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桥梁与连接,《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中小学纲要》)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簡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现行课程标准理念落地和地方化处理、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构建了面向全省体育与健康学科地方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在现行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之间架起有效桥梁作用,完善了课程内容,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工具模型,较好地回答了“用什么教材教什么内容”“怎样教内容”“教到什么程度”“如何评价”等教学实际问题,为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如何开展体育教学提供了观念引领与操作模板。
在落实现行课程标准理念方面,《中小学纲要》主要通过“‘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单元构建”“方法是教学内容”“学练三个一”“学、练、评一体化”等几个方面的落实体现价值。其中,“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单元构建策略,本质上是将“课程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翻译器”,在厘清“课程内容—教材—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等概念及关系后,将“课程内容”最终“翻译”成以“动作(技术)方法”“练习方法”“运用方法”等三类“方法”形式呈现的教学内容。近年来,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领域正着力开展着基于方法是教学内容、基于“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单元构建策略下,探求方法合理性的教学改进行动研究。
一、三维度单元构建策略让教学更具结构化
《课程标准(2017年版)》理念中提出“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其中,在教学方式方面,要力求避免过于注重单一知识点以及将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割裂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体育与健康实践中的问题,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结构化的运动知识与技能教学,是注重运动知识与技能内部的联结,将完整的运动知识技能体系整合成前后接续,合理搭配,形成结构,并以2个及以上内容组合的形式呈现,即注重知识与技能学习和掌握的螺旋式过程。
《中小学纲要》的研究已表明:“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单元构建策略能从根本上预防“教教材(只注重技术动作层面教学)”现象发生;能降低编排大单元难度,帮助教师拓宽教学视野;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在落实现行课程标准关于结构化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面,三维度单元构建策略主要通过学练内容(策略)的层次化、组合化和情境化(运用)体现,让教学更有结构、章法,有教学意味。
(一)学练内容呈现的层次特征,丰富了教学策略
近些年,《中小学纲要》的实践研究,形成了与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相关表达的多个三级层次(表1),如,有“学(课堂学技术)、练(大课间练技术)、评(运动会展技术)”一体化的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模式;有“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单元构建策略以及“动作(技术)方法、练习方法、运用方法”等三类方法的教学内容呈现形式;有“学(单一身体练习)、练(组合练习)、评(游戏或比赛)”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练三个一(一项单一身体练习、一项组合练习、一项游戏或比赛)” 课堂教学内容呈现结构等,有效地串联起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根据《中小学纲要》,水平一、水平二称动作方法,水平三、水平四称技术方法。
如,在篮球行进间运球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会强调“要抬头”“重心要降低”等动作要求,而对学练过程中出现的“低头看球”“重心过高”“运球急停急起不能达到快速摆脱的效果”等问题如何有效解决重视不够,以至于选取的练习方法和手段重复、低效、缺乏针对性,对学生习得应用技能的作用甚微。针对上述学练过程中出现的3个问题,在“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课时中,可分别采用“看手势信号报数”“运球摸脚踝”“找影子(如影随形)“碰磁石(同极相斥)”等教学内容(策略),彰显教学内容(策略)的具体、多样和针对性,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练积极性,而且无形中有效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问题,提高了教学的效果(表1)。
(二)学练内容呈现的组合特征,拓展了教学思路与空间
1.如上所述,“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单元构建策略仍突出运动认知性课程以技术为主线的特征,即便在单元教学内容按照“技术”“体能”“运用”维度划分后,三维度之间仍存在着密切关联与融合,如,技术 体能、技术 环境、技术 课题/条件、技术 能力、技术 教学关系等,借助于学习过程的“练习—复习—再复习”过程,达到学练过程的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伴随体能、认知的提升,让技能的学习随着学情改变,不断适应各种环境、条件、任务和教学关系的变化。
