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高兴能够应邀参加今天的会议,与各位一起探讨新时期法制题材电视剧的创作。
首先,我代表公安部宣传局,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各电视台和各影视制作单位,还有各位编导主创老师,长期以来对公安题材电视剧给予的关心与厚爱,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没有你们的支持和帮助就不会有公安题材电视剧健康发展的今天。
众所周知,公安题材电视剧是法制题材电视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历来是影视创作的热门话题,社会高度关注,人民群众十分喜爱。自2005年以来,电视剧《任长霞》《无国界行动》《交通警察》《中国维和警察》《警察故事》《便衣支队》《营盘镇警事》等一大批优秀的公安题材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尤其是去年电视剧《湄公河大案》《清网行动》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黄金时间播出,今年4月到7月,特警题材电视剧《特警力量》在湖南卫视、重庆卫视播出,讲述公安英雄模范感人事迹的《刑警队长》在江苏卫视首播,缉毒题材电视剧《后海不是海》在东方卫视、天津卫视播出,形成了公安题材电视剧的一次集中投放,而且收视率都比较高,社会效果都非常理想,得到了公安部领导、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各地电视台和影视制作机构的高度关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
目前,讲述社区民警故事的电视剧《江城警事》、经侦题材电视剧《赎罪门》、打拐题材电视剧《好想有个家》、监所题材电视剧《看守所风云》、国保题材电视剧《黎明决战》和青春励志剧《穿警服的那些女孩们》等一批电视剧也已经完成后期制作,正在审查备播中。电视剧《猎狐行动》和反映广东陆丰扫毒的电视剧《缉毒风暴》也正在紧张创作中。从已经播出和正在重点打造的几部电视剧来看,目前正在从以前的重在描述案件的侦查破案过程,逐步转变为重在还原警察生活,侧重讲述人物成长历程,更加注重从时代社会的大背景中审视公安工作的发展进步,体现公安机关的历史担当和社会责任。在刻画人物上,能够做到坚持案件服务于民警形象塑造,同时又大量吸收时尚、年轻、网络的元素,使作品具有较强的时代感、生活味,既表现了人民警察恪尽职守、无私无畏、敢于担当的警察精神历史传承,又展现了充满活力、热血青春、服务人民的时代特点,实现了主旋律的艺术化表达,实现了公安题材艺术水准的新突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刑警队长》不仅为今后公安文艺题材创作提供了范本,对中国当下的整体文艺创作也具有普遍借鉴意义。”)
在电视剧剧本和完成片的审查工作中,我们也发现,当前的公安题材电视剧创作尽管从创作到制作的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也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题材扎堆现象较为突出。目前的公安题材电视剧制作,不论是公安机关自己策划的创作选题,还是影视机构主动找上门来的投资项目,基本都热衷于禁毒和刑侦故事,形成了题材扎堆、故事雷同、叙事集中的现象。二是深入公安生活不够。部分创作人员对公安工作的新发展和新举措不了解,不深入,习惯于借用既有的故事架构,或者简单模仿西方电视剧的创作模式,在创作中胡编乱造,无中生有地讲述背离生活实际的故事,描写的故事情节不符合公安工作的实际和基本规范,特别是在拍摄中对公安机关内设机构、职务称谓以及内务条例、服饰着装等把握不准,容易给后期制作带来较大的修改难题。三是警察形象定位不准。正面人物正面形象塑造没有力度,有的电视剧在情节设置上,公安民警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始终被犯罪嫌疑人牵着鼻子走,根本无法体现民警在侦查破案中的智慧与谋略。往往将警察描写成冷酷剽悍、鲁莽武断,缺乏人情味,而对反面人物则往往不吝笔墨地描写其有情有义、富有人性的一面,却忽视了其贪婪、阴险、残暴的本质,使观众良莠难辨,产生误导,也无法起到应有的警示教育作用。四是有些电视剧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展示渲染犯罪过程和犯罪情节,暴露侦查手段的问题。另外我们还注意到,现在有一部分热播的公安题材的网络电视剧和栏目剧,在选题定位、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损害了民警形象,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引起重视、统一标准、规范管理,净化网络空间,推动这一题材电视剧(节目)真正健康发展。
