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行当的生存现状及发展路径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bei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老行当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面临着生存困境。基于相关调研,本文提出应尽快建立包括老行当本体、载体、发展环境在内的老行当保护体系,并通过老行当的自我调整与创新、参与式的政府支持、成立老行当保护组织、建设老行当产业集群等措施,突破老行当发展困境。在老行当产业化过程中应避免“伪行当”的出现。
  关键词:传统文化;老行当;社会认知;保护体系;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2-0103-03
  
  基金项目:苏州大学“瑞基行走中国”大型社会实践专题调查活动(SHSJ2011005)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张红阳(1987-),男,河北迁安人,苏州大学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区与文化。
  
  一、引言
  随着技术与服务的变迁,我国老行当在当今社会逐渐衰落甚至被淘汰,居民记忆中的老行当也慢慢变得模糊。早期的人类学家普遍认为传统与发展是对立的,但在现代化、全球化不断冲击传统社会的过程中,人们反而看到了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达成一致的可能。“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地方,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文化遗产,正成为一种人文资源,被用来建构和产生在全球一体化语境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被活用成当地的文化和经济的新的建构方式,不仅重新模塑了当地文化,同时也成为了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1]因此,具有地方性、乡土气息的老行当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生存现状与再生路径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的属性特点
  老行当[2]应具有以下特点:包含传统的手工技艺、表演形式、服务内容等;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与年代;曾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产生影响而现在不为年轻人所熟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还需要人们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对其概念的约定俗成的共识……在普查和保护中,不必拘泥于某些定义的限制,而要注重实际,在实践中总结和丰富我们的经验。”[3]这段话阐述了我们在工作和研究中对老行当概念的认识与把握的基本原则。
  (二)研究方法
  1.问卷法。为了解苏州地区老行当的居民社会认知状况,本次调查采取了偶遇抽样方法确定调查对象,适当地降低了调研的难度。同时,运用问卷法获取所需资料,力图使调查标准化程度高、收效快。调研团队在苏州地区展开调查,结合课题调研方向,围绕市民对老行当的了解程度、关注途径、所持态度等多个方面制定了问卷。共向苏州市民发放问卷360份,回收351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5%。
  2.访谈法。由于老行当从业者为数不多且不为人所熟知,调研人员很难寻找到大量的相关从业者进行实地访谈。通过不懈的努力,团队成员对4位老行当从业者及苏州昆曲博物馆馆长进行了访谈,得到了宝贵的访谈资料。
  三、老行当生存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居民社会认知状况分析
  1.居民的认知状况。
  由表1可以发现,苏州本土特色的老行当在当地仍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民众印象比较深刻的老行当有三个——刺绣、评弹和糖粥,这也是苏州具有代表性的三个老行当。刺绣、评弹、糖粥成为老百姓熟悉程度相对较高的老行当,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老行当被百姓了解、熟知的原因:刺绣、评弹、糖粥三者无一不是苏州本土产生的特色行当,又与苏州当地的传统文化深深融合在一起。同时,三者自身的吸引力也是受欢迎的重要因素。例如,昆曲唱腔华丽、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昆曲之美,在古典意象,在古典意境,在古典文化。这纯然是一种古典之美,自具特有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历史的表情。”[4]老行当的自身特色一旦迎合了公众的需求,便会大受欢迎。此外,政府对某些老行当的政策性支持与宣传对促进老行当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刺绣作为苏州文化的杰出代表,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宣传,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化遗产名录,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苏州为此专门建立了中国刺绣博物馆。
  2.接触情况。
  调查数据表2显示,大多数受访者(70.7%)偶尔会在生活中接触到老行当,也有相当部分的受访者(25.9%)完全没有接触老行当,只有少数的受访者(3.4%)经常接触老行当。由于大多数接触仅仅停留在“偶尔接触”之上,表明老行当与公众的接触频率是很低的。这验证了调研团队的担忧:老行当正在淡出百姓的生活。
  3.关注渠道。
  从图1可以看出,民众关注老行当的渠道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报刊杂志、网络、电视广播。三者所占比例多达关注渠道的77.4%。相比较而言,政府宣传所占比例过少,只有2.0%,可见政府对老行当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政府所进行的官方层面的推广、支持可以被看作打破老行当发展困境的突破口。
  (二)老行当从业者访谈结果分析
  笔者根据获得的访谈资料,对老行当从业者的从业时间、收入水平、有无传承人等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
  1.老行当从业者从业时间长。在访谈的老行当从业者中,其从业时间一般较长。一方面,老行当是其谋生的基本手段,从业者不会轻易放弃;另一方面,个别老行当对技艺的要求高,需要长时间的学习与适应。从业时间的长短有时也影响着从业者的技艺水平。受访的檀香扇拉花手艺工人做工“已经10年了”,红木雕刻师谈到:“我18岁就进厂开始做这行了,一直做到现在这个年纪,已经四十多岁了。”而卖糖粥师傅的家族干这一行已有几百年,一直传到他这一代。
  2.收入差异明显。苏州地区的老行当种类繁多,但由于目前不同老行当的市场状况差异大,造成了从业者的收入水平差异明显。根据老行当的市场状况将老行当划分为效益好老行当与效益差老行当两类,前者以刺绣、烧金砖等为代表,不仅得到官方的政策支持,而且依靠自身鲜明的文化特色、技术内涵而获得了新的发展;后者以补锅等为代表,其由于在现代社会中市场空间不断被压缩而濒临消亡。
  3.老行当传承人匮乏。老行当传承人的匮乏是老行当的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老行当不为年轻人所熟悉,也没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从事这一行业,直接导致了许多老行当后继无人的局面。究其原因,首先是大多数老行当从业者的收入较低,即便刺绣、昆曲、红木雕刻等行业的收入也不会太高,无法形成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其次是能够挣到钱的老行当需要较长的技艺准备期,一般对从业者有较高的要求。红木雕刻师讲到:“做红木雕刻不可能一进来就会做的,最起码要有5年以上的经验,一般的木工还做不了,入门要求还是很高的。”烧金砖师傅对年轻人无法坚持从事这一行感到惋惜,年轻人只能干“大概2—3年吧,好不容易学会了,又不干了,很可惜”。
