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的发电原理

来源 :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yan9052541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李璞(1973-),男,本科学历,讲师,从事高校应用物理教育教学工作。
  
  摘要:太阳能发电是利用光电效应,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成电能,本文以晶体为例描述太阳能的发电原理。
  关键词:太阳能;光生伏特效应;晶体;P型半导体;N型半导体;P-N结
  中图分类号:TM6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0)05-021-03
  
  随着世界能源危机的出现,各国开始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太阳能的利用是其中之一。太阳能发光发热,科学家实验发现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当于上百万吨煤的能量。科学界一致认为太阳的能量是由核融合反应提供的原理。太阳能可被人类可以长期使用而且对环境无任何污染。目前全球有数百万太阳能热水器,在许多寒冷地区利用太阳能作房间冬天暖房已使用多年。然而太阳能的大规模利用则是用来发电。
  太阳能能发电必须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科学家利用光电效应将光能直接转换成电能。光—电转换的基本装置就是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是一种由于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器件。能产生光伏效应的材料有许多种,如: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砷化镓,硒铟铜等。它们的发电原理基本相同。
  由于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最高,现以晶体为例描述光发电过程。图中1-1是硅的原子结构图其中正电荷表示硅原子,负电荷表示围绕在硅原子旁边的四个电子。
  


  图1-1图1-2
  当硅晶体中掺入其他的杂质,通过扩散作用形成带正电的P型半导体和带负电的N型半导体。图:1-2
  中,在晶体中掺入了硼原子,白色的表示掺入的硼原子,因为硼原子周围只有3个电子,所以就会产生如图所示的黑色的空穴,这个空穴因为没有电子而变得很不稳定,容易吸收电子而中和,从而形成P(positive)型半导体。
  同样,掺入磷原子以后,因为磷原子有五个电子,所以就会有一个电子变得非常活跃,形成N(negative)型半导体。如图1-3黑色的为磷原子核,小的为多余的电子。
  


  图1-3图1-4
  我们看到N型半导体中含有较多的空穴,而P型半导体中含有较多的电子,这样,当P型和N型半导体结合在一起时,由于P型半导体多空穴,N型半导体多自由电子,出现了浓度差,N区的电子会扩散到P区,P区的空穴会扩散到N区,空穴和电子相遇而复合,载流子消失。因此在界面附近的结区中有一段距离缺少载流子,却有分布在空间的带电的固定离子,称为空间电荷区。从而形成了一个由N指向P的“内电场”,这电场阻止载流子进一步扩散,达到平衡。从而阻止扩散进行。达到平衡后,就形成了这样一个特殊的离子薄层形成电势差,这就是PN结,界面的P型一侧带负电,N型一侧带正电。如图1-4。
  PN结外加电压后可以单向导电。当光照射到P-N结上时,一部分光子被硅材料吸收;光子的能量传递给了硅原子,使电子发生了跃迁,从而产生电子一空穴对,在半导体内部P—N结附近生成的载流子没有被复合而到达空间电荷区,受内建电场的吸引,电子流入N区,空穴流入P区,结果使N区储存了过剩的电子,P区有过剩的空穴。它们在P-N结附近形成与势垒方向相反的光生电场。光生电场除了部分抵消势垒电场的作用外,还使P区带正电,N区带负电,在N区和P区之间的薄层就产生电动势,这就是光生伏特效应。这个过程的实质就是光子能量转换成电能的过程。此时,如果将外电路短路,则外电路中就有与入射光能量成正比的光电流流过,这个电流称作短路电流,另一方面,若将P—N结两端开路,则由于电子和空穴分别流入N区和P区,使N区的费米能级比P区的费米能级高,在这两个费米能级之间就产生了电位差,称为开路电压。如图1-5是正在接受光照的晶片外接一个灯泡。我们发现灯泡会发出不稳定的光。
  