我们认为,公安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不能急功近利,只讲数量、粗制滥造不是真正的繁荣,只会造成泛滥。公安工作不乏一流的故事,但缺乏一流的表达。发好公安声音,讲好警察故事,树好警察形象,传播正能量,引领新风尚,需要更多的精品佳作,拒绝粗制滥造。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际和体会,我们认为,要推进公安题材影视剧的精品创作,实现健康发展,要注意把握以下方面:
一是公安题材影视剧创作要将艺术而真实地反映公安生活本质作为首要任务,要将关心警察命运、弘扬警察精神、树立警察形象作为重要创作内容,展现英雄主义情怀。要立足创建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大局,围绕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实际,深刻体会公安工作的职业特色和警察精神的本质内涵,艺术地解读警察人生,重构警察故事。要将创作焦点对准基层,深入关注一线民警的命运变迁,深情讴歌他们的牺牲奉献,彰显他们对警察职业平凡的坚守和坚守的忠诚,彰显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塑造出体现警察情怀、警察特质、警察风骨,彰显警察精神、法制精神、人性光辉的警察形象,激发正义感,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二是要坚持宣传法治,弘扬法治精神。要善于将单调的普法宣传寓于生动曲折的故事中,将预防犯罪的正面引导和打击犯罪的反面教育巧妙地融合于戏剧化的矛盾冲突中,在寓教于乐中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治理念,使观众在享受审美愉悦的同时受到教育,得到启迪。从而实现宣传法制、教育群众、震慑犯罪、弘扬正气的重要功能,更好地传播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让坏人不敢为恶,好人一心向善,推动法治中国、平安中国建设。
三要坚持遵循艺术规律,把握好几个关系。要遵循市场规律和艺术创作规律,主动寻找主旋律与市场规律的结合点,努力实现公安题材影视剧主旋律的商业化表达。在创作中,一是要把握好人物塑造与案件描写的关系。讲述案件虽是公安影视剧基本的行业特征,塑造警察人物更是公安影视剧的中心任务,要围绕刻画警察人物的思想追求、情感表达、性格命运,来梳理、筛选、取舍必不可少的案件故事。在具体的案情表现上要注意画面的舒适度,不宜用纪实的手法简单复制案件,更要避免渲染血腥、暴力、惊悚、恐怖。二是要把握好挖掘人性深度与精神价值引领的关系。要将创作的着力点放在刻画正面形象上,重点表现人民警察的忠诚、坚守、牺牲、奉献,而不能把热情倾注在犯罪分子身上,挖掘复杂矛盾的犯罪动机,美化情有可原的犯罪行为,避免导致同情理解罪犯和正不压邪的效果。三是把握好艺术虚构与生活真实的关系。要避免过度虚构,更不能凭空捏造,一味追求强情节、刺激性,甚至违背生活的常识常理,失去真实生活的原始味道。要尊重生活真实,提倡用质朴平实的现实主义手法还原警察生活,把戏剧冲突和生活真实结合起来,真正感染和打动观众。
公安队伍是一支英雄辈出、正气浩荡的队伍,可谓天天有牺牲,时时在流血。据不完全统计,从2009年7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的5年来,全国公安民警因公牺牲2161名,平均每年430人左右。这沉甸甸的数字里面,有着太多的感人故事值得抒写和传颂,有着太深的英雄情结需要释放和弘扬。在这里,我诚挚地向大家发出邀请,欢迎大家到警营走一走,看一看,更多地关心色彩斑斓的警察生活,更多地关注惊心动魄的警察故事,让更多接地气、扬正气、聚人气的警察形象能够走上荧屏,走进百姓心中,增进人民群众对公安事业的理解支持,营造良好执法氛围,携手共创法治中国,共享平安和谐。
