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人工智能:对科技应用于司法的思考

来源 :银幕内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xin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今,司法与科技的对接稳步推进,人工智能作为最前沿的技术之一,备受青睐。“法律+人工智能”的新模式带来了诸多变化,在提高了司法效率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司法公信力。然而,当用辩证的态度来审视法律人工智能应用司法时,依然会发现存在其背后的种种隐患。人工智能技术在为司法界提供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对此,我们应该审慎对待科技这把双刃剑,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前提下,结合司法实践,对“法律+人工智能”模式进行合理选择。
  关键字法律人工智能 司法实践 挑战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0622102
  一、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应用与实践
  随着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逐渐进入各个行业,司法领域也开始积极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实际上,“智慧法院”已经如雨后春笋般悄无声患地出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司法界运用大致为:结合司法大数据智能处理法律文书;司法调查以及裁判过程中进行数据匹配和大数据对比参考。简单来说,具体形式如下:
  一是办案信息智能化。即以人工智能为技术支持,将语音、卷宗等办案资料电子信息化.为深层次应用提供底层资源。
  二是办案辅助系统智能化。即指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裁判文书中如“当事人信息”、“诉讼请求”等固定格式内容的一键生成,缩短起草文书时间,辅助法官提高办案质效。人工智能在这方面的表现是相当令人满意的。
  三是对裁判结果的智能化监测。即通过人工智能合成司法大数据,以关键词等形式精准匹配相似案例,然后进行智能化分析处理,为案件裁判提供可能结果。
  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原因试析
  新兴技术大多是为适应社会的某一需求而产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技术能够运用到其他社会领域。所以,无论是司法需要人工智能还是人工智能顺应司法,人工智能都在不断地与司法融合到一起。究其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案件办理效率
  客观来讲,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确实给司法领域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是就目前来看,最为直接的体现还是大大提高了司法效率。
  在司法实践工作中,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应用到不同的环节:在立案层面,某区人民法院推出了立案“ATM”使得当事人立案平均花费时间约15分钟,提升了立案效率;从审判层面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应用于审判工作中的低区分度、商重复性劳动,减少不必要的司法人力投入。
  (二)提升司法公信力
  人工智能在提升司法效率的同时,另一个随之产生的优势是提升司法公信力。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司法公信力,这主要体现在:在各种案件的审判中都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影响整体案件裁判的重复性工作,[]将这些工作交给以司法大数据为依托的人工智能处理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低端错误的发生。
  (三)政策性支持
  现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成果之一,人工智能技术受到了国家政治层面的高度重视,司法部乃至国务院丝毫不掩饰对其的政策性倾斜,为人工智能进法院提供了契机。早在2017年国务院就颁布了先关政策性文件,支持人工智能发展;随后,又颁布了多部政文件继续加大对人工智能的政策性倾斜,这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受到了国家政治层面的高度关注。
  三、法律人工智能在中国的运用具有长期性与艰巨性
  新兴技术以其强大的适用性和巨大的优势不断蔓延至社会各行业,司法领域也并未“幸免于难”。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司法领域与新技术的融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一)司法数据不丰富
  由本文上述论证可得知,司法人工智能运用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海量的司法大数据,但是时下的我国显然尚未达到该条件。也就是说,作为底层条件的司法大数据的覆盖面非常有限,这意味着司法人工智能依据大数据案例库对比而得出的司法文书片面性可能会很强,因为其缺乏海量的参考案例和数据。所以,如果以此作为案件的法律文书,其后果可想而知。实际上,从这个角度来看,地方法院的自建司法数据库的判例数量能否满足人工智能司法裁判的需要也有待商榷。
  (二)司法数据不真实
  法律人工智能除了需要海量的司法大数据外,数据的真实性对于司法文书的质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试想,如果人工智能依据充斥着大量的“虚假”法律文书的司法数据库而生成法律文书,其后果可想而知。然而,目前我国的司法大数据情况不容乐观,真实性令人堪忧。换言之,司法文书所显示的内容可能并非判案法官在裁判时真正参考的“第一手信息”。
  综上所述,由于司法数据本身存在不丰富、不真实的弊端,所以,倘若依靠人工智能进行司法文书的处理,还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探索来逐步克服现实难题。
  四、对法律人工智能的建议
  人工智能进一步在法律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仍然需要跨越一些障碍,结合上面的论述,针对人工智能应用于司法领域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法律人工智能应立足“法律人助手”的角色。实际上,以目前的技术条件来说,出现自主意识的人工智能是不太现实的,而且,以大众的普遍价值观来看,人工智能獨立判案当前也是不能被广泛接受的,所以,法律人工智能应该朝着司法工作者助手的方向发展。[]当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法律人工智能何去何从也就不言自喻了。在这个基础上,一方面,司法界无需用有色眼镜看待法律人工智能,因为它并不会颠覆司法行业,应以包容的眼光看待;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专业技术研究人员在改进技术方面也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其次,法律人工智能应更多地应用于私主体。在司法实践中,是否选择适用人工智能参与案件的审理,应当由当事人(包括当事人的律师)作出选择。之所以强调当事人在选择人工智能方面的重要性,是因为当事人是案件审理结果的承受者。此时,如果人工智能的使用决定权掌握在公权力主体手中,可能会有悖于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进一步来说,如果此时审判结果引起了当事人的争议或强烈不满,甚至可能引发当事人与公权力主体的矛盾。
