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小传】
在师范的求学时光,他是头枕着《青春万岁》《约翰·克利斯朵夫》《静静的顿河》度过的,他至今仍感念那段岁月,也笃信了“读书是为精神打底”的话,因为至今,他仍对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激情等字眼抱有莫名的好感。
19岁,在偏僻的乡村小学开始执教生涯,他教学、读书、思考、写作。20出头的年纪开启了他许多教育人生的第一次:第一次获县级赛课一等奖,第一次获省“教海探航”征文二等奖,第一次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第一次参与江苏省活动课程教材的编写,第一次被表彰为县先进教育工作者……
6年后,他被选拔调入新建的江宁开发区新区小学,并于3年后出任校长。在那段与领导、同事激情创业的日子里,他胼手胝足,孜孜矻矻。有过通宵达旦备课、写作的经历,也有过为创建省实验小学、模范学校一连数日住在办公室的记录。当然,更多的是对于学校发展的绵长沉思和积极建构。
教育的最终鹄的是促进人的发展。鉴于此,任校长后,他把“学校”的概念定义为“成为教师自我发展和价值实现的理想场所,学生自主学习和生命成长的快乐之地。”较早地提出了“用学校文化塑造学校品格”的命题,着力塑造“静水深流、秀外慧中”的学校文化,并在对“儿童文化”的研究和解剖中确定学校育人应取“顺应天性、彰显个性、激发灵性”的儿童立场。
12年过去,他又奉命调入现在供职的江宁实验小学。在江宁实小,他提出了“激活”的教育主张,“激活”是精神的高蹈,潜能的唤醒,主体性的弘扬和彰显。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活动所要关注的是,人的潜能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他认为,“价值引领、生命自觉、高峰体验、潜能唤醒”正是以“激活”为旨归的教育的关键词。
激活课堂是“激活”教育实施的核心地带。他和老师们一起践行“教以学为依归,让生命自己去行动”的教学观。他说:激活的课堂就是“让学”的课堂;就是激活学生的学习本能、学习天性、学习灵性和主动性的课堂;也是将“激活”教育的四个关键词转化为教学目标和策略,并通过前置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班级交流与展示予以呈现的课堂。
他曾这样描述自己学校未来几年的模样:“在这样的学校,每一面墙壁、每一间教室、每一丛花草、每一个故事都诉说着生命成长的盎然生机;在这样的学校,每一位老师都焕发着青春的激情,用大爱、敬业和不断的创新,创造守望着生命价值的盛开和绽放;在这样的学校,每一个孩子都真纯可爱,积极进取,不怕困难,永怀梦想,在生命的初始,他们炼就勇敢的心灵和高贵的精神;在这样的学校,教育者自觉摒弃一切可能导致产生失败者的行为,在这里,只有成长的人,努力进取的人,和不断享受生命中成功体验和价值实现之喜悦与欢欣的人……”
这是一个愿景,也是他教育旅途前行的动力和方向……
【人物档案】
李洪祥,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校长、党总支书记,江苏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南京市名校长,南京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多次在市以上执教公开课、研究课,曾获江苏省“杏坛杯”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70多篇。近年来,主持研究省级“十五”、“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儿童文化研究”、“激活教育研究”,荣获省市评比一、二等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语文,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该如何落实这样的理念和要求呢?应该说,近10年来的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目前的语文教学,语文的本体性凸显得还不够充分,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还相当普遍,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热情还不是很高,高耗低效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我以为,当下的语文教学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必须“要更新观念,心甘情愿地‘让学’,让教师的‘教’为学生更好地‘学’服务。”(崔峦语)这里,我想就“让学”作一番思考和探索,旨在抛砖引玉。
一、何为“让学”?
先来探究教学的本质。公元前20世纪前后的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教”字,也出现了“学”字。通过分析,人们发现“教”字是由“学”字发展而来的。战国时期的《学记》里提出了“教学相长”。宋人蔡沈的批注是:“学,教也……始之自学,学也;终之教人,亦学也。”可见,“教学相长”的实质就是——“教即学”。古圣先贤对教学的阐释可谓鞭辟入里。到了现代,学者更是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学习”。海德格尔甚至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
再来考量“让学”的内涵。《现代汉语词典》中,“让”有这样一个义项:把方便或好处给别人;《说文解字》中,对“学”的解释是:“觉悟也。从教从冂。冂,尚蒙也。”由此可见,让学,就是把学习的方便或好处给学生,使尚蒙的学生觉悟、聪慧。“让”者,“使”也。让,既可以采用“强制”“逼使”的手段来“让”。如此之“让”,学生其实是处在消极被动的地位,处在一种应付的状态,是一种无奈的接受,一种痛苦的折磨。让,也可以采用“诱导”“唤醒”的方式来“让”。如此之“让”,学生则是处在积极主动的地位,处在一种愤悱的状态,是一种自觉的行动,一种快乐的体验。“让学”之“让”,当属“诱导”“唤醒”之“让”也。雅斯贝尔斯说得好:“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可见,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唤醒,一种诱导,就是唤醒学生生命的自觉,诱导学生用自己的心智去学习。语文教学之“让学”,就是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揣摩语言的音、形、义,品味语言的色、香、味,体悟语言的分寸、质地和美感,提升言语智慧,培育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换言之,就是以教材作为例子,为学生创设一种无拘无束地学习祖国语文的氛围,让学生能够把心潜到文字世界之中,自由呼吸,正确地理解、积累和运用祖国语文,享受语文学习的愉悦,幸福地成长为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语文人”。
王尚文先生认为,“让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让热爱”,一个是“让实践”。这是语文教学的两项基本原则。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所谓的“让热爱”,就是让学生爱上祖国语文,觉得语文可爱,最起码要对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感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以为,让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得让学生对语文“知之”——走进语文,认识语文,不抵触,不反感;对语文“好之”——亲近语文,日日操习,不懈怠,不放弃;更要对语文“乐之”——乐此不疲,处处留心,形成习惯,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皆为语文。倘若学生对语文能够“知之”“好之”“乐之”,他们自然就会爱上语文,觉得语文学习好玩,有意思;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学生自然就会心甘情愿地去学习语文,享用语文。
