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职学生作为未来的基层工作者,科学精神的培养对他们个体发展以及业务素质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关键词:化学教育 科学精神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1(c)-0224-02
1 培养目标
1.1 组织能力培养
组织能力是指调配人力资源、安排实验过程、调查分析材料等方面的能力。在进行实验、调查时,一般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定一名小组长,由其根据实验或调查的内容以及本小组成员基本情况分配任务,各成员在领受任务后自主决定实验或调查的方式、方法、步骤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安排,小组长和成员的组织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和培养。
1.2 实验操作能力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中实验过程的设计、仪器设备的使用、实验药品储备和取用等,都有其科学、严格的规范操作。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按规程操作,不仅是实验的要求,更主要的是严谨的科学精神培养。作为指导教师必需清楚地知道实验本身的要求是基础,科学精神的培养才是目标。
1.3 分析总结能力的培养
第一,在化学实验以及和化学相关的调查过程中,要对某些现象进行认真观察。不同的现象反映了不同的情况,同一现象可能包含不同过程。对现象的分类和对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是培养科学精神的基础,也是科学态度的体现。第二,在某个实验或某项调查进行到一定程度时,要进行阶段性总结,在实验或调查结束后要全面总结。总结时针对实验或调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查找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而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措施。该项能力的培养,作为指导教师,顺势引导是关键,找到适当的问题切入点及对于学生来说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避免对问题过度拔高,或使问题复杂化,从而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1.4 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
实验或调查结束后,应形成报告材料。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报告的格式、用词、表达方式等方面形成规范化。实验分析报告或调查报告,在语气、人称、意识等方面大不同于学生作文。指导教师要正确引导,尽快使学生将一般的表达感情的作文和表达自然科学内容的报告材料区别开来。这种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在日后工作中撰写论文或学术报告、调查报告、分析报告等非常有利。
2 培养过程
中职生科学精神的培养,除贯穿于日常教学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外,主要的是在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活动小组或第二课堂的方式,以实验或调查的形式,有目的地培养。
2.1 启动
以教学、生活、校园、社会中当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为启动子。在化学教育过程中,涉及到水质、能源、食品添加剂、环境污染、垃圾处理等诸多现实问题,以对此类问题的调查、分析、化验等为课题,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切入点。通过一些现象,使学生产生问题,再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来源、影响结果、解决办法等方面展开思索。正如申拜恩(C.F.Schonbein)注意到无机盐混合物点滴在一张滤纸上,各种盐分会以不同的速度向四周扩散成层,而最终成就了色譜分析法[2]。
2.2 组织安排
启动一个实验或调查项目后,成立实验或调查小组。指导教师指定一名学习成绩较好、协调能力较强、积极性较高的学生为小组长,指导该小组长根据各成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工,并提出纪律要求。
2.3 实施
第一,做好各种准备工作。要掌握实验或调查的目的,准备好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实验器材、药品等;清楚调查的对象、地点即所需的各种材料,必要情况下,指导老师应与有关个人或部门取得联系,获得许可。第二,设计实验或调查过程。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所学知识,查找资料,设计好适当可行的实验或调查路径。第三,实事求是地准确记录实验或调查数据,科学地进行数据处理。第四,正确对待实验或调查过程中的意外情况。由于多种未知因素的存在,在实验或调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外现象或情况,对此要科学地、有依据地解释或处理,忌主观盲目或想当然。
2.4 报告
分析报告或调查报告的撰写,是学生对整个实验或调查过程的一个总结,更是综合能力的一个体现。前几方面做得再好,形不成报告,等于没有结果,也就不存在实际意义。撰写一份完整的报告,既反映了前期工作的过程,又体现了价值。对中职生来讲,更主要的还是让他们品尝成果带来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向往。
3 注意的问题
3.1 中职生的知识基础和结构
绝大部分中职生为初中毕业生,基础知识薄弱,知识结构单一,甚至相当一部分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属差等生。因此,在科学精神培养过程中,重点放在态度及对科学的认识、意识上,选择实验或调查的项目难度适宜,并且不片面追求实验或调查结果的准确和完整。
3.2 中职生的年龄因素
中职生大多处于15~18岁年龄阶段,这部分学生对事务的认识基本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在实验或调查的选题和设计过程中,避免片面追求高大上,片面要求结果的准确或完美,强调对科学的兴趣、态度。
3.3 处理好实验和试验的关系
教材上的学生实验,一般都是事先设计好的、已知结果的,属验证性质。在设计详细的实验或调查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未知因素的存在,以试验为先导,循序渐进,步步为营,逐步调整实验或调查计划。
3.4 安全因素
中职生年龄小,社会阅历浅,实验室基础知识较差,安全防范意识较为淡薄,因此,在进行实验或社会调查时,务必特别强调遵守实验室规则,遵守法律法规,避免对学生产生人身伤害,同时也是对学生遵守科学规范的教育和培养。
3.5 失败总结
对失败的或无结果的实验或调查,首先,要正确认识“失败”,不要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其次,要更多地强调“失败”的意义,查找失败的原因并进行认真的总结反思,在某种程度上更有利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实际上,没有反面知识的衬托与对照,未能形成认识上的矛盾与冲突,就会使学生浅尝辄止,难以深入领会,他们自我存在的问题也难以暴露和了解[3]。
4 结语
在中职生化学教育过程当中,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在适当的时机,选择适当的方式和项目,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不仅是对现代教育的要求,更是对提高未来国家的建设者的整体素质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
参考文献
[1] 定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EB/OL].[2016-09-14].https://www.sohu.com/a/114355887_492732.
[2] 《化学发展简史》编写组编.化学发展简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289.
[3] 中国自然辨证法研究会化学工专业组,《化学哲学基础》编委会编.化学哲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120.
