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降部淋巴管瘤致消化道出血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bbbccc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40岁,因黑便、下腹部疼痛1个月伴晕厥1次收治入院。查体:急性贫血貌,意识清,精神差,腹部膨隆,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无静脉曲张,中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未闻及肠呜音及气过水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胃镜检查:十二指肠降部见绕2/3周不规则肿块,表面糜烂渗血,见图1。超声内镜检查:病变部位呈中等回声改变,起源于黏膜层,最厚处达10mm,边界欠清,见图2。小肠造影及CT均提示十二指肠降部肿瘤。

其他文献
真菌性食管炎主要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本研究旨在以真菌性食管炎的内镜分级表现为标准,对比观察各级真菌性食管炎的数字化X线造影表现,并探讨X线诊断分级标准。
Mirizzi综合征是由于胆囊颈部或胆囊管结石压迫肝总管或胆总管管壁,引起胆道梗阻而发生梗阻性黄疸甚至胆漏。此征占胆囊切除患者总数的0.3%~3.0%;术前诊断较为困难,治疗上颇为棘手,开腹手术+T型管引流创伤大,病程长,且T型管支撑时间需3~6个月,患者要承受长时间带管所带来的痛苦。近年来,随着ERCP技术的广泛开展,我院利用ERCP辅助腹腔镜及开腹手术诊治Mirizzi综合征18例,疗效满意,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其手术切除率不足3%,且术后5年存活率仅为20%-45%。目前对胰腺癌尚无疗效肯定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以手术和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以及内镜超声的应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线阵内镜超声的应用,使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EUS-FNA)和细针穿刺注射术(EUS—FNI)成为可能,该方法的出现无疑为胰腺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便捷的工具。现就内镜超声
消化内镜介入治疗中的很多项目均涉及口鼻转换的应用,如内镜下鼻胆引流术、内镜下鼻空肠管放置术、上消化道恶性狭窄营养管放置术等。传统的口鼻转换方法存在患者耐受性差、操作耗时、操作者被咬伤的风险、置管移位、不能直视观察等问题,近来,我们采用喉镜在直视下完成口鼻转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氩离子凝固术(APC)是一种非接触性凝固方法,由于操作简便,安全性好,临床疗效显著,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消化内镜下治疗。我院从2003年以来,采用APC选择性治疗胃肠道广基息肉280例467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患者女,74岁,主因反复呕血伴黑便3d入院。患者平素间歇性上腹隐痛不适,自服用“胃药”症状均能改善。此次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感、头晕乏力,2次呕吐咖啡样液,每次约400ml,伴解黑便,每次约400g。查体:贫血貌,血压160/90mmHg,心率88次/min,腹平软,未扪及包块,无压痛反跳痛,无肝掌蜘蛛痣,肠鸣音活跃。
期刊
例1患者男,37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伴畏寒发热收治入院,入院后一般情况平稳,血常规和生化未见明显异常,B超示胆总管直径约1.5cm,内有多枚大小不等结石。入院后第3天作ERCP检查,见乳头较小,插管尚顺利,造影证实胆总管扩张伴有3枚直径1cm的结石。直接用弓弦式切开刀作乳头切开,由于切开时调整方向有一定难度,切开方向稍向左侧10点偏移,切割终点达乳头与肠交界边缘,切开后分次取出结石,术后未放置鼻胆
目的应用寡核苷酸芯片技术高通量分析Barrett食管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的基因表达差异,探索与疾病进展相关的靶基因。方法对Barrett食管患者的病变食管黏膜以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应用Trizol一步法进行总RNA抽提,10g/L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芯片实验室进行RNA质量检测。总RNA纯化后进行逆转录cRNA合成、荧光标记和纯化,将Barrett食管黏膜和正常食管黏膜组织的cRNA探针分别与Agile
胆管良性狭窄是指由于非肿瘤原因所致的胆管(尤其是肝外胆管)腔的局限性狭小,引起胆汁排出受阻和胆管炎发作,长期的胆管狭窄及胆道感染还将导致结石生成及胆汁性肝硬化的发生。肝外胆管的良性狭窄可由多种不同的原因造成,包含了多种疾病,临床常见的有手术损伤性狭窄、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慢性胰腺炎所致胆总管狭窄、乳头壶腹部狭窄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约占临床胆道疾病的10%~20%,而且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