“让实践”,就是让学生亲历听说读写的实践,使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培养语文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俗话说,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同样,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依仗于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实践。学生只有在听话当中才能学会听话,在说话当中才能学会说话,在阅读当中才能学会阅读,在写作当中才能学会写作。而这《语文课程标准》已说得很清楚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从根本上来说,“让热爱”和“让实践”是一对彼此交融、同生共构的有机整体。如果说“让热爱”是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范畴,那么,“让实践”则是属于过程与方法的范畴了。事实上,“让学”的过程,就是“让热爱”与“让实践”和谐互动的过程。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之情,往往来自于听说读写的实践,他们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可以体悟到语文学习的情趣,感受到语文的可爱,进而就会增强他们热爱语文的情感;而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之情往往又是体现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之中的,两者协进共生,相得益彰。
二、为何“让学”?
这是对“让学”目的和意义的探寻和追问。我以为,当下语文教学只有从深层次进行变革,真正“让学”,才能实现由“教会知识”向“教会学习”的主体性嬗变,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1.让学,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中有这样的话:“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其实,素质教育就是一种面向所有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的教育。它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也只有适合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才能体现教育的公平。而“让学”,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情境中愉快地学习,幸福地成长。“让学”的根本旨归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幸福体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协调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成长。这与素质教育所追寻的目标是一脉相承的。由此看来,“让学”,是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最为有效的实施策略,一种最为美丽的行进姿态,更是一种“育人为本”的实践智慧。
2.让学,语文课程的自然选择
在素质教育中,语文课程有其“独当之任”,这个“独当之任”就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抑或是以语言教学为中心,加强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学要完成这个“独当之任”,就必须要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享用语文,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语文教学之“让学”是达成语文课程目标的一种自然选择。“让学”,让学生成为了语文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成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所以,从语文课程自身特点来看,“让学”,是语文教学本质的一种回归,是彰显语文自身魅力的一种召唤,更是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一种诉求。
3.让学,学生发展的有效保障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这一个”。他们的天赋和秉性、兴趣和爱好,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其认知能力、兴趣和关注点也是不相同的。正因如此,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不同的需求。教育哲学指出:“学生的最伟大之处就是他们有一种可能性,或曰学生就是一种可能性。”“让学”,则为满足学生的各自发展的可能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以,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让学”,是实施因材施教,彰显学生个性的一种需要,更是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快乐成长提供了一种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
三、如何“让学”?
(一)课堂如何“让学”
这是从课堂层面来探寻“让学”的实施策略。“让学”的语文课堂,学生始终是处在主体的地位。所以,“让学”的语文课,对于教师来说,要相信学生的无限潜能,积极地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适时给力,促进发展;对于学生来说,要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去探究,去发现,能把自己的心沉潜到文本当中去,揣摩文字,体悟情感,学习表达。我以为,“让学”的语文课堂至少应该呈现出以下一些状态。
1.自由呼吸
“让学”的语文课堂应呈现出一种像呼吸一样自由的状态。因为自由的状态能够放松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拥有一种良好的心境。加缪说得好:“自由应是一个能使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确实,相信学生,给以自由,他们会给课堂带来无限的精彩。请看六上《钱学森》的教学片断:
师: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你最有把握读好的是哪一段,或者你最想把哪一段读给大家听。请你们先选择一下,等会儿来读。
生:我想读第1自然段。(生读第1自然段)
师:请说说你为什么要把这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生:因为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钱学森归心似箭的心情。
师:哦,你被钱学森迫切的归国之情所感动,所以要读。你自己觉得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我读得很好。
师:就要这么自信!你读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确很好!
生:我想读第5自然段。
(生读第5自然段)
师:你读了之后,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我觉得,这一段体现了钱学森非常有才华,美国非常想要他,不让他回国。
师:读得好,说得也好!
如此教学,把读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给其自由,任其选择,演绎了课堂的精彩。我们欣喜地看到,课堂上学生动情地朗读,自由地言说,都能够积极主动地把自己得意的东西展示给大家,与人分享。如此教学,是把朗读和理解融为一体,巧妙地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展示自我、评价自我、交流对话的情境中,享受着学习的愉悦。
2.丰富的安静
“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周国平语)“让学”的语文课堂应该给学生营造一种丰富的安静。在这种安静的情境当中,学生可以潜心会文,静心思考,穿行在文本的世界之中,与文字对话,同智者交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尽情享受着静悄悄的丰富;可以圈点批注,动笔圈画词句,写下感受,尽情享受着文本所营造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当然,洗耳恭听,也是一种安静。课堂上,让学生静下心来,或倾听老师的讲解,或聆听同学的对话,或欣赏同学的朗读,尽情享受着洗耳恭听所带来的丰富的感受。这里,不妨来看看五上《诺贝尔》的教学片断:
师: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3—9自然段,用心揣摩文章的语言,把最能触动你心灵的那些语句画下来,并且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触动了你的心灵?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并时常弯下腰和学生交流)
学生在默读勾画的过程中,老师说:“我们班同学的读书习惯很好,能够一边读一边在旁边简要地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过了一会,老师又说:“我发现大家勾画得非常好,跟我课前勾画的差不多,有同学写的感受比我还深刻呢!”
