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某报举办的记者、通讯员培训班结业考试中,有一道题是给一条消息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评介文章。参加考试的同志,大多数人不知道怎样写。考试结果,在近50份考卷中,只有几份做得比较好,得了优,其余大多数是良好和及格。考试之后,有些同志问:什么是评介性稿件?为什么要写评介性稿件?如何才能写好评介性稿件?我就这些同志提出的问题,结合考卷中存在的缺点,联系自己撰写评介性稿件的体会,谈如下几点看法:
所谓评介性稿件,是指就报纸杂志上刊登的某篇报道、文章、作品或出版的某一本新书等,进行评论、分析、介绍、推荐所写的文章。它包括赞扬和批评两个方面,通常以赞扬为主,批评为辅。
撰写评介性稿件的目的在于对一部分优质稿件和书刊进行赞誉、支持、推荐和鼓励。这样做,可以调动作者的积极因素,使群众喜闻乐见的佳作源源不断地问世,从而使报纸、杂志、出版、文艺的百花园内,日新月异,繁花似锦、万紫千红;通过评介,引起读者的关注,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使作品发挥出最大效力。撰写评介性稿件,是提高写作水平,繁荣创作的需要,也是每个记者、通讯员和一切从事写作的同志的一项光荣任务和不可缺少的基本功。
评介性稿件的写法有多种多样,不必千篇一律,拘泥于某一种形式。要写好评介性稿件,一般应从下述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是要认真阅读,弄清原文。阅读是评介的基础,是第一步的工作。为了准确地进行评介,首先要认真阅读原文。恩格斯为了对拉萨尔所写的《弗兰茨·冯·济金根》这一剧作进行评介,先后阅读了至少四遍。他这样写道:为了“使阅读了之后提出详细的评介,明确的意见”,“所以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我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毛泽东同志也曾说过,《红楼梦》要读五遍,不读五遍就没有发言权。可见,只有熟读弄懂原文,才有评介的发言权。有的同志写的评介文章之所以跑题,就是没有认真阅读原文的结果。比如让评介“写作特点”,有的同志写成了评介稿件的社会意义和作用,这就错了。关于阅读的要求,就评介的作品而言,应全面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表现特点,深入理解作品的写作意图和社会意义。通过阅读,应对所评介的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写作特色、社会作用等有较为全面、正确的认识,对其某一方面的问题,最好能有一个较深或较新的见解。
二是要找出特色,重点评介。这种评介方法通常使用得最多。像笔者编著的《中国新闻奖精品赏析》(新华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一书中的各篇文章,就属于这类评介。像书中的《一篇报道保护藏羚羊的美文》——评介第13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请过路吧,亲爱的藏羚羊》、《源于当地,高于当地》——评介第15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昆山31万农民刷卡看病》、《生动·传神·感人》——评介第16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记优秀共产党员、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等,是从写作特色进行评介的。像《一篇舆论监督的短新闻佳作》——评介第14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大足县三驱法庭集体编假案》、《关注民生,聚焦热点》——评介第13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维护社会公正,敢于仗义执言》——评介第15届“中国新闻奖”评论二等奖作品《指责熊德明是社会的耻辱》等,是从主题思想、传播效果方面进行评析的。写这类评介性稿件,问题要写得集中,口子要选得小,特点要抓准、讲透,篇幅不宜过长,还要有真知灼见。
三是用材料说明观点,做到观点和材料统一。写文章,要求观点能统率材料,材料能说明观点,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写评介性稿件也不例外。这个问题处理得好,评介的逻辑性就强,评介就有力量。凡是写得不好的评介稿件,毛病之一就是观点和材料脱节。比如有一篇评介文章,观点是“以小见大”,但材料却写的是用事实说话、如何选材、巧用数字等,显然观点和材料就不统一了。而另一篇的观点是“以新取胜”,稿件以事实新、角度新、语言新为材料来进行阐述,把观点和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具有了很强的说服力。
