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疆医科大学以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为“文本素材”来培养预科生听说能力的教学目标,对所选用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和增补,将视、听、说三者结合进行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为民族预科学生接受人文素质通识教育等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预科教育;中华文化;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97-01
众所周知,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都要接受一年预科汉语教育,如何系统地将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传授给民族预科学生,使他们比较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成为摆在预科教育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中华文化教学在预科教育阶段的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预科教育改革的深入,各高校都愈加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有的高校将中华文化知识的传授纳入汉语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中。新疆医科大学的医用汉语教学大纲中强调“在强化语言知识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文化知识的教学”,表明该校已认识到语言技能训练的深化必须拓宽和加深文化内容。新疆财经大学预科阶段开设了“民族文化”,使用自编教材,内容涵盖新疆历史、地理、人文、经济、民族文化等。还有几所高校也开设了中华文化课,但整体来说,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教学也不系统,没有抓住根本的文化点 [1],文化知识只是作为一种“语料”散见于语言各项技能训练中。
二、中华文化课的定位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定位。预科教育阶段以提高学生的汉语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其中汉语的文化因素必不可少。“学习一种语言与学习和了解这种语言所属的文化有着辩证的关系”[2],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纷繁复杂,很多内容是学生从未听说的,仅靠“读”或“听”都无法将想象变成具体的感知,反易使学生厌学,甚至弃学,造成难以扭转的教学失败的局面。可见,将中华文化知识纳入写作或阅读不行,归入听力或口语也不利于学生接收和理解,而归入“听说”课是比较适合的。也就是说,中华文化课的课程定位是听说课,为了便于教学,我们仍叫中华文化课程。
(二)教学目标。在制定其教学目标之前,必须考虑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汉语听说课的教学目标,二是预科学生的文化适应和文化特点。
1.汉语听说课的教学归纳起来有几点:
中华文化教学有其特殊性,文化性强,内容丰富,有一定深度,它定位为听说课,但又不能完全上成听说课。
2.预科学生的文化适应和文化特点。
文化适应是两种文化在接触过程中发生的文化变化过程[4]。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特殊的文化背景,他们进入大学后第一年集中学习汉语,必将面对文化适应的问题。经过学习,民族学生对母体文化与汉文化之间的差异及其关系的认识逐渐清晰,但仍需加强。
3.中华文化课的教学目标。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相关视频和图片材料,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使学生明确语言是文化的象征,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学习一种语言,要重视学习这种语言所属的文化的思想;
(三)通过观看视频,逐步使同学们能听懂(看懂)电视文体娱乐节目,能够听懂(看懂)题材熟悉的新闻广播;(四)通过表达训练,使学生具有成篇的针对中华文化主题的语言表达和独立阐述自己思想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整合、重组和增补
确定了中华文化课以听说形式教学,接下来就是怎么说、说什么的问题了。以韩鉴堂主编的《中华文化(新疆版)》(北京语言出版社)为例,该教材以文化专题为板块,共三十一课,经过仔细研读教材后,教学者们将相同专题的内容可以进行重新整合,组成十八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文化专题,每个专题的知识元素构成该单元的系统的知识链,十八个单元的知识点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比如第一单元认识我中华(第一、二课);第二单元语言文字(第三课);第三单元民族与人口(第四课、第十四课、第十五课);第四单元文学(第21、22、23课),等等。内容较多的单元可以以主课文为重点讲授,相近内容由学生自学,教师抽查自学情况。新疆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瑰宝,在每个单元可以加入新疆地域文化内容,如文学单元可加入对《突厥词典》、《福乐智慧》、《玛纳斯》的介绍,在艺术单元可加入“十二木卡姆”的介绍,在传统医学时加入维吾尔医学和哈萨克医学的介绍,整体知识链的串接注重知识性和可读性。
四、教学方式的视、听、说三位一体化
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涉及多门学科内容,融知识性、艺术性、民族性和思想性为一体。课堂上输入给学生什么内容,以什么形式输入非常关键,在具体训练中,听的技能必然要跟其他技能结合在一起训练[5]。最佳的教学方式是将视、听、说结合在一起,并轨训练,将文化知识作为听说训练的一个个“素材”。民族学生对于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非常陌生,这就要求教学方法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和接受能力,充分考虑如何将纷繁的内容讲得浅显易懂,有声有色。视频材料、PPT课件是最直观的教学材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视、听、说三位一体紧密结合,化抽象为具象,变模糊为具体,将大量的视频音频信息输入大脑,再经由说的训练让学生完成口头表达。
五、考核方式的灵活多样
考核是对学习成效的评估。对中华文化课程的考核应该打破传统的统一闭卷考核方式,使用能够真正检测学生听说水平的考核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更宜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与期末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形成性考核包括考勤、课堂表现、作业三块,期末终结性考核包括视听表达和基本知识的闭卷书面考核,二者分值权重各校可根据本校学生情况来确定。
参考文献:
[1]魏立群.新疆师范大学预科中华文化教学现状分析[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
[2]韩鉴堂.中华文化(新疆版)[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12-译序Ⅰ.
[3]袁淑清.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5.
