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课堂中设计必要的活动,能帮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逐步“理解”和“消化”新知识,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教学活动;理解;消化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2-078-1
案例一:“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
笔者通过网络视频听取了南海实验小学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课,实录了乘法算式操作部分的课堂教学,并加以思考。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加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乘法算式的起始课。
师出示课题(粉红色背景纸条上书写的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师:利用刚才学习的知识,来摆一摆小棒。
师生共同摆。
师边摆边讲:一堆摆4根。
师:摆好可举手,嗯表扬第四组……第五组。
师:我摆了3堆,同学们可以仿照老师的样子来摆。
……
师生:一堆摆——5根,摆了——2堆。
师:看看你,是不是一堆摆——5根,摆了——2堆,用算式怎么说?
生齐:2×5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齐:5×2
【浅思】 本节课设计是由情景导入——归纳——巩固练习,三部分组成。实录部分是练习巩固的第一环节——摆小棒,学生通过摆一摆,看一看,说一说,加深对乘法概念的理解。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对新知识必须经历一个“理解”和“消化”的过程,当学生对乘法概念有了初步的感知时,教者设计让学生摆小棒的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逐步地“理解”和“消化”新知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这一环节加强了生生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现力。
案例二《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
上课的内容是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首先我复习了数的组成,如:
(1)39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84里面有()个一和()个十。
(2)口算:
60 30=40 30=20 70=100-40=
30 50=90-50=70-40=40 50=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探讨算式结合小棒或是计数器让孩子拨一拨、说一说。明确,左边有3个十,右边有4个一,合起来是34。你还有不同的加法算式吗?再向孩子介绍另一道加法算式,同桌之间互指互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然后,过渡到减法,34-30=4,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出现了这几种方法:
1.30 4=34所以34-30=4,根据加法来想。
2.34-4=30所以34-30=4,根据减法来想。
3.看图,把3框桃子去掉了,还剩4个。
4.从3个十和4个一中去掉3个十还剩4个一。
为了加深孩子们头脑中数的组成的知识点,我让一名学生在计数器上把减的过程拨给我们大家看,说说他喜欢怎样算?
介绍减法算式中的名称。再次将34-30=4和34-4=30进行对比。感知从34里面去掉30得到4,去掉4得到30。
完成课本上的两道一图四式的填空。
最后为了加强前后知识的衔接,让学生明白几十加几十和几十加几的区别,我又回到课前复习的口算题上,将两个整十数其中的一个零去掉;变成整十数加几。
反思:
1.我觉得最后将复习题进行变化,这个方法在很多时候都很实用,新授课和复习课上都可以用,有时新旧知识不比不清,不辨不明。在我将60 30=40 30=20 70=其中一个数里的零用黑板擦擦掉的时候,孩子们的注意力特别集中,大家都在看老师说的“算式大变身”是什么,在这一擦一算之间,我想整十数加整十数与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区别在哪,注意点在哪不需言明大家都能感悟到了。这种方法特别是我在二年级复习70 80的口算时,也帮了大忙,我先算7 8,接着算70 80,后来还有700 80,70 800,在这添零减零之间,复习了第四单元中所出现的全部计算知识点。
2.说算理时比较透彻,借助了计数器来帮助孩子们想数的组成,特别是计算34-4,34-30时,看着孩子们从个位上拨去4,还剩十位上的3,是30;拨去了十位上的3,还剩个位上的4,形象有趣地去掉一部分,还剩另一部分。当时只有我的一个计数器,如果全班同学都能在计数器上拨一拨,我想那么印象会更加的深刻。在二年级学习数数又何尝不是呢?我们就是借助了计数器弄明白了809、990、999再数一个数分别是多少,看来操作胜过说教啊!
3.遇到难点时,老师示弱、试错也是极其必要的,在计算34-4时,我就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想办法来计算,孩子们分别从加法、减法、计数器、数的组成等不同方面想出了不同的方法,在他们得出30这个正确答案的同时,我适时试误,“去掉了4,不就是3?你们为什么说是30呢?”孩子们从正、反两方面解释得特别透彻,“不是3,因为这个3在十位上,是30。”“这个0不能不写,不写的话就是3了。”“7减4才是3呢,这里是30。”集中了大家的智慧之后,在做作业时,这类错误几乎见不着呢!
