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运河苏州段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在申遗成功后迎来新的契机,本文结合苏州的人文历史特点,针对国家倡导的文旅融合、生态建设等理念,对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建设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大运河苏州段 文旅融合 绿色生态
2014年,京杭大运河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9中央有关部门专门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习近平总书记在纲要中提出,“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苏州是运河沿线众多城市中仅有的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其独特的城市历史文化景观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大运河苏州段的历史沿革及其历史价值
大运河苏州段全长80多公里,先后流经五个行政区,沟通古城内外包括山塘河、胥江、环城河在内的众多河道,是古城苏州水网的重要组成,历史渊源流长。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命人开凿邗沟,“吴城邗沟,通江、淮。”这是江南运河的最早雏形,也是有文献记载的第一条人工运河。隋唐以来,大运河苏州段历经修筑、疏浚,基本走向与现今相仿,作为历史上最重要的漕运水道,一千多年来在江南社会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同时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孕育了灿烂的吴文化。上世纪八十年代,出于对古城的保护,山塘河、上塘河及胥江不再通航改为运河故道,其交通运输功能褪去,但其文化价值依然夺目。
2014年列入遗产区的大运河苏州段区域面积六百余公顷,主要由运河城区故道和京杭运河苏州至吴江段两部分构成,共七个遗产点,分别是:山塘历史文化街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虎丘云岩寺塔、全晋会馆、盘门、宝带桥、吴江古纤道。
从历史变迁、文化遗迹和经济价值综合来看大运河苏州段意义非凡。作为京杭大运河最繁忙的河段,其通航量占大运河全年的20%左右,是古代漕运最重要的水道,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大运河绕苏州古城而过,与城内河道融为一体,苏州古城门更是因此大多设计为水陆两门并行,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古城风貌。另外千百年来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苏州一直是文人墨客、商贾名流驻足的重要场所,他们留下的历史记录、社会描绘亦是难能可贵的文化遗产。
二、大运河苏州段存在的问题
大运河苏州段跨越多个行政区:相城、高新、姑苏、吴中、吴江,因此容易出现多头管理或疏漏管理。
大运河苏州段全长近百公里,区域面积六百多公顷,两侧各类用地相对混乱复杂,在早期的城市建设中缺乏长远布局,运河两旁多以工业、仓储及居住为主,两侧道路多为高架快速路及主干道,河道两旁景观风貌整体欠缺,河畔滨水绿地不连贯,景观绿化多以防护性树木为主,缺少观赏性,相对单调。在历史遗存方面,文化遗迹众多,但长期以来各行政区各自管理,缺乏有效串联和整体设计打造,其整体价值大打折扣。
此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苏州大力发展制造业,工厂林立,人口剧增,导致运河不少河段面临水生态环境的恶化,近年来苏州市政府已经高度重视,并多次整治,但早年实施的许多生态不友好的工厂工程项目使得河道整体生态环境并不乐观。
三、打造有特色文旅产业的大运河苏州文化带
大运河文化带的的开发建设、保护传承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文化带的发展既要遵循世遗原则,又要彰显古城特色。
(一)实施“苏式文化”品牌整体战略
苏州是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中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古城内“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古城外大运河绕城而过,城内外水系通过环古城河融为一体,“直接促成了享誉世界的苏州园林”(《大运河:与苏州城结缘2500年》)。因此,大运河苏州文化带的建设首先要契合这座城市的气质,总体体现出粉墙黛瓦、临河枕水的“苏式”样貌。