(学生潜心会文的时间达6分多钟)
师:刚才,大家都在认真地与课文对话,在文章中留下了自己阅读时的思考的痕迹,现在我们来交流分享,好吗?
如此教学,把安静交给了学生,给学生带来的是内心的丰富,“此时无声胜有声”。可以想见,在这短短的6分多钟,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内心是涌动的。他们用自己的心智去触摸文本的语言,感受着语言的张力,体悟着语言的温度,体会着语言的情愫,积累着对话的资本。试想,如果没有这短短的6分钟的安静,就不可能有交流对话时的精彩纷呈。
3.美丽的发现
学习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让学”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的探索发现之旅,让学生在探索的旅程中,经历崎岖和曲折,有着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和豁然。
譬如,教学六下《孔子游春》时,在听写词语的时候,有些同学把“飘逸”的“逸”字里的“兔”写成了“免”。老师发现了这个问题后,就把“逸”写在了黑板上,对学生说:“同学们,这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它的上面是什么字?”学生答道:“是‘兔’字。”老师追问道:“‘逸’字很有意思,你们发现了吗?”学生说:“‘飘逸’的‘逸’里面是‘兔’,不是‘免’,可能是兔子跑得比较快,再加上‘走之底’,我猜想‘逸’字是跑得比兔子还要快的意思。”听了这位学生的发言,一位学生说道:“难怪‘逃逸’的‘逸’是这个‘逸’呢,原来是逃跑得比兔子还要快呀。”老师笑着说:“咱们中国的汉字就是这么有意境,见其形就能知其意。今后写‘逸’字的时候,你们只要想到‘逸’与‘兔’字有关,是逃跑的意思,就不会丢掉一点,把‘兔’写成‘免’。”这个教学环节,教师能够巧妙地把纠错的过程转化成了一种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发现汉字的文化意蕴和独特魅力。用此方法帮助学生识错纠偏,使课堂氤氲着浓浓的文化气味,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体现了一种教学的智慧。
4.亲密的合作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让学”的语文课堂应该要引领学生进行“切磋”“推敲”和“商榷”等合作的活动,让发现的花儿在合作的土壤里盛开,让成功的清泉在合作的泉眼中喷涌,让快乐的雏鹰在合作的蓝天中翱翔。这里,我们来看一看台湾林伯仪老师《寻找诗人的灵魂碎片》的教学流程:
阅读前:老师以说故事的方式揭示任务。故事大意是:伯仪老师在图书馆梦见李白,李白因为喝了酒,忘了自己何许人也,所以必须从他的作品中帮他找出灵魂碎片(灵魂碎片包括诗人的性格、想法或是当下的感受),帮助李白恢复记忆。
阅读中:寻找诗人的灵魂碎片(全班分为5组)
(1)示范共读:教师挑选《渡荆门送别》这篇诗作,利用放声朗读、思考与提问的方式,从中推论出对作品的感受,并以文字表达。
(2)独立阅读:学生先进行个别阅读,并进行阅读理解与阅读回应。
*原文阅读:发下诗作请学生阅读,并请他们将阅读时遇到困难的句子或字词画线做记号,并试着推测诗意。
*资料阅读:发下语译及补充资料,让学生再次阅读,并透过补充资料对诗作有更完整的理解。
*阅读回应:根据问题,进行个人想法的回应与记录。
提问1:在诗里面,你读出了李白当时什么样的感受?你从哪句看出来的,请你说说它的意思。
提问2:从李白当时的感受中,你推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你的想法或原因。
(3)小组讨论:请学生就自己的记录于小组中进行讨论,并在海报中写下小组分享的成果。
阅读后:
(1)小组发表:请学生轮流上台报告小组对于李白的认识。
(2)教师归纳:通过小组分享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透过不同的作品去建构出对诗人的了解;也从不同的诗作中,整合出更全面的认识;同时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做一位有想法的读者。
如此教学,把课堂让给了学生,学生在老师示范的引领下,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成果。虽然课堂的容量比较大,一共学了5首李白的诗作,但是学生在林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习热情高涨,他们时而静思阅读,时而动笔圈画,时而翻阅资料,时而讨论交流,总是在乐此不疲地探究、合作、交流,课堂上,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对诗作的理解越发深刻,学生真正地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如此教学,让学生直面文本,在自主探究、同伴合作和交流分享的过程中,通过比较与归纳的方式来寻找作品中的灵魂,学生自己就能很自然地建构出对诗人的认识,而且在此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树立阅读的信心。
5.快乐的分享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让学”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学生交流思想,分享智慧的天地。这个天地是自由的,开放的。学生在这里能够知无不言,畅所欲言,让他们在与同伴、与老师的交流对话、分享收获的过程中,丰富知识,提升智慧,获得更大的发展。 我们欣喜地看到,自由分享给学生带来了快乐的体验和思想的生长。
(二)教师如何让学
语文教学要真正实现“让学”,教师是关键。我以为,对于教师来说,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1.转变观念:用思想驱动教学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真听、真读、真说、真写、真思、真悟。可是,现今的语文教学由于传统思想的惯性作用,致使语文课堂“涛声依旧”,教师依然主宰着课堂,总是在喋喋不休地讲,滔滔不绝地说,不厌其烦地分析,而学生自主阅读的活动少,静思默想的时机少。有句话说得好,思想决定行动。目前的语文教学之所以没有摆脱费时多、收效微的尴尬局面,主要原因是“灵魂没有跟上脚步”。看来,不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就堵不死“内容分析”的路:堵不死“内容分析”的路,就难以迈开“让学”的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要勇于与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敢于用全新的思想浇灌自己的头脑,驱动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语文教学回归到“让学”的轨道上来。
2.把握规律:用智慧激活课堂
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同样,语文教学只有把握其规律,才能使“让学”更有效果。我以为,把握语文教学的规律,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其一,研究学生:把握儿童发展规律