评介性稿件的写法,就其“色彩”来说,大致有三类:
一类是重在“分析”,即侧重于作品本身内容的剖析与发掘,目的在于向读者讲解作品,使其正确地把握作品的基本精神。像书中的《一篇会议新闻的典范之作》——评介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三等奖作品《首都女纪协纪念杨刚逝世40周年》一稿就属于这一类。
另一类是重在“评介”,即侧重于分析作品的成就、意义、地位、不足等,帮助读者更为深刻地理解作品。像《具体生动,可学可用》——评介第9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浚县少年怀揣“两证”出学堂》一稿就属于这一类。
再一类是重在“发挥”,即通过作品做“由此及彼”的联想,针对现实生活或读者中某些有代表性的事例加以生发,将作品的内容与评介者的感想相互交织,融为一体。这样有助于发挥作品的潜在能力。《一篇有深度有力度的舆论监督佳作》——评第13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二等奖作品《决策为何连连失误》一稿就属于这一类。
有些评介性文章之所以写得不好,通常表现为这样三个问题:一是“肢解”作品,复述原文,繁琐散乱,言不及义;二是离开作品,大发感慨,空泛议论,不着边际;三是面面俱到,什么都谈,但没有一个问题讲透的。鲁迅说:“取其有意义之点,揭示出来,使那意义格外分明、扩大,那是正确的批评家的任务。”(《鲁迅全集》第四卷第358页)
要写好评介文章,还应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有感而发,不要硬写。“诗圣”杜甫留给后人一句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之所以吟咏出“花溅泪”和“鸟惊心”的绝句,盖出于“感时”和“恨别”之深情。进行诗歌创作是如此,写评介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无数写作实践证明,凡是成功之作,大都是作者被某篇文章或某部著作中的人物或事件、或语言、或技巧所感动得身不由己的程度,到了不吐不快、不写不畅之境地。这时写出的作品往往是思路畅通,似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感人至深。相反,你对某篇文章或某部著作感受不深,却硬要去写,那是肯定写不好的。
二是要在“评”字上下工夫,必须凸显这个“评”字。意思是说要讲出点道理来,那稿子好在哪里?不能只是笼统地说“写得好”、“真不错”、“很管用”;不能只是感慨的话语,而是要从理论上、技巧上,从新闻业务的深度上作出评析;不论是评介人还是评析事,不论是评单篇还是评系列稿,都要多加分析。我曾经就“评稿”的具体内容归纳出“12个要点”:
1.分析文章是如何立意确定主题的;
2.观点和材料是怎样结合的;
3.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的;
4.背景材料是如何运用的;
5.作者是如何展开思维和联想的;
6.文章是怎样开头、结尾的;
7.写作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引语、成语、俗语、排比、叠词等技巧的运用);
8.文章在大小标题运用上有何特点;
9.细节描写运用上有何特色;
10.情感使用上是否到位;
11.传播效果如何;
12.文章中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把握上述“12个要点”,再反复字斟句酌原文,反复精读原文,抓住特色进行评析,并常写不断,就能写出好的评介稿件来。
三是要苦练概括、提炼之功。评析报刊文章,在消化、吃透原文的基础上,要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提炼,评出稿件的特点和不足,不能大段大段地抄录原稿的文字,要少而精地引用原文来说明评析的重点内容。
四是要实事求是,不说过头话。评析的稿子,要从实际出发,要实事求是,千万不可说“过头话”。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头的话不要讲,过头的事不要做。”评析要留有余地,对稿件要“两分法”,既要肯定长处、优点、积极的社会效果,又要看到缺点、弱点及不足。评析中要注意把握好“度”,既掌握分寸,评优点不言过其实,溢美拔高;评缺点不以偏赅全,无限上纲。这样,就能做到客观一些、公正一些。多年来,我先后撰写评介文章几百篇,编著(与别人合作)《消息范文评析》(新华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和《中国新闻奖精品赏析》(2006年11月出版)两本书,基本上都能符合实际,没有引起过读者的反感和“官司”。这一方面是读者对我的宽容与厚爱,另一方面就是我注意了实事求是,不说过头话的结果吧。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
