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科技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教育观念的一部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紧密结合是当代乃至未来教育的特征。只有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联姻;变革;整合
高科技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也改变了数学知识的结构和课程目标,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应付自如,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教育观念的一部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紧密结合是当代乃至未来教育的特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这种大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确定新的教学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已不会是课堂这个单一的渠道。信息技术使数学概念、理论及数学问题可以容易地用数字、图形、符号、语言等多种方式表达。基于这一现实,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所教的知识与学生以往的旧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建立起联系来,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营造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极大限度地突破书本是唯一学习资源的限制,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课堂,最大限度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从而开阔视野,发散思维。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课堂教学工具是黑板和粉笔,既脏又费时。而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声音、背景等进行综合处理,创设数学情境,突破重点、难点,使教学内容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小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和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时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
三、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联姻体现在数学学习中的发现、探索过程。这种联姻是以教学的具体任务为完成目的,有意识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做到个性学习与协作的和谐统一,以达到数学学习的目标,从“听数学”变为“做数学”。例如,在小学数学第十二册中,有关《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总复习一课,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喋喋不休的讲解,对概念的重述,对公式推导的再温习,以及对立体图形间的知识网络建构等,消耗了大量课上的宝贵时间,而又往往做不到具体、鲜明。而今,有了信息技术就不同了,我根据各种立体图形体积计算公式间的内在联系,设计了一个课件用来表现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用实验的方法推导出来;正方体又可看作是长方体的一种特例,它的体积公式不难得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是将圆柱体转化为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而推导出来的;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又是以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基础而推导出来的。在这里,我运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脉络清楚的知识结构。在教学时利用语言把知识之间的联系及规律表达出来,并且调节、完善学生的思维,从而展现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结构的转移,即实现了学生的认知结构的构建和重组。
总之,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数学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数学教学的主要方法。
作者简介:吴金玉,女,1975年3月出生,本科学历,就职于吉林省孤儿职业学校,从事小学教育。
关键词:信息技术;联姻;变革;整合
高科技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也改变了数学知识的结构和课程目标,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应付自如,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教育观念的一部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紧密结合是当代乃至未来教育的特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这种大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确定新的教学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已不会是课堂这个单一的渠道。信息技术使数学概念、理论及数学问题可以容易地用数字、图形、符号、语言等多种方式表达。基于这一现实,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所教的知识与学生以往的旧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建立起联系来,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营造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极大限度地突破书本是唯一学习资源的限制,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课堂,最大限度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从而开阔视野,发散思维。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课堂教学工具是黑板和粉笔,既脏又费时。而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声音、背景等进行综合处理,创设数学情境,突破重点、难点,使教学内容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小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和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时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
三、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联姻体现在数学学习中的发现、探索过程。这种联姻是以教学的具体任务为完成目的,有意识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做到个性学习与协作的和谐统一,以达到数学学习的目标,从“听数学”变为“做数学”。例如,在小学数学第十二册中,有关《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总复习一课,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喋喋不休的讲解,对概念的重述,对公式推导的再温习,以及对立体图形间的知识网络建构等,消耗了大量课上的宝贵时间,而又往往做不到具体、鲜明。而今,有了信息技术就不同了,我根据各种立体图形体积计算公式间的内在联系,设计了一个课件用来表现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用实验的方法推导出来;正方体又可看作是长方体的一种特例,它的体积公式不难得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是将圆柱体转化为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而推导出来的;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又是以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基础而推导出来的。在这里,我运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脉络清楚的知识结构。在教学时利用语言把知识之间的联系及规律表达出来,并且调节、完善学生的思维,从而展现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结构的转移,即实现了学生的认知结构的构建和重组。
总之,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数学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数学教学的主要方法。
作者简介:吴金玉,女,1975年3月出生,本科学历,就职于吉林省孤儿职业学校,从事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