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数学内容较为抽象、复杂,因此学生在学习时会较为吃力.结合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为学生枯燥的学习增添了些许趣味,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质量有积极作用.本文从课堂导入环节、课堂教学环节、课后复习环节这三个方面,对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能够为教育同仁提供一些帮助,进而为数学教育水平的提高贡献一些力量.
【关键词】数形结合;初中;数学
前 言
“数”和“形”是數学学习中最基本的两个元素,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可以借助两者之间的关系来梳理知识网络,进而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
一、课堂导入环节
(一)借助数形结合解释数学概念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时,通常会以“多理论,多习题”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记住了概念的内容,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其深层次的内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原本就不理解概念内容,自然难以掌握解题技巧.
例如,在教学“平行线的性质”一节时,具体教学安排如下:首先,教师同学生一起复习之前学过的内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帮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加以巩固.然后,教师要求学生绘制关于平行线的知识网络图.在学生进行绘制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平行的状态,另一条直线截这组平行线,则其内错角、同旁内角、同位角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该问题进行探讨.另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动手画一画题目中所出现的情况.具体地,教师指导学生分别画出直线AB,CD,并保证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的状态.紧接着,要求学生画一条任意的截线EF,并将它们所构成的角标注出来,用量角器测量每个角的度数.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分析,这些角中哪些是同位角,哪些是内错角,哪些是同旁内角,并鼓励学生结合操作过程及测量结果,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将数形结合思想融入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了解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在自主操作、探究的过程中,加深自身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借助数形结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如果说数学知识在一扇门内,那么数学教师就需要将这扇门制作得足够精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开起这扇门的渴望.换言之,数学教师应设计有趣、充满活力的课堂导入环节.
例如,在教学“负数”一节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借助数形结合的方式,来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学习“负数”这部分内容时,难免会想到正数、负数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教师可以从数轴入手,鼓励学生画一条数轴,将中间的位置标注为“0”,并以“0”为分界点,其左边的数字为负数,右边的数字为正数.另外,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展示几组不同的温度数据,在同一时间,有的地方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上,而有的地方温度则在零摄氏度以下.将之迁移到本节内容中,正数所代表的就是零上的温度,负数所代表的就是零下的温度.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学生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运算时,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如忽略了负数的符号.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着重关注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留意微小的解题细节.学生借助数形结合思想进行学习,不仅能提高学习效果,还能对数学知识有更为准确的理解.
二、课堂教学环节
(一)从数形结合着手,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数学学科的学习多与数学题的解答有关,如何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及准确性,是数学教师一直研究的问题.虽然初中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解题技巧,但仍会有一部分学生在解题时出现问题.数形结合思想能够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进而帮助学生正确解题并积累解题的经验技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解题.而且,在长时间的练习中,学生能逐渐掌握数形结合这一解题思想的本质,进而使自己的解题方式得到质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圆”一节时,此节内容涉及了圆与点、圆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来开展教学:
小明画了一个直角三角形ABC,点C是直角顶点,一条直角边AC的长度是3厘米,另一条直角边BC的长度是4厘米.现在要画一个半径为r的圆,其圆心为C.这个圆与斜边AB之间的关系是相交吗?若不是,应该是什么?为什么?
在浏览完问题之后,学生画出直角三角形ABC,并过点C作AB的垂线,垂足为点D.根据已知条件,可以计算出边AB的长度是5厘米,再结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计算出CD的长度为2.4厘米.根据题目的要求画圆,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发现圆C与AB的位置关系是需要分情况讨论的,具体如下:
1.当其半径长度大于2.4厘米时,圆C与AB的位置关系是相交.
2.当其半径长度是2.4厘米时,圆C与AB的位置关系是相切.
3.当其半径长度小于2.4厘米时,圆C与AB的位置关系是相离.
数形结合与题目的有效融合,有助于学生理清题目的脉络,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生的解题能力自然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从数形结合着手,拓展学生学习内容
数学学科是精简而复杂的,主要体现为其定理、概念等可能只是一句很简短的话语,但其所蕴含的信息量极大,因此需要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理清数学知识中的数量关系.另外,在必要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采用数形分离的方式,来拓展课堂学习内容,进而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学习内容.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一节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让学生通过图片来学习勾股定理.为了使学生看得更为清晰,教师在教学时可为图片填充不同的颜色,以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效果.
