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背后的心理动机

来源 :心理技术与应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13名微信朋友圈用户进行访谈,对微信朋友圈用户点“赞”的心理动机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内容认同、经营人际关系以及自身积极情绪投射是点“赞”的主要动机,而从众效应、共同好友以及反馈情况都会对点“赞”的行为倾向产生影响。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动机;“赞”
  微信,作为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社交工具,以其免费、便捷、实名、互动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和追捧。微信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沟通和交流方式,在朋友圈里点“赞”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潮流时尚。“赞”本为赞美之意,而在实际应用中却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含义。人们出于什么原因而点“赞”?哪些因素能够影响人们点“赞”的行为倾向?本研究通过访谈法,对“赞”背后的心理动机进行了研究分析。
  一、研究方法
  1.访谈对象
  对13名微信朋友圈用户进行访谈。访谈对象均为在校研究生,其中男性11名,女性2名。
  2.访谈方式
  采取个别访谈方式,与访谈对象进行直接交流。访谈在安静的教室或宿舍进行,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使用录音笔记录。访谈结束后,对录音内容进行整理归纳。
  3.访谈提纲
  采取半结构性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问题:(1)在使用微信朋友圈的过程中,你是否曾为朋友发布的信息点“赞”?(2)你通常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而点“赞”?(3)影响你点“赞”倾向的因素有哪些?(4)你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会对朋友发布的信息进行评论而在什么情况下会点“赞”?(5)你是否有被“赞”过的经历?(6)你对朋友“赞”你的感受是怎样的?(7)你对“秒赞”有什么看法?根据访谈对象的回答适当进行调整和追问。
  二、研究结果
  1.微信朋友圈用户对被“赞”的态度
  (1)希望被“赞”
  在访谈过程中,所有受访者都表示,希望自己发布的信息可以得到好友的“赞”。一方面,被“赞”是朋友对自己所发内容的肯定,能够带来很强的自我价值感。如有受访者讲道:“今年春节的时候,我把自己编的一副对联发到了朋友圈里,一天时间里就收到了三十多个‘赞’,我觉得这是大家对我所编对联的肯定,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很有成就感。”另一方面,被“赞”是受到关注的表现,能够满足人们尊重以及归属和爱的需要。如有受访者谈道:“有一次在单位被领导批评后,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自我激励的状态,没想到得到了许多朋友的‘赞’,其中还包括一些很久没有联系的人,这让我知道有很多朋友都在关心着我,关注着我,我感到很温暖。”
  (2)不同情况下被“赞”的心理感受不同
  首先,点“赞”人的活跃程度和点“赞”频率会影响被“赞”人的心理感受。当活跃程度低,点“赞”频率低的人点“赞”时,会引起被“赞”人更为强烈的积极情绪;而活跃程度高,点“赞”频率高的人点“赞”时,往往只能引起被“赞”人较低水平的积极情绪。有受访者讲道:“有的人在朋友圈里很少露面,很少发言,他突然在我发的东西下点‘赞’,我会觉得特别高兴。而有些人不管谁发信息他都‘赞’,不管发什么他都‘赞’,这样的人‘赞’我,我就没有太大感觉了。”
  其次,被“赞”信息的性质会影响被“赞”人的心理感受。当被“赞”的信息是被“赞”人自己的成果,如文学作品、评论文章或摄影作品时,会引起被“赞”人更为强烈的积极情绪;而当被“赞”的信息是被“赞”人转发时,只能引起被“赞”人较低水平的积极情绪。如有受访者讲道:“被‘赞’都会很高兴,不过如果被‘赞’的是我自己努力的成果,那就会特别高兴。”
  再次,“秒赞”往往不能引发被“赞”人的积极情绪。“秒赞”是指在信息发布后极短时间内点“赞”。多数受访者对“秒赞”行为持否定态度。如有受访者表示:“有些时候,我写的东西刚发出去几秒钟就有人点‘赞’,这么短的时间看都看不完。我并不是为了这些赞才发的,而是希望与大家分享一些东西。读完再赞是对我的基本尊重。”
  2.微信朋友圈用户点“赞”的动机
  (1) 对内容的认可
  点“赞”最普遍的动机是对所“赞”信息内容的认可。如为文章辞藻之优美而“赞”,为评论见解之独到而“赞”,为友人态度之豁达而“赞”,为祖国山河之壮美而“赞”。被“赞”的内容或能启发思考与引起共鸣,或能开阔眼界增长见闻,或能带来美的享受,或能传递正能量,使其他用户看后由衷地产生赞美之情。如有来访者讲道:“前几天有朋友分享了一篇文章叫《节制是做人最高的境界》,读完以后对我启发很大,于是我毫不犹豫地点了‘赞’。”
  (2)经营人际关系
  点“赞”被看作是表示关注、维持关系有效方法。有时点“赞”并非针对被“赞”信息的内容,而是针对信息的发布者,点“赞”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我记得你,我关心你”,同时希望对方能够注意到自己。特别是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机会逐渐萎缩,点“赞”成了保持情感联系的一种便捷有效的方式。就像一位受访者所说的那样:“很多时候,我点‘赞’是为了让对方注意到我,知道我在关注他。”
  点“赞”被看作是一种讨好的手段。当领导、客户等对我们个人利益能够产生影响的人在朋友圈里发布信息时,许多人会出于讨好的目的而点“赞”。点“赞”人也许对所“赞”信息的内容并不认同,点“赞”的目的是为了恭维对方。如有受访者说道:“一般来说领导发的东西我都会‘赞’,有的可能并没有特别之处,有的我也许都没有仔细去看,但点个‘赞’就能小小地奉承一下领导,何乐而不为呢?”
