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包容性增长与发展的内涵、观察视角与测度
包容性发展关系到人本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与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的目的在于实现惠及更多贫困人口,更多普通劳动者,或者说社会大多数人的增长和发展,因此,包容性的基本对象是弱势群体、低收入阶层和社会大多数。包容性的范畴至少应该包括经济包容、社会包容、政治包容、文化包容和环境包容等方面。我们还应区别增长包容性和发展包容性的不同与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与基础,着重于初次分配的包容,是私人品和要素价格的实现问题,本质是市场的包容性问题,是市场主导的过程;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更全方位的包容,着重于再分配的包容,是公共品的分配与分享问题,是公共权益的实现问题,其本质是社会的包容性问题,应该是政府主导的过程。
观察包容性增长与发展可以有多个视角。一是包容度视角。核心是参与度与分享度。也可以从排他性、冲突性与歧视性观察包容性程度。二是制度视角。无论增长包容还是发展包容,其本质均与制度和权利有关,涉及到赋权与治权的关系;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关系。同时,也与政府、市场、组织(如产业组织、社会组织等)的相互作用关系有关。三是动态视角。即包容性增长与发展的阶段性和可持续性问题,在经济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包容性的内涵并不一定相同。
包容性增长与发展的测度指标主要有:贫困率、失业率、识字率、基尼系数、民主化程度、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信息可获得性,等等。
中国的包容性增长与发展评价
增长的相对包容性与代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的是一条粗放、但高速的经济增长道路,是一种进入门槛较低,广大民众容易参与的大众市场经济模式,这使得广大民众,尤其是广大农民能够直接参与经济增长,并且获得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迅速脱贫、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总体上实现了基本小康。这无疑是过去3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包容性的最鲜明、最有力的体现。但是,这种粗放式的包容性增长的代价却极其昂贵,集中表现在资源与环境的过度消耗与生态恶化,这既使得相对包容性的增长难以持续,又导致了我国环境的包容性程度大大降低。
发展的包容性不足与成因。在过去30多年中,中国经济增长对普通民众的直接贡献,明显要大于发展对普通民众的贡献。这种不平衡现象,既是中国粗放型高速增长的重要源泉,又是发展包容性长期滞后的表象原因,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体制,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所导致的城乡居民权利的不平等和不充分。忽视发展包容性的不足和滞后,是当今社会诸多矛盾不断累积,甚至于激化的基本原因。
中国转型中的包容性增长与发展
中国转型发展的关键是要处理好增长与发展的关系,现阶段既要重视增长的持续包容性,更要重视发展的包容性,这是化解当前中国社会诸多矛盾,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进一步转型的根本途径。
首先,在增长方式转型中要继续保持增长的包容性。不能因为增长方式的转变,使众多的社会劳动者被排斥在经济活动或初次分配以外,成为增长方式转变的牺牲品。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从我国人口与劳动力众多的实际出发,走一条民众广泛参与、内源驱动为主的转型道路。
要实现内源性发展对经济转型升级的三个驱动:一是传统产业内生型和延伸型发展对产业转型与升级的驱动;二是传统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对产业转型与升級的驱动;三是企业组织、农民组织、行业组织等产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对产业转型与升级的驱动。
与此同时,还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市场体制完善,解决生产要素扭曲配置问题,实现初次分配合理化的包容性增长。
其次,在转型过程中解决好发展的包容性问题。要确立以人为本、民生为重、权利平等的发展型社会理念,破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直接用于民生的比重,实现分享度高、分享性强、分享面广的包容性发展。
要确立包容性发展的社会转型战略重点。一是从温饱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型。要建立发展型社会管理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组织发展、社会公共平台建设。要努力满足多元化民生发展需求,如民众基本权益的保障、民众对政治民主的参与、社会文化的和谐、良好生态环境的建立等等。二是从城乡二元社会向城乡一体社会转型。要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全覆盖的、并且分享水平逐步提高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完善赋权结构与治权结构。尤其要赋予广大农民更为完整的财产权利。同时要在法制体系和组织体系角度,完善治权结构,保障民众权益不受侵害。
再次,在和平崛起中实施包容性国际化战略。也就是说,我们在和平崛起中要重视包容性,既要担当相应责任,又要善于化解冲突。我们的开放战略应该注重互补开放、互利开放、互动开放、互融开放和互信开放。我们的出口战略要内需与外需并重;产品出口与技术、劳务、资本出口并重;产品走出去与企业走出去并重。
延伸阅读
包容性增长概念与演变
学术界:目前,尚未形成对包容性增长的统一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包容性增长作了概括。比如有学者将包容性增长定义为广泛参与并致力于减少贫困和社会排斥的过程;有学者认为包容性增长是收入与非收入(教育、健康)层面不平等的减少;有学者将包容性增长界定为促进机会平等的增长等。
亚洲发展银行:在包容性增长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亚洲发展银行和世界银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亚行对包容性增长的官方解释为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即贫困人口应享有平等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权利,参与经济增长并做出贡献,并在分享增长成果时不会面临权利缺失、体制障碍和社会歧视。
世界银行:世行对包容性增长理念的理解集中体现在《世界发展报告2006:公平与发展》中,报告认为最好的减贫政策需要建立包容性的制度,提供广泛的机会,而不是将增长政策和公平政策割裂开来。2008 年世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发表《增长报告:持续增长与包容性增长战略》,明确提出要实现可持续和包容性的发展。