2.根据《纲要》提出的“常态课七个要求”中的“学练三个一”的课堂教学内容呈现结构来看,组合是当前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呈现的主要特征与基本要求,力求改变以往课堂学练内容结构呈现单一的弊端。
对“学练三个一”的理解,首先是对“单一身体练习”的理解。单一身体练习不单指单个技术动作或体能练习方法,也可以是多个技术动作,还有可能是一个或多个技术动作与一个或多个“通过技术发展体能的练习方法”的组合,即本身就已经以组合(组合技术或者组合练习)的形式存在的身体练习,如,将“篮球行进间运球 体前换手变向运球”作为一项单一身体练习;而“一项组合练习”就是在上述“单一身体练习”的基础上再与其他技术(如,“篮球行进间运球 体前换手变向运球 急停跳投”)或与“通过技术发展体能的练习方法”(如,“篮球行进间运球 体前换手变向运球 双手举球纵跳起”)进行组合。这里的组合练习有两种目的,一是“单一身体练习”在更加复杂的任务和环境条件下的学习,以达到技术动作(或身体练习)的巩固以及贴近运动实际的目的,二是通过“单一身体练习”与体能练习方法的结合,达到技术与体能的协同发展;最后,“一项游戏或比赛”,就是在运动真实环境中对“身体练习”的再巩固与提升。这使得课堂学练内容可以千变万化,复杂多样,也为教师的理解与选择提供了空间。 3.《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是指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具有层次性和关联性的特征[2]。
“学练三个一”中的“组合练习”也突出强调了学练形式与内容要有层次和关联,聚焦组合练习对个人能力发展的作用。基于組合练习衔接点是项目特征体现点、能力目标发展点以及教学难点突破点的特征,组合练习的设计要体现差异化和区别对待,要有表现标准和具体化策略。
组合包括4种主要形式,即技术组合、组合技术、练习组合、组合练习。如,篮球运球更多指向于“组合练习”层面的设计,指向于“多个单一练习动作组合的练习”,多个练习动作由单人完成,包含“组合技术”,内容可以是多个单一技术的组合,可以是单一(或多个)技术与单一(或多个)“通过技术发展体能的练习方法”的组合,也可以是单一(或多个)“通过技术发展体能的练习方法”的组合,如“运球 传球 抢篮板(多个单一技术组合、单人完成)”“运球 传球 跳起摸高(单一或多个技术与单一或多个体能练习方法组合、单人完成)”。
(三)学练内容呈现的情境化(运用)特征,凸显了学科教学“学用一致”功能导向
无论是“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单元构建策略,还是“学练三个一”教学内容呈现结构或“学、练、评”课堂教学模式,技术(学)是基础,体能(练)是核心,会用、会赛(评)是教学内容学练的目的,因此,三维度单元构建策略中特别强调运动技能在情境化的、真实或接近真实场景中的学练(如,教学策略中的“场景迁移”设计:“不同身体姿势下的快速启动能力”与“篮球防守反击,攻防转换中的快速启动”等),特别强调“运用”维度的比重(如,对于球类等开放式运用技能项目,技术、体能、运用维度建议课时比例分别为1∶2∶3),将运用技能的学练引向综合运用、生活实践、终身体育所需要的基本运动技能的掌握、兴趣和运动能力保持等,实际上,这与《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的“将知识点的教学置于复杂情境中,引导学生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体育与健康实践中的问题,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的要求相一致。
(四)三维度单元构建策略为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有效操作路径
《课标》《课程标准(2017年版)》分别在4个学习方面和3个核心素养方面提出了不同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其中,运动技能既是主要的学习内容,也是达成其他学习方面的重要载体。《中小学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认知发展特征、动作发展特征以及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根据“技能与体能”“技能与能力”等多种内部关系,以“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为主,设计出不同水平段的教学内容,其中,“技能”与“体能”是两大显性内容,“健康行为”“体育品德”“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则依托具体的显性内容予以落实。在《中小学纲要》整体框架下,“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单元构建策略融合了上述多种内部关系,在操作上注重技能与体能的深度融合、结构化技能教学策略的提供以及技术的情境运用等,有效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也为“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与操作路径。
二、方法是教学内容,让教学指向“学为中心”
《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喜爱”,确立“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这不仅需要从观念上理解与认同,更需要有操作层面上的指引与策略提供。
《中小学纲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提出的“方法是教学内容”的事实判断,可从体育与健康课程定义以及“教材内容”定义中得出。依据《中小学纲要》,作为教学内容之一的方法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动作(技术)方法、练习方法、运用方法,与之相对应,分别侧重体现在“技术”“体能”“运用”维度下,与此同时,不同的方法学习又有相应的内涵(表2)。