  四、老行当的发展路径
  本次调研发现,居民对老行当的保护与发展普遍持支持态度,有311人选择了“继续传承”,占被调查者的88.6%;有32人选择了“被时代淘汰”,占被调查者的9.1%;其余2.3%的人对老行当今后发展持无所谓态度。可见,绝大多数的人还是希望老行当能继续传承下去,只有极少数人认为被时代淘汰是老行当的宿命。
  本文认为,在全球化浪潮中地方文化、族群文化存在被扭曲或边缘化的危险,但这恰恰表征了文化自我认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近九成的被调查者支持老行当继续传承发展,提供了老行当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认同基础。如何让更多的老行当得到保护和传承,如何促进老行当的创新与发展,是当今社会应思考的问题。
其他文献
摘 要:社会主义民主已被确立为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在我国社会经济体制不断变迁和社会结构多元分化的情况下,选择何种理想的民主化模式,并在中国政治发展不主张政治多元化的背景下,建立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长效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成为当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协商民主的发展,为扩大公民有序化参与,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浙江温岭围绕行业工资协商开展的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传统、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是校园中师生员工共同信奉的文化。校园文化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隐性德育功能。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德育创新工作的突破口。校园文化的构建主要包括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等文化。  [关键词]校园文化:隐性:德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9-0125-02
摘 要: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现象日益突出,这是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弱化的表现,与我国当前的财政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的现象不无关系。部门利益的固化与扩张,带来横向的部门财力割据,影响了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有效发挥;加剧了纵向的财力上收,使地方财政困难,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因此,必须改革决策与行政不分的行政体制和零碎化的财政分配方式,使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部
[摘 要]由于博弈过程中未来影响的威胁不足以及可能的互惠缺失,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不利于合作大局形成的囚徒困境问题。在走出困境的策略选择上,一般而言,自我化解途径与外部化解途径应是最为基本的。两种化解途径相比较,在自我化解途径中,相关约束性的规则的实施有赖于共同利益的彰显程度以及博弈者本身的高度自律;而在外界化解途径中,相关带约束性规则的制定与实施在相当程度
摘 要:当前农村发展进程中,经济能人治村带来了经济发展与普通村民政治参与边缘化的双重效应。文章以河南省周口市C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村干部和普通村民的调查分析,探究经济能人治村背景下普通村民政治参与边缘化问题。从经济能人自身理性追求、普通村民心理变化、村规民约不足、软法程序性建设匮乏等层面剖析问题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设置村内考核机制、建立村规民约、完善村务监督会议、培养契约式责任村干部等相应对
摘要:社会转型时期所出现的腐败现象从本质上说是公权被异化,公权丧失了其应有的公共性。解决腐败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实现权力公共性的复归。实现权力公共性的复归,关键则在于关注权力的主体问题和权力的限度问题,实现权力主体的多元化和对权力进行制约。  关键词:权力;公共性;腐败;限权  中图分类号:D03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0)06-0004-04    一、权力
摘 要:广州“小悦悦事件”发生后,激发了民众铺天盖地的道德谴责、追问与反思。这一悲剧将近年来各类“彭宇案”发生的深层次社会问题以极端的形式再次推向民众。不断发生的道德悲剧明确而深刻地告诉我们,“助人为乐”仅靠道德自觉和说教是无法维系和有效传承的,官方的道德价值导向回归、教育宣传模式改进和助人救助制度建立是优化助人环境建设、提升民众道德素养的基本前提和关键抓手。   关键词:“小悦悦事件
摘要: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准公共产品”,存在“市场失灵”问题,必须依靠市场以外的力量,即政府的力量来弥补由于市场失灵所带来的公共产品短缺状况,而财政拨款恰恰就是政府发挥调控力量的有效手段。对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的比较研究表明,政府可以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来保障高等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也可以通过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高等学校拨款数量、拨款方式的变化和
“经验”是杜威教育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他认为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经验”概念包含两重意义,一是经验的事物,二是经验的过程。现以小班美术活动“毛毛虫野餐会”教研为例,谈谈我们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设计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同伴及活动材料的互动获得新经验的思考与实践。  一、活动的背景  一天,小一班的孩子们在餐后散步,突然很多孩子停住了脚步并围蹲在一起,原来他们发现
摘要:冯契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哲学学说。文章从“接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与“书斋里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两种机制”与“会通以求超胜”等四个方面来阐述冯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贡献的理论特征,旨在挖掘冯契哲学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冯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