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的田园诗 坎坷的人生路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ro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是无情的命运铸就了田园诗,还是有情的田园诗需要诗人的不幸命运,众多的田园诗人,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令他们的人生坎坷而不平,而这些遭遇与磨难又让田园诗人们演绎了近乎相同的人生三部曲:一腔济时用世之志,却换来满腔怨恨与疲惫;在志向与现实、出仕与入仕中艰难地辗转,痛苦地选择;最终不愿委屈自己的崇高的品格而回归田园,与自然为伴。
  提起田园诗我们不能不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这三位诗人在田园诗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想更好地品读他们那看破功名利禄、超凡脱俗、宁静洒脱的田园诗,我想首先应去品味他们那个寻常的人生。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诗歌体裁,是第一位大力用诗歌描写农耕体验的诗人,陶渊明的田园诗恬淡、自然,而它的人生路却充满艰辛与矛盾。他一生曾做过参军、祭酒、主薄等多个低微的职位,而使他入仕的主要原因是“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在宦游的生涯中他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与世俗的污秽,现实的虚伪、世俗、丑陋与自己清高耿介、质朴率真的性格水火不容。然而逃避回归隐居又意味着现实生活的饥寒贫困。于是在陶渊明的心中便开始了入仕与出仕的选择,贫寒与富贵的交锋,陶渊明苦苦地思索着,痛苦地抉择着,最终作者没有屈从世俗,没有“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义无反顾地回归了田园。而原因只是他入仕有“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的感悟,而“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宁愿去“深愧平生之志”。“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让诗人泯去了被后天的世俗熏染的“伪我”,找回了天性自然的“真我”。
  在回归的二十多年里,诗人一方面欣喜于自己自由的农村生活,同时也饱尝了人生的劳苦艰辛,诗人表现出了矛盾复杂的情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何等清逸出尘,然而自己的“有志不能获骋”也 “念此怀悲凄”,以致“终晓不能静”;“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何等的旷达与洒脱,却对“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怀有如此沉痛的悲切。由此可见诗人不能真正地超越自我脱离现实,美丽的田园诗也只是休息精神的驿站罢了。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他的田园诗有空明的境界与宁静之美,诗人精通音乐,擅长绘画,在描写景物的诗中创造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的艺术境界。诗人也曾有过“今人昨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的积极入仕的政治抱负,其宏愿与豪情与诗仙无异,他二十岁中进士大乐丞,后被贬,被迫接受伪职,入狱等波折。在仕途的奔波,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王维体验到了太多的凶险、虚伪、黑暗。王维对政治冷淡了,对官场厌倦了,于是他回归了田园,寻求心灵的宁静。
  孟浩然,田园诗派的又一位巨子,由于他在田园诗歌上的贡献与影响,人们把田园诗派称为“王孟诗派”,然而孟浩然的人生也是不幸的。他怀着济世报国之志,“苦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却长期不被重用。长安求仕失败归来,长期游历身在江湖而“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仍希望得到援引,一首《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将登仕之志表现得极为迫切,然而诗人仍无报国之门。最终高吟“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的愤懑与“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的遗憾,慨叹而去。随着年龄的增长求仕的愿望也渐渐淡去,开始了向往“真隐”,“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自洛之越》)便展现了在矛盾苦闷中转变的过程。晚年的孟浩然深居简出,用语言清淡的田园诗安慰自己孤独高洁的禀性,形成了恬淡孤清的独特诗歌风格。
  纵观田园诗歌史,太多的诗人拥有用世之志,经历宦海沉浮,目睹了官场的黑暗,在这样生活的历程、心理过程之后,却无力改变,只好求得心灵的平静,看到社会的危机,却找不到挽救的途径,只好去求救于人性的复归,既然不能“兼济天下”也只好“独善其身”。经历了人生的艰辛,终于大彻大悟,回归田园用心亲近自然,用淡雅、质朴的田园诗,寄托高尚的品德,抚慰曾经失意的心灵,在最平淡的田园生活中体味人生的极致。
其他文献
