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2-167-00
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偏差,认为读书是做无用功,是浪费时间,还不如把阅读的时间用于做练习。这些学生没有认识到阅读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我认为读是学好语文的要素和前提,以下是我的一些学习语文小建议:
一、大声朗读可以培养语感
我这里所说的“读”,是指放声朗读。语言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交际工具,主要靠口头来表达。口头表达能力要靠平时的训练与培养,而放声朗读是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朗读是要用心去读,正如朱熹所说:“读书要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大声朗读能充分调动人的眼、耳、口、心等多种器官,不仅能提高读书人的注意力和专心程度,而且还能为读书者带来愉悦,更能培养良好的语感。有了较好的语感,说话能力自然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语文试题中的许多问题便能迎刃而解。更何况语文课本中有些优秀文章,只有大声朗读才能真正理会其中的意蕴呢,像有些诗词、抒情写景的散文等。
大声朗读不仅能够使人从中获得美好的享受,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在无形中训练了你的普通话,提高了学生对汉字的掌握的正确度,又为学生做有关的语音的题目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我多年的观察,现在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语文这门功课时,恰恰缺少这种高声郎读的良好习惯,尤其是初高中学生。
二、重复阅读能够增强理解能力
读不但可以培养语感,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一个人的理解能力。对一篇文章或一部书只读一遍是不行的,必须多次重复阅读。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的散文、小说、说明文,特别是鲁迅先生的部分文章、《红楼梦》中的有关章节、科技说明文等,尤其是一些蕴涵较深的诗词、理论深奥的议论文和文言文,如果只读一两遍,根本不能解决问题,非要读上十遍八遍,才能理解。大文豪苏轼有言:“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深思子自知。”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难读懂的文章,开始读起来不甚理解,只要反复多读几遍,即使不能完全理解它,至少也能掌握到百分之六七十。古人学习,就是教师教给你几本书,规定你在一定时间内读完一定的内容,直至到背诵为止,而老师却很少讲解,甚至根本不讲解,完全靠学生在读中慢慢理解,这种情况鲁迅先生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提到过。古人的学习方法虽很单调、枯燥,但这种传统的“多读”的学习方法还是有其科学价值的,值得我们当今学生去效法。
大作家臧克家曾经说过:“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小学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情趣,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一篇优秀的文章不仅当初要反复阅读,领会其意,而且过一段时间还有再读的必要。通过再读会让你加深理解,获得新的体味。我也有此体会,初中时读朱自清的《背影》略知其大意,高考复习时重读此文,对其内容理解深了一层,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做了父亲之后再读此文,不仅有了亲切感,还多了做儿不能了解的更深切的内涵,整个感知过程为:“我”不理解父亲→“我”感激父亲→可怜天下父母心……我想如果再读,肯定还会有新的感受。
三、广泛阅读能丰富知识
语文学科集综合性、灵活性、应用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涉及到天文地理、文化历史、风俗民情、政治经济、科技哲学等,包括拼音汉字、文学文化常识、修辞语法、阅读理解、诗词欣赏、古文把握、写作应用等等。要学好它,实在不易。更何况高考又不仅仅取材于课本。可见,除课本外还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用以充实和弥补课内知识,从阅读中吸收营养,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培根说过:“读书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科学是奥妙无穷的。”马克思的话告诉我们,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极其有限,所以广泛的大量的阅读是丰富知识的有效途径,马克思生前在大英图书馆阅读的事迹可为典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讲的也的这个道理。
当然,这种阅读也要有一定的技巧,因为我们学生的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对每本书或每篇文章都仔细研读,必须区分对待,有的文章要精读,细细品味;有的只须略读,一知半解,了解大概;有时要有目的有选择地去读,满载而归;有时可以随意地走马观花般地欣赏一下就行。究竟采用何种形式去读,那决定于你阅读的动机和目的了。
四、积累阅读有助于写作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孙沐也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句,这些话足以说明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诉,倾诉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叶圣陶)是的,我们学生作文写得好与坏,取决学生读的多与少,读的优与劣。通过广泛的阅读,我们可以积累大量的资料,如好的词语、漂亮的句子、优美的片段,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布局巧妙的篇章,还有名人的故事、某个方面的杰出事迹、某个历史典故、某项科研成果与重大发明等等,这些平时阅读所积累的内容,都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方便。有的内容能为我们写作润色语言,有的为我们写作提供素材,有的则是我们谋篇布局的的典范。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阅读就是吸收,吸收是为写作准备养料。
