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定位应该是在学生完整阅读整本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从宏观、微观两方面入手,通过对比梳理、归纳提炼,理性地深读整本书,以此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主题、人物形象和作品风格,为高中的思辨性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理性;对比梳理;归纳提炼
初中语文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应该向纵深处发展,追求归纳提炼,深层解读,追求理性的思考。
中考语文试卷名著阅读考题发生了变化,2018年考查学生对《水浒传》108将聚义梁山原因的思考与分类, 2019年考查学生对《西游记》“三性”——物性、人性、神性的理解与归纳,而且分值增大。由此可见,这两道题已经甩开了以往平面的情节勾连、人物分析、写法探究的模式,呈现出一种宏观思考与微观把握相结合的立体的阅读考查方式。
这些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号: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应该摒弃无用的指引、低效的阅读、表层的理解和机械的记忆。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定位应该是在学生完整阅读整本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从宏观、微观两方面入手,通过对比梳理、归纳提炼,理性地深读整本书,以此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主题、人物形象和作品风格,为高中的思辨性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对比梳理、归纳提炼是理性深读整本书的有效方法
1.对比梳理、归纳提炼是对书中内容的整体性阅读、系统化认识
整本书阅读在实际教学中常遇到学生“过目即忘”的问题——明明很认真地阅读了这本书,时隔不久却只能回忆大致内容,对许多细节都没了印象。归根结底,是学生只停留于趣味性阅读、皮毛式阅读的层次,阅读感知粗浅而零碎,只能满足一时的阅读需要,却无法形成理性的思考。对于经典作品,这样的阅读是低效的。因此,指导学生对书中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在对比中提炼出自己的发现和观点,不仅可以加深印象,而且是对书中内容的整体性阅读、系统化认识,是非常必要的。
《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取经路上降妖不断,真可谓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纷繁复杂的斗争故事,容易使学生感到眼花缭乱。我们不妨指引学生从某一个或某几个角度出发,对所有的降妖情节进行梳理,归纳提炼出若干个类别来。比如,从“妖魔的来历”角度看,可以分为“修炼成精”“坐骑下界”“仙童下界”“妖魔后代”等;从“妖魔作恶动机”角度看,可以分为“吃唐僧肉”“嫁给唐僧”“衔恨报仇”“占有宝物”“取代唐僧取经”等;从“降妖手段”角度看,可以分为“依靠自身神力、武力、智慧”“借助神佛之力”“变作其他妖魔,寻找降妖机会”“变作降妖法宝”等。类似的角度还有很多,但其实角度的选取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反复细读文本,发现异同之处,并能跳出文本,站在一定的高度作出思考判断,对整本书有较为宏观的认识,不断形成阅读的理性思维。
2.对比梳理、归纳提炼是准确分析人物形象的必要手段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其形象的刻画与情节、环境密不可分。我们每阅读一部作品,总能对书中的典型人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是基于对情节、环境的了解作出的感知和判断。不过,这种初步认识仍然是感性的。比如《骆驼祥子》,学生很清楚祥子经历了三起三落,最后失去生活的信心,由大好青年沦为行尸走肉,反映了旧中国底层老百姓想通过个人奋斗在黑暗的旧社会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注定要破灭。若要问为何“起”和“落”要写三次?学生多半会答“因为三次次数多,才能让祥子失去生活的信心”。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将这三起三落摆在一起,认真对比梳理一下,就不难发现“一落”中大兵代表军阀一类人,“二落”中孙侦探代表统治阶级的走狗,“三落”写的则是不平等的婚姻關系。这三次“落”合起来就像三座连绵高耸的大山横在祥子这样一个性格有些软弱、失去土地后独自来到京城艰难生存的农民面前,必然使其在孤苦无依、前路渺茫的情况下走上消极反抗命运的道路。可见,教会学生理性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客观,更贴近作品本身。
3.对比梳理、归纳提炼对探究整本书的艺术风格具有重要作用
