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有人总结说,教无定法。当然,作为老教师,我们应因人设教,因文设教,应以学生习惯和能力养成和语文素养的培养为终极目的,创造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本文试图从教学的导入、感知性体验、问题探究、延伸性学习、等几个方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对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进行浅显的探索。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导语;体验;問题探究;延伸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新一轮的课程标准于2002年提出,作为一名从事多年语文教学工作的老教师,能够迎着新一轮课改的春风走上讲台,实属幸运,根据多年来地教学实践,现将我工作中的一些尝试做一小结: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布鲁姆也强调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所以,我认为作为课前餐的导语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精心设计课前导语能够起到吊起学生胃口的作用。作为老教师的我更是不敢忽视课前导语的设计,一堂课在一开始能不能吸引学生是我格外关注的,所以我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寻找一个合适、有意义的切入点来导入新课。比如:在上《第一次真好》一课时,结合同学们的生活我设计了如下导语:同学们,在我们记忆的长河中有许许多多“第一次”值得我们回忆、珍藏--第一次远行、第一次军训、第一次登上万里长城、第一次站在南京大屠杀的遗址前……这无数次的第一次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新鲜感以及新鲜背后的思考,但又有谁懂得“第一次”意义呢?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在设计这则导言的时,我所列举的“第一次,”有些也许是他们还没有经历过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关注有意义、能够给我们带来些思考的“第一次”。
良好的课堂导语不仅能先声夺人,磁石般吸引住学生,而且能有效地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为新课的展开预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开启学生的心理通道,给教学定下成功的基调的。因此,一则好的导语,就会“一语中的”,三言两语击中学生心理,从而起到投石激浪的作用。
二、感知性体验—意境营造、整体感知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再次受到关注,教师究竟教到什么火候才是最合适的,我认为教师的角色更多时候应该是导游,是把学生引导到每一个精彩的景点,做以适当精当的解说和引导,应该关注学生自己去看道、体悟到了什么,抓住学生初步感知的经验来切入文本,这一点在诗歌、散文教学里尤其重要,尤其是一些优美的诗歌和散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意境的营造,情境的创设,目的是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去体会和感受文本。比如,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运用音乐或多媒体进行情境创设,为学生营造一定的情境让其在其中感知文本。如在学习《钱塘湖春行》时让学生在《渔舟唱晚》的曲子里自行揣摩古诗的朗读及意境。在进行《天上的街市》诗歌教学时,我试着先范读然后让同学们进行整体感知,接下来放给学生背景音乐,让他们带着自己初步感知的体会自由朗读,最后再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三、在问题探究中进行阅读教学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在教学中尝试使用问题探究法进行阅读教学,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让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探究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如我在上七年级(上)《在山的那边》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这一句中飘来的种子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呢?”经过全班讨论探究,我们明白了种子比喻的是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但后来“我”不懈的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教师通过师生质疑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坚持延伸性教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要服务于生活,服务于应用,服务于个性发展。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学习意识,充分挖掘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几年来,我指导学生利用各种工具书、图书、书刊、电影、电视、网络、图书馆、布告栏、广告牌等收集资料。开展语文活动:口语交际、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诗歌朗诵会、小报比赛、语文知识竞赛。虽然以上活动并不是每次都精彩,每次都完美,但至少让学生走出象牙塔,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活学活用语文,明白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是最大的收益。
五、坚持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也即反思教学。反思的过程,往往真理的大门会怦然开启。在教学实践中,在吸取同仁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着重反思两个方面。首先,反思本节课中最成功的细节,就教师方面看,如新颖独到的导入方式,别具一格的情景设置,层次分明的提问,凸现思维的点拨,标新立异的板书,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衔接紧密自然的巧妙提问,形象活泼的教辅用具,让学生迷途知返的暗号等。就学生方面看,指对课文的独特理解、体验、领悟,可借鉴的学法,收集筛选材料的独特视角。其次,反思本节课中有失误的细节。如教具选择不当,教材重难点不突出,问题设置不当,突发事件处理不当,教学方式单调,评价过于简单,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激发和维持学生兴奋点的细节等。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以上问题,不再重蹈覆辙。总之,教学反思是个人智慧的瞬间再现,能让人增长教育智慧,是自我否定之后的超越,是教师成长的心路历程。
