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文件及法律
2014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条例》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行政法规,它的出台意味着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开始步入法治化进程。《条例》规范了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的基本程序,健全了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调整人员岗位、工资以及解除、续订聘用合同的基本依据,还建立了促进人才健康成长的奖惩制度。
二、社保及工资的调整
《条例》对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都作出了一定的调整,这对事业单位的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一)关于社保的改革
第35条规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今年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决定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两项制度合并完成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将仅剩机关事业单位、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三个模块。
我国现行“养老金双轨制”有两套并行的养老金体系,一套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退休制度,由财政统一支付的养老金,另一套是社会企业单位的“缴费型”统筹制度,有单位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由此,事业单位养老金可高达四五千元,但是企业单位养老金只有一两千元,这种差距需要必须经过改革进行调整。《条例》的出台明确了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但如何落实到位目前并没有保障。
(二)事业单位的工资将由市场决定
第32条规定国家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应当结合不同行业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因素。
第33条规定国家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应当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机关、事业单位跟企业单位的工资福利待遇差距明显,《条例》首次提出了要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制度涉及多个方面,随着事业单位人员的招聘配置、培训考核等制度的改革,事业单位的工资调整将不再由机关制定,而是由市场决定,随着社会平均工资的调整,物价的变化,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可能增长也可能下调,工资改革制度将会慢慢得到落实。
三、改革的意义
(一)事业单位改革有了法律框架
对事业单位,大家都比较关注于它的体制、编制含义,往往忽视了事业单位其实是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最聚集的地方。事業单位改革,最重要的目标就是用好用活各类专业人才,让市场机制配置事业单位人才资源。
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时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也要在法律框架下进行,这就涉及到立法先行的问题。”1993年以来,历次行政机构改革都涉及事业单位改革。但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一直步履艰难。究其根本,在于缺少法律框架支撑。
《条例》的出台,直接为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一个法律框架,为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营造了一个法制环境。
(二)从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的管理,一直比照公务员、机关干部身份进行。体制内的身份不仅终身稳定,而且捆绑着行政级别、医疗保障、工资福利、退休养老等优势。
此次出台的《条例》,明确了以“聘用合同”作为确立或终止人事关系的唯一依据,并规定:“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涉密岗位等人员外,事业单位新聘用工作人员,应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内部产生岗位人选,竞聘上岗,订立聘用合同。”
(三)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
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壁垒,扫除‘养人不干事’的体制,让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多年来,事业单位的身份,连带着社会保障、工资福利、行政级别,把身份管理变成岗位管理,通过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实现岗位管理,因事设岗、因岗择人。
(四)关于合法权益的保障
第37条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所在单位发生人事争议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有关规定处理。第38条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涉及本人的考核结果、处分决定等不服的,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复核、提出申诉。《条例》中,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的仲裁、申论、复议、举报、监督、控告都做出了清晰规定。
由此,事业单位改革的进行将会有法可依,有理可据,这对我国事业单位的管理将会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范恒山.事业单位改革:国际经验与中国探索[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陈继笙.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社会保险政策问答[M].中国人事出版社,2010.
[3]李鸥.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4]范恒山.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探索[M].人民出版社,2010.
2014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条例》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行政法规,它的出台意味着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开始步入法治化进程。《条例》规范了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的基本程序,健全了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调整人员岗位、工资以及解除、续订聘用合同的基本依据,还建立了促进人才健康成长的奖惩制度。
二、社保及工资的调整
《条例》对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都作出了一定的调整,这对事业单位的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一)关于社保的改革
第35条规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今年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决定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两项制度合并完成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将仅剩机关事业单位、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三个模块。
我国现行“养老金双轨制”有两套并行的养老金体系,一套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退休制度,由财政统一支付的养老金,另一套是社会企业单位的“缴费型”统筹制度,有单位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由此,事业单位养老金可高达四五千元,但是企业单位养老金只有一两千元,这种差距需要必须经过改革进行调整。《条例》的出台明确了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但如何落实到位目前并没有保障。
(二)事业单位的工资将由市场决定
第32条规定国家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应当结合不同行业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因素。
第33条规定国家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应当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机关、事业单位跟企业单位的工资福利待遇差距明显,《条例》首次提出了要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制度涉及多个方面,随着事业单位人员的招聘配置、培训考核等制度的改革,事业单位的工资调整将不再由机关制定,而是由市场决定,随着社会平均工资的调整,物价的变化,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可能增长也可能下调,工资改革制度将会慢慢得到落实。
三、改革的意义
(一)事业单位改革有了法律框架
对事业单位,大家都比较关注于它的体制、编制含义,往往忽视了事业单位其实是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最聚集的地方。事業单位改革,最重要的目标就是用好用活各类专业人才,让市场机制配置事业单位人才资源。
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时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也要在法律框架下进行,这就涉及到立法先行的问题。”1993年以来,历次行政机构改革都涉及事业单位改革。但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一直步履艰难。究其根本,在于缺少法律框架支撑。
《条例》的出台,直接为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一个法律框架,为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营造了一个法制环境。
(二)从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的管理,一直比照公务员、机关干部身份进行。体制内的身份不仅终身稳定,而且捆绑着行政级别、医疗保障、工资福利、退休养老等优势。
此次出台的《条例》,明确了以“聘用合同”作为确立或终止人事关系的唯一依据,并规定:“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涉密岗位等人员外,事业单位新聘用工作人员,应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内部产生岗位人选,竞聘上岗,订立聘用合同。”
(三)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
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壁垒,扫除‘养人不干事’的体制,让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多年来,事业单位的身份,连带着社会保障、工资福利、行政级别,把身份管理变成岗位管理,通过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实现岗位管理,因事设岗、因岗择人。
(四)关于合法权益的保障
第37条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所在单位发生人事争议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有关规定处理。第38条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涉及本人的考核结果、处分决定等不服的,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复核、提出申诉。《条例》中,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的仲裁、申论、复议、举报、监督、控告都做出了清晰规定。
由此,事业单位改革的进行将会有法可依,有理可据,这对我国事业单位的管理将会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范恒山.事业单位改革:国际经验与中国探索[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陈继笙.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社会保险政策问答[M].中国人事出版社,2010.
[3]李鸥.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4]范恒山.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探索[M].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