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学思想体系几经演进,从汉朝以后始终是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主导思想,孔子也成为古代文化史、学术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孔子在中国历史上,至少做出以下三项破天荒的创举:一是进行大规模私家讲学活动,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将之引向民间;二是创立了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学派,即不依附某个特定的政治势力,以思想的传承为纽带的学术集体;三是最早地将政治、社会及人际关系等实际问题转化为非参政人士探讨的学术问题,并且建立起系统的思想体系。中国古代历朝统治思想基本上是建立在孔子思想体系之上的,而《论语》中所反映出的教育理论,对音乐教育有很大的启示。
一、论语中的艺术素质
孔子把艺术素质当作文化素质的一种延伸,他在把文学作品《诗三百》重新谱以曲调后,《诗三百》就不单是一种文化作品,亦是艺术作品。很少有人在评价孔子的时候提到他是一个艺术家,但事实上孔子通过对艺术的学习、实践、研究、交流,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思想,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意识,具有了相当高的审美趣味。美与善是孔子的审美标准,美是指音乐本身旋律优美,善是指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健康向上,对人能产生良好的影响。他指出完美人格的形成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过程,并高度评价了艺术在教育中的作用。美普遍存在于大自然和生活之中,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亦是人类永远的追求,艺术欣赏和艺术实践是提高人们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
1.艺术欣赏。当时的乐,并不仅仅是指音乐。郭沫若说过,中国旧时的所谓乐,它的内容很广泛。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自不用说,绘画、雕镂、建筑等造型美术也被包含在内,甚至于连仪仗、田猎、肴撰等都可以涵盖。凡是使人快乐,使人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以广泛地称之为乐,但它以音乐为代表,是毫无疑问的。因此所谓乐,在春秋时代,还泛指当时的文艺。它包括词、曲、舞三部分,相当于后世的诗歌、音乐和舞蹈三者的结合。孔子刻苦学习旧时流传下来的乐,并在一生中长期坚持对乐的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孔子的艺术素质不断提高,对乐的认知水平也高于常人,他对乐做了大量整理工作,由于孔子一生都在对诗歌、音乐进行学习、研究,因此他具有相当高的审美素质。
2.艺术实践。孔子经常进行艺术实践活动,《论语》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除了唱歌,孔子还经常击磐、弹琴,《论语》中对于孔子此类艺术行为均有颇多记载。孔子一生爱好唱歌,只要孔子不参加丧礼,那么其余时间他是天天唱歌的;孔子除了自己唱歌外,还经常与别人一起切磋,相互学习:“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孔子耗费了极大的精力进行了孜孜不倦的音乐学习和实践,而且他的一生弦歌诵乐不绝,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经过长时间的浸润,乐已经成为孔子生活的一部分,在孔子心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音乐教化则是孔子艺术教育的核心。孑L子弟子在孔子的影响和教导下,均对乐有一定的造诣,且经常进行艺术活动;通过对其弟子艺术活动的研究,亦可从侧面反映孔子对乐的重视。
二、论语教育思想对音乐教学的启示
1.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知行统一。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知识结构以及自身修养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促进音乐教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关键。《论语·述而》中提到“诲人不倦”,是说教诲别人不能厌倦。作为音乐教师,要想做到诲人不倦,不但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还应该有好的德行。在专业方面,音乐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演唱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提炼,运用到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并且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的学习,积累大量曲目,不但要注重优秀经典作品的积累,也应该关注新创作的作品,广泛浏览、学习和试唱,不断地补充和丰富自己的曲目量,在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作用的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专业修养。在师德方面,论语中说:“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是对孔子温和而又严肃,威仪而不凶悍,恭谨而又安详的写照。要求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和蔼可亲又严肃不苟,神情上威严庄重而不凶猛强悍,作风上谦恭谨慎、从容不迫而又不浮躁骄横,表里如一、知行统一。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性格等方面的情况,循循善诱、言传身教,让学生自觉地尊重老师、积极地配合教学,如果老师过于严厉甚至急躁动怒,会使学生紧张害怕,不能领会和做到老师的要求,影响教学质量。因而,音乐教师应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和教育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
2.音乐教学要实施启发式教育。启发式教育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想,是孔子教学经验的升华和结晶,也是我们应该提倡和践行的重要教育思想。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以自身的体会告诉我们,要使学生获得广博精深的学问,就必须让学生学会自觉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音乐教学也是如此,成功的音乐教学取决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积极配合。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和良好的歌唱习惯,教师应有意识地运用比喻,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歌唱欲望,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现代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如果教师大包大揽,那么作为主体的学生就失去了主体意义,而主体不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就无法提高学生的能力。孔子这种启发式教育的精神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在关键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和及时的启发,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为人师者只有当学生的思想在心中汹涌、喷薄欲出的时候去引领他、点化他,才能使他得到的领悟终生难忘。音乐教学中,知识的传授、技巧的训练大多都是教师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演唱经历以及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来完成的,启发式的语言能够调动学生积极的想象和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教师的教学意图。
3.教师要因材施教。孔子认为人性是有差异的,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充分把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原则,在共性标准的基础上,针对个性特点,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了解、研究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根据学生的音乐修养、接受能力、性格爱好等情况,在不违背基本教学原则的基础上,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曲目,也就是说不论以什么为代价,教师都不能让学生唱不适合他嗓音条件的作品。同时,教师也要发掘学生的优势,启发学生发挥自身特长,真正实现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另外,还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及时、合理地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修改,循序渐进。