首先,我代表公安部宣传局,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各电视台和各影视制作单位,还有各位编导主创老师,长期以来对公安题材电视剧给予的关心与厚爱,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没有你们的支持和帮助就不会有公安题材电视剧健康发展的今天。
众所周知,公安题材电视剧是法制题材电视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历来是影视创作的热门话题,社会高度关注,人民群众十分喜爱。自2005年以来,电视剧《任长霞》《无国界行动》《交通警察》《中国维和警察》《警察故事》《便衣支队》《营盘镇警事》等一大批优秀的公安题材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尤其是去年电视剧《湄公河大案》《清网行动》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黄金时间播出,今年4月到7月,特警题材电视剧《特警力量》在湖南卫视、重庆卫视播出,讲述公安英雄模范感人事迹的《刑警队长》在江苏卫视首播,缉毒题材电视剧《后海不是海》在东方卫视、天津卫视播出,形成了公安题材电视剧的一次集中投放,而且收视率都比较高,社会效果都非常理想,得到了公安部领导、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各地电视台和影视制作机构的高度关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
目前,讲述社区民警故事的电视剧《江城警事》、经侦题材电视剧《赎罪门》、打拐题材电视剧《好想有个家》、监所题材电视剧《看守所风云》、国保题材电视剧《黎明决战》和青春励志剧《穿警服的那些女孩们》等一批电视剧也已经完成后期制作,正在审查备播中。电视剧《猎狐行动》和反映广东陆丰扫毒的电视剧《缉毒风暴》也正在紧张创作中。从已经播出和正在重点打造的几部电视剧来看,目前正在从以前的重在描述案件的侦查破案过程,逐步转变为重在还原警察生活,侧重讲述人物成长历程,更加注重从时代社会的大背景中审视公安工作的发展进步,体现公安机关的历史担当和社会责任。在刻画人物上,能够做到坚持案件服务于民警形象塑造,同时又大量吸收时尚、年轻、网络的元素,使作品具有较强的时代感、生活味,既表现了人民警察恪尽职守、无私无畏、敢于担当的警察精神历史传承,又展现了充满活力、热血青春、服务人民的时代特点,实现了主旋律的艺术化表达,实现了公安题材艺术水准的新突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刑警队长》不仅为今后公安文艺题材创作提供了范本,对中国当下的整体文艺创作也具有普遍借鉴意义。”)
在电视剧剧本和完成片的审查工作中,我们也发现,当前的公安题材电视剧创作尽管从创作到制作的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也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题材扎堆现象较为突出。目前的公安题材电视剧制作,不论是公安机关自己策划的创作选题,还是影视机构主动找上门来的投资项目,基本都热衷于禁毒和刑侦故事,形成了题材扎堆、故事雷同、叙事集中的现象。二是深入公安生活不够。部分创作人员对公安工作的新发展和新举措不了解,不深入,习惯于借用既有的故事架构,或者简单模仿西方电视剧的创作模式,在创作中胡编乱造,无中生有地讲述背离生活实际的故事,描写的故事情节不符合公安工作的实际和基本规范,特别是在拍摄中对公安机关内设机构、职务称谓以及内务条例、服饰着装等把握不准,容易给后期制作带来较大的修改难题。三是警察形象定位不准。正面人物正面形象塑造没有力度,有的电视剧在情节设置上,公安民警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始终被犯罪嫌疑人牵着鼻子走,根本无法体现民警在侦查破案中的智慧与谋略。往往将警察描写成冷酷剽悍、鲁莽武断,缺乏人情味,而对反面人物则往往不吝笔墨地描写其有情有义、富有人性的一面,却忽视了其贪婪、阴险、残暴的本质,使观众良莠难辨,产生误导,也无法起到应有的警示教育作用。四是有些电视剧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展示渲染犯罪过程和犯罪情节,暴露侦查手段的问题。另外我们还注意到,现在有一部分热播的公安题材的网络电视剧和栏目剧,在选题定位、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损害了民警形象,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引起重视、统一标准、规范管理,净化网络空间,推动这一题材电视剧(节目)真正健康发展。