大运河苏州段共有七个遗产点,有的久负盛名,如虎丘云岩寺塔;有的在不断完善推进,如平江、山塘文化街区;也有待建设开发状态,如吴江古纤道,它们不仅承载着古城的文化气质,同样也是现代苏州的生活样本。2017年苏州市政府颁布相关文件,通过保护、传承、利用将大运河苏州段打造成集滨水风情、旅游休闲、防洪排涝等于一体的建设示范带,形成以姑苏和吴江松陵为核心的运河遗产风光带,将古桥、古镇、古关、公园串起,形成文化与休闲、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多功能区域。但在具体设计方面,迄今大运河尚没有整体性规划方案出台,城市设计者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开发建设案例,如法国的塞纳河、日本的东京湾、上海外滩等,充分考虑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进行整体设计,建立带有浓郁姑苏风情的大运河世遗品牌。
(二)加快文旅融合发展
文旅融合发展是大运河苏州段建设的必由之路。苏州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和六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众多的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居全国第三。千百年来,文化始终是苏州的优势,巧夺天工的苏作、流韵宛转的昆曲、天人合一的园林,人文荟萃、钟灵毓秀。
同时,苏州的旅游业发达,名胜古迹众多,在全球旅游目的地中国榜单上苏州长期跻身前十,2018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2601亿元。
上世纪80年代,蘇州运河改道,故道不再承担航运功能,因此在文化带建设时旅游业肯定放在首位,将散落在运河故道两侧的文化遗迹、古镇进行有效修复、整合,设计开发大运河苏州段文旅融合特有的产品,比如运河故道水上游,引入非遗项目,开发苏作文创产品。在苏州段七个世遗点中,虎丘、盘门属于成熟景区,可以在导游解说体系中增加运河文化;在山塘、平江历史保护街区,不定期举办相关活动,宣传运河文化;在人流量较少的世遗点,如宝带桥、古纤道,可以开展体育项目活动,如水上运动、自行车道等。充分利用苏州的旅游资源与平台,开发与大运河苏州段文化相匹配的IP,打造与这座城市相符的文化旅游产品是文化带建设的重要环节。 (三)生态景观长廊的打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持续发展始终生产建设的基本思路,以保护为主,不过度开发。美国在运河保护开发中有一个“遗产廊道”的理论,是指拥有特定文化资源的线条状景观,它有明显的经济中心,健康的旅游业,通过老建筑的适应性再改造,将休闲娱乐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最终达到利用文化遗产复兴经济,并解并决社区认同感消失等社会问题。参考“遗产廊道”理论,运河苏州段的开发可以构建为:遗产点、游步道、解说系统、绿色廊道。结合旅游业的开发,在遗产点设置解说系统,用多种手段,如展览、VR、音视频进行宣传,运河两侧可建游步道、自行车骑行步道,水上行船等方式串连运河边文化景观点,既是交通方式,也是历史路径。
绿色廊道建设是综合性环境开发保护,一是指过河周边的绿地系统建设,要整体连贯,这不仅是保护遗产、美化环境,还是当地政府经济实力的展现,宣传文化的窗口;二是生态驳岸的建设,原有沿河驳岸为满足航运功能,多以直立石为主,在改造过程中,特别是已失去航运功能故道,建立多元化的生态驳岸,趋于生动自然;三是水环境的治理,改善大运河水环境、洁净运河水。
(四)搭建文化传播平台
大运河苏州段从2500年前初具雏形到现在名列世遗名录,它所承载是城市的变迁,它蕴含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江南的文学、戏曲、苏作、绘画等文化样式都是通过大运河的流动而闻名于世,因此构建宣传平台,打造运河人文情怀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一个亮点。
平台的搭建是多方位的,可以是政府搭建,各级各类组织积极参与,通力合作,向世界传播运河文化;积极参与国际论坛;也可以是利用外力,讲好苏州的运河故事,比如提供影视剧拍摄地,上映后跟进宣传推送,之前的《都挺好》使苏州“同德里”成为网红打卡处,这一成功案例值得借鉴。另外用多种文化样式去创新创作运河文化,如沉浸式演出(昆曲、吳歌等)、文创用品开发(核雕、刺绣等),这些带有浓厚吴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会让人们获得更好感观体验,更好的认识运河文化。
四、结语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契机亦是挑战,苏州段要成为其中“最精彩的一段”,尚需要更多专业人士,国内外专家学者探讨研究,“申遗只是过程,保护和发展才是目的”。
参考文献:
[1]苏州市文物局.大运河苏州古城段遗产研究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