整本书阅读的难点之一在于感知艺术风格。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相比,艺术风格似乎显得更主观,更感性,更难以捉摸。其实不然,只要做好对比梳理、归纳提炼,艺术风格也同样可以理性品读。《格列佛游记》是一部讽刺小说,其讽刺艺术令人赞叹。但学生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对情节进行对比梳理、归纳提炼,以获得理性的认识——除了直接讽刺,各类讽刺手法的运用就是其中奥妙。
(1)夸张:小人国竟然通过绳上跳舞来考核、选拔官员,飞岛国科学家竟然研究如何从黄瓜里提取阳光,这些运用夸张手法,使荒诞的情节本身就具有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2)对比:格列佛引以为荣的英国制度和措施在大人国面前不值一提,“耶胡”在“慧骃”面前尤显丑陋,这些都是在对比中加以讽刺。
(3)反语:格列佛赞美祖国“丰功伟绩,国泰民安”,书中写小人国国王“一点头,全球君王双膝战抖”,这些都是反语,讽刺指数极高。
(4)映射:小人国高跟党和低跟党、大端派和小端派之争,飞岛国国王用飞岛控制人民,这些都是运用映射手法,讽刺现实。
二、找准角度是对比梳理、归纳提炼的重要前提
1.纵向角度
纵向角度适合于同一人物不同时期事件的对比梳理、归纳提炼,以发现其前后的变化,进而对其有一个整体、理性的认识。
《西游记》的孙悟空护送唐僧取经之前物性更重,取经开始后,人性得到更多的凸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受《牛虻》一书影响,一度像牛虻一样以苦行考验意志,还因此斩断了自己对丽达的情丝,后来学会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水浒传》里的林冲,《骆驼祥子》里的祥子,都适用此法。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里面收录的十篇散文,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我们阅读这本书,不应将这十篇散文割裂开来孤立地解读,而应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并以此探究鲁迅早期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观念。笔者曾指导学生对此做了纵向梳理:一是梳理《朝花夕拾》中对鲁迅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年少经历,二是梳理《朝花夕拾》中对鲁迅的人生轨迹产生重要影响的经历。下面是笔者和学生交流整理出来的第一问的成果: (1)在百草园嬉戏玩乐的经历让鲁迅的童年充满乐趣,使他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使鲁迅接受了启蒙教育。
(3)长妈妈给鲁迅买来《山海经》,使他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父亲的病逝使鲁迅深切地感受到庸医误人之恨和亲人离世之痛。
(5)衍太太怂恿鲁迅偷盗母亲的首饰,并散播谣言,使他的心灵受到伤害,也让他看到了人性黑暗的一面。
(6)师从藤野先生的经历使鲁迅在异国他乡感受到温暖,并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7)在日本受到的种种歧视使鲁迅在探求救国救民之路方面做出深刻的思考。
2.横向角度
横向角度适用于同类的几个人物、几个事件之间的对比梳理、归纳提炼,以发现他们之间的异同,进而对作品有一个更加全面而细致的认识。对于人物,可以从他们的成长背景、言行举止、性格思想、变化发展等方面入手作比较;对于事件,则可以从时代背景、前因后果、叙述角度、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做深入探究。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经历了四次死里逃生,均表现出钢铁般的顽强意志。笔者曾就四次死里逃生中作者是如何分别表现保尔顽强意志的这一问题指导学生梳理归纳:
第一次,是通过书信的形式来记述的。保尔给哥哥阿尔焦姆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轻描淡写地提及受伤一事,这属于插叙。
第二次,以尼娜医生的日记的形式,从侧面来衬托保尔的形象。作者这样处理,更能表现保尔坚定刚强的性格品质。
第三次,以叙述为主,写保尔醒来后只要求到并不受人们青睐的铁路总厂工作,这样简单的交代让我们感觉到这样的“死里逃生”似乎已经成了保尔的家常便饭,保尔也已安之若素了,这反而凸显了保尔钢铁般的意志。
第四次,以描写为主,通过麻雀熬过严冬等景物描写和对保尔的人物描写来表现保尔战胜死神的顽强精神。
不难发现,在这四次死里逃生中,作者分别借用了书信、日记形式,运用了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和插叙手法,详略交错,重复中有变化,以此刻画保尔钢铁战士的形象。
《水浒传》中不少好汉在上梁山前杀了人,但杀人的原因、杀人的经过、杀人后的表现和际遇各不相同,笔者也带学生做了一番探究。比如杀人后的表现各不相同,这背后隐藏的是各位好汉不一样的观念脾性:
