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认知行为模型和电厂运行人员岗位职责,以发电企业运行生产主汽温度异常时运行人员行为过程为例,构建了运行人员认知行为模型。研究内容对于发电企业运行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有效改善安全管理,促进企业生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电厂运行人员;认知行为理论;模型构建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124-01
一、前言
在对不同事故类型的特点及发生事故的原因分析时时发现,在一些大型的灾难事故中,人因导致的伤亡事故占伤亡事故总数的70%~80% [1]。人因问题与行业的特点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统计资料表明各行各业都存在这样的状况,例如世界核电站事故中约有70%以上的事故与人因有关,中国冶金行的人为失误率达到78.1%,通过考察华北电力集团的146起重大事故,人因占77%,物因占21%、其他原因占2% [2]。人员的安全性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安全科學重要的研究项目之一。发电企业作为电力系统的生产环节,是电力行业得以正常运转的能量来源,保证发电企业的安全运行就是保证了电力行业的安全运转,进而保障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运转。近年来,很多研究人员根据发电企业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体系,为发电企业进行安全评价和事故预防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指导,然而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针对生产设备,管理制度和工作环境,对于人员的评价研究较少。而人的因素恰恰是导致发电企业生产事故的主要因素。根据2012年上半年国家电力安全监管报告可知,发生的电力生产人身伤亡事故一共18起,死亡22人,全部为责任事故[3],因此,分析研究运行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对于电厂的安全管理和生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运行人员认知行为模型构建
(一) 电厂运行人员工作职责
运行人员是发电企业的一线员工,是发电企业的主力。发电企业运行主要分为发电机组的监控和巡检工作,其他外围辅助运行工作。其工作职责具体要求如下:
(1)严格执行“两票三制” 、 现场运行规程、交接班制度、社会设备巡回检查制以及其他安全规章制度,不发生任何违章、违规操作,保证安全。“两票”就是工作票和操作票,三制指的是:交接班制度、巡回检查制度、设备定期试验与转换制度[4]。工作票制度常用来明确个人安全职责、进行安全交底,是工作间断、转移和终结的手续;操作票是用来拟定具体的操作程序,防止在操作过程中发生错误操作或违章操作。严格执行“两票三制”是防止误操作的主要组织措施,为此运行人员必须做到:操作人员必须熟悉设备、熟悉系统、熟悉操作方法和有关规程制度;操作前应有充分准备,明确操作任务、操作目的、注意事项、操作前后运行方式和负荷变化情况等;严禁无票操作,在执行操作的过程中要切实把好“八关”,即填票、审票、模拟、监护、唱票、复诵、对号和检查[5]。
(2)对运行参数进行认真分析,及时查明异常情况的原因,针对具体的情况,采取对策措施,认真监视运行工况,严格执行各类规程、规定。
(3)协助上级做好各种记录工作,对设备的缺陷,以及可能影响机组安全运行的缺陷,要做好相应的记录,并事先评估系统的安全状态,及时的做好排患准备。
(二)认知行为理论
不同于其他的行为学研究,人的认知行为过程研究侧重于行为产生的原因机制分析,它是指人脑对于外界信息的特征、联系的认识和感知,运用记忆、推理、联想等认知能力决定相应的输出行为。认知行为过程从思维反应的角度出发,深刻地揭示了行为形成的原因,这对于研究人的不安全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解释人为什么犯错,还可以分析人是如何犯的错[6]。
在早期心理学界中,刺激-判断-响应模型[7]广为人知。该模型将人的认知行为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信息处理,并做出相应的决策;采取相应的行为。在认知行为阶段中,记忆对于正确的感知、决策、行为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应用中,研究的重点仍放在较易察觉的外界信息和输出行为上。
(三)运行人员认知行为模型构建
对于设备自动化程度较高、系统较为复杂的发电企业而言,运行人员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分析设备运行参数,检查设备运行状况,分析现场生产条件,来判断生产是否正常运行,并根据出现的状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排患措施,在此过程中,运行人员通过观察、判断以及行为处理结果,不断积累经验,提高生产能力。因此运行人员的行为是连续的、动态的、并不断进行自我反馈,进而不断积累生产经验,提高个人生产技能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行为模式贯穿于工作职责当中,是生产行为的动态体现。
认知行为学理论中将人的行为看作是动态的认知心理过程,将此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感知阶段、判段阶段、行为响应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可能出现不安全行为,这些不安全行为可以是有意的不安全行为,包括错误和违章,也可以是无意的不安全行为,包括疏忽和遗忘。
本文以发电企业运行生产主汽温度异常为例,基于认知行为模式,和不安全行为理论分析,结合集控运行人员工作职责,构建运行人员认知行为模型,如图1所示。
三、结论
基于认知行为学理论,以运行人员调解锅炉压力参数的操作行为为例,构建了认知行为模型,分析了该操作行为从信息识别到行为响应的认知过程,并分析了导致系统安全和危险两种状态出现的原因机制。根据以上分析,企业可进行针对性的、阶段性的、基于行为过程的员工不安全行为控制,从而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龙, 项芳芳, 沈梅. 人的安全性评价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3,13(10):11~14.
[2]陈明利.浅谈企业生产中人员的安全心理问题[J].安全生产与监督,2006(1):40~41.
[3]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 2012年上半年电力安全监管报告[R], 2012,7:2-3.
[4]郭夏言.电力企业集控运行员工疲劳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6:28-29.
[5]上海市第一火力发电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编.电气值班员 (高级工)[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3.
[6] 刘国强.石化运行班组安全能力评测及个人行为预警体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 2009,3.