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偏差,认为读书是做无用功,是浪费时间,还不如把阅读的时间用于做练习。这些学生没有认识到阅读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我认为读是学好语文的要素和前提,以下是我的一些学习语文小建议:
一、大声朗读可以培养语感
我这里所说的“读”,是指放声朗读。语言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交际工具,主要靠口头来表达。口头表达能力要靠平时的训练与培养,而放声朗读是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朗读是要用心去读,正如朱熹所说:“读书要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大声朗读能充分调动人的眼、耳、口、心等多种器官,不仅能提高读书人的注意力和专心程度,而且还能为读书者带来愉悦,更能培养良好的语感。有了较好的语感,说话能力自然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语文试题中的许多问题便能迎刃而解。更何况语文课本中有些优秀文章,只有大声朗读才能真正理会其中的意蕴呢,像有些诗词、抒情写景的散文等。
大声朗读不仅能够使人从中获得美好的享受,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在无形中训练了你的普通话,提高了学生对汉字的掌握的正确度,又为学生做有关的语音的题目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我多年的观察,现在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语文这门功课时,恰恰缺少这种高声郎读的良好习惯,尤其是初高中学生。
二、重复阅读能够增强理解能力
读不但可以培养语感,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一个人的理解能力。对一篇文章或一部书只读一遍是不行的,必须多次重复阅读。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的散文、小说、说明文,特别是鲁迅先生的部分文章、《红楼梦》中的有关章节、科技说明文等,尤其是一些蕴涵较深的诗词、理论深奥的议论文和文言文,如果只读一两遍,根本不能解决问题,非要读上十遍八遍,才能理解。大文豪苏轼有言:“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深思子自知。”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难读懂的文章,开始读起来不甚理解,只要反复多读几遍,即使不能完全理解它,至少也能掌握到百分之六七十。古人学习,就是教师教给你几本书,规定你在一定时间内读完一定的内容,直至到背诵为止,而老师却很少讲解,甚至根本不讲解,完全靠学生在读中慢慢理解,这种情况鲁迅先生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提到过。古人的学习方法虽很单调、枯燥,但这种传统的“多读”的学习方法还是有其科学价值的,值得我们当今学生去效法。
大作家臧克家曾经说过:“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小学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情趣,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一篇优秀的文章不仅当初要反复阅读,领会其意,而且过一段时间还有再读的必要。通过再读会让你加深理解,获得新的体味。我也有此体会,初中时读朱自清的《背影》略知其大意,高考复习时重读此文,对其内容理解深了一层,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做了父亲之后再读此文,不仅有了亲切感,还多了做儿不能了解的更深切的内涵,整个感知过程为:“我”不理解父亲→“我”感激父亲→可怜天下父母心……我想如果再读,肯定还会有新的感受。
三、广泛阅读能丰富知识
语文学科集综合性、灵活性、应用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涉及到天文地理、文化历史、风俗民情、政治经济、科技哲学等,包括拼音汉字、文学文化常识、修辞语法、阅读理解、诗词欣赏、古文把握、写作应用等等。要学好它,实在不易。更何况高考又不仅仅取材于课本。可见,除课本外还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用以充实和弥补课内知识,从阅读中吸收营养,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培根说过:“读书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科学是奥妙无穷的。”马克思的话告诉我们,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极其有限,所以广泛的大量的阅读是丰富知识的有效途径,马克思生前在大英图书馆阅读的事迹可为典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讲的也的这个道理。
当然,这种阅读也要有一定的技巧,因为我们学生的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对每本书或每篇文章都仔细研读,必须区分对待,有的文章要精读,细细品味;有的只须略读,一知半解,了解大概;有时要有目的有选择地去读,满载而归;有时可以随意地走马观花般地欣赏一下就行。究竟采用何种形式去读,那决定于你阅读的动机和目的了。
四、积累阅读有助于写作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孙沐也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句,这些话足以说明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诉,倾诉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叶圣陶)是的,我们学生作文写得好与坏,取决学生读的多与少,读的优与劣。通过广泛的阅读,我们可以积累大量的资料,如好的词语、漂亮的句子、优美的片段,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布局巧妙的篇章,还有名人的故事、某个方面的杰出事迹、某个历史典故、某项科研成果与重大发明等等,这些平时阅读所积累的内容,都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方便。有的内容能为我们写作润色语言,有的为我们写作提供素材,有的则是我们谋篇布局的的典范。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阅读就是吸收,吸收是为写作准备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