(1)鲁智深三拳打死郑屠后,一边故意骂郑屠诈死,一边逃离现场。鲁智深粗中有细、勇而有智,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2)林冲杀死陆谦、富安等三人后,收拾、喝酒,有条不紊;出门遇见救火者,诈称自己去报官,从容离开。林冲不愧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沉着冷静。
(3)杨志杀死泼皮牛二后,不愿连累别人,主动自首,请旁观者作证。杨志是名门之后,旧家子弟,敢作敢当。
(4)宋江杀死阎婆惜后,烧毁晁盖的来信,逃走时被阎婆抓住喊来众人,吓得慌作一团,趁乱逃走。宋江看中功名和孝道的思想在此可见一斑。
(5)武松杀死张都监、蒋门神等人后,喝酒,留下血书“杀人者打虎武松也”,揣上几个银酒器离开。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武松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这种横向的对比梳理不仅仅局限于同一部作品,还可用于多部作品。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和《骆驼祥子》主人公祥子同处腐朽混乱的黑暗社会,他们同样都是年纪轻轻便到社会上“讨生活”,是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可為什么保尔能够成为钢铁战士,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祥子却沦为自私堕落的末路鬼呢?再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牛虻》一书使保尔树立了崇高的革命理想,认为在集体事业面前,个人的一切微不足道,也使他决心向牛虻看齐,以苦行考验意志,甚至不惜斩断了自己对丽达的爱。《简·爱》中圣约翰是一位虔诚的传教士,他认为传教是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为了这个神圣的使命,他割舍了自己和奥利弗小姐的爱情,甚至还向简·爱求婚,要求她和他一起去印度完成上帝的事业。保尔和圣约翰的选择有什么异同?类似的对比还有很多,我们可以自己设计,也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去探究作品,发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入到作品中去,从而达到理性阅读整本书的目的。
初中语文整本书的阅读教学正在向以往的皮毛式阅读和机械记忆挥手告别,新的理念和方法不断涌现,而笔者的教学实践也不过是乘着这股东风,做了点尝试,希望能为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乃至他们一生的阅读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理性;对比梳理;归纳提炼
初中语文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应该向纵深处发展,追求归纳提炼,深层解读,追求理性的思考。
中考语文试卷名著阅读考题发生了变化,2018年考查学生对《水浒传》108将聚义梁山原因的思考与分类, 2019年考查学生对《西游记》“三性”——物性、人性、神性的理解与归纳,而且分值增大。由此可见,这两道题已经甩开了以往平面的情节勾连、人物分析、写法探究的模式,呈现出一种宏观思考与微观把握相结合的立体的阅读考查方式。
这些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号: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应该摒弃无用的指引、低效的阅读、表层的理解和机械的记忆。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定位应该是在学生完整阅读整本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从宏观、微观两方面入手,通过对比梳理、归纳提炼,理性地深读整本书,以此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主题、人物形象和作品风格,为高中的思辨性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对比梳理、归纳提炼是理性深读整本书的有效方法
1.对比梳理、归纳提炼是对书中内容的整体性阅读、系统化认识
整本书阅读在实际教学中常遇到学生“过目即忘”的问题——明明很认真地阅读了这本书,时隔不久却只能回忆大致内容,对许多细节都没了印象。归根结底,是学生只停留于趣味性阅读、皮毛式阅读的层次,阅读感知粗浅而零碎,只能满足一时的阅读需要,却无法形成理性的思考。对于经典作品,这样的阅读是低效的。因此,指导学生对书中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在对比中提炼出自己的发现和观点,不仅可以加深印象,而且是对书中内容的整体性阅读、系统化认识,是非常必要的。
