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当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对学小学数学带来了深刻地影响,一些新的教学模式被不断的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当大的动力。“导教结合”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活力四射。这种教学模式充分的尊重了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及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教结合
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导教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潜能,为学生创造力了乐学、活学的教学氛围,使其更加深入的投入到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大大增进了教学效益。该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改面前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实现了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生、小组合作学的充分融合,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导教结合”教学模式的涵义
所谓“导教”,就是教师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知识生成,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或讨论验证,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形成能力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必须灵活地在学生的自学交流中渗透知识,完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式的学习。
(一)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服务于学。教师进课堂的任务不是讲,而是组织学生学。“导教结合”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每节课5分钟左右的自学时间。给予学生独立看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空间。学生在自学引导、小组合作、动手操作、互相启发后,渐渐地就会自己独立地在书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自主探索,“发现”规律,研究问题的探究能力得以提高。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机会多了,他们敢于动手,善于动手,达到了在“做中学”的目的。学生在聆听的同时,学会了评价、辨别正误、大胆质疑,还学会了“听以致用”,把同学的意见加以整理,构成了适合自身的知识点。例如,在上《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给了每个学生一个圆片(每人的圆片大小不等),只说了三句话:“给你一个圆,你要做些什么?你知道了圆的哪些知识?把它写下来。”刚开始时,学生目瞪口呆,翻着圆片不知从何下手。一个声音打破了寂静:“把圆对折,就能把圆平均分成两份。”另一个声音响起了:“那条折痕就是直径。”“直径有无数条,每条直径的长度都相等。”……不知不觉,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道出了圆的许多特征。
(二)“导教”突显教师的主导作用
好的课堂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能做到全员参与、有效参与。然而,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要洞悉学生心理,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身上,构建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跃、有趣的学习活动中,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课堂上要注重“三导”。
1.“导”阅读
书是人类终身的老师,学生会学习,会阅读,才是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读懂教材,在阅读中自主学习、思考探究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良好习惯的桥梁。
学生独立看书自学这一环节,是“导教结合,自主探索”教学模式的必备环节。教师在文本解读中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书上简要注明不懂之处,并回答例题中提出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有新的想法与发现,教师再与学生一起解决,充分体现教师“导”在关键处,从而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
在数学学习上,“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审题是前提,解题是基础。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自学、复习、深化理解的阶梯,课堂阅读是在一定时间内让学生经歷一定的数学思考或探究过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2.“导”交流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述是一种能力。数学语言的发展,能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学生同桌交流,能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使其敢于提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人人参与,在确保每个人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学生有差异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次是四人小组讨论,参与分享的人多了,一定有更多不同角度的见解。通过小组交流,让每个人思维更活跃,感知更丰满。学生在不断交流和自我完善中提高学习能力。
在“导教结合”教学模式中,学生自学后的交流汇报环节,是一节课中最出彩的时刻,因为这时学生会生成很多知识。教学中每道题目都是学生思考和交流的载体,在学生充分思考观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情况引导学生作出判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在交流的环节中,“学”与“导”应该是穿插存在,交替进行,和谐发展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打开学生的嘴巴,给学生多提供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把课堂的绝大多数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读,让他们写。这样,学生在练习中运用了知识的灵活性,拓展了思路,同时提高了用语言展示思维的能力,提高了素养。
3.“导”操作
数学是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是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学习的发展阶段。理解算理是掌握算法的逻辑起点。学生通过看书自学,质疑反馈,形成初步的认知,但他们往往不能确定这个认知是否正确,要通过操作探究,验证自己的“小发现”或“疑惑”。学生通过操作,基本拥有了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体验。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上的交往强调的是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目标,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导教结合”成为数学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一教学理念成为教学的一盏明灯,教师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成长,让每一堂数学课都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教结合
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导教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潜能,为学生创造力了乐学、活学的教学氛围,使其更加深入的投入到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大大增进了教学效益。该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改面前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实现了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生、小组合作学的充分融合,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导教结合”教学模式的涵义
所谓“导教”,就是教师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知识生成,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或讨论验证,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形成能力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必须灵活地在学生的自学交流中渗透知识,完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式的学习。
(一)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服务于学。教师进课堂的任务不是讲,而是组织学生学。“导教结合”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每节课5分钟左右的自学时间。给予学生独立看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空间。学生在自学引导、小组合作、动手操作、互相启发后,渐渐地就会自己独立地在书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自主探索,“发现”规律,研究问题的探究能力得以提高。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机会多了,他们敢于动手,善于动手,达到了在“做中学”的目的。学生在聆听的同时,学会了评价、辨别正误、大胆质疑,还学会了“听以致用”,把同学的意见加以整理,构成了适合自身的知识点。例如,在上《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给了每个学生一个圆片(每人的圆片大小不等),只说了三句话:“给你一个圆,你要做些什么?你知道了圆的哪些知识?把它写下来。”刚开始时,学生目瞪口呆,翻着圆片不知从何下手。一个声音打破了寂静:“把圆对折,就能把圆平均分成两份。”另一个声音响起了:“那条折痕就是直径。”“直径有无数条,每条直径的长度都相等。”……不知不觉,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道出了圆的许多特征。
(二)“导教”突显教师的主导作用
好的课堂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能做到全员参与、有效参与。然而,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要洞悉学生心理,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身上,构建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跃、有趣的学习活动中,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课堂上要注重“三导”。
1.“导”阅读
书是人类终身的老师,学生会学习,会阅读,才是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读懂教材,在阅读中自主学习、思考探究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良好习惯的桥梁。
学生独立看书自学这一环节,是“导教结合,自主探索”教学模式的必备环节。教师在文本解读中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书上简要注明不懂之处,并回答例题中提出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有新的想法与发现,教师再与学生一起解决,充分体现教师“导”在关键处,从而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
在数学学习上,“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审题是前提,解题是基础。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自学、复习、深化理解的阶梯,课堂阅读是在一定时间内让学生经歷一定的数学思考或探究过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2.“导”交流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述是一种能力。数学语言的发展,能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学生同桌交流,能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使其敢于提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人人参与,在确保每个人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学生有差异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次是四人小组讨论,参与分享的人多了,一定有更多不同角度的见解。通过小组交流,让每个人思维更活跃,感知更丰满。学生在不断交流和自我完善中提高学习能力。
在“导教结合”教学模式中,学生自学后的交流汇报环节,是一节课中最出彩的时刻,因为这时学生会生成很多知识。教学中每道题目都是学生思考和交流的载体,在学生充分思考观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情况引导学生作出判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在交流的环节中,“学”与“导”应该是穿插存在,交替进行,和谐发展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打开学生的嘴巴,给学生多提供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把课堂的绝大多数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读,让他们写。这样,学生在练习中运用了知识的灵活性,拓展了思路,同时提高了用语言展示思维的能力,提高了素养。
3.“导”操作
数学是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是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学习的发展阶段。理解算理是掌握算法的逻辑起点。学生通过看书自学,质疑反馈,形成初步的认知,但他们往往不能确定这个认知是否正确,要通过操作探究,验证自己的“小发现”或“疑惑”。学生通过操作,基本拥有了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体验。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上的交往强调的是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目标,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导教结合”成为数学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一教学理念成为教学的一盏明灯,教师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成长,让每一堂数学课都能焕发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