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网络媒体的全新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方法和思路上的启发,也对思政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较于传统思政课堂,有着教学形式丰富性和内容有效性的特点,高校利用网络媒体开展教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也同样面对的危机和挑战.本文分析网络媒体应用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探索微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理应用网络媒体技术的新方式,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带来参考和借鉴.
【机 构】
: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媒体的全新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方法和思路上的启发,也对思政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较于传统思政课堂,有着教学形式丰富性和内容有效性的特点,高校利用网络媒体开展教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也同样面对的危机和挑战.本文分析网络媒体应用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探索微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理应用网络媒体技术的新方式,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带来参考和借鉴.
其他文献
乡村振兴战略和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均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长期的、系统的惠农工程.通过“校村企”三方联动,在实践中强化高校师生育人成才使命担当、拓宽育人路径、承担社会服务.借力校企合作,企业通过“乡村振兴实践基地”,为农村提供技术指导和产业孵化支持,共同参与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多方共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教育在互联网时代新的表现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越来越宽,面对的机遇和挑战都更大.一方面,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为便捷有效的平台,另一方面,网络虚拟、复杂的特性又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必须适应网络带来的各种影响,把握网络的特点并有效利用,通过加强网络主流价值引领、做好教育设计等措施来优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英语报刊选读是英语类语言课程,课文多选自各大英美报刊时事报道文章.这些西方媒体文章在政治上充满了对中国的误解、无知和敌意.如何上好这门课、如何让学生在掌握外语这门语言的同时,能思想不跑偏,用外语发出正确的中国声音?该文结合教学实践,分三步走,将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和课文内容相结合,步步紧扣,有效探索该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新时代的教育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从课程思政视角下分析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要求,研究《英语国家概况》课程应用此教学模式的相关性问题,处理好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学生教育矛盾,围绕《英语国家概况》的具体文化内容,提出使用线上资源、构建线上平台的应用对策,加强对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教学技术的科学性研究.
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在高校推行课程思政有利于推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时并举,形成协同效应,有利于提高我国高校学生的应试能力和综合素养.当前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现状不容乐观,需要厘清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核心要义,解决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的发展进步.
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为例,探讨了如何把思政教育渗透入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教学环节中,以期对独立院校大学英语的思政教育提供参考.
大学生作为网民主要群体,“网红”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双面影响.对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积极适应新变化,利用“网红”文化优势,充分发挥“网红”资源的建设性作用,从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培育校园“网红”队伍、构建校园网络文化、用好校园网络平台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高校网络育人新途径.
以高职院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科学的调查问卷设计,系统调研江苏省20多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现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旨在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程思政的认知、态度、想法和建议等,从而为教师制定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选择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供决策依据.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指的是大学生通过思政课的学习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感.思政课获得感已然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但思政课获得感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问题.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够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时效性.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应遵循“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教学理念,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启发性教学,创新教学语言,构建与完善“大思政”网络平台.
高职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关系教育公平的实现,关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脱贫攻坚全面收官后,经济救助型资助在本质上已不能有效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需求.综合相关文献归纳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内涵特征,通过调研走访等形式总结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现状,初步提出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模式,以期为资助模式由“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提出思路,新理念引领新发展,进一步提升高职校资助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