以往“教教材”的观念更多局限于对知识与技能本身的传授,当把“方法”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后,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完整,而且借助于“方法”层次的教学内容的学习,教学目标的表达和体现将会更加丰满,还为指向于“学为中心”“学以致用”“核心素养培养”等方面的目标实现提供了更大可能。
(一)教方法教的是“学的方法”
方法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即“教方法”后,关于怎么教的策略与方法,便是教“方法”的方法,更进一步来说,“方法”是学生“学的方法”,因其是学习的内容,而教“学的方法”,即提供给学生有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及方法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指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订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可以是场景、环境、条件、任务、手段等)。因此,明确了教师教的方法的目的在于引导教师注重教学策略的选择,向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引导学生习得“学的方法”。
(二)方法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学练内容
学生能力的发展,仅依靠技术动作的学练还不够,正因如此,作为学习内容的“方法”更注重“练习方法”与“运用方法”的教学。
如,“练习方法”的教学是基于“技术方法”学练的基础上,是通过“技术”与体能练习方法的结合,达到技术与体能的协同发展,或是“技术”在更加复杂的任务和环境条件下的学习,以达到技术动作(或身体练习)的巩固和贴近运动实际的目的。浙江的研究也已表明:“方法是教学内容”的认识,特别是“练习方法”和“运用方法”的呈现,拓展了单元教学内容的构建思路,丰富了单元课时量,将以“练”为最显性表现、只注重动作(技术)方法的“用方法”引向兼顾练习方法和运用方法,注重教的意识、学的意识与学生能力发展的“教方法”转变。
(三)方法是“学生趣味”的学练内容
“方法”的教学,还特别关注趣味性,在不同的“方法”层面呈现出不同的“方法”教学策略。
如,以篮球急停急起动作(技术)为例(表3),在“动作(技术)方法”层面,方法的呈现形式为该动作(技术)本身的“结构、要素和方式”。教给学生基本的“按拍球部位”“急停方式”等;在“练习方法”层面,方法的呈现形式为“用动作(技术)发展体能的练习方法或提高、巩固动作(技术)所需体能的练习方法”,如,采用“运球莱格尔跑练习方法”发展“急停急起”技术所需的“快速启动”“跨步急停”(折返)以及有氧耐力(体能);在“运用方法”层面下的游戏或比赛(综合活动)课上,方法的呈现形式则为“动作(技术)或项目价值体现(如以比赛为目的)中、与其他项目关联以及联系社会生活中的运用方法”,如,篮球急停急起动作(技术)在比赛中的运用方法(摆脱防守),又如,弯道跑动作(技术)运用方法(与跳高弧线助跑关联,利用迁移或类比教学)、前滚翻运用方法(生活中紧急情况如撞倒,高处落下后的自我保护)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季浏,钟秉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杨伯明.基于方法是教学内容认识下的教学策略选择[J].中国学校体育,2018(6):31—33.
[4]余立峰.基于方法是教学内容的教学改进行动[J].中国学校体育,2017(12):36—37.
[5]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
[6]余立峰.“学、练、评”一体化的学校体育转型[J].中国学校体育,2020(2):29—30.
在落实现行课程标准理念方面,《中小学纲要》主要通过“‘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单元构建”“方法是教学内容”“学练三个一”“学、练、评一体化”等几个方面的落实体现价值。其中,“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单元构建策略,本质上是将“课程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翻译器”,在厘清“课程内容—教材—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等概念及关系后,将“课程内容”最终“翻译”成以“动作(技术)方法”“练习方法”“运用方法”等三类“方法”形式呈现的教学内容。近年来,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领域正着力开展着基于方法是教学内容、基于“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单元构建策略下,探求方法合理性的教学改进行动研究。
一、三维度单元构建策略让教学更具结构化
《课程标准(2017年版)》理念中提出“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其中,在教学方式方面,要力求避免过于注重单一知识点以及将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割裂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体育与健康实践中的问题,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结构化的运动知识与技能教学,是注重运动知识与技能内部的联结,将完整的运动知识技能体系整合成前后接续,合理搭配,形成结构,并以2个及以上内容组合的形式呈现,即注重知识与技能学习和掌握的螺旋式过程。
《中小学纲要》的研究已表明:“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单元构建策略能从根本上预防“教教材(只注重技术动作层面教学)”现象发生;能降低编排大单元难度,帮助教师拓宽教学视野;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在落实现行课程标准关于结构化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面,三维度单元构建策略主要通过学练内容(策略)的层次化、组合化和情境化(运用)体现,让教学更有结构、章法,有教学意味。