“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的。”(泰戈尔语)我以为,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在语文课堂得到最大限度地提升,必须要研究学生,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第二种水平则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指向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的表现。赞可夫对此作了如下诠释:“教学与其说是依靠已经成熟中的机能,不如说是依靠那些正在成熟中的机能,才能推动发展前进。教学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最近发展区则转化到现有发展水平的范围之中。”所以,“让学”应该要把握住这个促进学生发展的规律,所创设的学习情境应该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方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我觉得,“让学”的课堂只有走在学生发展的前头,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其二,研究语文:把握语文自身规律
语文是以言语形式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学科。这是语文与其它学科的本质区别。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语文课程的价值追寻;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厘清了语文课程的本质内涵,我们就能够走在语文的路上,做语文自己该做的事情,让语文彰显出自身的魅力。这样,在解读教材的时候,我们就会用语文的眼睛去审视,去发现,关注文本的语言,把文本当中的那些最具张力的“语文元素”发掘出来。这样,在教学的时候,我们就会以语言学习为中心,关注语言文字本身的物质存在,追寻一种言意共生的教学境界:既要正确地理解语言文字蕴含的思想感情,更要准确地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及其内在的规律。这样,语文教学就能够如特级教师薛法根所说的那样:变“讲课文”为“学语言”,变“读课文”为“学阅读”,变“悟课文”为“学表达”。这样,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就能够以教材为例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心无旁骛地让学生写好字,读好书,会倾听,乐表达,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生命奠基。而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追寻。
其三,研究课堂:把握教学基本规律
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新课程,改变了传统的师授生受的课堂形态,使课堂呈现出一种融自主性、开放性、活动性、创造性和快乐性于一体的全新形态。研究课堂,意味着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所形成的那种动态平衡关系。这种平衡,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文本为凭借的,是能够使课堂和谐而有序流动起来的一种平衡;这种平衡,是教师根据文本的内容为学生营造的一种双基训练的“场”,是听说读写实践和谐互动的一种平衡。有了这种平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能够有效互动起来,学生就能够亲历言语实践的过程,学语习文,得意得言。研究课堂,意味着我们要把持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评价这些课堂教学构成的要素,尤其要注意清晰目标——为什么教,精选内容——教什么,有效设问——怎么教,让清晰的目标指引学生的学习航向,拉动丰富的语言材料,让精选的内容滋润学生的学习生活,升华学生语文的情怀,让有效的设问驱动学生的探究欲望,拨动学生诗意的心弦。研究课堂,还意味着我们要求真务实,祛除那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花哨形式,简简单单教语文,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跌打滚爬,探索实践,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快乐学习、幸福体验的场所。而这,才是“让学”所要追寻的应然境界。
3.率先垂范:用行动影响学生
语文教师要对语文充满着热爱之情。因为只有教师对祖国的语文充满着热爱,才会用自己的一腔热情去唤醒、培育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有人说,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本丰厚的语文书。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只有教师自身的语文功底丰厚了,才会拥有一种教学的底气和才情。这样,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一种仰慕之情,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阅读者,要饱读诗书,让自己拥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底蕴。我觉得,读书应该是语文教师的一种最为美丽的姿态,教师的阅读不只是美丽自己,更是为了影响学生,追寻一种智慧的教育。有一位语文老师时常拿着一本书在学生面前忘情地读着,时而会心一笑,时而凝神思考,时而动笔圈画……学生看到老师如此痴情地阅读,也来了兴趣,纷纷买来书籍,学着老师的样子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渐渐地,读书的风气就在班级蔓延开来。
语文教师还应该是一个写作者,要舞文弄墨,让自己拥有“笔有千钧任翕张”的雅致。我以为,写作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一种最平常的行走方式,教师的写作不只是砥砺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更是为了影响学生。有一位语文老师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他每次都会把自己发表的文章给学生读。学生读到老师写的文章,内心会升腾起一种别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催生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渐渐地,学生就喜欢上了习作,也学着老师的样子给报刊投稿。
“让学”,呼唤着语文教师要做阅读和写作的践行者。
“让学”,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一种呼唤,是为学生提供适合教育的必然选择。“让学”,需要我们倾注更多的智慧!
