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道课本习题说起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inkc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作为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更要注重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和二度开发,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对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课堂上,教师要帮助学生成为“知识的建构者”,要引导学生与教材展开“对话”.
  [关键词] 研读教材;运用教材;激发潜能
  缘起
  教授完人教版《数学》(八上)“12.2三角形全等”一节后,笔者布置书本有关习题进行巩固练习,有个学生突然喊道:“怎么又是这个图形!”
  这是教材第43页习题中的第2题:如图1,AB=AC,AD=AE,求证∠B=∠C.
  确实,在全等三角形这个章节中,共有14道与它类似的题目,它们分别为“12.1全等三角形”中的练习第1题,习题12.1中的第6题,“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中的例2、例3和例5,练习中的第2题,习题12.2中的第2,3,6,8,10,12题,习题12.3中的第2题和复习题12中的第4题,这些题目的图形都可以看成是由这个图形变化而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相似的图形呢?
  题目研究
  (以教材中出现的三道例题为例)
  1. 题目再现
  (教材P38例2)如图2,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 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点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点E,使CE=CB. 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 为什么?
  (教材P40例3)如图3,点D在AB上,点E 在AC 上,AB=AC,∠B=∠C. 求证:AD=AE.
  (教材P42例5)已知:如图4,AC⊥BC,BD⊥AD,垂足分别为C,D,AC=BD. 求证:BC=AD.
  2. 笔者思考
  三道例题放在相应位置的目的有以下三个.
  (1)感悟借助新知指导生活实际
  新课标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教材所选择的素材应尽量来源于自然、社会中的现象和问题……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趣味. ”本节内容同样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教材通过利用全等来解决生活中测量池塘宽度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全等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其实,测量池塘宽度的问题在本章的习题中还会出现,在后续的相似三角形、解三角形中,学生会接触到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将会体会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2)示范运用全等解决数学问题
  中学阶段重点研究的两个平面图形间的关系是全等和相似,而全等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相似三角形的重要基础. 为了降低学生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进行推理论证的难度,教材设置了多道例题做出示范,其中例2已知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证第三边相等,是SAS的简单运用,例3已知两角及夹边对应相等,证另一边相等,是ASA的简单运用,而例5是已知直角边与斜边对应相等,证第三边相等,是HL的简单运用. 以上例题的设置,均是帮助学生运用全等解决数学问题.
  (3)初识借助图形挖掘隐含信息
  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常需要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以帮助解题. 而人教版教材首次出现隐含条件就在此处,三道例题分别提供了对顶角相等、公共角相等及公共边相等这样的隐含条件,借助这三道例题,让学生学会挖掘图形中的隐含信息,为解决问题收集足够的条件.
  课堂实录
  学生提出这个问题,说明在不断的练习中,他们也已经感觉到了这些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为了充分发挥本题的教学价值,笔者对本题的教学进行了精心设计,以下为课堂实录.
  引例 如图5,OD=OE,∠D=∠E,求证:△BDO≌△CEO.
  学生很快利用ASA证得两个三角形全等.
  师:如果我们把题目改成“已知OD=OE,______,求证:△BDO≌△CEO”,请小组合作,看看添上哪些条件可使结论仍成立.
  (交流5分钟)
  生1:添上∠B=∠C,利用AAS证明.
  生2:添上OB=OC,利用SAS证明.
  生3:添上BD=CE……不行.
  生4:一共就3种添条件的方法.
  师:怎样寻找可以添加的条件?又是怎样判断对错的?说说你的思路.
  生4:已知一边及对顶角相等,还需要寻找一个条件,寻找一边或者一角.
  生3:找边要注意必须满足SAS,使已知相等的角成为夹角,我刚才找的BD=CE,就不符合条件.
  生5:所以,添上一个条件后,要进行验证.
  生6:还可以将题目改成“已知______,∠D=∠E,求证:△BDO≌△CEO”. 请同学们试试.
  生7:我发现这题有三种添法,只要任意添上一条边就可以了.