4.学生要学而不厌、不耻下问。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就是要求学生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
一、论语中的艺术素质
孔子把艺术素质当作文化素质的一种延伸,他在把文学作品《诗三百》重新谱以曲调后,《诗三百》就不单是一种文化作品,亦是艺术作品。很少有人在评价孔子的时候提到他是一个艺术家,但事实上孔子通过对艺术的学习、实践、研究、交流,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思想,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意识,具有了相当高的审美趣味。美与善是孔子的审美标准,美是指音乐本身旋律优美,善是指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健康向上,对人能产生良好的影响。他指出完美人格的形成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过程,并高度评价了艺术在教育中的作用。美普遍存在于大自然和生活之中,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亦是人类永远的追求,艺术欣赏和艺术实践是提高人们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
1.艺术欣赏。当时的乐,并不仅仅是指音乐。郭沫若说过,中国旧时的所谓乐,它的内容很广泛。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自不用说,绘画、雕镂、建筑等造型美术也被包含在内,甚至于连仪仗、田猎、肴撰等都可以涵盖。凡是使人快乐,使人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以广泛地称之为乐,但它以音乐为代表,是毫无疑问的。因此所谓乐,在春秋时代,还泛指当时的文艺。它包括词、曲、舞三部分,相当于后世的诗歌、音乐和舞蹈三者的结合。孔子刻苦学习旧时流传下来的乐,并在一生中长期坚持对乐的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孔子的艺术素质不断提高,对乐的认知水平也高于常人,他对乐做了大量整理工作,由于孔子一生都在对诗歌、音乐进行学习、研究,因此他具有相当高的审美素质。
2.艺术实践。孔子经常进行艺术实践活动,《论语》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除了唱歌,孔子还经常击磐、弹琴,《论语》中对于孔子此类艺术行为均有颇多记载。孔子一生爱好唱歌,只要孔子不参加丧礼,那么其余时间他是天天唱歌的;孔子除了自己唱歌外,还经常与别人一起切磋,相互学习:“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孔子耗费了极大的精力进行了孜孜不倦的音乐学习和实践,而且他的一生弦歌诵乐不绝,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经过长时间的浸润,乐已经成为孔子生活的一部分,在孔子心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音乐教化则是孔子艺术教育的核心。孑L子弟子在孔子的影响和教导下,均对乐有一定的造诣,且经常进行艺术活动;通过对其弟子艺术活动的研究,亦可从侧面反映孔子对乐的重视。
二、论语教育思想对音乐教学的启示
1.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知行统一。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知识结构以及自身修养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促进音乐教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关键。《论语·述而》中提到“诲人不倦”,是说教诲别人不能厌倦。作为音乐教师,要想做到诲人不倦,不但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还应该有好的德行。在专业方面,音乐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演唱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提炼,运用到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并且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的学习,积累大量曲目,不但要注重优秀经典作品的积累,也应该关注新创作的作品,广泛浏览、学习和试唱,不断地补充和丰富自己的曲目量,在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作用的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专业修养。在师德方面,论语中说:“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是对孔子温和而又严肃,威仪而不凶悍,恭谨而又安详的写照。要求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和蔼可亲又严肃不苟,神情上威严庄重而不凶猛强悍,作风上谦恭谨慎、从容不迫而又不浮躁骄横,表里如一、知行统一。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性格等方面的情况,循循善诱、言传身教,让学生自觉地尊重老师、积极地配合教学,如果老师过于严厉甚至急躁动怒,会使学生紧张害怕,不能领会和做到老师的要求,影响教学质量。因而,音乐教师应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和教育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
2.音乐教学要实施启发式教育。启发式教育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想,是孔子教学经验的升华和结晶,也是我们应该提倡和践行的重要教育思想。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以自身的体会告诉我们,要使学生获得广博精深的学问,就必须让学生学会自觉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音乐教学也是如此,成功的音乐教学取决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积极配合。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和良好的歌唱习惯,教师应有意识地运用比喻,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歌唱欲望,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现代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如果教师大包大揽,那么作为主体的学生就失去了主体意义,而主体不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就无法提高学生的能力。孔子这种启发式教育的精神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在关键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和及时的启发,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为人师者只有当学生的思想在心中汹涌、喷薄欲出的时候去引领他、点化他,才能使他得到的领悟终生难忘。音乐教学中,知识的传授、技巧的训练大多都是教师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演唱经历以及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来完成的,启发式的语言能够调动学生积极的想象和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教师的教学意图。
3.教师要因材施教。孔子认为人性是有差异的,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充分把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原则,在共性标准的基础上,针对个性特点,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了解、研究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根据学生的音乐修养、接受能力、性格爱好等情况,在不违背基本教学原则的基础上,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曲目,也就是说不论以什么为代价,教师都不能让学生唱不适合他嗓音条件的作品。同时,教师也要发掘学生的优势,启发学生发挥自身特长,真正实现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另外,还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及时、合理地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修改,循序渐进。
4.学生要学而不厌、不耻下问。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就是要求学生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