《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取经路上降妖不断,真可谓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纷繁复杂的斗争故事,容易使学生感到眼花缭乱。我们不妨指引学生从某一个或某几个角度出发,对所有的降妖情节进行梳理,归纳提炼出若干个类别来。比如,从“妖魔的来历”角度看,可以分为“修炼成精”“坐骑下界”“仙童下界”“妖魔后代”等;从“妖魔作恶动机”角度看,可以分为“吃唐僧肉”“嫁给唐僧”“衔恨报仇”“占有宝物”“取代唐僧取经”等;从“降妖手段”角度看,可以分为“依靠自身神力、武力、智慧”“借助神佛之力”“变作其他妖魔,寻找降妖机会”“变作降妖法宝”等。类似的角度还有很多,但其实角度的选取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反复细读文本,发现异同之处,并能跳出文本,站在一定的高度作出思考判断,对整本书有较为宏观的认识,不断形成阅读的理性思维。
2.对比梳理、归纳提炼是准确分析人物形象的必要手段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其形象的刻画与情节、环境密不可分。我们每阅读一部作品,总能对书中的典型人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是基于对情节、环境的了解作出的感知和判断。不过,这种初步认识仍然是感性的。比如《骆驼祥子》,学生很清楚祥子经历了三起三落,最后失去生活的信心,由大好青年沦为行尸走肉,反映了旧中国底层老百姓想通过个人奋斗在黑暗的旧社会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注定要破灭。若要问为何“起”和“落”要写三次?学生多半会答“因为三次次数多,才能让祥子失去生活的信心”。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将这三起三落摆在一起,认真对比梳理一下,就不难发现“一落”中大兵代表军阀一类人,“二落”中孙侦探代表统治阶级的走狗,“三落”写的则是不平等的婚姻關系。这三次“落”合起来就像三座连绵高耸的大山横在祥子这样一个性格有些软弱、失去土地后独自来到京城艰难生存的农民面前,必然使其在孤苦无依、前路渺茫的情况下走上消极反抗命运的道路。可见,教会学生理性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客观,更贴近作品本身。
3.对比梳理、归纳提炼对探究整本书的艺术风格具有重要作用
整本书阅读的难点之一在于感知艺术风格。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相比,艺术风格似乎显得更主观,更感性,更难以捉摸。其实不然,只要做好对比梳理、归纳提炼,艺术风格也同样可以理性品读。《格列佛游记》是一部讽刺小说,其讽刺艺术令人赞叹。但学生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对情节进行对比梳理、归纳提炼,以获得理性的认识——除了直接讽刺,各类讽刺手法的运用就是其中奥妙。
(1)夸张:小人国竟然通过绳上跳舞来考核、选拔官员,飞岛国科学家竟然研究如何从黄瓜里提取阳光,这些运用夸张手法,使荒诞的情节本身就具有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2)对比:格列佛引以为荣的英国制度和措施在大人国面前不值一提,“耶胡”在“慧骃”面前尤显丑陋,这些都是在对比中加以讽刺。
(3)反语:格列佛赞美祖国“丰功伟绩,国泰民安”,书中写小人国国王“一点头,全球君王双膝战抖”,这些都是反语,讽刺指数极高。
(4)映射:小人国高跟党和低跟党、大端派和小端派之争,飞岛国国王用飞岛控制人民,这些都是运用映射手法,讽刺现实。
二、找准角度是对比梳理、归纳提炼的重要前提
1.纵向角度
纵向角度适合于同一人物不同时期事件的对比梳理、归纳提炼,以发现其前后的变化,进而对其有一个整体、理性的认识。
《西游记》的孙悟空护送唐僧取经之前物性更重,取经开始后,人性得到更多的凸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受《牛虻》一书影响,一度像牛虻一样以苦行考验意志,还因此斩断了自己对丽达的情丝,后来学会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水浒传》里的林冲,《骆驼祥子》里的祥子,都适用此法。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里面收录的十篇散文,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我们阅读这本书,不应将这十篇散文割裂开来孤立地解读,而应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并以此探究鲁迅早期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观念。笔者曾指导学生对此做了纵向梳理:一是梳理《朝花夕拾》中对鲁迅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年少经历,二是梳理《朝花夕拾》中对鲁迅的人生轨迹产生重要影响的经历。下面是笔者和学生交流整理出来的第一问的成果: (1)在百草园嬉戏玩乐的经历让鲁迅的童年充满乐趣,使他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使鲁迅接受了启蒙教育。