(李洪祥,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211100)
在师范的求学时光,他是头枕着《青春万岁》《约翰·克利斯朵夫》《静静的顿河》度过的,他至今仍感念那段岁月,也笃信了“读书是为精神打底”的话,因为至今,他仍对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激情等字眼抱有莫名的好感。
19岁,在偏僻的乡村小学开始执教生涯,他教学、读书、思考、写作。20出头的年纪开启了他许多教育人生的第一次:第一次获县级赛课一等奖,第一次获省“教海探航”征文二等奖,第一次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第一次参与江苏省活动课程教材的编写,第一次被表彰为县先进教育工作者……
6年后,他被选拔调入新建的江宁开发区新区小学,并于3年后出任校长。在那段与领导、同事激情创业的日子里,他胼手胝足,孜孜矻矻。有过通宵达旦备课、写作的经历,也有过为创建省实验小学、模范学校一连数日住在办公室的记录。当然,更多的是对于学校发展的绵长沉思和积极建构。
教育的最终鹄的是促进人的发展。鉴于此,任校长后,他把“学校”的概念定义为“成为教师自我发展和价值实现的理想场所,学生自主学习和生命成长的快乐之地。”较早地提出了“用学校文化塑造学校品格”的命题,着力塑造“静水深流、秀外慧中”的学校文化,并在对“儿童文化”的研究和解剖中确定学校育人应取“顺应天性、彰显个性、激发灵性”的儿童立场。
12年过去,他又奉命调入现在供职的江宁实验小学。在江宁实小,他提出了“激活”的教育主张,“激活”是精神的高蹈,潜能的唤醒,主体性的弘扬和彰显。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活动所要关注的是,人的潜能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他认为,“价值引领、生命自觉、高峰体验、潜能唤醒”正是以“激活”为旨归的教育的关键词。
激活课堂是“激活”教育实施的核心地带。他和老师们一起践行“教以学为依归,让生命自己去行动”的教学观。他说:激活的课堂就是“让学”的课堂;就是激活学生的学习本能、学习天性、学习灵性和主动性的课堂;也是将“激活”教育的四个关键词转化为教学目标和策略,并通过前置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班级交流与展示予以呈现的课堂。
他曾这样描述自己学校未来几年的模样:“在这样的学校,每一面墙壁、每一间教室、每一丛花草、每一个故事都诉说着生命成长的盎然生机;在这样的学校,每一位老师都焕发着青春的激情,用大爱、敬业和不断的创新,创造守望着生命价值的盛开和绽放;在这样的学校,每一个孩子都真纯可爱,积极进取,不怕困难,永怀梦想,在生命的初始,他们炼就勇敢的心灵和高贵的精神;在这样的学校,教育者自觉摒弃一切可能导致产生失败者的行为,在这里,只有成长的人,努力进取的人,和不断享受生命中成功体验和价值实现之喜悦与欢欣的人……”
这是一个愿景,也是他教育旅途前行的动力和方向……
【人物档案】
李洪祥,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校长、党总支书记,江苏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南京市名校长,南京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多次在市以上执教公开课、研究课,曾获江苏省“杏坛杯”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70多篇。近年来,主持研究省级“十五”、“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儿童文化研究”、“激活教育研究”,荣获省市评比一、二等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语文,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该如何落实这样的理念和要求呢?应该说,近10年来的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目前的语文教学,语文的本体性凸显得还不够充分,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还相当普遍,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热情还不是很高,高耗低效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我以为,当下的语文教学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必须“要更新观念,心甘情愿地‘让学’,让教师的‘教’为学生更好地‘学’服务。”(崔峦语)这里,我想就“让学”作一番思考和探索,旨在抛砖引玉。
一、何为“让学”?
先来探究教学的本质。公元前20世纪前后的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教”字,也出现了“学”字。通过分析,人们发现“教”字是由“学”字发展而来的。战国时期的《学记》里提出了“教学相长”。宋人蔡沈的批注是:“学,教也……始之自学,学也;终之教人,亦学也。”可见,“教学相长”的实质就是——“教即学”。古圣先贤对教学的阐释可谓鞭辟入里。到了现代,学者更是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学习”。海德格尔甚至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
再来考量“让学”的内涵。《现代汉语词典》中,“让”有这样一个义项:把方便或好处给别人;《说文解字》中,对“学”的解释是:“觉悟也。从教从冂。冂,尚蒙也。”由此可见,让学,就是把学习的方便或好处给学生,使尚蒙的学生觉悟、聪慧。“让”者,“使”也。让,既可以采用“强制”“逼使”的手段来“让”。如此之“让”,学生其实是处在消极被动的地位,处在一种应付的状态,是一种无奈的接受,一种痛苦的折磨。让,也可以采用“诱导”“唤醒”的方式来“让”。如此之“让”,学生则是处在积极主动的地位,处在一种愤悱的状态,是一种自觉的行动,一种快乐的体验。“让学”之“让”,当属“诱导”“唤醒”之“让”也。雅斯贝尔斯说得好:“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可见,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唤醒,一种诱导,就是唤醒学生生命的自觉,诱导学生用自己的心智去学习。语文教学之“让学”,就是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揣摩语言的音、形、义,品味语言的色、香、味,体悟语言的分寸、质地和美感,提升言语智慧,培育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换言之,就是以教材作为例子,为学生创设一种无拘无束地学习祖国语文的氛围,让学生能够把心潜到文字世界之中,自由呼吸,正确地理解、积累和运用祖国语文,享受语文学习的愉悦,幸福地成长为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语文人”。
王尚文先生认为,“让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让热爱”,一个是“让实践”。这是语文教学的两项基本原则。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所谓的“让热爱”,就是让学生爱上祖国语文,觉得语文可爱,最起码要对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感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以为,让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得让学生对语文“知之”——走进语文,认识语文,不抵触,不反感;对语文“好之”——亲近语文,日日操习,不懈怠,不放弃;更要对语文“乐之”——乐此不疲,处处留心,形成习惯,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皆为语文。倘若学生对语文能够“知之”“好之”“乐之”,他们自然就会爱上语文,觉得语文学习好玩,有意思;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学生自然就会心甘情愿地去学习语文,享用语文。
