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中的问题引领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t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文阅读是统编语文教材一个重要的教学改革理念,它以“类文”为教学单元。这些“类文”,在内容、主题、章法或者文体上有某些相似性或者相关性。在群文阅读中,教师要起引领作用,以问题为导向,掌控阅读节奏和思考方向,以便顺利完成单元学习任务。
  统编教材必修(下)第八单元选取了两组四篇古代思辨性文章。第一组文章,包括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和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第二组文章,包括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洵的《六国论》。本单元教学,围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以“责任与担当”为人文主题,设计了“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核心任务。
  我们可以把本单元学习任务概括为三项:
  1.通读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情怀,体现“责任与担当”这一人文主题。
  2.概括作者观点,思考写作目的,落实“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核心任务。
  3.分析论证方法,总结文章特色,形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基本能力。
  这三项基本任务,由内容到观点再到方法,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问题引领的方法,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样一个设计思路来逐项完成学习任务。
  一、是什么:关于文章的内容
  “是什么”可以理解为文章写了什么。我们可以设置三个小问题:
  1.说说文章的作者和所处的时代。
  四篇文章,两篇唐文,两篇宋文。魏征是初唐有名的谏官,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改革家,苏洵几乎是同时期有名的文人。了解作家和时代,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有助于完成后面两项学习任务。
  2.简单概括文章的内容。
  这是完成学习任务一的关键步骤,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章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并对文言现象有一个扎实的掌握。学生在概括文章内容的时候可繁可简,不必强求一致。示例如下:
  谏太宗以十“思”,谋所以守成。
  答司马以四“不”,谋所以强国。
  赋阿房之奢华,原强秦何以骤亡。
  论赂秦而力亏,原六国何以卒灭。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的家国情怀。
  《谏太宗十思疏》,以臣谏君,言辞恳切;《答司马谏议书》,同僚辩难,当仁不让;《阿房宫赋》,极言阿房奢靡,似一声断喝,促人猛醒;《六国论》,痛惜六国破亡,如一道电光,令人深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们知道自己的责任,勇于担当,成为时代的脊梁。同时他们也超越了时代,成了我们学习的榜样。
  二、为什么:关于作者的观点和写作目的
  “为什么”可以理解为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思考这个问题,需要有丰富的时代背景作为基础。可以让学生运用多媒体来自己查找,也可由教師适当补充。
  《谏太宗十思疏》需要补充《资治通鉴》中唐太宗与魏征、房玄龄的一段对话: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然后结合教参上唐“统一天下,百业兴旺。作为君主的唐太宗开始流露出骄奢忘本的苗头”这个背景,引导学生思考。
  《答司马谏议书》要结合北宋时期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及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反对变法等背景,突出王安石推行变法的坚定决心。
  《阿房宫赋》写于唐王朝日渐衰弱之际,统治者“大起宫室,广声色。”
  《六国论》写于北宋承平之时,但每年要向辽和西夏缴纳“岁币”,使得强益强,弱益弱,国家积重难返,升平背后有隐忧。
  了解了以上背景之后,教师可以抛出第二个问题: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写作目的是什么。
  可以用表格(见文后附表)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二:倾听理性的声音。
  所谓“倾听”,就是阅读与鉴赏。所谓“理性的声音”,就是作者阐述的道理。通过这一学习任务,一方面,学生可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结合背景,加深对文章写作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的理解。另一方面,这些振聋发聩的观点,以及作者简洁精深的论证语言,像一道道理性的光辉,照进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理性思考方面有所发现和提升。
  三、怎么样:关于文章的写作特色
  “怎么样”可以理解为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具体到本单元四篇文章,可以设置如下问题:
  1.《谏太宗十思疏》和《阿房宫赋》在语言上的异同。
  2.《答司马谏议书》和《六国论》在论证方法上的异同。
  3.《阿房宫赋》和《六国论》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
  针对第一个问题,可以明确如下内容:相同之处是两篇文章都受骈文影响,运用了大量排比句、对偶句,骈散结合、句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音韵和谐、节奏铿锵。不同之处是前文是奏疏,后文是辞赋;前者长于说理议论而后者长于描摹抒情。
  针对第二个问题,可以明确以下内容:相同之处是都运用了事实论证方法。不同之处是前者是书信体,后者是政论文。前者是一篇驳论文,以破为主,破立结合;后者是一般议论文,正反对比,总分总结构。