  点“赞”被看作是鼓励朋友发言的强化物。当平时不太活跃的朋友偶然发布消息时,“赞”经常被当作强化物,来强化其发言行为。如有受访者说道:“好不容易看他出一次声,点个‘赞’鼓励他以后多发言。”
  点“赞”被看作是一种表达祝福的方式。当朋友在晒出自己美好的生活现状或是憧憬未来奋斗的目标时,人们常常通过点“赞”来表达对朋友的祝福。就像一位受访者所说的那样:“当看到闺蜜晒出婚纱照的时候,真是从心里为她感到高兴,为她点‘赞’祝她永远幸福。”   点“赞”有时是为了提供帮助。当下,很多商家推出了“集赞送礼”的营销方式。许多人为了获得礼品,会在朋友圈中集赞。出于帮助朋友的考虑,不少人会在此类信息下点“赞”。“虽然不知道真假,但朋友既然发出来了,那就帮个忙呗”,有受访者这样说道。
  点“赞”被看作是一种调侃的手段。当朋友自曝遇到的一些尴尬或是不太走运的事情时,常会有人点“赞”。这一行为的动机往往是调侃对方,是朋友间常见的沟通方式,并无恶意。如有受访者说道:“前段时间有朋友发状态说打球把脚崴了,我就在这条状态下点了‘赞’,就是为了调侃调侃他。我们平时见面也这样,互相损来损去。”
  点“赞”被看作是一种反馈。在微信朋友圈里,有一些人会因为受到“赞”因而回“赞”对方。这时点“赞”被当作一种反馈的方式。如有受访者说道:“有时候,我‘赞’他是因为他先‘赞’了我。”
  (3)自身积极情绪的投射
  当个体拥有积极的情绪状态时,更倾向于给予其他事物积极的评价。很多时候,“赞”是我们自身积极情绪的投射。“赞”别人是因为自己心情愉快。就像一位受访者说的那样:“当我心情好的时候,我看到什么都想‘赞’。”
  3.影响点“赞”行为倾向的因素
  (1)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是指人们受到多数人的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当微信朋友圈中的人有较高的点“赞”频率时,会对个体产生影响,提高其点“赞”的可能性。反之,则会降低其点“赞”的可能性。有受访者就表示:“朋友圈里的人都很喜欢点‘赞’,受他们影响于是我也就经常点‘赞’了”。
  (2)共同好友
  微信朋友圈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对某一好友点“赞”会同时被两者所有的共同好友看到。一些人担心两人间的互动被其他好友看到会产生不必要的后果,因而在很多情况下会谨慎点“赞”。如一位受访者讲道:“一想到给一个朋友点‘赞’会被其他朋友看到,我就感觉很不自在,就会犹豫到底要不要点这个‘赞’。”
  (3)反馈
  反馈是点“赞”行为的强化物。当点“赞”行为得到及时积极的反馈时,点“赞”行为就得到强化,其以后出现的频率就会提高;相反,当点“赞”行为没有得到及时反馈,则其以后出现的频率就会降低。有受访者讲道:“刚开始有点‘赞’功能的时候,我特别喜欢点‘赞’,可由于经常得不到回复,后来就‘赞’得少了。”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微信朋友圈用户对被“赞”总体持积极态度,点“赞”人的活跃程度、点“赞”频率以及被“赞”信息的性质会影响被“赞”人的心理感受。
  第二,内容认同、经营人际关系以及自身积极情绪投射是点“赞”的主要动机。
  第三,从众效应、共同好友以及反馈情况都会对点“赞”的行为倾向产生影响。
  [1]莫雷,温忠麟,陈彩琦.心理学研究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栏目编辑/王晶晶 终校/黄才玲
其他文献
摘 要 李自成的人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出身低微的他在较短的时间内推翻了统治我国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走上人生的巅峰。但令人困惑的是,他的命运却在此时急转直下,迅速走向败亡并退出历史舞台。如果从李自成自身的角度看,致使他走向失败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本研究拟从心理传记学视角,通过分析导致他失败的人格特征来阐释其令人费解的生命谜团。  关键词 人格特征;心理传记;李自成  分类号 K82  1 前言  明朝
期刊
一、心理技术学的发展概况  1.国外心理技术学  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于1903年最早提出了“心理技术学”这个名称。1913-1914年间德裔美籍心理学家敏斯特伯格出版了《心理技术学原理》专著。1927-1928年间,苏联成立了心理技术协会,并出版了《苏联心理技术学》杂志。后来因世界各国的心理技术学分衍为众多的心理学应用分支学科,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于1955年将“国际心理技术学会”改名为“国际应用心
