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组讨论是自主合作学习的核心,小组讨论该如何有效组织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呢?教师应在班级实践中合理安排好小组学习的组织形式,在小组讨论的有效组织方面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燃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到小组学习与讨论中。
关键词:学讲;小组讨论;激励措施
在探索与践行徐州市“学进去,讲出来”的教学模式过程中,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我们常常看到很多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都流于形式,教师只是把小组划分了,放任自流。学生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嘈杂混乱,效率很低。教师并没有教给学生小组内讨论的方法,没有针对小组的有序学习与交流做出指导。究其原因是没有有效组织好小组讨论学习。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更重要,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确,能否通过同伴之间的学习进行自我反思与修正,并不断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经过这几周以来的摸索与实践,在我班内已初步形成“学讲方式”下小组讨论的雏形。为了调动班级“小组讨论”的有效性组织,我在班内采取了以下激励措施。
一、小组竞争制
在实施“小组讨论”初期,常常看到小组成员乱作一团,没有次序的你一言我一语,其他学生也不能做到认真倾听和补充。对此,我在班级黑板上画出小组“夺分榜”,以激励各小組互相竞争,让学生意识到,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独立的群体。小组合作学习成效如何取决于成员自身的努力。当看见小组成员轻声有序地交流,认真地思考时,我会及时提出表扬,适时加分;当听到有的小组汇报时分工明确,有读有品有补充时,我会及时评价加分。渐渐地,他们的团队精神就培养起来了。其他小组也找到了榜样。在起初的小组汇报中,优生发言多。渐渐地,推行小组竞争制后,班内的中等生和学困生也如雨后春笋般踊跃发言,这是小组竞争带来的欣喜。
二、小组教授制
在起初划分小组时,我就考虑到了各小组间的均衡,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成绩、性格、兴趣、能力等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和个性化,所以每组都有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学困生。当学困生遇到困难,疑惑时,由优等生“一帮一”负责教授。这样一来,优等生可以巩固知识而学困生能轻松地进步。
正是开展了“小组教授制”,班内一大批学困生渐渐尝到了成功的喜悦,重拾自信心,再次萌发了对学习的兴趣。平时学困生的作业由小组内两位中等生监督与检查,并做登记工作,统一反馈给老师。这样一来,改变了这些学困生原来作业偷懒、拖拉的不良习惯,也提高了他们的成绩。
三、小组培训制
小组长是小组的协调者、组织者、指挥者、参与者,在小组讨论中负责带领组员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完成讨论的过程并组织汇报清楚,扮演着小老师的角色。而每个组长的能力也参差不齐,有的自己学习优异但不会组织安排,有的会组织会指挥但又不能友好待人……针对这一现状,老师就要对小组长进行培训。教会他们如何评价别人的发言,注重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快速确定本组汇报的内容。
在小组形成的初级阶段,一号组长、四号学困生、二三号是中等生。由组长带头,下面依次发言,最后组长再总结。当各小组自学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已养成后,组长退为四号,学困生为一号,发言是依照顺序让每个学生轮流当组长。所以小组长要及早担负起培养副组长的任务,时刻准备接替管理小组。在小组分工里,负责评价积分的二号中等生因为在长期的打分中早已明确小组讨论的规则,也是最先能接替组长职务的。
为了防止组长霸权现象的出现,我们还会定期调查组员对组长的满意度,2人或2人以上反应不公的,应及时更换。
四、小组留学制
待小组合作一段时间后,学生的新鲜劲头已过,小组讨论出现了消极的情况,团队合作不融洽了。这时小组成员时有冲突,时有懈怠。有些组长管不了组员要辞职,有的组员不能积极参加讨论。有一天我突发奇想让每组2号组员交换小组,到下一组去“留学”。没想到各小组一下子来了劲,顿时精神抖擞,端正坐姿,很认真地交流。接下来的几天里,2号继续去留学,把从各组学到的、感受到的及时向组员汇报。3号、4号、1号会在以后以竞争的形式争取到“留学”的机会了,大家兴致勃勃,很乐于参加。各小组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得以提升。
五、小组评价制
如何评价“小组讨论”的成效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班已经形成了“组内生生评价”“组与组互评”和“老师量化考评”三种考核形式。
“组内生生评价”是指小组成员互相评价对方在小组交流中的优缺点。在我们班每个小组的2号成员是每组的打分员,负责监督评价小组成员在讨论交流中优劣。经过几轮生生评价,各小组成员都能在小组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严于律己,努力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中。
“组与组互评”是指各小组长“留学”别组,评价别组同学的优劣得失,以促进各组之间的交流学习。另外定期选取每组4号学困生作为检测对象。这时,为了使小组胜出,其他三位组员会积极帮助四号,学习热情异常高涨。
关于“老师量化考评”,语数外三位老师制订关于“小组合作管理”细则近十条,根据细则量化考评,记入“夺分榜”,一周统计归入小组得分榜。这两块计分板已逐渐形成了我班亮丽的风景线。
很多老师感觉实施“学讲计划”的课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花费的时间较多,常常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因为我们还处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期,对于小组学习的方式、规则和组织都在摸索期。一旦小组合作踏上正规,教学进度就会逐渐加快。
关于“学讲计划”还有很多疑惑,还要在以后的实践中多探索、多总结,以期真正做到“学进去、讲出来”。
参考文献:
郭扬贵.“小组讨论”无效性的归因与对策[J].散文百家,2012(05).