  针对第三个问题,可以明确以下内容:两篇文章都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总结出国家兴亡的规律,作为当朝统治者的借鉴。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探讨,学生可以感受到思辨性文章独特的艺术魅力。学习思辨语言,掌握论证方法,借鉴表现手法,对提升学生思辨能力、逻辑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仅就一个单元的群文阅读提供了一个方法,那就是问题引领法。文章不同,学习任务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以提高教学效率为最终目的。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要不断探索,认真总结,逐渐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附表: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钢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论语〉选读》是语文出版社“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之一。“文化论著研读”的选修,依据《课程标准》的有关表述,旨在借助注释、工具书、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正确理解和把握论著内容与观点,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提高文化修养。  一、《〈论语〉选读》“学的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运行模式  1.分解任务,形成任务链条  在“目标—活动—评价”中,要将“目标”分解为“任务”,这是活动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时常会听到这么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写作文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厚障壁,而作文作为中考语文试题150分中占60分的板块,对学生的中考语文成绩起决定性作用,可以说作文是决胜中考语文的关键。有不少历经过高考、中考的学生都说“得语文者得天下,得作文者得语文”。如何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一条更清晰的思路,也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重任。为此,笔者做了些尝试,通过问题引路,拓宽学
期刊
当前,很多学生认为自己阅读量不够,缺乏作文素材,尤其是缺少议论文写作的素材。然而笔者认为,高中生并不是真正缺少阅读和素材,而是缺少善于转化素材的“妙悟”和“妙笔”。如果懂得将胸中丘壑转化为平原高山,那么,素材积累便不再是难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读到一篇关于吴敬梓的文章,当时觉得这是一份很好的议论文写作素材,材料既陌生又雅致,很想和学生分享,于是笔者精选了以下段落呈现给学生。  吴敬梓推却了巡
期刊
思维导图是一种结构化、直观化的思维工具,将其运用到初中作文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出完善的知识架构,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应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优势,借助思维导图辅助学生梳理并拓展写作思路、明确写作主题,实现写作效益最大化。  一、分析写作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初中生拿到作文题目后就开始动笔,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实际上,作文同阅读、识字一样,也是有技巧和方法的。要想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必须要
期刊
傅雷曾说:“一切学问没有速成的,尤其是语言。”而直接与高考接轨的阅读教学则或多或少地存在速成嫌疑。当前的深入阅读教学带有明显的目的性与功利性,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从教学与学习两个方面来谈谈语言视角下的深入阅读教学策略。  一、教学:创设丰富语言情境  创设丰富的语言情境是引导学生进行沉浸式阅读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这需要教师具有丰厚的语言功底,并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活动。  1.创设感染型语言
期刊
小学三年级是写作引领的第一年,对于学生而言,由写话向写作过渡,很多人感到无话可写,没有素材,不知道如何把握书面表达的逻辑顺序。即便是教师通过范文指导,为学生提供模仿写作的参考样本,学生的写作能力依然是面临难以提升的窘境。《金色的草地》是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教读课文,对该单元文本的教读,决不能停留于阅读,要抓住单元主题“留心观察”,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为写作提供素材。教学中,笔者以“问”启思,通过
期刊
在美学思想上,克罗齐反对把艺术、宗教和哲学理解为绝对理念发展的不同阶段,否定“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主张艺术是情感的表现,是心灵活动的初始阶段,不依赖理念,独立于逻辑认识和经济与道德实践。由此观之,诗歌的审美性,在于个性化抒情意象。  “审美即直觉”的美学主张在诗歌鉴赏中的具体体现,无外乎通过独特的意象将作者情思予以寄托和延展,给读者传递出一种真实而强有力的情感体验和美的感悟,跨越时空,经久不衰,
期刊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所选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共有四篇(《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约占所有文言文篇目的四分之一。这些传记中的主人公都是以其品行或才干名垂青史的人物,学生对其事迹有天然的阅读兴趣。基于以上两点,我认为很有必要对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教法做一些研究。JP  一、因“文”学“言”,激发文言学习主动性  文言文教学要注意言与文的统一,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
期刊
统编版小学教材非常重视学生口头复述能力的培养,设置了小学阶段一体化的复述训练体系:第一学段重在借助多维支架训练详细复述,第二学段重在借助于整合信息训练简要复述,第三学段重在借助补充拓展训练创造性復述。其中,作为详细复述和创造性复述的过渡阶段,第二学段的简要复述,看似简单,实际上对于学生思维认知能力的要求很高。统编版四上第八单元就设置了“学会简要复述”的语文要素,下面笔者结合单元中《西门豹治邺》这篇
期刊
“简要复述”,虽有“简要”二字,但有过课堂实践经验的老师会发现:“简要”复述,不简单。其实,只要找准路径,“简要”复述也简单。么,如何才能找准“简要复述”的路径呢?下面以《西门豹治邺》为例,谈谈对这一问题的实践与思考。  一、关注文本背景,营造复述氛围  该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与当今时代有很大差异,即使故事本身很精彩,因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想复述好故事,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