(一)学练内容呈现的层次特征,丰富了教学策略
近些年,《中小学纲要》的实践研究,形成了与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相关表达的多个三级层次(表1),如,有“学(课堂学技术)、练(大课间练技术)、评(运动会展技术)”一体化的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模式;有“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单元构建策略以及“动作(技术)方法、练习方法、运用方法”等三类方法的教学内容呈现形式;有“学(单一身体练习)、练(组合练习)、评(游戏或比赛)”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练三个一(一项单一身体练习、一项组合练习、一项游戏或比赛)” 课堂教学内容呈现结构等,有效地串联起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根据《中小学纲要》,水平一、水平二称动作方法,水平三、水平四称技术方法。
如,在篮球行进间运球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会强调“要抬头”“重心要降低”等动作要求,而对学练过程中出现的“低头看球”“重心过高”“运球急停急起不能达到快速摆脱的效果”等问题如何有效解决重视不够,以至于选取的练习方法和手段重复、低效、缺乏针对性,对学生习得应用技能的作用甚微。针对上述学练过程中出现的3个问题,在“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课时中,可分别采用“看手势信号报数”“运球摸脚踝”“找影子(如影随形)“碰磁石(同极相斥)”等教学内容(策略),彰显教学内容(策略)的具体、多样和针对性,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练积极性,而且无形中有效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问题,提高了教学的效果(表1)。
(二)学练内容呈现的组合特征,拓展了教学思路与空间
1.如上所述,“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单元构建策略仍突出运动认知性课程以技术为主线的特征,即便在单元教学内容按照“技术”“体能”“运用”维度划分后,三维度之间仍存在着密切关联与融合,如,技术 体能、技术 环境、技术 课题/条件、技术 能力、技术 教学关系等,借助于学习过程的“练习—复习—再复习”过程,达到学练过程的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伴随体能、认知的提升,让技能的学习随着学情改变,不断适应各种环境、条件、任务和教学关系的变化。
2.根据《纲要》提出的“常态课七个要求”中的“学练三个一”的课堂教学内容呈现结构来看,组合是当前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呈现的主要特征与基本要求,力求改变以往课堂学练内容结构呈现单一的弊端。
对“学练三个一”的理解,首先是对“单一身体练习”的理解。单一身体练习不单指单个技术动作或体能练习方法,也可以是多个技术动作,还有可能是一个或多个技术动作与一个或多个“通过技术发展体能的练习方法”的组合,即本身就已经以组合(组合技术或者组合练习)的形式存在的身体练习,如,将“篮球行进间运球 体前换手变向运球”作为一项单一身体练习;而“一项组合练习”就是在上述“单一身体练习”的基础上再与其他技术(如,“篮球行进间运球 体前换手变向运球 急停跳投”)或与“通过技术发展体能的练习方法”(如,“篮球行进间运球 体前换手变向运球 双手举球纵跳起”)进行组合。这里的组合练习有两种目的,一是“单一身体练习”在更加复杂的任务和环境条件下的学习,以达到技术动作(或身体练习)的巩固以及贴近运动实际的目的,二是通过“单一身体练习”与体能练习方法的结合,达到技术与体能的协同发展;最后,“一项游戏或比赛”,就是在运动真实环境中对“身体练习”的再巩固与提升。这使得课堂学练内容可以千变万化,复杂多样,也为教师的理解与选择提供了空间。 3.《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是指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具有层次性和关联性的特征[2]。
“学练三个一”中的“组合练习”也突出强调了学练形式与内容要有层次和关联,聚焦组合练习对个人能力发展的作用。基于組合练习衔接点是项目特征体现点、能力目标发展点以及教学难点突破点的特征,组合练习的设计要体现差异化和区别对待,要有表现标准和具体化策略。
组合包括4种主要形式,即技术组合、组合技术、练习组合、组合练习。如,篮球运球更多指向于“组合练习”层面的设计,指向于“多个单一练习动作组合的练习”,多个练习动作由单人完成,包含“组合技术”,内容可以是多个单一技术的组合,可以是单一(或多个)技术与单一(或多个)“通过技术发展体能的练习方法”的组合,也可以是单一(或多个)“通过技术发展体能的练习方法”的组合,如“运球 传球 抢篮板(多个单一技术组合、单人完成)”“运球 传球 跳起摸高(单一或多个技术与单一或多个体能练习方法组合、单人完成)”。
(三)学练内容呈现的情境化(运用)特征,凸显了学科教学“学用一致”功能导向
无论是“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单元构建策略,还是“学练三个一”教学内容呈现结构或“学、练、评”课堂教学模式,技术(学)是基础,体能(练)是核心,会用、会赛(评)是教学内容学练的目的,因此,三维度单元构建策略中特别强调运动技能在情境化的、真实或接近真实场景中的学练(如,教学策略中的“场景迁移”设计:“不同身体姿势下的快速启动能力”与“篮球防守反击,攻防转换中的快速启动”等),特别强调“运用”维度的比重(如,对于球类等开放式运用技能项目,技术、体能、运用维度建议课时比例分别为1∶2∶3),将运用技能的学练引向综合运用、生活实践、终身体育所需要的基本运动技能的掌握、兴趣和运动能力保持等,实际上,这与《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的“将知识点的教学置于复杂情境中,引导学生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体育与健康实践中的问题,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的要求相一致。
