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深入,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变成了小学教学的首要目标,以保证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小学数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逻辑能力,而学生在这方面的差异性较大,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因此需要开展分层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以小学六年级数学为基础,探究分层教学的实施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对策
小学生的智力尚在发育中,思维逻辑能力具有一定的不足,在数学学习中尤为艰难,而小学六年级数学是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重要的衔接点,作为两个阶段的过渡,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了较大的差异,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或者需要长时间消化,而部分学生可在短时间内理解,这样的差异导致教学难以满足全部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可开展分层教学,使教学进度与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匹配,学生更容易理解,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优化分组
在分层教学方案的实施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尤为重要,分组的参考项目主要包括数学智商、学习习惯、应用能力等。通常将学生分为3个组别,即A组、B组、C组,其中A组学习兴趣浓厚、具备探索精神;B组学习踏实、具备挖掘能力;C组理解能力较弱或者对学习没有兴趣。在A、B、C的分组中,通常需要维持一定的比例,即1∶2∶1,这样的分层极具科学性,也方便对学生管理。由于老师需要管理的学生较多,为了减少老师的工作量,可以设置小组长,小组长需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其主要职责便是收集学生的意见并与老师沟通交流,让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另外,小组成员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根据学生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配,使分组更加科学、规范。
二、制定分层教学内容
在对学生的分层教学中,并不是老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而是需要师生互动,在增加教学乐趣的同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方便下一步教学方案的制定。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与逻辑思维。通常情况下,教学以B组学生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A组、C组学生的教学进行调整,若课堂的问题较难,可于课余时间对A组学生进行单独的讲解,保证循序渐进。例如,在讲解三角形面积公式时,C组学生重点了解该面积公式的推算,B组学生则需要了解面积公式的转化思想,并将转化思想应用在其他章节的数学学习中,A组学生则需要额外补充例题,让其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以强化其创造性思维。在同样的教学内容中,对三组学生的教学有所不同,其中C组学生只需要了解课本中的基本知识,而A组、B组学生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拓展学习,理解基本知识中的变换,能够将所学知识加以灵活的应用。
三、重视分层练习
在分层教学中,作业练习尤为重要,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相应的题目中,通过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根据组别的不同,课外习题的難度也有所不同,保证习题练习具有一定的弹性,在不同的组别下制定不同的练习题目,通常分为3类题目,包括拓展题、变式题、基础题。其中基础题需要所有学生完成,而变式题需要A组、B组学生完成,C组学生则可以参与到对题目的讨论中,拓展题需要A组学生完成,B组、C组学生则可以参与到讨论中。C组学生适合解决知识点类型单一的题目,而A组、B组学生则适合解决知识点混合在一起的题目,这类题目更具综合性,对其的解决也更具灵活性。这样,C组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解决题目,能够提升自身的学习信心,而A组、B组学生在高难度题目的解决中,其逻辑性思维会得到进一步强化,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这样的练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数学能力。在对学生的练习评价中,对A组、B组学生也该具有更加严格的评价要求,希望他们保持谦虚,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对C组学生的评价则更需要表扬、赞美,C组学生的数学能力较弱,不仅希望得到进步,还希望老师能够看到他们的付出,因此,老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对学生的进步表示肯定,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趣味。
小学六年级是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过渡阶段,其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且学生表现的差异性明显,则需要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分层,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获取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姬文霞.小学六年级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对策[J].魅力中国,2019(44):251.
[2]李东华.浅析小学六年级数学分层教学法的实施对策[J].文渊(小学版),2019(7):553.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对策
小学生的智力尚在发育中,思维逻辑能力具有一定的不足,在数学学习中尤为艰难,而小学六年级数学是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重要的衔接点,作为两个阶段的过渡,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了较大的差异,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或者需要长时间消化,而部分学生可在短时间内理解,这样的差异导致教学难以满足全部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可开展分层教学,使教学进度与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匹配,学生更容易理解,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优化分组
在分层教学方案的实施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尤为重要,分组的参考项目主要包括数学智商、学习习惯、应用能力等。通常将学生分为3个组别,即A组、B组、C组,其中A组学习兴趣浓厚、具备探索精神;B组学习踏实、具备挖掘能力;C组理解能力较弱或者对学习没有兴趣。在A、B、C的分组中,通常需要维持一定的比例,即1∶2∶1,这样的分层极具科学性,也方便对学生管理。由于老师需要管理的学生较多,为了减少老师的工作量,可以设置小组长,小组长需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其主要职责便是收集学生的意见并与老师沟通交流,让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另外,小组成员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根据学生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配,使分组更加科学、规范。
二、制定分层教学内容
在对学生的分层教学中,并不是老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而是需要师生互动,在增加教学乐趣的同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方便下一步教学方案的制定。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与逻辑思维。通常情况下,教学以B组学生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A组、C组学生的教学进行调整,若课堂的问题较难,可于课余时间对A组学生进行单独的讲解,保证循序渐进。例如,在讲解三角形面积公式时,C组学生重点了解该面积公式的推算,B组学生则需要了解面积公式的转化思想,并将转化思想应用在其他章节的数学学习中,A组学生则需要额外补充例题,让其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以强化其创造性思维。在同样的教学内容中,对三组学生的教学有所不同,其中C组学生只需要了解课本中的基本知识,而A组、B组学生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拓展学习,理解基本知识中的变换,能够将所学知识加以灵活的应用。
三、重视分层练习
在分层教学中,作业练习尤为重要,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相应的题目中,通过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根据组别的不同,课外习题的難度也有所不同,保证习题练习具有一定的弹性,在不同的组别下制定不同的练习题目,通常分为3类题目,包括拓展题、变式题、基础题。其中基础题需要所有学生完成,而变式题需要A组、B组学生完成,C组学生则可以参与到对题目的讨论中,拓展题需要A组学生完成,B组、C组学生则可以参与到讨论中。C组学生适合解决知识点类型单一的题目,而A组、B组学生则适合解决知识点混合在一起的题目,这类题目更具综合性,对其的解决也更具灵活性。这样,C组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解决题目,能够提升自身的学习信心,而A组、B组学生在高难度题目的解决中,其逻辑性思维会得到进一步强化,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这样的练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数学能力。在对学生的练习评价中,对A组、B组学生也该具有更加严格的评价要求,希望他们保持谦虚,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对C组学生的评价则更需要表扬、赞美,C组学生的数学能力较弱,不仅希望得到进步,还希望老师能够看到他们的付出,因此,老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对学生的进步表示肯定,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趣味。
小学六年级是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过渡阶段,其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且学生表现的差异性明显,则需要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分层,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获取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姬文霞.小学六年级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对策[J].魅力中国,2019(44):251.
[2]李东华.浅析小学六年级数学分层教学法的实施对策[J].文渊(小学版),2019(7):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