我们认为,公安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不能急功近利,只讲数量、粗制滥造不是真正的繁荣,只会造成泛滥。公安工作不乏一流的故事,但缺乏一流的表达。发好公安声音,讲好警察故事,树好警察形象,传播正能量,引领新风尚,需要更多的精品佳作,拒绝粗制滥造。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际和体会,我们认为,要推进公安题材影视剧的精品创作,实现健康发展,要注意把握以下方面:
一是公安题材影视剧创作要将艺术而真实地反映公安生活本质作为首要任务,要将关心警察命运、弘扬警察精神、树立警察形象作为重要创作内容,展现英雄主义情怀。要立足创建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大局,围绕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实际,深刻体会公安工作的职业特色和警察精神的本质内涵,艺术地解读警察人生,重构警察故事。要将创作焦点对准基层,深入关注一线民警的命运变迁,深情讴歌他们的牺牲奉献,彰显他们对警察职业平凡的坚守和坚守的忠诚,彰显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塑造出体现警察情怀、警察特质、警察风骨,彰显警察精神、法制精神、人性光辉的警察形象,激发正义感,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二是要坚持宣传法治,弘扬法治精神。要善于将单调的普法宣传寓于生动曲折的故事中,将预防犯罪的正面引导和打击犯罪的反面教育巧妙地融合于戏剧化的矛盾冲突中,在寓教于乐中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治理念,使观众在享受审美愉悦的同时受到教育,得到启迪。从而实现宣传法制、教育群众、震慑犯罪、弘扬正气的重要功能,更好地传播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让坏人不敢为恶,好人一心向善,推动法治中国、平安中国建设。
三要坚持遵循艺术规律,把握好几个关系。要遵循市场规律和艺术创作规律,主动寻找主旋律与市场规律的结合点,努力实现公安题材影视剧主旋律的商业化表达。在创作中,一是要把握好人物塑造与案件描写的关系。讲述案件虽是公安影视剧基本的行业特征,塑造警察人物更是公安影视剧的中心任务,要围绕刻画警察人物的思想追求、情感表达、性格命运,来梳理、筛选、取舍必不可少的案件故事。在具体的案情表现上要注意画面的舒适度,不宜用纪实的手法简单复制案件,更要避免渲染血腥、暴力、惊悚、恐怖。二是要把握好挖掘人性深度与精神价值引领的关系。要将创作的着力点放在刻画正面形象上,重点表现人民警察的忠诚、坚守、牺牲、奉献,而不能把热情倾注在犯罪分子身上,挖掘复杂矛盾的犯罪动机,美化情有可原的犯罪行为,避免导致同情理解罪犯和正不压邪的效果。三是把握好艺术虚构与生活真实的关系。要避免过度虚构,更不能凭空捏造,一味追求强情节、刺激性,甚至违背生活的常识常理,失去真实生活的原始味道。要尊重生活真实,提倡用质朴平实的现实主义手法还原警察生活,把戏剧冲突和生活真实结合起来,真正感染和打动观众。
公安队伍是一支英雄辈出、正气浩荡的队伍,可谓天天有牺牲,时时在流血。据不完全统计,从2009年7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的5年来,全国公安民警因公牺牲2161名,平均每年430人左右。这沉甸甸的数字里面,有着太多的感人故事值得抒写和传颂,有着太深的英雄情结需要释放和弘扬。在这里,我诚挚地向大家发出邀请,欢迎大家到警营走一走,看一看,更多地关心色彩斑斓的警察生活,更多地关注惊心动魄的警察故事,让更多接地气、扬正气、聚人气的警察形象能够走上荧屏,走进百姓心中,增进人民群众对公安事业的理解支持,营造良好执法氛围,携手共创法治中国,共享平安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