包容性发展关系到人本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与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的目的在于实现惠及更多贫困人口,更多普通劳动者,或者说社会大多数人的增长和发展,因此,包容性的基本对象是弱势群体、低收入阶层和社会大多数。包容性的范畴至少应该包括经济包容、社会包容、政治包容、文化包容和环境包容等方面。我们还应区别增长包容性和发展包容性的不同与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与基础,着重于初次分配的包容,是私人品和要素价格的实现问题,本质是市场的包容性问题,是市场主导的过程;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更全方位的包容,着重于再分配的包容,是公共品的分配与分享问题,是公共权益的实现问题,其本质是社会的包容性问题,应该是政府主导的过程。
观察包容性增长与发展可以有多个视角。一是包容度视角。核心是参与度与分享度。也可以从排他性、冲突性与歧视性观察包容性程度。二是制度视角。无论增长包容还是发展包容,其本质均与制度和权利有关,涉及到赋权与治权的关系;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关系。同时,也与政府、市场、组织(如产业组织、社会组织等)的相互作用关系有关。三是动态视角。即包容性增长与发展的阶段性和可持续性问题,在经济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包容性的内涵并不一定相同。
包容性增长与发展的测度指标主要有:贫困率、失业率、识字率、基尼系数、民主化程度、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信息可获得性,等等。
中国的包容性增长与发展评价
增长的相对包容性与代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的是一条粗放、但高速的经济增长道路,是一种进入门槛较低,广大民众容易参与的大众市场经济模式,这使得广大民众,尤其是广大农民能够直接参与经济增长,并且获得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迅速脱贫、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总体上实现了基本小康。这无疑是过去3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包容性的最鲜明、最有力的体现。但是,这种粗放式的包容性增长的代价却极其昂贵,集中表现在资源与环境的过度消耗与生态恶化,这既使得相对包容性的增长难以持续,又导致了我国环境的包容性程度大大降低。
发展的包容性不足与成因。在过去30多年中,中国经济增长对普通民众的直接贡献,明显要大于发展对普通民众的贡献。这种不平衡现象,既是中国粗放型高速增长的重要源泉,又是发展包容性长期滞后的表象原因,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体制,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所导致的城乡居民权利的不平等和不充分。忽视发展包容性的不足和滞后,是当今社会诸多矛盾不断累积,甚至于激化的基本原因。
中国转型中的包容性增长与发展
中国转型发展的关键是要处理好增长与发展的关系,现阶段既要重视增长的持续包容性,更要重视发展的包容性,这是化解当前中国社会诸多矛盾,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进一步转型的根本途径。
首先,在增长方式转型中要继续保持增长的包容性。不能因为增长方式的转变,使众多的社会劳动者被排斥在经济活动或初次分配以外,成为增长方式转变的牺牲品。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从我国人口与劳动力众多的实际出发,走一条民众广泛参与、内源驱动为主的转型道路。
要实现内源性发展对经济转型升级的三个驱动:一是传统产业内生型和延伸型发展对产业转型与升级的驱动;二是传统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对产业转型与升級的驱动;三是企业组织、农民组织、行业组织等产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对产业转型与升级的驱动。
与此同时,还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市场体制完善,解决生产要素扭曲配置问题,实现初次分配合理化的包容性增长。
其次,在转型过程中解决好发展的包容性问题。要确立以人为本、民生为重、权利平等的发展型社会理念,破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直接用于民生的比重,实现分享度高、分享性强、分享面广的包容性发展。
要确立包容性发展的社会转型战略重点。一是从温饱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型。要建立发展型社会管理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组织发展、社会公共平台建设。要努力满足多元化民生发展需求,如民众基本权益的保障、民众对政治民主的参与、社会文化的和谐、良好生态环境的建立等等。二是从城乡二元社会向城乡一体社会转型。要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全覆盖的、并且分享水平逐步提高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完善赋权结构与治权结构。尤其要赋予广大农民更为完整的财产权利。同时要在法制体系和组织体系角度,完善治权结构,保障民众权益不受侵害。
再次,在和平崛起中实施包容性国际化战略。也就是说,我们在和平崛起中要重视包容性,既要担当相应责任,又要善于化解冲突。我们的开放战略应该注重互补开放、互利开放、互动开放、互融开放和互信开放。我们的出口战略要内需与外需并重;产品出口与技术、劳务、资本出口并重;产品走出去与企业走出去并重。
延伸阅读
包容性增长概念与演变
学术界:目前,尚未形成对包容性增长的统一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包容性增长作了概括。比如有学者将包容性增长定义为广泛参与并致力于减少贫困和社会排斥的过程;有学者认为包容性增长是收入与非收入(教育、健康)层面不平等的减少;有学者将包容性增长界定为促进机会平等的增长等。
亚洲发展银行:在包容性增长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亚洲发展银行和世界银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亚行对包容性增长的官方解释为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即贫困人口应享有平等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权利,参与经济增长并做出贡献,并在分享增长成果时不会面临权利缺失、体制障碍和社会歧视。
世界银行:世行对包容性增长理念的理解集中体现在《世界发展报告2006:公平与发展》中,报告认为最好的减贫政策需要建立包容性的制度,提供广泛的机会,而不是将增长政策和公平政策割裂开来。2008 年世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发表《增长报告:持续增长与包容性增长战略》,明确提出要实现可持续和包容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