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战略高度上系统地概括了新时期执政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地预测了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趋势,是规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蓝图。也是在战略全局上把握机遇和以创新行动化解一系列风险的基础。
[关键词] 三个代表; 战略意识; 机遇; 创新
[中图分类号] A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4)02-0023-02
简单地说,战略意识就是一种对事物全局和长远发展的观察和思考,它往往是对重大的、反映全局性的谋划的代名词。很显然,战略意识是每个领导者或每个时代的执政党都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新时期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渗透着执政党的战略思维,因为它是一个执政党站在世纪交替的历史高度,着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面向未来所做出的精辟论断;也是深入总结和系统升华了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所得出的宝贵历史经验。它的战略意识还体现在对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任务的新概括,体现在它是紧密联系我们党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任务和现状的科学论断。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历史中的战略意识和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发展
从党的历史的角度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战略意义,就是要看它在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党建理论的同时,要从全局的高度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战略课题的意义。
我们知道,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战略思维,并使之能在各项重大问题中得到创造性地应用。在留下的许多体现执政党战略思维、统揽全局的宝贵经验中,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论十大关系》,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江泽民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等一系列的著作就是历史宝贵经验的结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险恶的国际形势要求我们要在战略全局上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来处理对外事务,而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就成为我们国家长远利益而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同样,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把马列主义建党学说、毛泽东党建思想运用于新的实践,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新时期执政党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基于新世纪我们党将要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清醒把握,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创造性地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同党的本质规定联系起来,把党的阶级性和时代性统一起来,深刻阐明了新形势下党的先进性的实质和特征。很显然,三个代表思想不但反映了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创造性总结,还反映了一个执政党在世界舞台上的战略眼光。
(二)执政党战略意识体现在对国内外形势的创造性把握上
跨入21世纪时的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国际局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但应该看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新发展。在美国和西方其它一些发达国家的战略企图中,一刻也没有放弃运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手段对我国的渗透,他们推行的“新自由主义”和“贸易自由化”为旗号的经济全球化战略,极力巩固和扩大它们在经济、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中的优势地位,并利用西方的政治观念、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实施文化方面的“软战略”。而知识经济的发展就促使以经济、科技、军事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国内的改革和发展也在社会各个层面上正发生着深刻变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它无疑体现了执政党迎接时代挑战的政治智慧和战略思维。
首先,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参与国际竞争和我国社会健康全面发展的战略需要。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而一定时代的先进社会生产力又是生产力中的前锋,就代表着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所以,一个执政党只有自觉地反映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就反映出了它执政应具备的战略素质。
其次,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战略意义也是明显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思想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这给我们吸取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提供了有利机遇,也提出了严峻挑战。
第三,重视新时期的人民利益是另一个不同的战略视角。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但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所决定的,还在于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所以,应该把它看作是维持和巩固其执政地位的战略性认识。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则进一步强调了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足以让我们看到它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局中的战略地位。但应该指出的是,在一系列的战略意识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并不仅仅是公平地分割或守护已有的利益,所以战略意识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把利益这块“蛋糕”作大。
(三)从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看执政党战略思维中的两个关键层面
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复兴与利用自身条件及时抓住并利用好机遇存在重要的关联。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纵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1]新世纪的头二十年之所以被定义为重要战略机遇期,当然也是由国际国内两方面因素决定的。在历史上,一批后发展国家由于及时抓住了机遇,实现了经济腾飞,步入了新兴工业国家行列。而我们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曾经错过了可以发展壮大自己的大好机遇。所以战略机遇期是对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特征和时代使命的精确描述,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发展期的科学认识。但我们不可忽视对战略机遇期的复杂性认识。一般认为,机遇是一种机会和时机,但辨证地看,机遇却是一种利益和风险共存的复杂可能性。这就不难解释居安思危则有备无患的哲理为什么最常见于政治家、领导者的战略思维之中了。危机意识就是一种超前的忧患意识。在危机中有机遇也有创新的可能性,优秀的战略家会把风险意识转化为与重大机遇相对称的创新行动。所以,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也就成为战略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代表”不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建党学说的综合创新,还反映了执政党应该具有的忧患意识和把握战略机遇期促进发展的能力。
对社会发展而言,创新的重要性足以使其本身称得上一种战略资源,而对一个执政党而言则是一种战略需求。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让一个国家兴旺发达,所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就含有对创新的肯定:因为代表先进生产力主要体现其本质就是创新的在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上;而先进文化的价值首先就体现在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环境的积极性上。
在2003年“七一”讲话中,胡锦涛指出:“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2]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创新的主体,动力和源泉就是人民群众,因此,“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之处,就是在把尊重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放在战略框架下去认识。《决定》也指出了这一点,即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3]其中提到的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促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协调发展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这些观点反映了一个执政党对创新的重视。创新对社会发展来说就是改革,归根到底在结果上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历史证明这种创新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也必然成为我们化解执政风险的必要手段。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理论创新的产物,而“三个代表”的实践过程也应该是进一步在新的实践中开拓创新的过程。
综上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概括了党在历史上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我们在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战略蓝图,它蕴涵着一个执政党的战略思维,是我们在新时期下处理好重大问题和创造性实施一系列宏伟目标的指导思想。
注 释
[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页。
[2] 《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学习读本》,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第7页。