  在科技化浪潮中,人工智能应用于司法,让司法界乃至全社会耳目一新。但是,为避免技术狂热的势头蔓延,提倡理性评估信息技术在审判管理工作中的定位、合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效。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各行各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何面对法律人工智能的挑战,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胡铭:《司法公信力的理性解释与建构》,载《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2.倪寿明:《人工智能改变司法》,载《人民司法(应用)》2018年第28期。
  3.饶高琦:《人工智能+法律:加出来效率,减不掉人性》,载《科技日报》2018年1月5日第2版。
  张志凯(1993. 12).男,汉,河北保定,在读法律硕士研究生,扬州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经济法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语言艺术向着多元化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怎样提升播音主持质量成了目前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基于此,文章先对语言艺术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语言艺术策略。關键词:播音主持;语言艺术;问题;策略前言传统播音主持人员利用电视与广播的形式对信息进行传递,这类传播方式导致观众与主持人之间存在着较大距离。而新媒体 时代下,随着媒介的不断发展与增加,播音主持人员不
期刊
摘要:乌托邦就是乌有之乡,是由托马斯·莫尔最先开始使用的,表示的只是美好的愿望。浪漫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失去的价值观念的一种理想化、乌托邦化,而不是说在人类历史上客观存在过这种美好的乐园,其终极本质和目的仍是对当前所在社会的一种批判和质疑。沈从文的《边城》看似平淡、美好,实则是通过边城中人物所具有的朴质、勤俭、和平、正直等性格来批判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堕落现象。  关键词:乌托邦、理想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有线电视中引入数字电视技术的优势,我们提出了有线电视中可以积极应用数字电视技术,利用好主要媒介机顶盒,推出智能互动电视,深化数字电视技术中的多频网与单频网等数字电视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中的应用。数字电视技术无疑是一种新的电视技术,它能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从而突出数字电视的独特优势。  关键词:数字电视;有线电视网络;传输技术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在三维渲染中菲涅尔(Fresnel)的概念变得更为广泛,除了涵盖上述菲涅尔反射(Fresnel Reflection)的概念外,还包括了在各个常见材质通道上使用菲尼尔的方法,它不再单纯指反射的效果,更多的是指某一属性随着视线夹角而产生变化的现象。  关键词:渲染、三维、菲尼尔、反射、Fresnel、Reflection  菲涅尔(Fresnel)是三维渲染中最常见的概念之一,广泛应用在影视动
期刊
摘要:网络民粹主义是在互联网兴起的一种社会思潮,是民粹主义发展的新形式。从其产生路径来看,网络民粹主义是基于一系列社会问题的现实根源,以传统的道德本位、民本主义的文化氛围为诱因,借助互联网的技术条件,结合网络平台的虚拟性、交互性、匿名性等特点而产生与发展的。网络民粹主义的出现与扩散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与发展,甚至是社会的和谐稳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要更好地引导其走向,根本在于创造和谐的社会秩序。具体来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廣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主要特点,提出了新时期广播电视技术维护方法:一是加强设备更新,强化管理;二是采用信息化维护技术;三是引入自动化技术;四是加强科技投入并勇于创新。  关键词:新时期;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特点;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0618115  一、前言  广播电视是一种传统媒体,它在人们生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丰富了人们的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特别是手机上网,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人们感受到了前所有为的便利,但也为谣言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渠道。因此,强化网络谣言的监管机制,强化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危机预警,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亟待研究的新课题,也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打击;网络谣言;对策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0628835  一、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了广播文艺节目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广播文艺节目的创新与发展要求:一是从广播文艺节目自身进行创新,二是培养采编者的新闻敏感度,三是稿件的编排要有感染力,四是联合新媒体助力对广播文艺节目进行创新。只要广播电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开放,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关键词:广播文艺节目;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0626104  一、引言  广播是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消费习惯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尤其是在接受新闻方面,因为移动客户端的兴起,传统的新闻博播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的方式已经从报纸、广播、电视等平台转变为更加智能化、视频化、个性化的新闻客户端平台。且在现代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只有少数受众会选择观看传统纸媒。在新媒体不断发展壮大的背景下,传统纸媒要向发展,就需要尝试新领域、拓展多元化服务,努力缩小
期刊
摘要:故宫做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传承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基因。故宫在遭遇形象和管理危机后,走向“网红”转型之路,迎来一个创新的、活力的“春天”。但故宫的“网红”养成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也遭受到诸多质疑。故宫创新的发展道路符合E.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理论,本研究将结合该理论,分析故宫“网红”的养成具体方式,揭秘创新的过程。  关键词:创新的扩散;故宫;“网红”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