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要用心,大多数图书都可以用来玩;能够省心省力而且玩法如此丰富的,则只有“贴纸书”。
贴纸书,就是书中夹带了许多小贴纸的图书。贴纸可能跟故事内容和画面有关,也可能无关,比如仅仅是一些小红旗、小红花或者星星月亮什么的。不管有关还是没关,贴纸书中都会有使用说明。大家只要照着文字说明或者图片提示,就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一般来说,贴纸的用途是这样的:
1.评价工具图片中,哪个小朋友做得对?在做得对的小朋友身上贴小红花吧。
2.把黑白上色即把彩色贴纸贴在对应的黑白图上。
3.画面补缺比如,小狗的自行车少了一个轮子、小狐狸没有尾巴等,小朋友要从贴纸中找出这些零部件贴上去。
4.以“图”补“文”即文字描述中故意空出一个地方,让小朋友根据文字的意思找出对应的贴纸。
这是贴纸书“官方”玩法,作为忠实粉丝,通过几年的把玩,我自己总结出了一套贴纸玩法,结果让儿子对贴纸书的兴趣有增无减,根本不像人家说的那样——玩到三四岁就不爱了。
看看有什么
拿到贴纸书后,我和儿子总是先抽出有贴纸的页面,把书本丢到一边。
我们来看看哪些是红色的?把所有红色的东西贴成一排;哪些是水果?把水果贴成一排;圆形的物体贴左边,方形的物体贴右边……儿子1岁多的时候,我只是教他认识颜色和物品;2岁开始,会启发他去数数有几只小猪几个苹果;等到4岁后,则根据颜色、属性来分类,帮助他理清事物间的逻辑和因果关系。现在,他不仅知道要把鱼和猫放在一起,有时还会把猫和老鼠放在一起——因为猫抓老鼠嘛。
学编故事
贴纸书中的贴纸,就是一个道具库,人物、动物、花草树木、食物等等,什么都有。这不正可以用来上演一出出情景剧吗?
比如,贴纸中有小白兔、小猫、篮子、蘑菇、小狐狸的尾巴、蝴蝶等,我会这样引导孩子:“一天,小白兔提着篮子去采蘑菇,碰到了小猫,然后呢?”“然后小白兔就邀请小猫一起去采蘑菇。”“他们采蘑菇的时候,飞来了一只蝴蝶,蝴蝶对他们说……”“不好了不好了,小狐狸的尾巴不见了。”一来一往的过程中,儿子就知道如何把这些毫不相关的贴纸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小故事。他熟练后,我只提供一个大概的场景、开个头就行,接下来都是他自己的事情。
贴个图案试试
有时候,儿子也不那么配合,而是自顾自地撕撕贴贴。好吧,那我也来学你。在征得儿子的同意后,我专心地撕下来,然后贴在书上。不过,我可不像他那样乱贴一通,而是先贴一个圆形,再来一个正方形,甚至贴出一个小人的模样。这时候,儿子通常会被我的玩法所吸引,开始跃跃欲试起来。“你这个圆上再加两个贴纸,就像一个羊角球了。”“我要贴一朵小花。”
不停地撕贴,不停地创造图案,既锻炼了手指,又锻炼了大脑,真是一箭双雕。
先临摹后添画
以上玩法,都要在“正式”玩法之前完成。因为一旦照书本要求完成粘贴任务后,儿子就不会再撕下来玩了。这可能是秩序和成就感使然。那是不是到这里,玩法就终结了呢?当然不是。
贴纸贴在书上后,会稍微凸起一些,这时不妨盖一张纸在上面,用铅笔沿着凸起的部分临摹,图案的大轮廓就出来了。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在上面涂鸦。
一个又一个,很快,我们就会“创造”一张属于我们的大贴纸。
空白胶纸也不放过
所有的贴纸撕下来后,贴纸页上往往还有些没用的空白胶纸。我和儿子会把这些胶纸也撕下来,胡乱团一团,一个粘粘球就做成了。只要配上两本书,一场粘粘球大战就可以开始了。
粘粘球大战的玩法是:一方用手把粘粘球投出去,另一方用书本接。粘粘球投出去的时候并不容易,常常会粘在手上;但这正是好玩的地方:因为对方不知道,赶紧做出接球的动作,结果扑了个空。瞬间,大家就会笑成一堆。
人力物力,一个也不能少
要顺利完成以上玩法,需要有两大条件:
贴纸书的质量一定要好
贴纸不能太薄,太薄的话撕不出来,或是撕出来就坏了。
贴纸的粘性要刚刚好。不粘的话,肯定不好,刚一贴上去就掉下来,别说孩子,大人也会烦躁;粘性太好也麻烦,如果贴上去就撕不下来,那还怎么重复玩呢?好的贴纸是一定可以重复撕贴的。
不包办,但教方法
孩子用手指反复抠贴纸的过程,正是锻炼小肌肉的过程,大人不要急于包办代替,否则,贴纸书一半的意义就没有了。
如果孩子确实取不下来,向你寻求帮助时,可以教他方法:把书先轻轻地折叠一下,让贴纸画稍微翘起来一点,然后再去撕。