(3)长妈妈给鲁迅买来《山海经》,使他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父亲的病逝使鲁迅深切地感受到庸医误人之恨和亲人离世之痛。
(5)衍太太怂恿鲁迅偷盗母亲的首饰,并散播谣言,使他的心灵受到伤害,也让他看到了人性黑暗的一面。
(6)师从藤野先生的经历使鲁迅在异国他乡感受到温暖,并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7)在日本受到的种种歧视使鲁迅在探求救国救民之路方面做出深刻的思考。
2.横向角度
横向角度适用于同类的几个人物、几个事件之间的对比梳理、归纳提炼,以发现他们之间的异同,进而对作品有一个更加全面而细致的认识。对于人物,可以从他们的成长背景、言行举止、性格思想、变化发展等方面入手作比较;对于事件,则可以从时代背景、前因后果、叙述角度、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做深入探究。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经历了四次死里逃生,均表现出钢铁般的顽强意志。笔者曾就四次死里逃生中作者是如何分别表现保尔顽强意志的这一问题指导学生梳理归纳:
第一次,是通过书信的形式来记述的。保尔给哥哥阿尔焦姆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轻描淡写地提及受伤一事,这属于插叙。
第二次,以尼娜医生的日记的形式,从侧面来衬托保尔的形象。作者这样处理,更能表现保尔坚定刚强的性格品质。
第三次,以叙述为主,写保尔醒来后只要求到并不受人们青睐的铁路总厂工作,这样简单的交代让我们感觉到这样的“死里逃生”似乎已经成了保尔的家常便饭,保尔也已安之若素了,这反而凸显了保尔钢铁般的意志。
第四次,以描写为主,通过麻雀熬过严冬等景物描写和对保尔的人物描写来表现保尔战胜死神的顽强精神。
不难发现,在这四次死里逃生中,作者分别借用了书信、日记形式,运用了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和插叙手法,详略交错,重复中有变化,以此刻画保尔钢铁战士的形象。
《水浒传》中不少好汉在上梁山前杀了人,但杀人的原因、杀人的经过、杀人后的表现和际遇各不相同,笔者也带学生做了一番探究。比如杀人后的表现各不相同,这背后隐藏的是各位好汉不一样的观念脾性:
(1)鲁智深三拳打死郑屠后,一边故意骂郑屠诈死,一边逃离现场。鲁智深粗中有细、勇而有智,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2)林冲杀死陆谦、富安等三人后,收拾、喝酒,有条不紊;出门遇见救火者,诈称自己去报官,从容离开。林冲不愧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沉着冷静。
(3)杨志杀死泼皮牛二后,不愿连累别人,主动自首,请旁观者作证。杨志是名门之后,旧家子弟,敢作敢当。
(4)宋江杀死阎婆惜后,烧毁晁盖的来信,逃走时被阎婆抓住喊来众人,吓得慌作一团,趁乱逃走。宋江看中功名和孝道的思想在此可见一斑。
(5)武松杀死张都监、蒋门神等人后,喝酒,留下血书“杀人者打虎武松也”,揣上几个银酒器离开。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武松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这种横向的对比梳理不仅仅局限于同一部作品,还可用于多部作品。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和《骆驼祥子》主人公祥子同处腐朽混乱的黑暗社会,他们同样都是年纪轻轻便到社会上“讨生活”,是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可為什么保尔能够成为钢铁战士,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祥子却沦为自私堕落的末路鬼呢?再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牛虻》一书使保尔树立了崇高的革命理想,认为在集体事业面前,个人的一切微不足道,也使他决心向牛虻看齐,以苦行考验意志,甚至不惜斩断了自己对丽达的爱。《简·爱》中圣约翰是一位虔诚的传教士,他认为传教是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为了这个神圣的使命,他割舍了自己和奥利弗小姐的爱情,甚至还向简·爱求婚,要求她和他一起去印度完成上帝的事业。保尔和圣约翰的选择有什么异同?类似的对比还有很多,我们可以自己设计,也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去探究作品,发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入到作品中去,从而达到理性阅读整本书的目的。
初中语文整本书的阅读教学正在向以往的皮毛式阅读和机械记忆挥手告别,新的理念和方法不断涌现,而笔者的教学实践也不过是乘着这股东风,做了点尝试,希望能为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乃至他们一生的阅读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