期刊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家庭的建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终身老师,其教育的理念、态度和方法将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进而影响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团体辅导已被证实是提高家长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采用家长成长团体的形式,通过18次团体辅导,探讨其在改变家长教养态度、改善亲子沟通和家庭氛围上的作用。选取“父母教养态度量表”“亲子沟通问卷”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
期刊
摘要: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挫折经历,而这些挫折经历大多伴随着一些具体人物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体生命中的重要客体。“生命中的‘贵人’”积极心理技术,就是运用表达性艺术治疗中“呈现、表达、转换、升华”的科学流程,带领个体在具体的技术操作过程中,转换成长中负性生活事件中的重要他人对自己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缓和情绪上的冲突,促进自我认识、自我领悟和自我成长,进一
期刊
摘要:本文对一例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生进行心理分析与干预,使来访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掌握元认知干预技术,学会时刻调整自己以应对所发生的生活事件。以程序性知识为根本,以条件性情绪为杠杆,以放松训练和暗示学习为手段,对来访者的人际交往障碍进行全方位的干预治疗,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关键词:元认知干预技术;程序性知识;人际交往障碍;编制程序  本文借助对一例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生的元认知干预过程,陈述程序性知
期刊
摘要:个体对过去经验中的消极体验,如果没有加以处理就可能会导致对当下的悲观和对未来的迷茫。“生命线”积极心理技术是一个检测,通过回顾过去、理清当下、展望未来,帮助个体澄清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事物对自己的意义和影响。通过此技术可以检视个体现在的状态是否活在过去,体验、觉察自我消极模式的来源,并通过积极处理和干预,将过去的负性事件进行正向转化,重新赋予人生意义,明确未来方向,增强积极向上的动力。  关
期刊
“人生五味茶”积极心理技术,以具身认知理论为背景,以五种不同味道的茶水来刺激味觉,从而激发个体对相应经历的回忆,由此积极创设一个再经验的情境,并从正向加以引导,由个体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段经验的不同解读来重新认识现在的生活,从而体验幸福感。  摘要:心理学家作的有关幸福的研究中,有一项研究表明,一个人回忆过去发生的事情可以提高幸福感。在中国社会管理中,也运用过“忆苦思甜”来实施对民众的思想教育。以上两
期刊
摘要:高三学生是一群高压易感的学生群体,尤其是重点高中的学生,目标远大,关注者众多。在本个案中,小勇正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个性敏感,又争强好胜,加上成长环境不是很理想,学习方法不太科学,导致考前焦虑显著,心态严重失衡。通过恰当运用心理暗示训练和自信心训练,高效快捷地处理了他的主要困扰,如期实现了咨询目标。  关键词:高三学生;考试焦虑;心理暗示  一、个案背景  小勇,男,某重点中学高三学生,父母
期刊
摘 要 使用专家评定法和问卷法对青岛市内13个绿化状况不同的社区以及该社区内700名居民进行调查,检验了居住区绿地环境与居民生活满意度、居民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了生活满意度在居住区绿地环境与居民身心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居民身心健康在年龄阶段、教育水平、职业类型和收入上差异显著,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生活满意度在以上人口学信息上均显示差异不显著。(2)居住区客观绿地环境、居住区主
期刊
摘要: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是可以改变的。本文利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简要分析了孩子性格的形成原因,并以临床案例为例,讲述了如何在临床上帮助学生高效塑造良好的性格。  关键词: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潜意识;性格  李笑笑,女,13岁,初中二年级学生,用她妈妈的话说:“笑笑已经是个大姑娘了,做事就要像淑女一样。”但事实上,笑笑活泼好动,不仅平日在家里上蹿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