  图1-5
  当然利用太阳能发电就要制作太阳能发电系统。太阳能发电系统是由太阳电池板、充电控制器、逆变器和蓄电池共同组成,如果是太阳能直流发电系统则不包括逆变器。为了使太阳能发电系统能为负载提供足够的电源,我们要根据用电器的功率和地理位置,合理选择各部件。
  虽然太阳能资源丰富,但太阳能的能量密度低、不稳定。我们知道它因时而变,因地而异,所以在开发和利用太阳能方面面临的问题还很多很复杂。目前,在实验室中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可达到40%多,而已经产业化生产的、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大都在10%~20%之间。所以在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上还有很大的空间有待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国栋.大学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12.
  2王宾(译).太阳能发电-光伏能源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195.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  于亚鹏(1979-),女,重庆大足人,本科学历,助讲,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摘要:班主任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有着不容忽视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兼职班主任承载着比专职班主任更重的担子,本文就如何做好兼职班主任工作谈了几点看法和总结  关键词:中高职;兼职班主任;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0)05-015-02    班主任是
期刊
作者简介:  余春生,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党委副书记,从事高校学生就业管理研究工作。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关注的话题,作为学生工作第一线的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应当而且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这既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对辅导员的要求,也是辅导员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探讨如何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及可实现的途径,对于当前做好高校大
期刊
作者简介:  张梅荷(1975-),女,硕士学历,讲师,从事高校大学生就业研究工作。    摘要:大学毕业生是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政府、社会和学校都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关心和关怀,帮助他们有为、有用、有得,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的梦想。然而却有一群被边缘化的高智、弱小、聚居群体,他们多为80后、工作不满五年、收入较低的大学毕业生,主要聚居在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形成独特的“聚居村”,成为第四大弱势群体。无法
期刊
作者简介:  陈敏,女,高校教师,从事高校教育教学工作。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对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的要求以及就业过程中大学生综合素质暴露出来的不足进行分析,对强化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作者简介:  于昊,男,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学团委书记,从事学生工作及共青团工作。    摘要:学风建设是高校建校之本,是培养学生成才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针对IT学子在学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简述和分析,同时提出了以消除尽快专业情绪、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科技创新、职业生涯规划来加强学风建设的几点举措,并确立以班风促学风的思想。  关键词:学风建设;IT学子;班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期刊
作者简介:  杨淑晶(1978-),女,吉林人,研究生。    摘要:日本高等教育立法,是保障日本私立大学发展的重要部分,二战后,日本私立大学迅猛发展,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政府颁布的教育法规、法令不下百部,而对私立高等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法令、法规主要包括:《私立学校法》、《日本私学振兴助成法》、《日本私学振兴财团法》三部私学法。  关键词:日本私立大学;日本私学“三法”  中图
期刊
摘要: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的推广,高校辅导员聘用逐步实行人事代理制度。人事代理制度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事制度,本文通过比较不同时期高校辅导员聘用模式,为人事代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人事代理;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3
期刊
作者简介:  李岍(1982-),女,教师,从事高校教育教学工作。    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模式的改革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变化,高等院校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就必须突破“季节性促销”模式,进行“发展性生涯引导”模式,以大学生职业指导为主线,开展全方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把培养个性鲜明和创新精神的学生作为根本任务。班主任全方位、全过程的引导正是整个指导体系中必不可少且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一环。 
期刊
作者简介:  刘喆,男,助教,从事军事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工作。    摘要:专题研讨教学是真正把握任职教育特点,体现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它使学员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自主学习意识得到增强。专题研讨教学以教员为主导,以学员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在强化课堂教学各要素间联系的同时,更能激发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员的独立钻研、自我教育和创新精神,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任职教育;专题研讨教学  中图
期刊
作者简介:  丁素坚,女,讲师,从事成人教育教学工作。    摘要: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面向成人的新型教育形式,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开展学习”而见长,但近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时空分离也使教学关系变得疏远,学习的热情在减少,学习者的求知欲在降低,这些都缘于学习兴趣的缺乏。这些现象的出现暴露出我们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醒我们在注重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资源建设、研究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与学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