关键词:教学活动;理解;消化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2-078-1
案例一:“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
笔者通过网络视频听取了南海实验小学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课,实录了乘法算式操作部分的课堂教学,并加以思考。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加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乘法算式的起始课。
师出示课题(粉红色背景纸条上书写的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师:利用刚才学习的知识,来摆一摆小棒。
师生共同摆。
师边摆边讲:一堆摆4根。
师:摆好可举手,嗯表扬第四组……第五组。
师:我摆了3堆,同学们可以仿照老师的样子来摆。
……
师生:一堆摆——5根,摆了——2堆。
师:看看你,是不是一堆摆——5根,摆了——2堆,用算式怎么说?
生齐:2×5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齐:5×2
【浅思】 本节课设计是由情景导入——归纳——巩固练习,三部分组成。实录部分是练习巩固的第一环节——摆小棒,学生通过摆一摆,看一看,说一说,加深对乘法概念的理解。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对新知识必须经历一个“理解”和“消化”的过程,当学生对乘法概念有了初步的感知时,教者设计让学生摆小棒的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逐步地“理解”和“消化”新知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这一环节加强了生生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现力。
案例二《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
上课的内容是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首先我复习了数的组成,如:
(1)39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84里面有()个一和()个十。
(2)口算:
60 30=40 30=20 70=100-40=
30 50=90-50=70-40=40 50=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探讨算式结合小棒或是计数器让孩子拨一拨、说一说。明确,左边有3个十,右边有4个一,合起来是34。你还有不同的加法算式吗?再向孩子介绍另一道加法算式,同桌之间互指互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然后,过渡到减法,34-30=4,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出现了这几种方法:
1.30 4=34所以34-30=4,根据加法来想。
2.34-4=30所以34-30=4,根据减法来想。
3.看图,把3框桃子去掉了,还剩4个。
4.从3个十和4个一中去掉3个十还剩4个一。
为了加深孩子们头脑中数的组成的知识点,我让一名学生在计数器上把减的过程拨给我们大家看,说说他喜欢怎样算?
介绍减法算式中的名称。再次将34-30=4和34-4=30进行对比。感知从34里面去掉30得到4,去掉4得到30。
完成课本上的两道一图四式的填空。
最后为了加强前后知识的衔接,让学生明白几十加几十和几十加几的区别,我又回到课前复习的口算题上,将两个整十数其中的一个零去掉;变成整十数加几。
反思:
1.我觉得最后将复习题进行变化,这个方法在很多时候都很实用,新授课和复习课上都可以用,有时新旧知识不比不清,不辨不明。在我将60 30=40 30=20 70=其中一个数里的零用黑板擦擦掉的时候,孩子们的注意力特别集中,大家都在看老师说的“算式大变身”是什么,在这一擦一算之间,我想整十数加整十数与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区别在哪,注意点在哪不需言明大家都能感悟到了。这种方法特别是我在二年级复习70 80的口算时,也帮了大忙,我先算7 8,接着算70 80,后来还有700 80,70 800,在这添零减零之间,复习了第四单元中所出现的全部计算知识点。
2.说算理时比较透彻,借助了计数器来帮助孩子们想数的组成,特别是计算34-4,34-30时,看着孩子们从个位上拨去4,还剩十位上的3,是30;拨去了十位上的3,还剩个位上的4,形象有趣地去掉一部分,还剩另一部分。当时只有我的一个计数器,如果全班同学都能在计数器上拨一拨,我想那么印象会更加的深刻。在二年级学习数数又何尝不是呢?我们就是借助了计数器弄明白了809、990、999再数一个数分别是多少,看来操作胜过说教啊!
3.遇到难点时,老师示弱、试错也是极其必要的,在计算34-4时,我就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想办法来计算,孩子们分别从加法、减法、计数器、数的组成等不同方面想出了不同的方法,在他们得出30这个正确答案的同时,我适时试误,“去掉了4,不就是3?你们为什么说是30呢?”孩子们从正、反两方面解释得特别透彻,“不是3,因为这个3在十位上,是30。”“这个0不能不写,不写的话就是3了。”“7减4才是3呢,这里是30。”集中了大家的智慧之后,在做作业时,这类错误几乎见不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