[2]陈璇.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的基本内涵及建设举措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5.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大运河苏州段 文旅融合 绿色生态
2014年,京杭大运河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9中央有关部门专门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习近平总书记在纲要中提出,“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苏州是运河沿线众多城市中仅有的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其独特的城市历史文化景观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大运河苏州段的历史沿革及其历史价值
大运河苏州段全长80多公里,先后流经五个行政区,沟通古城内外包括山塘河、胥江、环城河在内的众多河道,是古城苏州水网的重要组成,历史渊源流长。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命人开凿邗沟,“吴城邗沟,通江、淮。”这是江南运河的最早雏形,也是有文献记载的第一条人工运河。隋唐以来,大运河苏州段历经修筑、疏浚,基本走向与现今相仿,作为历史上最重要的漕运水道,一千多年来在江南社会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同时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孕育了灿烂的吴文化。上世纪八十年代,出于对古城的保护,山塘河、上塘河及胥江不再通航改为运河故道,其交通运输功能褪去,但其文化价值依然夺目。
2014年列入遗产区的大运河苏州段区域面积六百余公顷,主要由运河城区故道和京杭运河苏州至吴江段两部分构成,共七个遗产点,分别是:山塘历史文化街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虎丘云岩寺塔、全晋会馆、盘门、宝带桥、吴江古纤道。
从历史变迁、文化遗迹和经济价值综合来看大运河苏州段意义非凡。作为京杭大运河最繁忙的河段,其通航量占大运河全年的20%左右,是古代漕运最重要的水道,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大运河绕苏州古城而过,与城内河道融为一体,苏州古城门更是因此大多设计为水陆两门并行,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古城风貌。另外千百年来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苏州一直是文人墨客、商贾名流驻足的重要场所,他们留下的历史记录、社会描绘亦是难能可贵的文化遗产。
二、大运河苏州段存在的问题
大运河苏州段跨越多个行政区:相城、高新、姑苏、吴中、吴江,因此容易出现多头管理或疏漏管理。
大运河苏州段全长近百公里,区域面积六百多公顷,两侧各类用地相对混乱复杂,在早期的城市建设中缺乏长远布局,运河两旁多以工业、仓储及居住为主,两侧道路多为高架快速路及主干道,河道两旁景观风貌整体欠缺,河畔滨水绿地不连贯,景观绿化多以防护性树木为主,缺少观赏性,相对单调。在历史遗存方面,文化遗迹众多,但长期以来各行政区各自管理,缺乏有效串联和整体设计打造,其整体价值大打折扣。
此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苏州大力发展制造业,工厂林立,人口剧增,导致运河不少河段面临水生态环境的恶化,近年来苏州市政府已经高度重视,并多次整治,但早年实施的许多生态不友好的工厂工程项目使得河道整体生态环境并不乐观。
三、打造有特色文旅产业的大运河苏州文化带
大运河文化带的的开发建设、保护传承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文化带的发展既要遵循世遗原则,又要彰显古城特色。
(一)实施“苏式文化”品牌整体战略
苏州是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中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古城内“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古城外大运河绕城而过,城内外水系通过环古城河融为一体,“直接促成了享誉世界的苏州园林”(《大运河:与苏州城结缘2500年》)。因此,大运河苏州文化带的建设首先要契合这座城市的气质,总体体现出粉墙黛瓦、临河枕水的“苏式”样貌。