[7]Hollnagel E. Cognitive Reliability and Error Analysis Method[J]. Elsevier Science Ltd, 1998.
【关键词】电厂运行人员;认知行为理论;模型构建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124-01
一、前言
在对不同事故类型的特点及发生事故的原因分析时时发现,在一些大型的灾难事故中,人因导致的伤亡事故占伤亡事故总数的70%~80% [1]。人因问题与行业的特点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统计资料表明各行各业都存在这样的状况,例如世界核电站事故中约有70%以上的事故与人因有关,中国冶金行的人为失误率达到78.1%,通过考察华北电力集团的146起重大事故,人因占77%,物因占21%、其他原因占2% [2]。人员的安全性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安全科學重要的研究项目之一。发电企业作为电力系统的生产环节,是电力行业得以正常运转的能量来源,保证发电企业的安全运行就是保证了电力行业的安全运转,进而保障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运转。近年来,很多研究人员根据发电企业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体系,为发电企业进行安全评价和事故预防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指导,然而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针对生产设备,管理制度和工作环境,对于人员的评价研究较少。而人的因素恰恰是导致发电企业生产事故的主要因素。根据2012年上半年国家电力安全监管报告可知,发生的电力生产人身伤亡事故一共18起,死亡22人,全部为责任事故[3],因此,分析研究运行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对于电厂的安全管理和生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运行人员认知行为模型构建
(一) 电厂运行人员工作职责
运行人员是发电企业的一线员工,是发电企业的主力。发电企业运行主要分为发电机组的监控和巡检工作,其他外围辅助运行工作。其工作职责具体要求如下:
(1)严格执行“两票三制” 、 现场运行规程、交接班制度、社会设备巡回检查制以及其他安全规章制度,不发生任何违章、违规操作,保证安全。“两票”就是工作票和操作票,三制指的是:交接班制度、巡回检查制度、设备定期试验与转换制度[4]。工作票制度常用来明确个人安全职责、进行安全交底,是工作间断、转移和终结的手续;操作票是用来拟定具体的操作程序,防止在操作过程中发生错误操作或违章操作。严格执行“两票三制”是防止误操作的主要组织措施,为此运行人员必须做到:操作人员必须熟悉设备、熟悉系统、熟悉操作方法和有关规程制度;操作前应有充分准备,明确操作任务、操作目的、注意事项、操作前后运行方式和负荷变化情况等;严禁无票操作,在执行操作的过程中要切实把好“八关”,即填票、审票、模拟、监护、唱票、复诵、对号和检查[5]。
(2)对运行参数进行认真分析,及时查明异常情况的原因,针对具体的情况,采取对策措施,认真监视运行工况,严格执行各类规程、规定。
(3)协助上级做好各种记录工作,对设备的缺陷,以及可能影响机组安全运行的缺陷,要做好相应的记录,并事先评估系统的安全状态,及时的做好排患准备。
(二)认知行为理论
不同于其他的行为学研究,人的认知行为过程研究侧重于行为产生的原因机制分析,它是指人脑对于外界信息的特征、联系的认识和感知,运用记忆、推理、联想等认知能力决定相应的输出行为。认知行为过程从思维反应的角度出发,深刻地揭示了行为形成的原因,这对于研究人的不安全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解释人为什么犯错,还可以分析人是如何犯的错[6]。
在早期心理学界中,刺激-判断-响应模型[7]广为人知。该模型将人的认知行为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信息处理,并做出相应的决策;采取相应的行为。在认知行为阶段中,记忆对于正确的感知、决策、行为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应用中,研究的重点仍放在较易察觉的外界信息和输出行为上。
(三)运行人员认知行为模型构建
对于设备自动化程度较高、系统较为复杂的发电企业而言,运行人员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分析设备运行参数,检查设备运行状况,分析现场生产条件,来判断生产是否正常运行,并根据出现的状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排患措施,在此过程中,运行人员通过观察、判断以及行为处理结果,不断积累经验,提高生产能力。因此运行人员的行为是连续的、动态的、并不断进行自我反馈,进而不断积累生产经验,提高个人生产技能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行为模式贯穿于工作职责当中,是生产行为的动态体现。
认知行为学理论中将人的行为看作是动态的认知心理过程,将此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感知阶段、判段阶段、行为响应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可能出现不安全行为,这些不安全行为可以是有意的不安全行为,包括错误和违章,也可以是无意的不安全行为,包括疏忽和遗忘。
本文以发电企业运行生产主汽温度异常为例,基于认知行为模式,和不安全行为理论分析,结合集控运行人员工作职责,构建运行人员认知行为模型,如图1所示。
三、结论
基于认知行为学理论,以运行人员调解锅炉压力参数的操作行为为例,构建了认知行为模型,分析了该操作行为从信息识别到行为响应的认知过程,并分析了导致系统安全和危险两种状态出现的原因机制。根据以上分析,企业可进行针对性的、阶段性的、基于行为过程的员工不安全行为控制,从而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龙, 项芳芳, 沈梅. 人的安全性评价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3,13(10):11~14.
[2]陈明利.浅谈企业生产中人员的安全心理问题[J].安全生产与监督,2006(1):40~41.
[3]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 2012年上半年电力安全监管报告[R], 2012,7:2-3.
[4]郭夏言.电力企业集控运行员工疲劳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6:28-29.
[5]上海市第一火力发电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编.电气值班员 (高级工)[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3.
[6] 刘国强.石化运行班组安全能力评测及个人行为预警体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 2009,3.
[7]Hollnagel E. Cognitive Reliability and Error Analysis Method[J]. Elsevier Science Ltd,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