[3]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北京:新华社,2003年10月21日。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关键词] 三个代表; 战略意识; 机遇; 创新
[中图分类号] A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4)02-0023-02
简单地说,战略意识就是一种对事物全局和长远发展的观察和思考,它往往是对重大的、反映全局性的谋划的代名词。很显然,战略意识是每个领导者或每个时代的执政党都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新时期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渗透着执政党的战略思维,因为它是一个执政党站在世纪交替的历史高度,着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面向未来所做出的精辟论断;也是深入总结和系统升华了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所得出的宝贵历史经验。它的战略意识还体现在对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任务的新概括,体现在它是紧密联系我们党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任务和现状的科学论断。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历史中的战略意识和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发展
从党的历史的角度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战略意义,就是要看它在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党建理论的同时,要从全局的高度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战略课题的意义。
我们知道,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战略思维,并使之能在各项重大问题中得到创造性地应用。在留下的许多体现执政党战略思维、统揽全局的宝贵经验中,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论十大关系》,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江泽民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等一系列的著作就是历史宝贵经验的结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险恶的国际形势要求我们要在战略全局上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来处理对外事务,而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就成为我们国家长远利益而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同样,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把马列主义建党学说、毛泽东党建思想运用于新的实践,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新时期执政党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基于新世纪我们党将要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清醒把握,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创造性地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同党的本质规定联系起来,把党的阶级性和时代性统一起来,深刻阐明了新形势下党的先进性的实质和特征。很显然,三个代表思想不但反映了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创造性总结,还反映了一个执政党在世界舞台上的战略眼光。
(二)执政党战略意识体现在对国内外形势的创造性把握上
跨入21世纪时的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国际局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但应该看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新发展。在美国和西方其它一些发达国家的战略企图中,一刻也没有放弃运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手段对我国的渗透,他们推行的“新自由主义”和“贸易自由化”为旗号的经济全球化战略,极力巩固和扩大它们在经济、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中的优势地位,并利用西方的政治观念、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实施文化方面的“软战略”。而知识经济的发展就促使以经济、科技、军事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国内的改革和发展也在社会各个层面上正发生着深刻变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它无疑体现了执政党迎接时代挑战的政治智慧和战略思维。
首先,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参与国际竞争和我国社会健康全面发展的战略需要。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而一定时代的先进社会生产力又是生产力中的前锋,就代表着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所以,一个执政党只有自觉地反映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就反映出了它执政应具备的战略素质。
其次,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战略意义也是明显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思想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这给我们吸取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提供了有利机遇,也提出了严峻挑战。
第三,重视新时期的人民利益是另一个不同的战略视角。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但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所决定的,还在于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所以,应该把它看作是维持和巩固其执政地位的战略性认识。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则进一步强调了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足以让我们看到它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局中的战略地位。但应该指出的是,在一系列的战略意识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并不仅仅是公平地分割或守护已有的利益,所以战略意识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把利益这块“蛋糕”作大。
(三)从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看执政党战略思维中的两个关键层面
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复兴与利用自身条件及时抓住并利用好机遇存在重要的关联。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纵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1]新世纪的头二十年之所以被定义为重要战略机遇期,当然也是由国际国内两方面因素决定的。在历史上,一批后发展国家由于及时抓住了机遇,实现了经济腾飞,步入了新兴工业国家行列。而我们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曾经错过了可以发展壮大自己的大好机遇。所以战略机遇期是对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特征和时代使命的精确描述,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发展期的科学认识。但我们不可忽视对战略机遇期的复杂性认识。一般认为,机遇是一种机会和时机,但辨证地看,机遇却是一种利益和风险共存的复杂可能性。这就不难解释居安思危则有备无患的哲理为什么最常见于政治家、领导者的战略思维之中了。危机意识就是一种超前的忧患意识。在危机中有机遇也有创新的可能性,优秀的战略家会把风险意识转化为与重大机遇相对称的创新行动。所以,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也就成为战略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代表”不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建党学说的综合创新,还反映了执政党应该具有的忧患意识和把握战略机遇期促进发展的能力。
对社会发展而言,创新的重要性足以使其本身称得上一种战略资源,而对一个执政党而言则是一种战略需求。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让一个国家兴旺发达,所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就含有对创新的肯定:因为代表先进生产力主要体现其本质就是创新的在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上;而先进文化的价值首先就体现在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环境的积极性上。
在2003年“七一”讲话中,胡锦涛指出:“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2]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创新的主体,动力和源泉就是人民群众,因此,“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之处,就是在把尊重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放在战略框架下去认识。《决定》也指出了这一点,即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3]其中提到的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促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协调发展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这些观点反映了一个执政党对创新的重视。创新对社会发展来说就是改革,归根到底在结果上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历史证明这种创新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也必然成为我们化解执政风险的必要手段。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理论创新的产物,而“三个代表”的实践过程也应该是进一步在新的实践中开拓创新的过程。
综上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概括了党在历史上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我们在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战略蓝图,它蕴涵着一个执政党的战略思维,是我们在新时期下处理好重大问题和创造性实施一系列宏伟目标的指导思想。
注 释
[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页。
[2] 《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学习读本》,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第7页。
[3]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北京:新华社,2003年10月21日。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