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带到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①引疑激趣,诱发创新;②从扶到放,引导创新;③重视实践,拓宽思维,丰富学生的创新源泉。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带到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 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而且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自己也要有创新意识,要善于捕捉创新信息,发掘学生潜藏的创新诱因,把握创新时机进行创新教学。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再如教学《称象》一课时,先创设一个融洽的课堂交流气氛,使学生感到无拘无束。紧接着问:“同学们,如果不用石头,你们还有更好的办法称出象的重量吗?”这一问,顿时引起学生极大兴趣,思维也变得更流畅了。有的说,用泥土,因为泥土比石头方便;有的说,用水,这样既省时又不费力气;还有的说,用人最方便,人能上能下。这样一引导学生就能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多途径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空前活跃,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2. 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便捷的方法,莫过于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学生学习,在学生对“方法”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拨。如教学《穷人》时,我们就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续编。而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们则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改写这篇课文。这样,学生写得灵活多样,富有创新。在改写、续写等训练中,学生不但初步学会了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正在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3. 重视实践,拓宽思维,丰富学生的创新源泉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我们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探究创新。如,《狐假虎威》这篇童话故事可让学生自编自演;《鲸》这种抽象说理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读读、画画、议议。学生在学中画、画中学、学中创。这样,不仅使学生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发展了创新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要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接触生活,参加社会实践,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如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办手抄报。可以推荐《十万个为什么》《小小发明家》等书让学生相互传阅,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动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家务劳动,品尝生活的甘苦。开展“今天我当家” “学当推销员”等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利用假日学当家,体会父母操劳的艰辛。以推销员的身份去“说商品”,大家来“比一比”,看谁说得好、卖得快。然后,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实感受写出来,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奥秘,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带到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 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而且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自己也要有创新意识,要善于捕捉创新信息,发掘学生潜藏的创新诱因,把握创新时机进行创新教学。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再如教学《称象》一课时,先创设一个融洽的课堂交流气氛,使学生感到无拘无束。紧接着问:“同学们,如果不用石头,你们还有更好的办法称出象的重量吗?”这一问,顿时引起学生极大兴趣,思维也变得更流畅了。有的说,用泥土,因为泥土比石头方便;有的说,用水,这样既省时又不费力气;还有的说,用人最方便,人能上能下。这样一引导学生就能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多途径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空前活跃,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2. 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便捷的方法,莫过于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学生学习,在学生对“方法”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拨。如教学《穷人》时,我们就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续编。而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们则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改写这篇课文。这样,学生写得灵活多样,富有创新。在改写、续写等训练中,学生不但初步学会了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正在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3. 重视实践,拓宽思维,丰富学生的创新源泉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我们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探究创新。如,《狐假虎威》这篇童话故事可让学生自编自演;《鲸》这种抽象说理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读读、画画、议议。学生在学中画、画中学、学中创。这样,不仅使学生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发展了创新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要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接触生活,参加社会实践,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如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办手抄报。可以推荐《十万个为什么》《小小发明家》等书让学生相互传阅,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动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家务劳动,品尝生活的甘苦。开展“今天我当家” “学当推销员”等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利用假日学当家,体会父母操劳的艰辛。以推销员的身份去“说商品”,大家来“比一比”,看谁说得好、卖得快。然后,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实感受写出来,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奥秘,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