[4]胡晓清.汉语听说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1
作者简介:王群,(1965- ),女,汉族,四川达州人,讲师,主要从事预科汉语教育教学与大学语文教学研究。
注: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新疆项目《新疆高校民族学生大学语文教育的优化整合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预科教育;中华文化;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97-01
众所周知,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都要接受一年预科汉语教育,如何系统地将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传授给民族预科学生,使他们比较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成为摆在预科教育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中华文化教学在预科教育阶段的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预科教育改革的深入,各高校都愈加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有的高校将中华文化知识的传授纳入汉语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中。新疆医科大学的医用汉语教学大纲中强调“在强化语言知识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文化知识的教学”,表明该校已认识到语言技能训练的深化必须拓宽和加深文化内容。新疆财经大学预科阶段开设了“民族文化”,使用自编教材,内容涵盖新疆历史、地理、人文、经济、民族文化等。还有几所高校也开设了中华文化课,但整体来说,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教学也不系统,没有抓住根本的文化点 [1],文化知识只是作为一种“语料”散见于语言各项技能训练中。
二、中华文化课的定位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定位。预科教育阶段以提高学生的汉语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其中汉语的文化因素必不可少。“学习一种语言与学习和了解这种语言所属的文化有着辩证的关系”[2],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纷繁复杂,很多内容是学生从未听说的,仅靠“读”或“听”都无法将想象变成具体的感知,反易使学生厌学,甚至弃学,造成难以扭转的教学失败的局面。可见,将中华文化知识纳入写作或阅读不行,归入听力或口语也不利于学生接收和理解,而归入“听说”课是比较适合的。也就是说,中华文化课的课程定位是听说课,为了便于教学,我们仍叫中华文化课程。
(二)教学目标。在制定其教学目标之前,必须考虑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汉语听说课的教学目标,二是预科学生的文化适应和文化特点。
1.汉语听说课的教学归纳起来有几点:
中华文化教学有其特殊性,文化性强,内容丰富,有一定深度,它定位为听说课,但又不能完全上成听说课。
2.预科学生的文化适应和文化特点。
文化适应是两种文化在接触过程中发生的文化变化过程[4]。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特殊的文化背景,他们进入大学后第一年集中学习汉语,必将面对文化适应的问题。经过学习,民族学生对母体文化与汉文化之间的差异及其关系的认识逐渐清晰,但仍需加强。
3.中华文化课的教学目标。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相关视频和图片材料,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使学生明确语言是文化的象征,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学习一种语言,要重视学习这种语言所属的文化的思想;
(三)通过观看视频,逐步使同学们能听懂(看懂)电视文体娱乐节目,能够听懂(看懂)题材熟悉的新闻广播;(四)通过表达训练,使学生具有成篇的针对中华文化主题的语言表达和独立阐述自己思想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整合、重组和增补
确定了中华文化课以听说形式教学,接下来就是怎么说、说什么的问题了。以韩鉴堂主编的《中华文化(新疆版)》(北京语言出版社)为例,该教材以文化专题为板块,共三十一课,经过仔细研读教材后,教学者们将相同专题的内容可以进行重新整合,组成十八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文化专题,每个专题的知识元素构成该单元的系统的知识链,十八个单元的知识点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比如第一单元认识我中华(第一、二课);第二单元语言文字(第三课);第三单元民族与人口(第四课、第十四课、第十五课);第四单元文学(第21、22、23课),等等。内容较多的单元可以以主课文为重点讲授,相近内容由学生自学,教师抽查自学情况。新疆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瑰宝,在每个单元可以加入新疆地域文化内容,如文学单元可加入对《突厥词典》、《福乐智慧》、《玛纳斯》的介绍,在艺术单元可加入“十二木卡姆”的介绍,在传统医学时加入维吾尔医学和哈萨克医学的介绍,整体知识链的串接注重知识性和可读性。
四、教学方式的视、听、说三位一体化
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涉及多门学科内容,融知识性、艺术性、民族性和思想性为一体。课堂上输入给学生什么内容,以什么形式输入非常关键,在具体训练中,听的技能必然要跟其他技能结合在一起训练[5]。最佳的教学方式是将视、听、说结合在一起,并轨训练,将文化知识作为听说训练的一个个“素材”。民族学生对于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非常陌生,这就要求教学方法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和接受能力,充分考虑如何将纷繁的内容讲得浅显易懂,有声有色。视频材料、PPT课件是最直观的教学材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视、听、说三位一体紧密结合,化抽象为具象,变模糊为具体,将大量的视频音频信息输入大脑,再经由说的训练让学生完成口头表达。
五、考核方式的灵活多样
考核是对学习成效的评估。对中华文化课程的考核应该打破传统的统一闭卷考核方式,使用能够真正检测学生听说水平的考核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更宜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与期末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形成性考核包括考勤、课堂表现、作业三块,期末终结性考核包括视听表达和基本知识的闭卷书面考核,二者分值权重各校可根据本校学生情况来确定。
参考文献:
[1]魏立群.新疆师范大学预科中华文化教学现状分析[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
[2]韩鉴堂.中华文化(新疆版)[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12-译序Ⅰ.
[3]袁淑清.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5.
[4]胡晓清.汉语听说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1
作者简介:王群,(1965- ),女,汉族,四川达州人,讲师,主要从事预科汉语教育教学与大学语文教学研究。
注: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新疆项目《新疆高校民族学生大学语文教育的优化整合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