(四)三维度单元构建策略为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有效操作路径
《课标》《课程标准(2017年版)》分别在4个学习方面和3个核心素养方面提出了不同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其中,运动技能既是主要的学习内容,也是达成其他学习方面的重要载体。《中小学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认知发展特征、动作发展特征以及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根据“技能与体能”“技能与能力”等多种内部关系,以“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为主,设计出不同水平段的教学内容,其中,“技能”与“体能”是两大显性内容,“健康行为”“体育品德”“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则依托具体的显性内容予以落实。在《中小学纲要》整体框架下,“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单元构建策略融合了上述多种内部关系,在操作上注重技能与体能的深度融合、结构化技能教学策略的提供以及技术的情境运用等,有效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也为“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与操作路径。
二、方法是教学内容,让教学指向“学为中心”
《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喜爱”,确立“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这不仅需要从观念上理解与认同,更需要有操作层面上的指引与策略提供。
《中小学纲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提出的“方法是教学内容”的事实判断,可从体育与健康课程定义以及“教材内容”定义中得出。依据《中小学纲要》,作为教学内容之一的方法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动作(技术)方法、练习方法、运用方法,与之相对应,分别侧重体现在“技术”“体能”“运用”维度下,与此同时,不同的方法学习又有相应的内涵(表2)。
以往“教教材”的观念更多局限于对知识与技能本身的传授,当把“方法”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后,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完整,而且借助于“方法”层次的教学内容的学习,教学目标的表达和体现将会更加丰满,还为指向于“学为中心”“学以致用”“核心素养培养”等方面的目标实现提供了更大可能。
(一)教方法教的是“学的方法”
方法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即“教方法”后,关于怎么教的策略与方法,便是教“方法”的方法,更进一步来说,“方法”是学生“学的方法”,因其是学习的内容,而教“学的方法”,即提供给学生有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及方法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指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订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可以是场景、环境、条件、任务、手段等)。因此,明确了教师教的方法的目的在于引导教师注重教学策略的选择,向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引导学生习得“学的方法”。
(二)方法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学练内容
学生能力的发展,仅依靠技术动作的学练还不够,正因如此,作为学习内容的“方法”更注重“练习方法”与“运用方法”的教学。
如,“练习方法”的教学是基于“技术方法”学练的基础上,是通过“技术”与体能练习方法的结合,达到技术与体能的协同发展,或是“技术”在更加复杂的任务和环境条件下的学习,以达到技术动作(或身体练习)的巩固和贴近运动实际的目的。浙江的研究也已表明:“方法是教学内容”的认识,特别是“练习方法”和“运用方法”的呈现,拓展了单元教学内容的构建思路,丰富了单元课时量,将以“练”为最显性表现、只注重动作(技术)方法的“用方法”引向兼顾练习方法和运用方法,注重教的意识、学的意识与学生能力发展的“教方法”转变。
(三)方法是“学生趣味”的学练内容
“方法”的教学,还特别关注趣味性,在不同的“方法”层面呈现出不同的“方法”教学策略。
如,以篮球急停急起动作(技术)为例(表3),在“动作(技术)方法”层面,方法的呈现形式为该动作(技术)本身的“结构、要素和方式”。教给学生基本的“按拍球部位”“急停方式”等;在“练习方法”层面,方法的呈现形式为“用动作(技术)发展体能的练习方法或提高、巩固动作(技术)所需体能的练习方法”,如,采用“运球莱格尔跑练习方法”发展“急停急起”技术所需的“快速启动”“跨步急停”(折返)以及有氧耐力(体能);在“运用方法”层面下的游戏或比赛(综合活动)课上,方法的呈现形式则为“动作(技术)或项目价值体现(如以比赛为目的)中、与其他项目关联以及联系社会生活中的运用方法”,如,篮球急停急起动作(技术)在比赛中的运用方法(摆脱防守),又如,弯道跑动作(技术)运用方法(与跳高弧线助跑关联,利用迁移或类比教学)、前滚翻运用方法(生活中紧急情况如撞倒,高处落下后的自我保护)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季浏,钟秉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杨伯明.基于方法是教学内容认识下的教学策略选择[J].中国学校体育,2018(6):31—33.
[4]余立峰.基于方法是教学内容的教学改进行动[J].中国学校体育,2017(12):36—37.
[5]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
[6]余立峰.“学、练、评”一体化的学校体育转型[J].中国学校体育,2020(2):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