  生8:因为已知两对角分别相等,只要任意一对边相等,都可以证得三角形全等,添上角就不能证明.
  师:刚才的几位同学都善于思考和总结,同学6还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 对于这道题的研究,同学们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9:刚才我们用很多方法证得△BDO≌△CEO,在此基础上,我们能否对图形进行变式?我觉得应该可以发现一些新的结论.
  同学们按照他的建议,进行尝试.
  (10分钟后)
  生10:如图6,我们组延长BD,CE交于点A,发现△ABE≌△ACD.
  生11:如图7,我们组连接BC,发现△DBC≌△ECB.
  生12:如图8,他们两组的图形结合起来,发现这个图形中有三组全等三角形.
  生13:这三组三角形中,以一组全等为已知,可以证得剩下的两组均全等.   生14:我刚才连接AO,如图9,发现还可以证得AO是角平分线.
  不需要老师提醒,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开始证明.
  师:同学们都善于思考,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究. 对于以上图形,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特征,也就是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由对称性可知,同学们的结论都是正确的.
  点评 教师以简单问题引入,通过示范性变式训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通过改变条件、改变图形等,衍生出近10道题目,其实质是将相关问题进行整合,在变式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本题的教学功能.
  教后反思
  1. 认真研读教材,挖掘教育价值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作为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 本题类似的图形在一章中出现了14处之多,并非编写者简单的堆砌,而是通过不断地变换条件和结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主要包括用分析法分析条件和结论的关系,用综合法书写证明格式,以及掌握证明几何命题的一般过程. 这样的安排为学生学习后续知识,特别是相似三角形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 灵活运用教材,发挥教学功能
  教师要注重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和二度开发,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对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教师要帮助学生成为“知识的建构者”,引导学生与教材展开“对话”. 教学时,教师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通过不断的变式训练,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训练. 更可贵的是,问题的变式过程全部由学生完成.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在课堂实录中,学生通过解决老师和同伴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对全等三角形判定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无限信任学生,激发学习潜能
  新课标明确指出: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试上本课时,变式训练均由教师给出,学生显得被动又忙乱,教学效果欠佳,第二节课,如上述课堂实录所示,学生在火热的思考中逐渐展开系列变式,结果生14还连接线段AO,带动问题向纵深处发展. 其实,每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潜能,只要我们给他们时间、空间,给他们自主思考的机会,他们就会回报给我们惊喜.
  结束语
  有时,教师为了体现“用教材教”,往往会对教科书内容进行随意调整,其实这是对“用教材教”的一种曲解. 一套教材代表着一种理念和实践方法,教师应站在编者角度认真钻研教材,努力理解和领会教材编写者的设计理念及教学思想,把握其特点,使教材文本所潜藏的资源得到充分挖掘.
其他文献
元胞自动机是由离散的元胞组成,按照一定的局部规则在离散的时间维上进行动态演化,其强大的空间建模以及运算能力能够模拟出具有时空特征的复杂动态系统。将元胞自动机仿真模拟
摘 要:学程导航从儿童立场出发,关照儿童的主体精神,彰显教师的导学智慧,体现了教学的不确定性。实践中,通过翻转式的教学设计、精准化的导学策略和阶梯式的教学评价,唤起学生学习的动力,激活学生的体验,促进思维发展的飞跃,进而为他们的数学学习提供强大的推力。  关键词:数学学习;学程导航;翻转设计;学程体验  纵观当前课堂,基于生本教学立场,当下的数学教学已经从关注教师如何教转向关注学生如何学。儿童数学
承担着国家最大镍矿资源生产基地-金川集团有限公司三分之二以上自产矿石原料生产的二矿区,采用多中段大面积连续回采,在两个采矿中段之间形成大面积水平矿柱。为最大限度地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我党一贯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本文从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关怀
针对跑马坪2220中段滞留大量残矿和2220中段以下采矿方法的改变;对矿区的地质概况、残矿开采技术条件、残采方案、回采工艺和放矿管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文中制定了合理的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