大运河苏州段共有七个遗产点,有的久负盛名,如虎丘云岩寺塔;有的在不断完善推进,如平江、山塘文化街区;也有待建设开发状态,如吴江古纤道,它们不仅承载着古城的文化气质,同样也是现代苏州的生活样本。2017年苏州市政府颁布相关文件,通过保护、传承、利用将大运河苏州段打造成集滨水风情、旅游休闲、防洪排涝等于一体的建设示范带,形成以姑苏和吴江松陵为核心的运河遗产风光带,将古桥、古镇、古关、公园串起,形成文化与休闲、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多功能区域。但在具体设计方面,迄今大运河尚没有整体性规划方案出台,城市设计者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开发建设案例,如法国的塞纳河、日本的东京湾、上海外滩等,充分考虑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进行整体设计,建立带有浓郁姑苏风情的大运河世遗品牌。
(二)加快文旅融合发展
文旅融合发展是大运河苏州段建设的必由之路。苏州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和六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众多的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居全国第三。千百年来,文化始终是苏州的优势,巧夺天工的苏作、流韵宛转的昆曲、天人合一的园林,人文荟萃、钟灵毓秀。
同时,苏州的旅游业发达,名胜古迹众多,在全球旅游目的地中国榜单上苏州长期跻身前十,2018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2601亿元。
上世纪80年代,蘇州运河改道,故道不再承担航运功能,因此在文化带建设时旅游业肯定放在首位,将散落在运河故道两侧的文化遗迹、古镇进行有效修复、整合,设计开发大运河苏州段文旅融合特有的产品,比如运河故道水上游,引入非遗项目,开发苏作文创产品。在苏州段七个世遗点中,虎丘、盘门属于成熟景区,可以在导游解说体系中增加运河文化;在山塘、平江历史保护街区,不定期举办相关活动,宣传运河文化;在人流量较少的世遗点,如宝带桥、古纤道,可以开展体育项目活动,如水上运动、自行车道等。充分利用苏州的旅游资源与平台,开发与大运河苏州段文化相匹配的IP,打造与这座城市相符的文化旅游产品是文化带建设的重要环节。 (三)生态景观长廊的打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持续发展始终生产建设的基本思路,以保护为主,不过度开发。美国在运河保护开发中有一个“遗产廊道”的理论,是指拥有特定文化资源的线条状景观,它有明显的经济中心,健康的旅游业,通过老建筑的适应性再改造,将休闲娱乐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最终达到利用文化遗产复兴经济,并解并决社区认同感消失等社会问题。参考“遗产廊道”理论,运河苏州段的开发可以构建为:遗产点、游步道、解说系统、绿色廊道。结合旅游业的开发,在遗产点设置解说系统,用多种手段,如展览、VR、音视频进行宣传,运河两侧可建游步道、自行车骑行步道,水上行船等方式串连运河边文化景观点,既是交通方式,也是历史路径。
绿色廊道建设是综合性环境开发保护,一是指过河周边的绿地系统建设,要整体连贯,这不仅是保护遗产、美化环境,还是当地政府经济实力的展现,宣传文化的窗口;二是生态驳岸的建设,原有沿河驳岸为满足航运功能,多以直立石为主,在改造过程中,特别是已失去航运功能故道,建立多元化的生态驳岸,趋于生动自然;三是水环境的治理,改善大运河水环境、洁净运河水。
(四)搭建文化传播平台
大运河苏州段从2500年前初具雏形到现在名列世遗名录,它所承载是城市的变迁,它蕴含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江南的文学、戏曲、苏作、绘画等文化样式都是通过大运河的流动而闻名于世,因此构建宣传平台,打造运河人文情怀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一个亮点。
平台的搭建是多方位的,可以是政府搭建,各级各类组织积极参与,通力合作,向世界传播运河文化;积极参与国际论坛;也可以是利用外力,讲好苏州的运河故事,比如提供影视剧拍摄地,上映后跟进宣传推送,之前的《都挺好》使苏州“同德里”成为网红打卡处,这一成功案例值得借鉴。另外用多种文化样式去创新创作运河文化,如沉浸式演出(昆曲、吳歌等)、文创用品开发(核雕、刺绣等),这些带有浓厚吴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会让人们获得更好感观体验,更好的认识运河文化。
四、结语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契机亦是挑战,苏州段要成为其中“最精彩的一段”,尚需要更多专业人士,国内外专家学者探讨研究,“申遗只是过程,保护和发展才是目的”。
参考文献:
[1]苏州市文物局.大运河苏州古城段遗产研究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
[2]陈璇.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的基本内涵及建设举措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5.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