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贵州,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苗族文化,其实,贵州文化的丰富与深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此次我们选择了一条尚鲜为人知的、苗寨以外的探寻之路,在黔东北铜仁地区的石阡,在普通的仡佬族、侗族人家,感受一种生态与人文相互成全、互为血脉的力量。
世人皆知贵州有世界级的喀斯特地貌,更熟悉“地无三尺平”的描述。贵州的山势通常并不高,却起伏无数,山路拉长了旅途颠簸的过程,也拉长了旅行者的期待。
黔东北的大部分地区也是地势险峻,深山之中,孕育出敬畏、守和、低调的文化特质,迥异于惯常理解的“少数民族风情”,反而更接近古时中原地区的文化。
一方面,蜿蜒的乌江从黔东北奔流而出,连通了黔贵与中原,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原的主流文化形态与审美传入后得到较好的保存。
另一方面,在黔东北聚居的多为仡佬族、侗族,苗族甚少。与苗族文化相比,这一地区的传统文化也少了点轻歌曼舞的浪漫逸趣,对于自然和生活,更多了一分肃穆与讲究。
在黔东北的村落中,家家户户都在正厅设立香堂,供奉“天地君亲师”,这几个字的写法也颇有讲究——“天”不带刀,“地”不离土,“君”不开口,“親”不闭目,“師”不并肩。即便是在深山之中的普通人家,香堂上这五个字的写法都不会有错。石阡的万寿宫,前身是一个富商会馆——随着当年水路的茶叶生意,这种常见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建筑形式也流入了黔东北,随之传入的还有茶文化。少数民族喝茶,大多出于生活必需或祭祀习俗,而黔东北的茶真正是因“品”而生,连“茶圣”陆羽都给予肯定:“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黔东北有一种罐罐茶,在一只形如红茶奶杯的土陶罐里加入比较粗老的茶叶,直接放在炭火盆上加热,至茶水沸腾,夹起一块碳条,抹去罐口的白色泡沫。若天气寒冷,还可以加入生姜片一起熬煮。这种如今看来“粗鄙”的饮茶习俗,常常被认为是出自“边地”,其实,这是地地道道的“大唐饮茶法”,与陆羽在《茶经》中记载的主流饮茶方式极为相近。还有石阡苔茶,基本保留了一千多年前的品种基因,茶叶刚长出来时是紫芽,成年后才慢慢变绿,但以紫芽最为珍贵。
罐罐茶与神秘的紫芽,当初都是源自中原汉地,在古老的中原文化影响与特殊地理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得以保存。同时,黔东北地区衍生出独特的自然崇拜,除了在祭祀、建筑、图腾等方面有所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乏绿色、环保的细节。比如,石阡有一道名菜“神仙豆腐”,取当地山中独有的野生“神仙叶”,经浸、泡、揉、洗、过滤后,以炉灰“点化”静置,做成色泽艳绿的豆腐,配上黄豆和香菜,以酸汤调味,整个制作过程都不动火。
地理与文化、生态与人文的相互成全,可以说是黔东北最大的特色。
石阡与黔东北
石阡位于贵州东北部的铜仁地区,毗邻遵义市与黔东南自治州的凯里。以石阡为中心,可架构起贵州东部旅游网络,同时它也是贵州东北部仡佬族、侗族自治区集散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村寨
黔东北是仡佬族、侗族聚集地,除石阡外,乌江下游集中分布着道真仡佬族自治区、沿河土家族自治区等充满少数民族风情的村寨。由于村寨多散落在深山,完善保存了清代乃至明代的古建、民居,民风淳朴自然,大多还保留有古老的家族传承文化以及传统祭祀活动。
自然生态
黔东北的主要山麓佛顶山、梵净山,在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之外,也点缀着特色的古村、古寨。
石阡境内的主要河流为龙川河,山脉为佛顶山。佛顶山有2392种植物,119科806种脊椎动物与昆虫,能看到在别处难以循迹的红腹锦鸡和白颈长尾雉,珍稀的豹猫也经常出没,由于生态多样性丰富且保存完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美丽中国生态科考”中国的第一站。
温泉是石阡的一张城市名片。城南温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百年前,可以说是中国第一座经过人工雕琢的天然温泉,源于松明山麓的清泉常年恒温45℃,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可直接饮用。
交通
贵阳—石阡,全线高速公路,从贵阳机场出发约5.5小时车程。
2016年安江高速即将通车,届时贵阳到石阡只需2.5小时,它也将成为贵阳到江口、铜仁最便捷的通道之一。
夜郎的性格
