄染20例(76.9%);合并消化道出血3例(11.5%),脑疝12例(46.2%),颈部强直15例(57.7%);头部CT证实脑实质出血11例(42.3%),脑室内出血8例(30.8%),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11.5%),硬膜下出血2例(7.7%),小脑出血2例(7.7%)。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0g/L10例,60~90g/L16例,全部患儿血小板计数及出血时间均正常。检查凝血四项18例,其中凝血酶原时间延长16例,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12例。血生化示ALT升高18例,其值为50~137U/L,AST增高20例,其值为50~156U/L,TBiL增高20例,其值为80~200μmol/L,DBiL增高者4例,其值为34~55μmol/L,血钙降低者13例,其值为1.29~2.17μmol/L。
治疗:入院后立即给予静注维生素K1 5~10mg,连用1周;输同型红细胞混悬液10~20ml/kg 2次,予“鲁米那”及“安定”镇静止痉,“甘露醇、呋塞米”降颅压;合并感染或有发热者,给予抗生素等支持对症治疗,病情平稳后加用“胞二磷胆碱、脑活素”及高压氧舱治疗等,改善脑细胞功能。
转归:经积极治疗后,治愈20例,好转3例,放弃治疗2例,死亡1例(3.8%)。对20例治愈患儿进行6个月~4年随访,有1例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表现为肢体功能障碍。复查头部CT,外部性脑积水2例,蛛网膜下腔增宽3例。
讨 论
本病诊断一经确立,应立即静注或静滴维生素K15~10mg,连续3~5天,输新鲜同型血或新鲜冰冻血浆,每次10~15ml/kg,早期及时输血可迅速制止出血,明显缩短病程,对本病的治疗以静注维生素K1与输血并重。对颅内压增高的治疗,因本病早期应用维生素K16小时后即可制止致命性出血,若能及时输新鲜血提供凝血因子,则在0.5~1小时内制止出血,故早期不必用甘露醇,以免加重颅内出血,当重度颅内压增高有脑疝形成可能时,宜及时应用甘露醇、地塞米松、速尿组成的脱水三联针,强力脱水降颅内压,一般可在维生素K1应用后6小时应用20%甘露醇2.5~5ml/(kg•次)降低颅内压,并及时给予负荷量苯巴比妥止痉较为安全有效。反复抽搐并有神经定位者,经颅脑CT扫描等检查确诊为硬脑膜下血肿时,凝血障碍改善后应由脑外科清除血肿。
本病的预防:对正常足月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难产儿,生后都应常规肌注维生素K10.5~1mg,连续3天,生后1~2周及满月时重复注射维生素K11次,可有效地预防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孕母产前2周常规口服维生素K1,每日20mg,新生儿后期乳母补充维生素K1并适当进食绿色蔬菜、水果,可有效预防低凝血酶原血症及提高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长期慢性腹泻、肝胆疾病或脂肪吸收不良婴儿,应每日肌注维生素K11mg。
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26例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患儿,男15例(57.7%),女11例(42.3%);足月儿24例(92.3%),早产儿2例(7.7%);发病年龄2~4个月;单纯母乳喂养24例(92.3%),混合喂养2例(7.7%);合并腹泻病12例(46.2%);所有患儿生后均未预防应用过维生素K制剂(100%);孕母曾服用抗惊厥药1例(3.8%);乳母不吃或少吃绿色蔬菜及新鲜水果18例(69.2%);所有患儿均无外伤史,无出血性疾病家族史。
临床表现:从发病至就诊时间<24小时10例,24~72小时15例,>72小时1例,均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上所有患儿均有面色苍白、前囟饱满或隆起、四肢肌张力增高表现(100%),烦躁不安23例(88.5%),抽搐21例(80.8%),拒奶1例(3.8%),呕吐2例(7.7%),皮肤黄染20例(76.9%);合并消化道出血3例(11.5%),脑疝12例(46.2%),颈部强直15例(57.7%);头部CT证实脑实质出血11例(42.3%),脑室内出血8例(30.8%),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11.5%),硬膜下出血2例(7.7%),小脑出血2例(7.7%)。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0g/L10例,60~90g/L16例,全部患儿血小板计数及出血时间均正常。检查凝血四项18例,其中凝血酶原时间延长16例,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12例。血生化示ALT升高18例,其值为50~137U/L,AST增高20例,其值为50~156U/L,TBiL增高20例,其值为80~200μmol/L,DBiL增高者4例,其值为34~55μmol/L,血钙降低者13例,其值为1.29~2.17μmol/L。
治疗:入院后立即给予静注维生素K1 5~10mg,连用1周;输同型红细胞混悬液10~20ml/kg 2次,予“鲁米那”及“安定”镇静止痉,“甘露醇、呋塞米”降颅压;合并感染或有发热者,给予抗生素等支持对症治疗,病情平稳后加用“胞二磷胆碱、脑活素”及高压氧舱治疗等,改善脑细胞功能。
转归:经积极治疗后,治愈20例,好转3例,放弃治疗2例,死亡1例(3.8%)。对20例治愈患儿进行6个月~4年随访,有1例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表现为肢体功能障碍。复查头部CT,外部性脑积水2例,蛛网膜下腔增宽3例。
讨 论
本病诊断一经确立,应立即静注或静滴维生素K15~10mg,连续3~5天,输新鲜同型血或新鲜冰冻血浆,每次10~15ml/kg,早期及时输血可迅速制止出血,明显缩短病程,对本病的治疗以静注维生素K1与输血并重。对颅内压增高的治疗,因本病早期应用维生素K16小时后即可制止致命性出血,若能及时输新鲜血提供凝血因子,则在0.5~1小时内制止出血,故早期不必用甘露醇,以免加重颅内出血,当重度颅内压增高有脑疝形成可能时,宜及时应用甘露醇、地塞米松、速尿组成的脱水三联针,强力脱水降颅内压,一般可在维生素K1应用后6小时应用20%甘露醇2.5~5ml/(kg•次)降低颅内压,并及时给予负荷量苯巴比妥止痉较为安全有效。反复抽搐并有神经定位者,经颅脑CT扫描等检查确诊为硬脑膜下血肿时,凝血障碍改善后应由脑外科清除血肿。
本病的预防:对正常足月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难产儿,生后都应常规肌注维生素K10.5~1mg,连续3天,生后1~2周及满月时重复注射维生素K11次,可有效地预防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孕母产前2周常规口服维生素K1,每日20mg,新生儿后期乳母补充维生素K1并适当进食绿色蔬菜、水果,可有效预防低凝血酶原血症及提高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长期慢性腹泻、肝胆疾病或脂肪吸收不良婴儿,应每日肌注维生素K11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