贴纸书,就是书中夹带了许多小贴纸的图书。贴纸可能跟故事内容和画面有关,也可能无关,比如仅仅是一些小红旗、小红花或者星星月亮什么的。不管有关还是没关,贴纸书中都会有使用说明。大家只要照着文字说明或者图片提示,就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一般来说,贴纸的用途是这样的:
1.评价工具图片中,哪个小朋友做得对?在做得对的小朋友身上贴小红花吧。
2.把黑白上色即把彩色贴纸贴在对应的黑白图上。
3.画面补缺比如,小狗的自行车少了一个轮子、小狐狸没有尾巴等,小朋友要从贴纸中找出这些零部件贴上去。
4.以“图”补“文”即文字描述中故意空出一个地方,让小朋友根据文字的意思找出对应的贴纸。
这是贴纸书“官方”玩法,作为忠实粉丝,通过几年的把玩,我自己总结出了一套贴纸玩法,结果让儿子对贴纸书的兴趣有增无减,根本不像人家说的那样——玩到三四岁就不爱了。
看看有什么
拿到贴纸书后,我和儿子总是先抽出有贴纸的页面,把书本丢到一边。
我们来看看哪些是红色的?把所有红色的东西贴成一排;哪些是水果?把水果贴成一排;圆形的物体贴左边,方形的物体贴右边……儿子1岁多的时候,我只是教他认识颜色和物品;2岁开始,会启发他去数数有几只小猪几个苹果;等到4岁后,则根据颜色、属性来分类,帮助他理清事物间的逻辑和因果关系。现在,他不仅知道要把鱼和猫放在一起,有时还会把猫和老鼠放在一起——因为猫抓老鼠嘛。
学编故事
贴纸书中的贴纸,就是一个道具库,人物、动物、花草树木、食物等等,什么都有。这不正可以用来上演一出出情景剧吗?
比如,贴纸中有小白兔、小猫、篮子、蘑菇、小狐狸的尾巴、蝴蝶等,我会这样引导孩子:“一天,小白兔提着篮子去采蘑菇,碰到了小猫,然后呢?”“然后小白兔就邀请小猫一起去采蘑菇。”“他们采蘑菇的时候,飞来了一只蝴蝶,蝴蝶对他们说……”“不好了不好了,小狐狸的尾巴不见了。”一来一往的过程中,儿子就知道如何把这些毫不相关的贴纸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小故事。他熟练后,我只提供一个大概的场景、开个头就行,接下来都是他自己的事情。
贴个图案试试
有时候,儿子也不那么配合,而是自顾自地撕撕贴贴。好吧,那我也来学你。在征得儿子的同意后,我专心地撕下来,然后贴在书上。不过,我可不像他那样乱贴一通,而是先贴一个圆形,再来一个正方形,甚至贴出一个小人的模样。这时候,儿子通常会被我的玩法所吸引,开始跃跃欲试起来。“你这个圆上再加两个贴纸,就像一个羊角球了。”“我要贴一朵小花。”
不停地撕贴,不停地创造图案,既锻炼了手指,又锻炼了大脑,真是一箭双雕。
先临摹后添画
以上玩法,都要在“正式”玩法之前完成。因为一旦照书本要求完成粘贴任务后,儿子就不会再撕下来玩了。这可能是秩序和成就感使然。那是不是到这里,玩法就终结了呢?当然不是。
贴纸贴在书上后,会稍微凸起一些,这时不妨盖一张纸在上面,用铅笔沿着凸起的部分临摹,图案的大轮廓就出来了。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在上面涂鸦。
一个又一个,很快,我们就会“创造”一张属于我们的大贴纸。
空白胶纸也不放过
所有的贴纸撕下来后,贴纸页上往往还有些没用的空白胶纸。我和儿子会把这些胶纸也撕下来,胡乱团一团,一个粘粘球就做成了。只要配上两本书,一场粘粘球大战就可以开始了。
粘粘球大战的玩法是:一方用手把粘粘球投出去,另一方用书本接。粘粘球投出去的时候并不容易,常常会粘在手上;但这正是好玩的地方:因为对方不知道,赶紧做出接球的动作,结果扑了个空。瞬间,大家就会笑成一堆。
人力物力,一个也不能少
要顺利完成以上玩法,需要有两大条件:
贴纸书的质量一定要好
贴纸不能太薄,太薄的话撕不出来,或是撕出来就坏了。
贴纸的粘性要刚刚好。不粘的话,肯定不好,刚一贴上去就掉下来,别说孩子,大人也会烦躁;粘性太好也麻烦,如果贴上去就撕不下来,那还怎么重复玩呢?好的贴纸是一定可以重复撕贴的。
不包办,但教方法
孩子用手指反复抠贴纸的过程,正是锻炼小肌肉的过程,大人不要急于包办代替,否则,贴纸书一半的意义就没有了。
如果孩子确实取不下来,向你寻求帮助时,可以教他方法:把书先轻轻地折叠一下,让贴纸画稍微翘起来一点,然后再去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