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工学结合”是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发挥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应用型港口物流人才紧缺的现实背景,作为突出港口特色的沿海地区地方高校,适时构建地方高校“工学结合”模式下应用型港口物流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提升地方高校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学生、港口物流企业、地方高校三方共赢。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学结合”;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方案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地方和行业院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沿海地区港口物流的快速发展,市场对应用型港口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大力推行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高等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的“工学结合”应用型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港口物流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校企合作,为服务地方特别是港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 地方高校港口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地方高校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而发展,因企业行业的崛起而崛起。通过实地调研及文献整合可以看出:地方高校港口物流人才培养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与“工学结合”模式下应用型港口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尚有较大差距,存在的一些问题仍亟待解决。
(1)传统教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突破性改革。当前地方性、应用型高校的教学思想深受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影响,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充分体现出实践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上往往满足于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有时流于形式,不能保证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不能满足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港口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需要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改革,切实加强实践教学。
(2)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受传统影响,与实际工作不十分适应。要改变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对专业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而传统物流管理(港口物流方向)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有弱化实践教学的倾向,对实践教学的强化和改革造成了一定的阻力,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为真正落实“工学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必须对物流管理(港口物流方向)专业教学的诸多方面进行长期的实践探索,基于“工学结合”模式建立新的教学制度和相应的配套措施,特别是要注意构建新的教学过程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3)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等方面也存在一些比较显著的问题。港口物流人才培养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弊端,特别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未能做到“教”与“学”的统一,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体现,教师也未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拘泥于讲授,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专注于演示和学生重复操作,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导致实践经历不够,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4)实践教学环节与实际工作状态不相吻合,实施中存在不少问题,教学效果不明显,校企合作实际成效不大。在实践教学的实施阶段,容易出现形式化的问题,特别是校外生产实习,教学的实施主体由学校转向企业,学校和企业在教学实施和管理上的同步就成为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由于目前大部分港口物流企业出于生产、安全、经济效益、技术保密、管理等诸多因素的考虑,不愿意让学生从事关键性岗位,只分配给学生一些附属性工作,致使实习学生实践体验不够全面和深入,实际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校企合作的价值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因此,建立校企合作新机制也是“工学结合”得以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5)传统教学模式没有打破,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建立。当前的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大多遵循“呈现—沿袭—输出”的传统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往往喜欢套用固定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不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因素,教学效果不理想,许多学生并没有被教会或者说学生并没有学会老师教给他的东西。这种被动式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建立。在新的教育观念和技术条件下,港口物流人才培养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变革,特别是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应该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教学组织围绕“学生”的需要进行设置,使学生真正成为实践教学的活动人和受益人。
3 “工学结合”模式下港口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构建3.1 构建行业、企业与学校“三位一体”深度合作机制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优势,实行行业、企业与学校“三位一体”的深度合作,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合作的组织和机制。利用港口物流企业在地方的辐射力,将学校教育功能、社会服务功能结合起来,特别是开拓“工学结合”新方式,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港口物流企业中去,利用学校的知识优势、技术优势以及丰富的智力资源,与港口物流企业合作,一方面为港口物流企业的发展运作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顶岗实践开辟新的途径。建立行业、企业和学校深度合作的动力机制并付诸实施。学校将依托地域优势,寻找共同的利益驱动点,推进相互之间的合作,努力构建行业、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合作教育机制,为“工学结合”的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条件支持。
3.2 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港口物流企业岗位的需要,确定港口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及知识、素质、能力结构。修订专业方向教学计划,重点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特别是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顶岗实习作为改革的重点要狠抓落实。根据“工学结合”的模式,校企合作制订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推行“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和改革。“工学结合”的推行不是简单的单项改革,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持教学是教育质量生命线的方向,切实统筹好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以及实训基地、师资建设等各个方面与“工学结合”港口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的内在联系。特别是重点对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进行周全的修订和设计,确保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做到协调统一,使学生的在校学习与校外实践具有连续性,获得完整连贯的教育经历。
3.3 整合“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建设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工学结合”课程,探索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和教、学、做一体的港口物流人才教学模式。制订各项支持政策鼓励物流专业教师踊跃参与“工学结合”相关的教学改革,在专业核心课程中进行试点研究,建立“工学结合”课程和体现“工学结合”精神的新教学模式。依据职业岗位分析,准确进行课程定位。在港口物流人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课程在港口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与作用,承担的能力培养任务;确定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即与前修课程、后续课程的关系。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应以从港口物流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即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以“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的知识为主、以“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为辅。以此为依据确定港口物流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目标,包括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其中能力目标又包括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两部分。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相比,能力目标占主导地位,知识目标应围绕能力设定。在课程内容的排序方面,要以港口物流企业岗位工作过程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参照系,按照对实际的多个职业工作过程经过归纳抽象整合后的职业工作顺序,排列技能项目,同时安排与技能集成的陈述性知识,开发“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突破按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排序。
3.4 推行实践教学改革及实行顶岗实习制度
以校企组合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外顶岗实习制建设为重点,大力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效。在校外顶岗实习制度建设上,与港口物流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教学机制,优先选择产业规模和影响较好的企事业单位,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进双方的技术、人员等特色资源的交流和互补。通过强化“工学结合”的支撑条件建设,切实加强实践教学,服务于学生实践实习活动,同时也能服务于港口物流的市场化、科学化、高效化的发展方向,实现校企双赢的局面,为物流管理(港口物流方向)专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3.5 建立“工学结合”管理和保障机制
建立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新的教学过程管理新体系和运行新机制,重点是实践教学环节有关的人事制度和财务分配制度的改革和保障,确保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以及建立新的教学质量标准和监控体系等。
4 结 论