编辑 薛直艳
关键词:学讲;小组讨论;激励措施
在探索与践行徐州市“学进去,讲出来”的教学模式过程中,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我们常常看到很多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都流于形式,教师只是把小组划分了,放任自流。学生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嘈杂混乱,效率很低。教师并没有教给学生小组内讨论的方法,没有针对小组的有序学习与交流做出指导。究其原因是没有有效组织好小组讨论学习。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更重要,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确,能否通过同伴之间的学习进行自我反思与修正,并不断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经过这几周以来的摸索与实践,在我班内已初步形成“学讲方式”下小组讨论的雏形。为了调动班级“小组讨论”的有效性组织,我在班内采取了以下激励措施。
一、小组竞争制
在实施“小组讨论”初期,常常看到小组成员乱作一团,没有次序的你一言我一语,其他学生也不能做到认真倾听和补充。对此,我在班级黑板上画出小组“夺分榜”,以激励各小組互相竞争,让学生意识到,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独立的群体。小组合作学习成效如何取决于成员自身的努力。当看见小组成员轻声有序地交流,认真地思考时,我会及时提出表扬,适时加分;当听到有的小组汇报时分工明确,有读有品有补充时,我会及时评价加分。渐渐地,他们的团队精神就培养起来了。其他小组也找到了榜样。在起初的小组汇报中,优生发言多。渐渐地,推行小组竞争制后,班内的中等生和学困生也如雨后春笋般踊跃发言,这是小组竞争带来的欣喜。
二、小组教授制
在起初划分小组时,我就考虑到了各小组间的均衡,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成绩、性格、兴趣、能力等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和个性化,所以每组都有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学困生。当学困生遇到困难,疑惑时,由优等生“一帮一”负责教授。这样一来,优等生可以巩固知识而学困生能轻松地进步。
正是开展了“小组教授制”,班内一大批学困生渐渐尝到了成功的喜悦,重拾自信心,再次萌发了对学习的兴趣。平时学困生的作业由小组内两位中等生监督与检查,并做登记工作,统一反馈给老师。这样一来,改变了这些学困生原来作业偷懒、拖拉的不良习惯,也提高了他们的成绩。
三、小组培训制
小组长是小组的协调者、组织者、指挥者、参与者,在小组讨论中负责带领组员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完成讨论的过程并组织汇报清楚,扮演着小老师的角色。而每个组长的能力也参差不齐,有的自己学习优异但不会组织安排,有的会组织会指挥但又不能友好待人……针对这一现状,老师就要对小组长进行培训。教会他们如何评价别人的发言,注重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快速确定本组汇报的内容。
在小组形成的初级阶段,一号组长、四号学困生、二三号是中等生。由组长带头,下面依次发言,最后组长再总结。当各小组自学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已养成后,组长退为四号,学困生为一号,发言是依照顺序让每个学生轮流当组长。所以小组长要及早担负起培养副组长的任务,时刻准备接替管理小组。在小组分工里,负责评价积分的二号中等生因为在长期的打分中早已明确小组讨论的规则,也是最先能接替组长职务的。
为了防止组长霸权现象的出现,我们还会定期调查组员对组长的满意度,2人或2人以上反应不公的,应及时更换。
四、小组留学制
待小组合作一段时间后,学生的新鲜劲头已过,小组讨论出现了消极的情况,团队合作不融洽了。这时小组成员时有冲突,时有懈怠。有些组长管不了组员要辞职,有的组员不能积极参加讨论。有一天我突发奇想让每组2号组员交换小组,到下一组去“留学”。没想到各小组一下子来了劲,顿时精神抖擞,端正坐姿,很认真地交流。接下来的几天里,2号继续去留学,把从各组学到的、感受到的及时向组员汇报。3号、4号、1号会在以后以竞争的形式争取到“留学”的机会了,大家兴致勃勃,很乐于参加。各小组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得以提升。
五、小组评价制
如何评价“小组讨论”的成效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班已经形成了“组内生生评价”“组与组互评”和“老师量化考评”三种考核形式。
“组内生生评价”是指小组成员互相评价对方在小组交流中的优缺点。在我们班每个小组的2号成员是每组的打分员,负责监督评价小组成员在讨论交流中优劣。经过几轮生生评价,各小组成员都能在小组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严于律己,努力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中。
“组与组互评”是指各小组长“留学”别组,评价别组同学的优劣得失,以促进各组之间的交流学习。另外定期选取每组4号学困生作为检测对象。这时,为了使小组胜出,其他三位组员会积极帮助四号,学习热情异常高涨。
关于“老师量化考评”,语数外三位老师制订关于“小组合作管理”细则近十条,根据细则量化考评,记入“夺分榜”,一周统计归入小组得分榜。这两块计分板已逐渐形成了我班亮丽的风景线。
很多老师感觉实施“学讲计划”的课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花费的时间较多,常常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因为我们还处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期,对于小组学习的方式、规则和组织都在摸索期。一旦小组合作踏上正规,教学进度就会逐渐加快。
关于“学讲计划”还有很多疑惑,还要在以后的实践中多探索、多总结,以期真正做到“学进去、讲出来”。
参考文献:
郭扬贵.“小组讨论”无效性的归因与对策[J].散文百家,2012(05).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