如上图所示,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图片中较小的两个正方形A和B的面积和,与较大正方形C的面积是相等的.也就是说,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上的正方形面积之和,与斜边上的正方形面积相等.紧接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通过探讨,学生能够得出以下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教师将“数”与“形”结合在一起开展教学,可以使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勾股定理的含义,掌握此定理的论证过程,进而在后续的解题中更为得心应手地应用. 三、课后复习环节
(一)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学习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中,课前预习与和课后巩固也极为重要.学生在接触新的数学知识时,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需要借助复习环节来巩固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对数学知识进行全面整理,进而提高学生复习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一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有序实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绘制与题目相符的图像,让学生借助图像对不等式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具体如下:
1.如果a
【关键词】数形结合;初中;数学
前 言
“数”和“形”是數学学习中最基本的两个元素,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可以借助两者之间的关系来梳理知识网络,进而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
一、课堂导入环节
(一)借助数形结合解释数学概念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时,通常会以“多理论,多习题”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记住了概念的内容,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其深层次的内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原本就不理解概念内容,自然难以掌握解题技巧.
例如,在教学“平行线的性质”一节时,具体教学安排如下:首先,教师同学生一起复习之前学过的内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帮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加以巩固.然后,教师要求学生绘制关于平行线的知识网络图.在学生进行绘制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平行的状态,另一条直线截这组平行线,则其内错角、同旁内角、同位角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该问题进行探讨.另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动手画一画题目中所出现的情况.具体地,教师指导学生分别画出直线AB,CD,并保证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的状态.紧接着,要求学生画一条任意的截线EF,并将它们所构成的角标注出来,用量角器测量每个角的度数.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分析,这些角中哪些是同位角,哪些是内错角,哪些是同旁内角,并鼓励学生结合操作过程及测量结果,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将数形结合思想融入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了解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在自主操作、探究的过程中,加深自身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借助数形结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如果说数学知识在一扇门内,那么数学教师就需要将这扇门制作得足够精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开起这扇门的渴望.换言之,数学教师应设计有趣、充满活力的课堂导入环节.
例如,在教学“负数”一节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借助数形结合的方式,来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学习“负数”这部分内容时,难免会想到正数、负数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教师可以从数轴入手,鼓励学生画一条数轴,将中间的位置标注为“0”,并以“0”为分界点,其左边的数字为负数,右边的数字为正数.另外,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展示几组不同的温度数据,在同一时间,有的地方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上,而有的地方温度则在零摄氏度以下.将之迁移到本节内容中,正数所代表的就是零上的温度,负数所代表的就是零下的温度.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学生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运算时,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如忽略了负数的符号.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着重关注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留意微小的解题细节.学生借助数形结合思想进行学习,不仅能提高学习效果,还能对数学知识有更为准确的理解.
二、课堂教学环节
(一)从数形结合着手,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数学学科的学习多与数学题的解答有关,如何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及准确性,是数学教师一直研究的问题.虽然初中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解题技巧,但仍会有一部分学生在解题时出现问题.数形结合思想能够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进而帮助学生正确解题并积累解题的经验技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解题.而且,在长时间的练习中,学生能逐渐掌握数形结合这一解题思想的本质,进而使自己的解题方式得到质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圆”一节时,此节内容涉及了圆与点、圆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来开展教学:
小明画了一个直角三角形ABC,点C是直角顶点,一条直角边AC的长度是3厘米,另一条直角边BC的长度是4厘米.现在要画一个半径为r的圆,其圆心为C.这个圆与斜边AB之间的关系是相交吗?若不是,应该是什么?为什么?
在浏览完问题之后,学生画出直角三角形ABC,并过点C作AB的垂线,垂足为点D.根据已知条件,可以计算出边AB的长度是5厘米,再结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计算出CD的长度为2.4厘米.根据题目的要求画圆,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发现圆C与AB的位置关系是需要分情况讨论的,具体如下:
1.当其半径长度大于2.4厘米时,圆C与AB的位置关系是相交.
2.当其半径长度是2.4厘米时,圆C与AB的位置关系是相切.
3.当其半径长度小于2.4厘米时,圆C与AB的位置关系是相离.
数形结合与题目的有效融合,有助于学生理清题目的脉络,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生的解题能力自然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从数形结合着手,拓展学生学习内容
数学学科是精简而复杂的,主要体现为其定理、概念等可能只是一句很简短的话语,但其所蕴含的信息量极大,因此需要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理清数学知识中的数量关系.另外,在必要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采用数形分离的方式,来拓展课堂学习内容,进而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学习内容.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一节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让学生通过图片来学习勾股定理.为了使学生看得更为清晰,教师在教学时可为图片填充不同的颜色,以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效果.
如上图所示,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图片中较小的两个正方形A和B的面积和,与较大正方形C的面积是相等的.也就是说,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上的正方形面积之和,与斜边上的正方形面积相等.紧接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通过探讨,学生能够得出以下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教师将“数”与“形”结合在一起开展教学,可以使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勾股定理的含义,掌握此定理的论证过程,进而在后续的解题中更为得心应手地应用. 三、课后复习环节
(一)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学习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中,课前预习与和课后巩固也极为重要.学生在接触新的数学知识时,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需要借助复习环节来巩固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对数学知识进行全面整理,进而提高学生复习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一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有序实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绘制与题目相符的图像,让学生借助图像对不等式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具体如下:
1.如果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