1400年前,北魏学者郦道元曾经跋涉至黔东北地区,在《水经注》中,他如此描述这一带的水路流向与状况:“温水出牂柯夜郎县,县故夜郎侯国也……温水自县西北流,径谈藁,与迷水合。”牂柯、谈藁是古郡名,临近今天的贵阳,由此郦道元也给出了夜郎古国的大概位置。 距离贵阳市350公里的石阡县,被普遍认为是地域广大的夜郎古国的核心地带。由于地形、地势的原因,黔东北仡佬族、侗族等民族的分布更为零散,几乎没有大型的聚居地,但无论进到多深的山中,都能在沿路看到小而精巧的村落,有时两条小路就能勾画出一个村子,有的村子只有不到十户人家。
这种无法完全依赖团体的独特生存环境,让当地人对天地、自然保留着最初的敬畏,对信仰与图腾也更为专注。在整个黔东北地区,也能听闻民谣、山歌,但几乎看不到轻快的歌舞场面。当地少女的传统服装,极少绣花,胸襟部分是大片的天蓝色与草绿色。
TIPS
夜郎之支
关于夜郎的起源与发展,郦道元也依当地传说做了明确记录:“郁水即夜郎豚水也。汉武帝时,有竹王兴于豚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去。闻有声,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遂雄夷濮,氏竹为姓。”“濮人”,即夜郎的主体居民,在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历经“卜”、“百濮”、“僚”、“夷僚”、“葛僚”、“仡僚”等称谓的变革之后,拜竹王为首领的夜郎子民在唐初时发展成单一的民族——仡佬族。
“仡佬敬雀”背后的生态观
在历史上,敬雀节并非只是一场仪式。仪式结束后,整个寨子的人会在当天闭门不出,尽可能地减少对鸟雀的惊扰。
从石阡县城出发往西南方向,经过短暂的高速公路和蜿蜒的盘山狭道,一座深藏在佛顶山坳口之中的古朴山寨——尧上村便出现了。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尧上古寨的游客数量会达到顶峰,人们不辞辛苦地赶到这大山深处,只为一睹已经流传超过300多年的“仡佬敬雀”的盛况。
一阵高亢尖锐的唢呐声过后,身穿紫襟蓝布衣的仡佬村民将作为祭牲的猪羊以象征竹王的竹竿抬出巡游,直至以红黄绿为主色调的神龛前,与糕饼一起,献给天地,也献给神龛背后的葫芦神鹰巨像。猎猎舞动的旗帜也是红黄绿三色的,上面各书敬语与法词。身穿黄袍的佛道先生与身穿红袍的主祭法师环绕祭桌舞蹈,伴随着念念有词的“咒语”,响起低沉的牛角号声,人们虔诚地焚香敬拜。
如今,超过95%的仡佬族人聚居在贵州,其文化传统尤以石阡地区保留最为完整。敬雀节原本是敬谢神鹰为仡佬族人免除瘴瘟的义举,后来这种敬拜扩展到百鸟生灵,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仡佬族对天地生灵的尊重,不只表现在节庆,还可以说深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尧上村屋顶上的脊兽,是雀尾与铜钱或者雀兽与莲花的组合;村子旁边的山水丘陵也以鱼、雀命名;孩子们也会“拜树为父”,作为自己的庇护神。
在仡佬族的文化里,侵鸟、污水、毁树,是侵犯神灵的严重事件,佛顶山下延绵的古树植被得以完整保存,与敬雀文化不无关系。
楼上古寨的避世与敬世
楼上古寨位于黔东北的深山之中,建立在陡峭的山壁沿线。早年间,从寨子到县城的三十里路崎岖难行,就算天不亮时出发,返程时太阳也下山了,当地人称“两头黑”。近年一些乡村公路得到修葺,往来也要6个小时。
明弘治六年(1494年),江西的周氏兄弟避难至此,看这里僻静难寻,正合心意,于是留了下来,慢慢发展起一座以周氏家族为主的村寨。
楼上古寨最大的特点,是根据中原文化中的北斗、八卦划分各项职能,如东南为生产区、西南为居住区等,居住区内,更以各条依山而建的道路架构出一个草体的“寿”字。
古寨里大面积保留着以梓橦宫为代表的明清建筑群,民居多为四合院、三合院,搭上极具特色的内八字龙门,意在辟邪、聚财。人们依然在这些古老的建筑群中生活,虽说年轻人不多,但这座古寨还能活在当下,已属难得。
除了位置偏远,楼上古寨能够完整保留,更多还是因为当地人对自然、对祖辈、对信仰有所敬畏。除去老宅,散布村中的古墓也给这里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与其他村寨不同,这里的古墓与民居是混在一起的,有“阴宅阳宅合一”之说,形成独特的墓冢文化。
TIPS
敬雀节中的特色文化
毛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竹王”崇拜,与传统的“龙”崇拜并肩。
木偶戏:石阡木偶戏是古代杖头傀儡的遗存,主要演唱形式是高腔、平弹,盔头、方巾、拷子、折子等服装道具富有民族特色。
傩戏:神秘且地方特色浓郁的一种图腾崇拜,也是自然崇拜的一种折射与展现。
TIPS
说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阡侗族世代流传的一种特色民俗。县内各地的“春官”,会在“立春”前后到村民家里说春词。说春词实际是唱,有简单的歌词,内容各地有所不同,大致是说来年的节气、收成、耕种注意事项等。花桥镇背坡村的封氏家族,唐朝开国年间获封“春官”,传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