“让实践”,就是让学生亲历听说读写的实践,使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培养语文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俗话说,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同样,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依仗于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实践。学生只有在听话当中才能学会听话,在说话当中才能学会说话,在阅读当中才能学会阅读,在写作当中才能学会写作。而这《语文课程标准》已说得很清楚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从根本上来说,“让热爱”和“让实践”是一对彼此交融、同生共构的有机整体。如果说“让热爱”是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范畴,那么,“让实践”则是属于过程与方法的范畴了。事实上,“让学”的过程,就是“让热爱”与“让实践”和谐互动的过程。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之情,往往来自于听说读写的实践,他们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可以体悟到语文学习的情趣,感受到语文的可爱,进而就会增强他们热爱语文的情感;而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之情往往又是体现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之中的,两者协进共生,相得益彰。
二、为何“让学”?
这是对“让学”目的和意义的探寻和追问。我以为,当下语文教学只有从深层次进行变革,真正“让学”,才能实现由“教会知识”向“教会学习”的主体性嬗变,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1.让学,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中有这样的话:“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其实,素质教育就是一种面向所有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的教育。它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也只有适合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才能体现教育的公平。而“让学”,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情境中愉快地学习,幸福地成长。“让学”的根本旨归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幸福体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协调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成长。这与素质教育所追寻的目标是一脉相承的。由此看来,“让学”,是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最为有效的实施策略,一种最为美丽的行进姿态,更是一种“育人为本”的实践智慧。
2.让学,语文课程的自然选择
在素质教育中,语文课程有其“独当之任”,这个“独当之任”就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抑或是以语言教学为中心,加强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学要完成这个“独当之任”,就必须要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享用语文,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语文教学之“让学”是达成语文课程目标的一种自然选择。“让学”,让学生成为了语文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成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所以,从语文课程自身特点来看,“让学”,是语文教学本质的一种回归,是彰显语文自身魅力的一种召唤,更是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一种诉求。
3.让学,学生发展的有效保障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这一个”。他们的天赋和秉性、兴趣和爱好,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其认知能力、兴趣和关注点也是不相同的。正因如此,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不同的需求。教育哲学指出:“学生的最伟大之处就是他们有一种可能性,或曰学生就是一种可能性。”“让学”,则为满足学生的各自发展的可能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以,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让学”,是实施因材施教,彰显学生个性的一种需要,更是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快乐成长提供了一种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
三、如何“让学”?
(一)课堂如何“让学”
这是从课堂层面来探寻“让学”的实施策略。“让学”的语文课堂,学生始终是处在主体的地位。所以,“让学”的语文课,对于教师来说,要相信学生的无限潜能,积极地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适时给力,促进发展;对于学生来说,要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去探究,去发现,能把自己的心沉潜到文本当中去,揣摩文字,体悟情感,学习表达。我以为,“让学”的语文课堂至少应该呈现出以下一些状态。
1.自由呼吸
“让学”的语文课堂应呈现出一种像呼吸一样自由的状态。因为自由的状态能够放松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拥有一种良好的心境。加缪说得好:“自由应是一个能使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确实,相信学生,给以自由,他们会给课堂带来无限的精彩。请看六上《钱学森》的教学片断:
师: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你最有把握读好的是哪一段,或者你最想把哪一段读给大家听。请你们先选择一下,等会儿来读。
生:我想读第1自然段。(生读第1自然段)
师:请说说你为什么要把这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生:因为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钱学森归心似箭的心情。
师:哦,你被钱学森迫切的归国之情所感动,所以要读。你自己觉得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我读得很好。
师:就要这么自信!你读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确很好!
生:我想读第5自然段。
(生读第5自然段)
师:你读了之后,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我觉得,这一段体现了钱学森非常有才华,美国非常想要他,不让他回国。
师:读得好,说得也好!
如此教学,把读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给其自由,任其选择,演绎了课堂的精彩。我们欣喜地看到,课堂上学生动情地朗读,自由地言说,都能够积极主动地把自己得意的东西展示给大家,与人分享。如此教学,是把朗读和理解融为一体,巧妙地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展示自我、评价自我、交流对话的情境中,享受着学习的愉悦。
2.丰富的安静
“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周国平语)“让学”的语文课堂应该给学生营造一种丰富的安静。在这种安静的情境当中,学生可以潜心会文,静心思考,穿行在文本的世界之中,与文字对话,同智者交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尽情享受着静悄悄的丰富;可以圈点批注,动笔圈画词句,写下感受,尽情享受着文本所营造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当然,洗耳恭听,也是一种安静。课堂上,让学生静下心来,或倾听老师的讲解,或聆听同学的对话,或欣赏同学的朗读,尽情享受着洗耳恭听所带来的丰富的感受。这里,不妨来看看五上《诺贝尔》的教学片断:
师: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3—9自然段,用心揣摩文章的语言,把最能触动你心灵的那些语句画下来,并且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触动了你的心灵?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并时常弯下腰和学生交流)
学生在默读勾画的过程中,老师说:“我们班同学的读书习惯很好,能够一边读一边在旁边简要地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过了一会,老师又说:“我发现大家勾画得非常好,跟我课前勾画的差不多,有同学写的感受比我还深刻呢!”