编校:赵 亮
所谓评介性稿件,是指就报纸杂志上刊登的某篇报道、文章、作品或出版的某一本新书等,进行评论、分析、介绍、推荐所写的文章。它包括赞扬和批评两个方面,通常以赞扬为主,批评为辅。
撰写评介性稿件的目的在于对一部分优质稿件和书刊进行赞誉、支持、推荐和鼓励。这样做,可以调动作者的积极因素,使群众喜闻乐见的佳作源源不断地问世,从而使报纸、杂志、出版、文艺的百花园内,日新月异,繁花似锦、万紫千红;通过评介,引起读者的关注,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使作品发挥出最大效力。撰写评介性稿件,是提高写作水平,繁荣创作的需要,也是每个记者、通讯员和一切从事写作的同志的一项光荣任务和不可缺少的基本功。
评介性稿件的写法有多种多样,不必千篇一律,拘泥于某一种形式。要写好评介性稿件,一般应从下述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是要认真阅读,弄清原文。阅读是评介的基础,是第一步的工作。为了准确地进行评介,首先要认真阅读原文。恩格斯为了对拉萨尔所写的《弗兰茨·冯·济金根》这一剧作进行评介,先后阅读了至少四遍。他这样写道:为了“使阅读了之后提出详细的评介,明确的意见”,“所以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我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毛泽东同志也曾说过,《红楼梦》要读五遍,不读五遍就没有发言权。可见,只有熟读弄懂原文,才有评介的发言权。有的同志写的评介文章之所以跑题,就是没有认真阅读原文的结果。比如让评介“写作特点”,有的同志写成了评介稿件的社会意义和作用,这就错了。关于阅读的要求,就评介的作品而言,应全面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表现特点,深入理解作品的写作意图和社会意义。通过阅读,应对所评介的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写作特色、社会作用等有较为全面、正确的认识,对其某一方面的问题,最好能有一个较深或较新的见解。
二是要找出特色,重点评介。这种评介方法通常使用得最多。像笔者编著的《中国新闻奖精品赏析》(新华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一书中的各篇文章,就属于这类评介。像书中的《一篇报道保护藏羚羊的美文》——评介第13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请过路吧,亲爱的藏羚羊》、《源于当地,高于当地》——评介第15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昆山31万农民刷卡看病》、《生动·传神·感人》——评介第16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记优秀共产党员、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等,是从写作特色进行评介的。像《一篇舆论监督的短新闻佳作》——评介第14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大足县三驱法庭集体编假案》、《关注民生,聚焦热点》——评介第13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维护社会公正,敢于仗义执言》——评介第15届“中国新闻奖”评论二等奖作品《指责熊德明是社会的耻辱》等,是从主题思想、传播效果方面进行评析的。写这类评介性稿件,问题要写得集中,口子要选得小,特点要抓准、讲透,篇幅不宜过长,还要有真知灼见。
三是用材料说明观点,做到观点和材料统一。写文章,要求观点能统率材料,材料能说明观点,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写评介性稿件也不例外。这个问题处理得好,评介的逻辑性就强,评介就有力量。凡是写得不好的评介稿件,毛病之一就是观点和材料脱节。比如有一篇评介文章,观点是“以小见大”,但材料却写的是用事实说话、如何选材、巧用数字等,显然观点和材料就不统一了。而另一篇的观点是“以新取胜”,稿件以事实新、角度新、语言新为材料来进行阐述,把观点和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具有了很强的说服力。
评介性稿件的写法,就其“色彩”来说,大致有三类:
