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是无情的命运铸就了田园诗,还是有情的田园诗需要诗人的不幸命运,众多的田园诗人,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令他们的人生坎坷而不平,而这些遭遇与磨难又让田园诗人们演绎了近乎相同的人生三部曲:一腔济时用世之志,却换来满腔怨恨与疲惫;在志向与现实、出仕与入仕中艰难地辗转,痛苦地选择;最终不愿委屈自己的崇高的品格而回归田园,与自然为伴。
提起田园诗我们不能不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这三位诗人在田园诗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想更好地品读他们那看破功名利禄、超凡脱俗、宁静洒脱的田园诗,我想首先应去品味他们那个寻常的人生。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诗歌体裁,是第一位大力用诗歌描写农耕体验的诗人,陶渊明的田园诗恬淡、自然,而它的人生路却充满艰辛与矛盾。他一生曾做过参军、祭酒、主薄等多个低微的职位,而使他入仕的主要原因是“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在宦游的生涯中他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与世俗的污秽,现实的虚伪、世俗、丑陋与自己清高耿介、质朴率真的性格水火不容。然而逃避回归隐居又意味着现实生活的饥寒贫困。于是在陶渊明的心中便开始了入仕与出仕的选择,贫寒与富贵的交锋,陶渊明苦苦地思索着,痛苦地抉择着,最终作者没有屈从世俗,没有“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义无反顾地回归了田园。而原因只是他入仕有“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的感悟,而“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宁愿去“深愧平生之志”。“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让诗人泯去了被后天的世俗熏染的“伪我”,找回了天性自然的“真我”。
在回归的二十多年里,诗人一方面欣喜于自己自由的农村生活,同时也饱尝了人生的劳苦艰辛,诗人表现出了矛盾复杂的情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何等清逸出尘,然而自己的“有志不能获骋”也 “念此怀悲凄”,以致“终晓不能静”;“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何等的旷达与洒脱,却对“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怀有如此沉痛的悲切。由此可见诗人不能真正地超越自我脱离现实,美丽的田园诗也只是休息精神的驿站罢了。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他的田园诗有空明的境界与宁静之美,诗人精通音乐,擅长绘画,在描写景物的诗中创造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的艺术境界。诗人也曾有过“今人昨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的积极入仕的政治抱负,其宏愿与豪情与诗仙无异,他二十岁中进士大乐丞,后被贬,被迫接受伪职,入狱等波折。在仕途的奔波,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王维体验到了太多的凶险、虚伪、黑暗。王维对政治冷淡了,对官场厌倦了,于是他回归了田园,寻求心灵的宁静。
孟浩然,田园诗派的又一位巨子,由于他在田园诗歌上的贡献与影响,人们把田园诗派称为“王孟诗派”,然而孟浩然的人生也是不幸的。他怀着济世报国之志,“苦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却长期不被重用。长安求仕失败归来,长期游历身在江湖而“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仍希望得到援引,一首《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将登仕之志表现得极为迫切,然而诗人仍无报国之门。最终高吟“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的愤懑与“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的遗憾,慨叹而去。随着年龄的增长求仕的愿望也渐渐淡去,开始了向往“真隐”,“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自洛之越》)便展现了在矛盾苦闷中转变的过程。晚年的孟浩然深居简出,用语言清淡的田园诗安慰自己孤独高洁的禀性,形成了恬淡孤清的独特诗歌风格。
纵观田园诗歌史,太多的诗人拥有用世之志,经历宦海沉浮,目睹了官场的黑暗,在这样生活的历程、心理过程之后,却无力改变,只好求得心灵的平静,看到社会的危机,却找不到挽救的途径,只好去求救于人性的复归,既然不能“兼济天下”也只好“独善其身”。经历了人生的艰辛,终于大彻大悟,回归田园用心亲近自然,用淡雅、质朴的田园诗,寄托高尚的品德,抚慰曾经失意的心灵,在最平淡的田园生活中体味人生的极致。
提起田园诗我们不能不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这三位诗人在田园诗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想更好地品读他们那看破功名利禄、超凡脱俗、宁静洒脱的田园诗,我想首先应去品味他们那个寻常的人生。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诗歌体裁,是第一位大力用诗歌描写农耕体验的诗人,陶渊明的田园诗恬淡、自然,而它的人生路却充满艰辛与矛盾。他一生曾做过参军、祭酒、主薄等多个低微的职位,而使他入仕的主要原因是“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在宦游的生涯中他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与世俗的污秽,现实的虚伪、世俗、丑陋与自己清高耿介、质朴率真的性格水火不容。然而逃避回归隐居又意味着现实生活的饥寒贫困。于是在陶渊明的心中便开始了入仕与出仕的选择,贫寒与富贵的交锋,陶渊明苦苦地思索着,痛苦地抉择着,最终作者没有屈从世俗,没有“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义无反顾地回归了田园。而原因只是他入仕有“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的感悟,而“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宁愿去“深愧平生之志”。“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让诗人泯去了被后天的世俗熏染的“伪我”,找回了天性自然的“真我”。
在回归的二十多年里,诗人一方面欣喜于自己自由的农村生活,同时也饱尝了人生的劳苦艰辛,诗人表现出了矛盾复杂的情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何等清逸出尘,然而自己的“有志不能获骋”也 “念此怀悲凄”,以致“终晓不能静”;“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何等的旷达与洒脱,却对“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怀有如此沉痛的悲切。由此可见诗人不能真正地超越自我脱离现实,美丽的田园诗也只是休息精神的驿站罢了。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他的田园诗有空明的境界与宁静之美,诗人精通音乐,擅长绘画,在描写景物的诗中创造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的艺术境界。诗人也曾有过“今人昨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的积极入仕的政治抱负,其宏愿与豪情与诗仙无异,他二十岁中进士大乐丞,后被贬,被迫接受伪职,入狱等波折。在仕途的奔波,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王维体验到了太多的凶险、虚伪、黑暗。王维对政治冷淡了,对官场厌倦了,于是他回归了田园,寻求心灵的宁静。
孟浩然,田园诗派的又一位巨子,由于他在田园诗歌上的贡献与影响,人们把田园诗派称为“王孟诗派”,然而孟浩然的人生也是不幸的。他怀着济世报国之志,“苦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却长期不被重用。长安求仕失败归来,长期游历身在江湖而“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仍希望得到援引,一首《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将登仕之志表现得极为迫切,然而诗人仍无报国之门。最终高吟“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的愤懑与“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的遗憾,慨叹而去。随着年龄的增长求仕的愿望也渐渐淡去,开始了向往“真隐”,“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自洛之越》)便展现了在矛盾苦闷中转变的过程。晚年的孟浩然深居简出,用语言清淡的田园诗安慰自己孤独高洁的禀性,形成了恬淡孤清的独特诗歌风格。
纵观田园诗歌史,太多的诗人拥有用世之志,经历宦海沉浮,目睹了官场的黑暗,在这样生活的历程、心理过程之后,却无力改变,只好求得心灵的平静,看到社会的危机,却找不到挽救的途径,只好去求救于人性的复归,既然不能“兼济天下”也只好“独善其身”。经历了人生的艰辛,终于大彻大悟,回归田园用心亲近自然,用淡雅、质朴的田园诗,寄托高尚的品德,抚慰曾经失意的心灵,在最平淡的田园生活中体味人生的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