地方高校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既是国家宏观高等教育政策的要求,又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港口物流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工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才可能实现地方高校、港口物流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格局。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学结合”;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方案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地方和行业院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沿海地区港口物流的快速发展,市场对应用型港口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大力推行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高等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的“工学结合”应用型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港口物流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校企合作,为服务地方特别是港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 地方高校港口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地方高校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而发展,因企业行业的崛起而崛起。通过实地调研及文献整合可以看出:地方高校港口物流人才培养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与“工学结合”模式下应用型港口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尚有较大差距,存在的一些问题仍亟待解决。
(1)传统教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突破性改革。当前地方性、应用型高校的教学思想深受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影响,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充分体现出实践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上往往满足于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有时流于形式,不能保证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不能满足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港口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需要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改革,切实加强实践教学。
(2)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受传统影响,与实际工作不十分适应。要改变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对专业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而传统物流管理(港口物流方向)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有弱化实践教学的倾向,对实践教学的强化和改革造成了一定的阻力,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为真正落实“工学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必须对物流管理(港口物流方向)专业教学的诸多方面进行长期的实践探索,基于“工学结合”模式建立新的教学制度和相应的配套措施,特别是要注意构建新的教学过程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3)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等方面也存在一些比较显著的问题。港口物流人才培养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弊端,特别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未能做到“教”与“学”的统一,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体现,教师也未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拘泥于讲授,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专注于演示和学生重复操作,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导致实践经历不够,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4)实践教学环节与实际工作状态不相吻合,实施中存在不少问题,教学效果不明显,校企合作实际成效不大。在实践教学的实施阶段,容易出现形式化的问题,特别是校外生产实习,教学的实施主体由学校转向企业,学校和企业在教学实施和管理上的同步就成为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由于目前大部分港口物流企业出于生产、安全、经济效益、技术保密、管理等诸多因素的考虑,不愿意让学生从事关键性岗位,只分配给学生一些附属性工作,致使实习学生实践体验不够全面和深入,实际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校企合作的价值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因此,建立校企合作新机制也是“工学结合”得以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5)传统教学模式没有打破,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建立。当前的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大多遵循“呈现—沿袭—输出”的传统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往往喜欢套用固定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不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因素,教学效果不理想,许多学生并没有被教会或者说学生并没有学会老师教给他的东西。这种被动式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建立。在新的教育观念和技术条件下,港口物流人才培养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变革,特别是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应该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教学组织围绕“学生”的需要进行设置,使学生真正成为实践教学的活动人和受益人。
3 “工学结合”模式下港口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构建3.1 构建行业、企业与学校“三位一体”深度合作机制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优势,实行行业、企业与学校“三位一体”的深度合作,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合作的组织和机制。利用港口物流企业在地方的辐射力,将学校教育功能、社会服务功能结合起来,特别是开拓“工学结合”新方式,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港口物流企业中去,利用学校的知识优势、技术优势以及丰富的智力资源,与港口物流企业合作,一方面为港口物流企业的发展运作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顶岗实践开辟新的途径。建立行业、企业和学校深度合作的动力机制并付诸实施。学校将依托地域优势,寻找共同的利益驱动点,推进相互之间的合作,努力构建行业、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合作教育机制,为“工学结合”的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条件支持。
3.2 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港口物流企业岗位的需要,确定港口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及知识、素质、能力结构。修订专业方向教学计划,重点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特别是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顶岗实习作为改革的重点要狠抓落实。根据“工学结合”的模式,校企合作制订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推行“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和改革。“工学结合”的推行不是简单的单项改革,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持教学是教育质量生命线的方向,切实统筹好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以及实训基地、师资建设等各个方面与“工学结合”港口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的内在联系。特别是重点对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进行周全的修订和设计,确保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做到协调统一,使学生的在校学习与校外实践具有连续性,获得完整连贯的教育经历。
3.3 整合“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建设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工学结合”课程,探索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和教、学、做一体的港口物流人才教学模式。制订各项支持政策鼓励物流专业教师踊跃参与“工学结合”相关的教学改革,在专业核心课程中进行试点研究,建立“工学结合”课程和体现“工学结合”精神的新教学模式。依据职业岗位分析,准确进行课程定位。在港口物流人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课程在港口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与作用,承担的能力培养任务;确定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即与前修课程、后续课程的关系。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应以从港口物流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即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以“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的知识为主、以“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为辅。以此为依据确定港口物流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目标,包括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其中能力目标又包括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两部分。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相比,能力目标占主导地位,知识目标应围绕能力设定。在课程内容的排序方面,要以港口物流企业岗位工作过程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参照系,按照对实际的多个职业工作过程经过归纳抽象整合后的职业工作顺序,排列技能项目,同时安排与技能集成的陈述性知识,开发“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突破按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排序。
3.4 推行实践教学改革及实行顶岗实习制度
以校企组合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外顶岗实习制建设为重点,大力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效。在校外顶岗实习制度建设上,与港口物流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教学机制,优先选择产业规模和影响较好的企事业单位,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进双方的技术、人员等特色资源的交流和互补。通过强化“工学结合”的支撑条件建设,切实加强实践教学,服务于学生实践实习活动,同时也能服务于港口物流的市场化、科学化、高效化的发展方向,实现校企双赢的局面,为物流管理(港口物流方向)专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3.5 建立“工学结合”管理和保障机制
建立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新的教学过程管理新体系和运行新机制,重点是实践教学环节有关的人事制度和财务分配制度的改革和保障,确保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以及建立新的教学质量标准和监控体系等。
4 结 论
地方高校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既是国家宏观高等教育政策的要求,又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港口物流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工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才可能实现地方高校、港口物流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