一类是重在“分析”,即侧重于作品本身内容的剖析与发掘,目的在于向读者讲解作品,使其正确地把握作品的基本精神。像书中的《一篇会议新闻的典范之作》——评介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三等奖作品《首都女纪协纪念杨刚逝世40周年》一稿就属于这一类。
另一类是重在“评介”,即侧重于分析作品的成就、意义、地位、不足等,帮助读者更为深刻地理解作品。像《具体生动,可学可用》——评介第9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浚县少年怀揣“两证”出学堂》一稿就属于这一类。
再一类是重在“发挥”,即通过作品做“由此及彼”的联想,针对现实生活或读者中某些有代表性的事例加以生发,将作品的内容与评介者的感想相互交织,融为一体。这样有助于发挥作品的潜在能力。《一篇有深度有力度的舆论监督佳作》——评第13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二等奖作品《决策为何连连失误》一稿就属于这一类。
有些评介性文章之所以写得不好,通常表现为这样三个问题:一是“肢解”作品,复述原文,繁琐散乱,言不及义;二是离开作品,大发感慨,空泛议论,不着边际;三是面面俱到,什么都谈,但没有一个问题讲透的。鲁迅说:“取其有意义之点,揭示出来,使那意义格外分明、扩大,那是正确的批评家的任务。”(《鲁迅全集》第四卷第358页)
要写好评介文章,还应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有感而发,不要硬写。“诗圣”杜甫留给后人一句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之所以吟咏出“花溅泪”和“鸟惊心”的绝句,盖出于“感时”和“恨别”之深情。进行诗歌创作是如此,写评介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无数写作实践证明,凡是成功之作,大都是作者被某篇文章或某部著作中的人物或事件、或语言、或技巧所感动得身不由己的程度,到了不吐不快、不写不畅之境地。这时写出的作品往往是思路畅通,似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感人至深。相反,你对某篇文章或某部著作感受不深,却硬要去写,那是肯定写不好的。
二是要在“评”字上下工夫,必须凸显这个“评”字。意思是说要讲出点道理来,那稿子好在哪里?不能只是笼统地说“写得好”、“真不错”、“很管用”;不能只是感慨的话语,而是要从理论上、技巧上,从新闻业务的深度上作出评析;不论是评介人还是评析事,不论是评单篇还是评系列稿,都要多加分析。我曾经就“评稿”的具体内容归纳出“12个要点”:
1.分析文章是如何立意确定主题的;
2.观点和材料是怎样结合的;
3.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的;
4.背景材料是如何运用的;
5.作者是如何展开思维和联想的;
6.文章是怎样开头、结尾的;
7.写作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引语、成语、俗语、排比、叠词等技巧的运用);
8.文章在大小标题运用上有何特点;
9.细节描写运用上有何特色;
10.情感使用上是否到位;
11.传播效果如何;
12.文章中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把握上述“12个要点”,再反复字斟句酌原文,反复精读原文,抓住特色进行评析,并常写不断,就能写出好的评介稿件来。
三是要苦练概括、提炼之功。评析报刊文章,在消化、吃透原文的基础上,要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提炼,评出稿件的特点和不足,不能大段大段地抄录原稿的文字,要少而精地引用原文来说明评析的重点内容。
四是要实事求是,不说过头话。评析的稿子,要从实际出发,要实事求是,千万不可说“过头话”。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头的话不要讲,过头的事不要做。”评析要留有余地,对稿件要“两分法”,既要肯定长处、优点、积极的社会效果,又要看到缺点、弱点及不足。评析中要注意把握好“度”,既掌握分寸,评优点不言过其实,溢美拔高;评缺点不以偏赅全,无限上纲。这样,就能做到客观一些、公正一些。多年来,我先后撰写评介文章几百篇,编著(与别人合作)《消息范文评析》(新华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和《中国新闻奖精品赏析》(2006年11月出版)两本书,基本上都能符合实际,没有引起过读者的反感和“官司”。这一方面是读者对我的宽容与厚爱,另一方面就是我注意了实事求是,不说过头话的结果吧。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