大凡从事语文教学的都深知,作文评语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师生双向交流的文字形式,是教师对学生写作热情的回应。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对如何写好评语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现略谈几点:  首先,心平气和,评语要有认真赏识的态度。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这首先体现在对学生的劳动成果的充分尊重上。学生每写成一篇作文,只要是自己独立完成的,都应该充分肯定。在他们自己看来,那是经过自
期刊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对古诗词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些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1.善抓“题眼”、“诗眼”和“词眼”。从标题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即“题眼”。如杜甫的《春夜
期刊
一、案例过程与情境  程翔老师的《将进酒》这堂课打破了传统诗歌鉴赏的模式,教师通过自己的解读,以分析作者情感轨迹(悲—欢—醉—狂)为线索,以朗读指导为重点,两者有机结合。教学目标重点突出,课堂思路清晰,注重提高学生诗歌朗诵的能力。以下我记录其中几个精彩的教学片段。  情境(一)  整体感知时,在品味诗人情感“悲—欢—醉—狂”发展轨迹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四种情感,程老师设计了几个平台,让学生进
期刊
复习对策:  一、理解关键词的含义,不可望文生义  例:间不容发 间jiàn,空隙。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不足为训 训,教导、规范。不值得作为行为的准则。  屡试不爽 爽,差错。多次试验都不错。  大方之家 大方,专指学者、内行人。  练习:1.找出下列成语的关键词。  身体力行 教学相长 不速之客 素不相能 不齿于人 曲突徙薪 首鼠两端 夜阑人静 因人成事 醍醐灌顶  
期刊
西周末造,天下滔滔,礼崩乐坏。各国国君“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 “茫茫四州起战争,苍生何日晓升平”,百姓流离失所,易子而食。是时也,有人封相拜卿,追名逐利,如鱼得水;有人痛心疾首,退隐山林;有人心知不可为而为之,奔走呐喊……独有一位老者,看多了罪恶,超凡入化,羽化出一颗大慈大悲的心灵,在我们的民族文明还处在蹒跚学步的孩提时代,就首次拿起辩证思维的利器,只用区区五千字就将那一团乱麻的世界一下
期刊
学生似乎天经地义应当尊重老师,而教师也似乎早已习惯了心安理得地享受这种尊重,于是在日常的工作中,总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命令式的语气对待学生,结果造成高中师生之间的隔阂,造成学生对老师的恐惧和敷衍,对老师的不信任。  要想有效地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必须放低姿态,解放思想,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明确学生是独立的,与教师是平等的关系,学生固然要尊重老师,老师也必须要尊重自己的学生。  在教育管理学生时,需要
期刊
审题立意是作文的关键,“意”犹如一军之帅,是灵魂。高考作文,可谓是成也立意,败也立意,集中进行审题立意训练势在必行。只有审题立意到位,议论才更给力。什么是材料作文:给出一则或几则简短的材料,让考生从材料中提炼观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文体和标题。  材料作文的特点:  一、形式特点:形式丰富多样,情境类、故事类、寓意类、话题类等等。  二、内涵特点:通过典型的“现象”,传达深刻的道理。  三、高考
期刊
“用心的人是把事情做好了,不用心的人是把事情做完了。”这是做事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对待我的语文教学工作,我认为我是用心的。一路走来留下了点点滴滴的收获与思考。  一、巧设问题,确立好文章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新课程强调要重视兴趣的培养,重视动机的激发。诚然,学习是艰苦的,但同时也蕴藏着无穷的乐趣。片面强调苦学,是曲解苦学。学习当然要吃苦,如果怕吃苦,
期刊
新课程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有如下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常见的文言知识,注重在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如此看来,文言文教学要有“文”有“言”。没有“言”,哪来的“文”?没有“言”的积累,弄不通文意,何来对“文”的理解与鉴赏?反之,没有对“文”的赏鉴,言也只不过是“故纸”一堆 。文言文教学
期刊
关于文言实词的考查,高考命题十分灵活,有时指定文中若干词,让考生作翻译;有时给出一个词的多种意义,让选择合适的一项,有时列出若干句子,让比较各句中共有的某一词,区分不同的意义;有时还考查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的掌握情况等等。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以下几类实词:①一词多义,②古今异义,③通假字,④偏义复词,⑤词类活用。  一、一词多义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其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