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碳纳米管轴向优异的导热性质和低成本的批量生产被认为有望满足高功率器件散热的要求,同时成为热界面散热材料的最佳选择.综述了 PECVD的种类和基本原理.综述了基于金属催化剂PECVD法制备的碳纳米管可通过适当工艺参数的调整在较低的温度下得到垂直、定向排列的碳纳米管阵列.介绍了碳纳米管阵列在热界面材料上的应用.最后,指出影响碳纳米管导热的因素以及提高导热性能的方法.
【机 构】
:
佳木斯大学理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佳木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佳木斯大学理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佳木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纳米管轴向优异的导热性质和低成本的批量生产被认为有望满足高功率器件散热的要求,同时成为热界面散热材料的最佳选择.综述了 PECVD的种类和基本原理.综述了基于金属催化剂PECVD法制备的碳纳米管可通过适当工艺参数的调整在较低的温度下得到垂直、定向排列的碳纳米管阵列.介绍了碳纳米管阵列在热界面材料上的应用.最后,指出影响碳纳米管导热的因素以及提高导热性能的方法.
其他文献
研究了电磁搅拌对高锡青铜C5240反偏析和组织的影响.结果 发现,电磁搅拌有益于C5240铸坯反偏析的改善.在距离铸坯上表面0~1.5 mm厚度范围内,未电磁搅拌铸坯的反偏析程度明显高于电磁搅拌的铸坯,最大偏析处的Sn含量高达18%,大约为铸坯内部Sn含量的两倍.经过电磁搅拌的铸坯成分较为均匀,反偏析程度较小.在距离铸坯上表面1.5~3.5mm厚度范围内,两种铸坯反偏析都不明显.电磁搅拌有益于改善反偏析的原因在于由粗大树枝晶转变为细化的等轴晶,减少液态Cu31Sn8相流向铸坯表面的晶间通道.
针对普通电火花加工充磁钕铁硼(NdFeB)材料时,蚀除颗粒排出困难、加工效率低、加工表面质量差的问题,自行搭建磁场辅助平台.通过普通电火花加工方法和磁场辅助电火花加工方法加工充磁NdFeB材料对比试验,分析磁感应强度、峰值电流以及脉冲宽度对充磁NdFeB材料的加工效率和表面质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采用磁场辅助电火花加工方法对充磁NdFeB材料进行加工,加工效率和表面质量均得提高.
通过形貌分析、轮廓测量、厚度测量、硬度测试、室温拉伸试验、电子背散射(EBSD)等方法研究了变形温度对Al-Cu-Li合金逐点成形件成形质量、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相比于变形温度300℃和400℃,200℃变形时的成形件表面质量、轮廓精度和厚度最优;成形件能达到最理想的强塑性匹配,成形区试样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为478MPa和464.8MPa,伸长率为8.2%.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晶粒形貌由等轴晶粒转变为纤维状晶粒再转变为剪切变形晶粒,小角度晶界逐渐增加,变形温度400℃时,小角度晶界比例达到最高,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矩形单轴蠕变测试、X射线衍射研究了三种不同B含量的9Cr铁素体耐热钢正火回火后的组织特征和蠕变性能.结果 表明:9Cr铁素体耐热钢的显微结构为回火马氏体;随着硼含量的增加,马氏体板条逐渐细化,M23C6的密度增大,平均粒径变小;随硼含量的增加,9Cr铁素体耐热钢的最小蠕变率降低,加速蠕变延缓,断裂时间增长,但伸长率降低.硼元素能有效降低M23C6碳化物的Orowan成熟速率,细化马氏体板条,提高9Cr铁素体耐热钢的蠕变强度.
为进一步扩大自蔓延合成技术在油气管道防腐中的应用,通过剖析自蔓延高温合成(SHS)技术的原理、材料和工艺发展,研究了离心法和重力法工艺参数、铝热剂成分及外加物理场等主要影响因素对SHS陶瓷涂层防腐的影响,介绍了 SHS技术在油气管道行业防腐和管道补口中的应用现状,并对SHS技术防腐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和展望.研究表明,针对目前SHS技术未能广泛应用的难点,对自蔓延合成技术未来需要从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施工难度以及降低投资成本等方面入手,采取多项措施,促进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
综述了金属材料经激光强化技术处理后的综合性能得到提高的根本原因是相变硬化、细晶强化、固溶强化和弥散强化、畸变强化以及残余压应力的综合强化结果,并对各强化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激光强化的金属材料发生了组织结构的转变、晶粒细化,其表面因熔覆粉末与合金元素的渗入而形成一层优良的固溶强化和弥散强化淬硬层,同时表面产生了有利的残余压应力,达到改变材料性能的目的.同时,还探讨了激光技术对金属强化的运用和意义,从理论机理上为该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推广和工艺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对LZ91镁锂合金进行了搅拌摩擦改性加工,采用光学显微镜、拉伸试验机、显微硬度测试仪等设备对LZ91镁锂合金搅拌摩擦加工的表面形貌、金相组织、拉伸性能和显微硬度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 发现:当旋转速度为1800r.min-1、加工速度在30~100mm/min时,LZ91镁锂合金加工表面成型良好,无明显缺陷,表面存在“起皮”现象,“起皮”程度随加工速度增大而变小.随加工速度的增加,搅拌摩擦加工焊核区晶粒呈现出逐渐变小的现象.α-Mg相和β-Li相在前进侧热机影响区的向上弯曲变形程度大于在后退侧的变形程度.相
采用传统电子束焊接和电子束扫描焊接方法对7075铝合金和TA1钛合金进行了对接焊接,对比分析了两种电子束技术对异种金属焊接接头显微组织、硬度和拉伸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电子束焊接,电子束扫描焊接会增加7075铝合金侧焊缝宽度,减小TA1钛合金侧焊缝宽度,且电子束扫描焊接的异种金属焊缝区过渡更加平滑.电子束扫描焊接铝合金侧热影响区明显更窄,且焊缝区等轴晶晶粒尺寸更加细小.传统电子束焊接界面区上部有明显钛合金溶于铝合金焊缝的特征,界面结合处呈不规则形状,局部区域可见长条状、岛状和棒状组织,而电子
奥氏体不锈钢作为压水堆堆内一次循环构件的材料在核电工业领域起重要作用,核电的发展对奥氏体不锈钢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利用热力学计算软件Thermo-calc探究了微合金化元素Nb、Ti、W和Zr对奥氏体不锈钢中σ析出相和M23C6析出相的影响.结果表明:Nb、Ti、Zr均可有效抑制σ相的析出,W则会促进σ相的析出.在分析变化范围,Nb、Ti、W和Zr的4种元素含量均对M23C6析出相基本无影响.在此基础上,使用并行计算方法,完成了Zr-Ti、Zr-W、Zr-Nb、Ti-W、Ti-Nb和W-Nb 6种两元素
通过爆炸焊接的方式复合TA1和304不锈钢两种材料从而获得复合板,对复合板结合界面的微观组织进行测试分析,观察发现复合板的结合界面呈周期性波状结合.在界面波形的端部存在较大的熔化区,熔化区附近有漩涡存在.对界面进行EDS面扫描,结果显示,界面处存在元素扩散现象.显微硬度测量结果表明:界面处维氏硬度最高,为413.10HV,而且距界面结合处距离越远,显微硬度越低,并逐渐降低至和原材料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