(学生潜心会文的时间达6分多钟)
师:刚才,大家都在认真地与课文对话,在文章中留下了自己阅读时的思考的痕迹,现在我们来交流分享,好吗?
如此教学,把安静交给了学生,给学生带来的是内心的丰富,“此时无声胜有声”。可以想见,在这短短的6分多钟,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内心是涌动的。他们用自己的心智去触摸文本的语言,感受着语言的张力,体悟着语言的温度,体会着语言的情愫,积累着对话的资本。试想,如果没有这短短的6分钟的安静,就不可能有交流对话时的精彩纷呈。
3.美丽的发现
学习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让学”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的探索发现之旅,让学生在探索的旅程中,经历崎岖和曲折,有着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和豁然。
譬如,教学六下《孔子游春》时,在听写词语的时候,有些同学把“飘逸”的“逸”字里的“兔”写成了“免”。老师发现了这个问题后,就把“逸”写在了黑板上,对学生说:“同学们,这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它的上面是什么字?”学生答道:“是‘兔’字。”老师追问道:“‘逸’字很有意思,你们发现了吗?”学生说:“‘飘逸’的‘逸’里面是‘兔’,不是‘免’,可能是兔子跑得比较快,再加上‘走之底’,我猜想‘逸’字是跑得比兔子还要快的意思。”听了这位学生的发言,一位学生说道:“难怪‘逃逸’的‘逸’是这个‘逸’呢,原来是逃跑得比兔子还要快呀。”老师笑着说:“咱们中国的汉字就是这么有意境,见其形就能知其意。今后写‘逸’字的时候,你们只要想到‘逸’与‘兔’字有关,是逃跑的意思,就不会丢掉一点,把‘兔’写成‘免’。”这个教学环节,教师能够巧妙地把纠错的过程转化成了一种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发现汉字的文化意蕴和独特魅力。用此方法帮助学生识错纠偏,使课堂氤氲着浓浓的文化气味,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体现了一种教学的智慧。
4.亲密的合作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让学”的语文课堂应该要引领学生进行“切磋”“推敲”和“商榷”等合作的活动,让发现的花儿在合作的土壤里盛开,让成功的清泉在合作的泉眼中喷涌,让快乐的雏鹰在合作的蓝天中翱翔。这里,我们来看一看台湾林伯仪老师《寻找诗人的灵魂碎片》的教学流程:
阅读前:老师以说故事的方式揭示任务。故事大意是:伯仪老师在图书馆梦见李白,李白因为喝了酒,忘了自己何许人也,所以必须从他的作品中帮他找出灵魂碎片(灵魂碎片包括诗人的性格、想法或是当下的感受),帮助李白恢复记忆。
阅读中:寻找诗人的灵魂碎片(全班分为5组)
(1)示范共读:教师挑选《渡荆门送别》这篇诗作,利用放声朗读、思考与提问的方式,从中推论出对作品的感受,并以文字表达。
(2)独立阅读:学生先进行个别阅读,并进行阅读理解与阅读回应。
*原文阅读:发下诗作请学生阅读,并请他们将阅读时遇到困难的句子或字词画线做记号,并试着推测诗意。
*资料阅读:发下语译及补充资料,让学生再次阅读,并透过补充资料对诗作有更完整的理解。
*阅读回应:根据问题,进行个人想法的回应与记录。
提问1:在诗里面,你读出了李白当时什么样的感受?你从哪句看出来的,请你说说它的意思。
提问2:从李白当时的感受中,你推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你的想法或原因。
(3)小组讨论:请学生就自己的记录于小组中进行讨论,并在海报中写下小组分享的成果。
阅读后:
(1)小组发表:请学生轮流上台报告小组对于李白的认识。
(2)教师归纳:通过小组分享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透过不同的作品去建构出对诗人的了解;也从不同的诗作中,整合出更全面的认识;同时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做一位有想法的读者。
如此教学,把课堂让给了学生,学生在老师示范的引领下,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成果。虽然课堂的容量比较大,一共学了5首李白的诗作,但是学生在林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习热情高涨,他们时而静思阅读,时而动笔圈画,时而翻阅资料,时而讨论交流,总是在乐此不疲地探究、合作、交流,课堂上,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对诗作的理解越发深刻,学生真正地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如此教学,让学生直面文本,在自主探究、同伴合作和交流分享的过程中,通过比较与归纳的方式来寻找作品中的灵魂,学生自己就能很自然地建构出对诗人的认识,而且在此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树立阅读的信心。
5.快乐的分享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让学”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学生交流思想,分享智慧的天地。这个天地是自由的,开放的。学生在这里能够知无不言,畅所欲言,让他们在与同伴、与老师的交流对话、分享收获的过程中,丰富知识,提升智慧,获得更大的发展。 我们欣喜地看到,自由分享给学生带来了快乐的体验和思想的生长。
(二)教师如何让学
语文教学要真正实现“让学”,教师是关键。我以为,对于教师来说,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1.转变观念:用思想驱动教学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真听、真读、真说、真写、真思、真悟。可是,现今的语文教学由于传统思想的惯性作用,致使语文课堂“涛声依旧”,教师依然主宰着课堂,总是在喋喋不休地讲,滔滔不绝地说,不厌其烦地分析,而学生自主阅读的活动少,静思默想的时机少。有句话说得好,思想决定行动。目前的语文教学之所以没有摆脱费时多、收效微的尴尬局面,主要原因是“灵魂没有跟上脚步”。看来,不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就堵不死“内容分析”的路:堵不死“内容分析”的路,就难以迈开“让学”的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要勇于与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敢于用全新的思想浇灌自己的头脑,驱动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语文教学回归到“让学”的轨道上来。
2.把握规律:用智慧激活课堂
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同样,语文教学只有把握其规律,才能使“让学”更有效果。我以为,把握语文教学的规律,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其一,研究学生:把握儿童发展规律