总之,语文教学,有人总结说,教无定法。当然,作为老教师,我们应因人设教,因文设教,应以学生习惯和能力养成和语文素养的培养为终极目的,创造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图分类号】G633.3
新一轮的课程标准于2002年提出,作为一名从事多年语文教学工作的老教师,能够迎着新一轮课改的春风走上讲台,实属幸运,根据多年来地教学实践,现将我工作中的一些尝试做一小结: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布鲁姆也强调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所以,我认为作为课前餐的导语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精心设计课前导语能够起到吊起学生胃口的作用。作为老教师的我更是不敢忽视课前导语的设计,一堂课在一开始能不能吸引学生是我格外关注的,所以我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寻找一个合适、有意义的切入点来导入新课。比如:在上《第一次真好》一课时,结合同学们的生活我设计了如下导语:同学们,在我们记忆的长河中有许许多多“第一次”值得我们回忆、珍藏--第一次远行、第一次军训、第一次登上万里长城、第一次站在南京大屠杀的遗址前……这无数次的第一次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新鲜感以及新鲜背后的思考,但又有谁懂得“第一次”意义呢?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在设计这则导言的时,我所列举的“第一次,”有些也许是他们还没有经历过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关注有意义、能够给我们带来些思考的“第一次”。
良好的课堂导语不仅能先声夺人,磁石般吸引住学生,而且能有效地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为新课的展开预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开启学生的心理通道,给教学定下成功的基调的。因此,一则好的导语,就会“一语中的”,三言两语击中学生心理,从而起到投石激浪的作用。
二、感知性体验—意境营造、整体感知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再次受到关注,教师究竟教到什么火候才是最合适的,我认为教师的角色更多时候应该是导游,是把学生引导到每一个精彩的景点,做以适当精当的解说和引导,应该关注学生自己去看道、体悟到了什么,抓住学生初步感知的经验来切入文本,这一点在诗歌、散文教学里尤其重要,尤其是一些优美的诗歌和散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意境的营造,情境的创设,目的是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去体会和感受文本。比如,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运用音乐或多媒体进行情境创设,为学生营造一定的情境让其在其中感知文本。如在学习《钱塘湖春行》时让学生在《渔舟唱晚》的曲子里自行揣摩古诗的朗读及意境。在进行《天上的街市》诗歌教学时,我试着先范读然后让同学们进行整体感知,接下来放给学生背景音乐,让他们带着自己初步感知的体会自由朗读,最后再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三、在问题探究中进行阅读教学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在教学中尝试使用问题探究法进行阅读教学,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让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探究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如我在上七年级(上)《在山的那边》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这一句中飘来的种子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呢?”经过全班讨论探究,我们明白了种子比喻的是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但后来“我”不懈的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教师通过师生质疑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坚持延伸性教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要服务于生活,服务于应用,服务于个性发展。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学习意识,充分挖掘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几年来,我指导学生利用各种工具书、图书、书刊、电影、电视、网络、图书馆、布告栏、广告牌等收集资料。开展语文活动:口语交际、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诗歌朗诵会、小报比赛、语文知识竞赛。虽然以上活动并不是每次都精彩,每次都完美,但至少让学生走出象牙塔,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活学活用语文,明白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是最大的收益。
五、坚持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也即反思教学。反思的过程,往往真理的大门会怦然开启。在教学实践中,在吸取同仁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着重反思两个方面。首先,反思本节课中最成功的细节,就教师方面看,如新颖独到的导入方式,别具一格的情景设置,层次分明的提问,凸现思维的点拨,标新立异的板书,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衔接紧密自然的巧妙提问,形象活泼的教辅用具,让学生迷途知返的暗号等。就学生方面看,指对课文的独特理解、体验、领悟,可借鉴的学法,收集筛选材料的独特视角。其次,反思本节课中有失误的细节。如教具选择不当,教材重难点不突出,问题设置不当,突发事件处理不当,教学方式单调,评价过于简单,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激发和维持学生兴奋点的细节等。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以上问题,不再重蹈覆辙。总之,教学反思是个人智慧的瞬间再现,能让人增长教育智慧,是自我否定之后的超越,是教师成长的心路历程。
总之,语文教学,有人总结说,教无定法。当然,作为老教师,我们应因人设教,因文设教,应以学生习惯和能力养成和语文素养的培养为终极目的,创造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