关键词:化学教育 科学精神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1(c)-0224-02
1 培养目标
1.1 组织能力培养
组织能力是指调配人力资源、安排实验过程、调查分析材料等方面的能力。在进行实验、调查时,一般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定一名小组长,由其根据实验或调查的内容以及本小组成员基本情况分配任务,各成员在领受任务后自主决定实验或调查的方式、方法、步骤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安排,小组长和成员的组织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和培养。
1.2 实验操作能力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中实验过程的设计、仪器设备的使用、实验药品储备和取用等,都有其科学、严格的规范操作。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按规程操作,不仅是实验的要求,更主要的是严谨的科学精神培养。作为指导教师必需清楚地知道实验本身的要求是基础,科学精神的培养才是目标。
1.3 分析总结能力的培养
第一,在化学实验以及和化学相关的调查过程中,要对某些现象进行认真观察。不同的现象反映了不同的情况,同一现象可能包含不同过程。对现象的分类和对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是培养科学精神的基础,也是科学态度的体现。第二,在某个实验或某项调查进行到一定程度时,要进行阶段性总结,在实验或调查结束后要全面总结。总结时针对实验或调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查找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而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措施。该项能力的培养,作为指导教师,顺势引导是关键,找到适当的问题切入点及对于学生来说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避免对问题过度拔高,或使问题复杂化,从而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1.4 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
实验或调查结束后,应形成报告材料。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报告的格式、用词、表达方式等方面形成规范化。实验分析报告或调查报告,在语气、人称、意识等方面大不同于学生作文。指导教师要正确引导,尽快使学生将一般的表达感情的作文和表达自然科学内容的报告材料区别开来。这种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在日后工作中撰写论文或学术报告、调查报告、分析报告等非常有利。
2 培养过程
中职生科学精神的培养,除贯穿于日常教学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外,主要的是在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活动小组或第二课堂的方式,以实验或调查的形式,有目的地培养。
2.1 启动
以教学、生活、校园、社会中当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为启动子。在化学教育过程中,涉及到水质、能源、食品添加剂、环境污染、垃圾处理等诸多现实问题,以对此类问题的调查、分析、化验等为课题,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切入点。通过一些现象,使学生产生问题,再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来源、影响结果、解决办法等方面展开思索。正如申拜恩(C.F.Schonbein)注意到无机盐混合物点滴在一张滤纸上,各种盐分会以不同的速度向四周扩散成层,而最终成就了色譜分析法[2]。
2.2 组织安排
启动一个实验或调查项目后,成立实验或调查小组。指导教师指定一名学习成绩较好、协调能力较强、积极性较高的学生为小组长,指导该小组长根据各成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工,并提出纪律要求。
2.3 实施
第一,做好各种准备工作。要掌握实验或调查的目的,准备好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实验器材、药品等;清楚调查的对象、地点即所需的各种材料,必要情况下,指导老师应与有关个人或部门取得联系,获得许可。第二,设计实验或调查过程。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所学知识,查找资料,设计好适当可行的实验或调查路径。第三,实事求是地准确记录实验或调查数据,科学地进行数据处理。第四,正确对待实验或调查过程中的意外情况。由于多种未知因素的存在,在实验或调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外现象或情况,对此要科学地、有依据地解释或处理,忌主观盲目或想当然。
2.4 报告
分析报告或调查报告的撰写,是学生对整个实验或调查过程的一个总结,更是综合能力的一个体现。前几方面做得再好,形不成报告,等于没有结果,也就不存在实际意义。撰写一份完整的报告,既反映了前期工作的过程,又体现了价值。对中职生来讲,更主要的还是让他们品尝成果带来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向往。
3 注意的问题
3.1 中职生的知识基础和结构
绝大部分中职生为初中毕业生,基础知识薄弱,知识结构单一,甚至相当一部分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属差等生。因此,在科学精神培养过程中,重点放在态度及对科学的认识、意识上,选择实验或调查的项目难度适宜,并且不片面追求实验或调查结果的准确和完整。
3.2 中职生的年龄因素
中职生大多处于15~18岁年龄阶段,这部分学生对事务的认识基本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在实验或调查的选题和设计过程中,避免片面追求高大上,片面要求结果的准确或完美,强调对科学的兴趣、态度。
3.3 处理好实验和试验的关系
教材上的学生实验,一般都是事先设计好的、已知结果的,属验证性质。在设计详细的实验或调查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未知因素的存在,以试验为先导,循序渐进,步步为营,逐步调整实验或调查计划。
3.4 安全因素
中职生年龄小,社会阅历浅,实验室基础知识较差,安全防范意识较为淡薄,因此,在进行实验或社会调查时,务必特别强调遵守实验室规则,遵守法律法规,避免对学生产生人身伤害,同时也是对学生遵守科学规范的教育和培养。
3.5 失败总结
对失败的或无结果的实验或调查,首先,要正确认识“失败”,不要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其次,要更多地强调“失败”的意义,查找失败的原因并进行认真的总结反思,在某种程度上更有利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实际上,没有反面知识的衬托与对照,未能形成认识上的矛盾与冲突,就会使学生浅尝辄止,难以深入领会,他们自我存在的问题也难以暴露和了解[3]。
4 结语
在中职生化学教育过程当中,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在适当的时机,选择适当的方式和项目,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不仅是对现代教育的要求,更是对提高未来国家的建设者的整体素质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
参考文献
[1] 定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EB/OL].[2016-09-14].https://www.sohu.com/a/114355887_492732.
[2] 《化学发展简史》编写组编.化学发展简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289.
[3] 中国自然辨证法研究会化学工专业组,《化学哲学基础》编委会编.化学哲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