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留守生”已成为当前学校里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何在教育工作中,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用强化学校教育来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是班主任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留守生;分类组档;亲子互动;和谐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6-099-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父母均外出经商和打工的“留守生”数量日趋增多,关爱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留守生”的教育管理问题更是班主任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留守生”基本上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其中绝大部分是祖辈,还有一部分可能是其他亲戚。不仅如此,由于祖辈或亲属们的精力不足、责任心有限、重养轻教等问题,还有很多外出父母出于愧疚,他们往往会给孩子大量零花钱,而处在这个年龄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现象的影响,手里过多的零花钱往往进一步助长他们的不良习气,这种监护权的缺失和畸性补偿,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使正处于身心成长最重要阶段的留守孩子普遍存在孤僻,交际自控能力差,自由散漫等心理障碍或缺陷,甚至感到遭遗弃,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和仇视态度,久而久之,留守生中极易出现失范和越规行为。
班主任作为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频繁的人,在教育工作中应增强针对性,对“留守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用强化学校教育来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具体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一、建立“留守生”专门档案
首先,统计班级留守学生人数,把这些学生的父母在什么地方经商打工,父母的联系方式和当前该生的监护人情况等作為一项重要内容登记在册。再者,根据不同的个性情况进行分类:有少数儿童因为深知父母抚育自己的艰辛,由此而激发出“回报”心理,变得更加坚强、懂事,有较强的自理能力;也有部分学生是自小被祖辈宠坏的“小皇帝”,物质生活尽情满足,思想教育较为薄弱,养成自私、任性、蛮横的不良品质;还有的“留守生”由于长期寄住亲戚家,很难产生归属感,缺少亲情,感觉总是寄人篱下,形成冷漠、自卑、孤避等行为和心理缺陷。只有摸清每位孩子的情况,才能使班主任工作有的放矢。
二、促进父母与“留守生”的心灵沟通
留守生与祖辈生活在一起,老人们对孙辈在物质上尽量满足,而对孩子心理需求缺乏了解。由于认知代沟,祖孙缺乏共同语言,孩子的喜怒哀乐无人倾诉,精神生活空虚,班主任应要求外出父母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要尽可能经常回家看望子女,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让子女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在外时也要定期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与子女进行交流和亲子互动,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另外,父母应转变用金钱弥补愧疚的心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问题,切忌过度的物质满足,以免不仅没能弥补缺失的亲情,反而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再者,“留守生”父母应与班主任及当前监护人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听取其在校在家的行为表现、学习成绩状况,共同商讨出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使孩子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健康成长。
三、营造良好的“留守生”校园教育氛围
针对“留守生”普遍存在的家庭薄弱、亲情缺失、缺少精神关怀等突出问题,要求课任老师一起与“留守生”结对扶教,做好孩子生活上的知情者、学习中的引路者、心理上的辅导者,扮演好老师与家长的双重角色,平时定期家访,定期与外出父母通电话,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注重留守生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的教育,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生活问题。对于他们出现的行为问题,不要单方面从“养不教,父之过”去抱怨,而更多地从“教不严,师之惰”去反思,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就是家的温暖。其次,要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在班级里营造一个和谐大家庭的氛围,安排班干部、团员或优秀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帮助,开展“手牵手”活动,结成友情对子,利用互助互学的同伴友谊来弥补缺失亲情,班级还可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填充留守学生的课外生活。总之,“留守生”是一个更需要特殊关怀的群体,而不应成为老师放逐的对象。
教师是一种神圣的职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营造一个关爱“留守生”的班级环境,对于班主任来说扮演了一个义不容辞的、率先垂范的、为人师表的角色。只有班主任加强家校合力,真心关注,采取相应措施,才能使“留守生”受到正常、健全的教育,让他们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快乐成长。教师的辛勤劳动,培养了国家未来的人才和栋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讲:教师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留守生;分类组档;亲子互动;和谐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6-099-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父母均外出经商和打工的“留守生”数量日趋增多,关爱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留守生”的教育管理问题更是班主任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留守生”基本上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其中绝大部分是祖辈,还有一部分可能是其他亲戚。不仅如此,由于祖辈或亲属们的精力不足、责任心有限、重养轻教等问题,还有很多外出父母出于愧疚,他们往往会给孩子大量零花钱,而处在这个年龄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现象的影响,手里过多的零花钱往往进一步助长他们的不良习气,这种监护权的缺失和畸性补偿,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使正处于身心成长最重要阶段的留守孩子普遍存在孤僻,交际自控能力差,自由散漫等心理障碍或缺陷,甚至感到遭遗弃,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和仇视态度,久而久之,留守生中极易出现失范和越规行为。
班主任作为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频繁的人,在教育工作中应增强针对性,对“留守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用强化学校教育来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具体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一、建立“留守生”专门档案
首先,统计班级留守学生人数,把这些学生的父母在什么地方经商打工,父母的联系方式和当前该生的监护人情况等作為一项重要内容登记在册。再者,根据不同的个性情况进行分类:有少数儿童因为深知父母抚育自己的艰辛,由此而激发出“回报”心理,变得更加坚强、懂事,有较强的自理能力;也有部分学生是自小被祖辈宠坏的“小皇帝”,物质生活尽情满足,思想教育较为薄弱,养成自私、任性、蛮横的不良品质;还有的“留守生”由于长期寄住亲戚家,很难产生归属感,缺少亲情,感觉总是寄人篱下,形成冷漠、自卑、孤避等行为和心理缺陷。只有摸清每位孩子的情况,才能使班主任工作有的放矢。
二、促进父母与“留守生”的心灵沟通
留守生与祖辈生活在一起,老人们对孙辈在物质上尽量满足,而对孩子心理需求缺乏了解。由于认知代沟,祖孙缺乏共同语言,孩子的喜怒哀乐无人倾诉,精神生活空虚,班主任应要求外出父母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要尽可能经常回家看望子女,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让子女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在外时也要定期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与子女进行交流和亲子互动,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另外,父母应转变用金钱弥补愧疚的心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问题,切忌过度的物质满足,以免不仅没能弥补缺失的亲情,反而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再者,“留守生”父母应与班主任及当前监护人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听取其在校在家的行为表现、学习成绩状况,共同商讨出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使孩子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健康成长。
三、营造良好的“留守生”校园教育氛围
针对“留守生”普遍存在的家庭薄弱、亲情缺失、缺少精神关怀等突出问题,要求课任老师一起与“留守生”结对扶教,做好孩子生活上的知情者、学习中的引路者、心理上的辅导者,扮演好老师与家长的双重角色,平时定期家访,定期与外出父母通电话,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注重留守生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的教育,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生活问题。对于他们出现的行为问题,不要单方面从“养不教,父之过”去抱怨,而更多地从“教不严,师之惰”去反思,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就是家的温暖。其次,要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在班级里营造一个和谐大家庭的氛围,安排班干部、团员或优秀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帮助,开展“手牵手”活动,结成友情对子,利用互助互学的同伴友谊来弥补缺失亲情,班级还可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填充留守学生的课外生活。总之,“留守生”是一个更需要特殊关怀的群体,而不应成为老师放逐的对象。
教师是一种神圣的职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营造一个关爱“留守生”的班级环境,对于班主任来说扮演了一个义不容辞的、率先垂范的、为人师表的角色。只有班主任加强家校合力,真心关注,采取相应措施,才能使“留守生”受到正常、健全的教育,让他们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快乐成长。教师的辛勤劳动,培养了国家未来的人才和栋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讲:教师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