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新课程理念 全方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师应该树立起学生是快乐学习者、自主学习者、独特学习者、问题学习者的新学生理念,应该树立起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促进者的新教师角色理念。
  1 让语文走进生活,充满更多的兴趣
  课程是源于生活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新课程特别强调社会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一事一物都是可以为教育利用和借鉴的。作为母语学科,语文与生活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合理地利用好生活资源,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培养语文学习兴趣是大有裨益的。
  1.1 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例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学生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1.2 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例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王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1.3 学一学,体验生活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例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学生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2 引导学生多读多写,培养兴趣
  读书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引导学生,用古今学者劝人博览群书的名言警句启迪学生,以酷爱书籍,通晓各科学问的生动事例,让他们认识到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明灯,体会到广为涉猎的必要。这样,笔者相信学生一定能完成新课程标准的任务。
  要求学生做到书读百遍,便能使所学其义自见。中国的汉字多,词汇丰富,不经常练笔难以提高写作水平,难以最终学好语文。为了加强练笔,教师得要求学生,一要积累知识,把平时看到的好词好句好段记在笔记本上,要多收集一些名言、警句、俗语等,要养成收集的好习惯;二要坚持写日记,要在自己生活这一关上认真下工夫,要指导学生对生活关心、了解、发现、寻觅、感受,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深入生活,对接触到的人和事有浓厚的观察兴趣,又懂得观察方法,不仅用眼睛等感觉器官,更重要的是用“心”观察,写出最真实的感受日记来。
  3 以情境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该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适时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以便通过情意的体验和意志的发挥,形成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最优化的心理情意状态。教师是教育教学的活动者和实施者,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立性,引导学生观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方式上要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1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驱动力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对个体活动特别是认识活动有巨大的推动力。兴趣会逐渐发展成个体活动的内在动机。兴趣在人的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对一个人从事的活动起支持和促进作用,并且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求知欲、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
  3.2 新课改更需要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课程改革的本质是推动课程改革的现代化进程,即为了进一步适应学生、教师,适应社会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成败主要由学生来体现。因此,在新课改中决不能忽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努力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是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3.3 学生兴趣的形成
  心理学表明,需要是兴趣形成的决定因素,没有一定的需要人就不会对任何特定的事物产生相应的兴趣。兴趣又是在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形成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及各方面的表现能力,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感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感到自己的能力时就会充满信心,就会对更多的事情产生兴趣,产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在新课改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更应该积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培养学生个性兴趣。
  3.4 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对学生进行的各种活动起着推动作用,对未来事业的成功起着准备作用。兴趣可以使学生在快乐中求得学习的进步,取得成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重视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帮助他们明确目的,促进调节他们的生活、学习兴趣,教给他们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增强学习动力,创设实践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任何一件事情成功时都会带来愉快和满足,进而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产生兴趣。对学生要多鼓励他们的成功,尊重他们的个性,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应全面注意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融入新课改的各个环节,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丘县南赛校区)
其他文献
知识分子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党的政策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本文从邓小平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出发,阐述、论述了邓小平的知识分子政策,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在实践基础上为解决实际问题而逐步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意识。从
为了满足区域配网电磁暂态仿真实时性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线路原理对弱连接网络进行分割,实现解耦并行计算的方法.本方法首先利用长线路解耦原理搭建仿真模型,对仿真电网进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如何选择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是当今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课本上的知识只是语言符号,它是由单调、抽象的文字或图片组成,缺乏生动形象的元素,导致课堂没有生机与活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随着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媒体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走进课堂,为教学现代化提供新手段,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视野,解决教学
高速铁路桥梁一般都会采用静定结构,设计比较简单,但是系统中的支座系统是由于与道床、钢轨之间的相互作用,构造比较复杂。根据高速铁路支座系统的要求,本文从我国铁路桥梁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飓风,刮遍中华大地,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带来极大的冲击。课程改革为生物教学构建了新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这必然要求生物学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今非昔比,陈旧的课堂教学已不适应当今的教学改革,满堂灌、枯燥无味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随着生命化课堂的逐步推广和进一步深入,从学生自身找到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才能跟上新课改的步伐。因此,在初中生物课
摘要 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多应用到各学科教育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对于教学成果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8-0111-02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是教育部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设的34个重大课
1工程概况本项目工程范围桩号K0+221.787~K1+676.987,工程内容包括道路(仅为与桥梁相接的引道,不包括地面辅路、接线地面道路)、桥梁、桥头堡、排水、照明、交通设施等。本工程道
通过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的实例,探索科学地应用现代教学媒体,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模式。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
中国梦的提出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及现实基本国情的一种必然选择,指引着中国未来发展的总目标。生态文明已由一种理论发展为国家的战略目标,自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