“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的。”(泰戈尔语)我以为,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在语文课堂得到最大限度地提升,必须要研究学生,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第二种水平则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指向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的表现。赞可夫对此作了如下诠释:“教学与其说是依靠已经成熟中的机能,不如说是依靠那些正在成熟中的机能,才能推动发展前进。教学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最近发展区则转化到现有发展水平的范围之中。”所以,“让学”应该要把握住这个促进学生发展的规律,所创设的学习情境应该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方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我觉得,“让学”的课堂只有走在学生发展的前头,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其二,研究语文:把握语文自身规律
语文是以言语形式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学科。这是语文与其它学科的本质区别。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语文课程的价值追寻;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厘清了语文课程的本质内涵,我们就能够走在语文的路上,做语文自己该做的事情,让语文彰显出自身的魅力。这样,在解读教材的时候,我们就会用语文的眼睛去审视,去发现,关注文本的语言,把文本当中的那些最具张力的“语文元素”发掘出来。这样,在教学的时候,我们就会以语言学习为中心,关注语言文字本身的物质存在,追寻一种言意共生的教学境界:既要正确地理解语言文字蕴含的思想感情,更要准确地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及其内在的规律。这样,语文教学就能够如特级教师薛法根所说的那样:变“讲课文”为“学语言”,变“读课文”为“学阅读”,变“悟课文”为“学表达”。这样,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就能够以教材为例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心无旁骛地让学生写好字,读好书,会倾听,乐表达,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生命奠基。而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追寻。
其三,研究课堂:把握教学基本规律
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新课程,改变了传统的师授生受的课堂形态,使课堂呈现出一种融自主性、开放性、活动性、创造性和快乐性于一体的全新形态。研究课堂,意味着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所形成的那种动态平衡关系。这种平衡,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文本为凭借的,是能够使课堂和谐而有序流动起来的一种平衡;这种平衡,是教师根据文本的内容为学生营造的一种双基训练的“场”,是听说读写实践和谐互动的一种平衡。有了这种平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能够有效互动起来,学生就能够亲历言语实践的过程,学语习文,得意得言。研究课堂,意味着我们要把持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评价这些课堂教学构成的要素,尤其要注意清晰目标——为什么教,精选内容——教什么,有效设问——怎么教,让清晰的目标指引学生的学习航向,拉动丰富的语言材料,让精选的内容滋润学生的学习生活,升华学生语文的情怀,让有效的设问驱动学生的探究欲望,拨动学生诗意的心弦。研究课堂,还意味着我们要求真务实,祛除那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花哨形式,简简单单教语文,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跌打滚爬,探索实践,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快乐学习、幸福体验的场所。而这,才是“让学”所要追寻的应然境界。
3.率先垂范:用行动影响学生
语文教师要对语文充满着热爱之情。因为只有教师对祖国的语文充满着热爱,才会用自己的一腔热情去唤醒、培育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有人说,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本丰厚的语文书。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只有教师自身的语文功底丰厚了,才会拥有一种教学的底气和才情。这样,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一种仰慕之情,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阅读者,要饱读诗书,让自己拥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底蕴。我觉得,读书应该是语文教师的一种最为美丽的姿态,教师的阅读不只是美丽自己,更是为了影响学生,追寻一种智慧的教育。有一位语文老师时常拿着一本书在学生面前忘情地读着,时而会心一笑,时而凝神思考,时而动笔圈画……学生看到老师如此痴情地阅读,也来了兴趣,纷纷买来书籍,学着老师的样子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渐渐地,读书的风气就在班级蔓延开来。
语文教师还应该是一个写作者,要舞文弄墨,让自己拥有“笔有千钧任翕张”的雅致。我以为,写作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一种最平常的行走方式,教师的写作不只是砥砺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更是为了影响学生。有一位语文老师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他每次都会把自己发表的文章给学生读。学生读到老师写的文章,内心会升腾起一种别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催生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渐渐地,学生就喜欢上了习作,也学着老师的样子给报刊投稿。
“让学”,呼唤着语文教师要做阅读和写作的践行者。
“让学”,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一种呼唤,是为学生提供适合教育的必然选择。“让学”,需要我们倾注更多的智慧!
(李洪祥,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2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