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件概要
事件概要:10月18日,北京798艺术区杨画廊推出了艺术家张玥的个展“不明真相”。年轻艺术家张玥的首次个展在展览开幕时,杨画廊的门口已经出现了“排队观展”现象……艺术家藉早年的入狱经历,将名为《无题》的可供人进入的封闭式微型“监狱”装置作品排列于画廊门口,交由观众自行操作,故而出现了画廊外的观众排队“求体验”的景象。
大家点评
对于此次展览,众多报道均将“排队看展”作为主要看点放大了若干倍。使得未能到场的人们也不同程度被“盛况”所牵。因为这似乎与我们平日里所熟悉的普通观众对艺术展览那十分有限的热情和画廊的门可罗雀的情况不同,尽管这样的情形,因着近年来整个当代艺术体系不竭余力的涌入主流文化的势头下有所好转,但“排队看展”这样的概念,显然没有形成足够的共识:展场发生了什么事?是否又有批评家口中的“事件艺术家”引起关注?
漆黑的封闭空间,带给人强烈的未知临场感。除了导致观众排队的“监狱小号”,在“入监”前,观众甚至还要像模像样的签署“风险告知书”,作品自有系统的完整度和现场高质量的互动,在此也可见一斑。当然,这些本身是作品的一部分,不宜拆分而说。此外,艺术家在画廊内基于自身真实经历的大量狱中“文献”、在牢狱中通过各种途径得以涂鸦或印字的“微记录”,作为比较“安静”的作品,也诠释了自己的创作动机和艺术特质,而这一切被更多观众发现并“看懂”的几率,可能都将因着画廊门口的“骚动”而翻番。
展览能否引起排队固然不是全部,有时,过度收获热情对艺术家来说也可能是危险的。但可观的观展流量和观众积极的探索,总是有利于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否能被更多人知晓,且增加更多人读懂和更多种读懂作品的可能。
“不明真相的群众”是一句“夹生”的揶揄,但在今天的艺术中,什么样的作品能算艺术,早成为不合时宜的探讨,而相应的来自专业外的关于艺术懂与不懂的质疑,更成了一句空问。没有人会因为看不懂一条医学公式而斥责医学。
安迪沃霍尔曾说:“艺术家就是创造那些其他人觉得不需要,但他们觉得应该给予的一群人。” (文/王宗亮)
事件概要:10月18日,北京798艺术区杨画廊推出了艺术家张玥的个展“不明真相”。年轻艺术家张玥的首次个展在展览开幕时,杨画廊的门口已经出现了“排队观展”现象……艺术家藉早年的入狱经历,将名为《无题》的可供人进入的封闭式微型“监狱”装置作品排列于画廊门口,交由观众自行操作,故而出现了画廊外的观众排队“求体验”的景象。
大家点评
对于此次展览,众多报道均将“排队看展”作为主要看点放大了若干倍。使得未能到场的人们也不同程度被“盛况”所牵。因为这似乎与我们平日里所熟悉的普通观众对艺术展览那十分有限的热情和画廊的门可罗雀的情况不同,尽管这样的情形,因着近年来整个当代艺术体系不竭余力的涌入主流文化的势头下有所好转,但“排队看展”这样的概念,显然没有形成足够的共识:展场发生了什么事?是否又有批评家口中的“事件艺术家”引起关注?
漆黑的封闭空间,带给人强烈的未知临场感。除了导致观众排队的“监狱小号”,在“入监”前,观众甚至还要像模像样的签署“风险告知书”,作品自有系统的完整度和现场高质量的互动,在此也可见一斑。当然,这些本身是作品的一部分,不宜拆分而说。此外,艺术家在画廊内基于自身真实经历的大量狱中“文献”、在牢狱中通过各种途径得以涂鸦或印字的“微记录”,作为比较“安静”的作品,也诠释了自己的创作动机和艺术特质,而这一切被更多观众发现并“看懂”的几率,可能都将因着画廊门口的“骚动”而翻番。
展览能否引起排队固然不是全部,有时,过度收获热情对艺术家来说也可能是危险的。但可观的观展流量和观众积极的探索,总是有利于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否能被更多人知晓,且增加更多人读懂和更多种读懂作品的可能。
“不明真相的群众”是一句“夹生”的揶揄,但在今天的艺术中,什么样的作品能算艺术,早成为不合时宜的探讨,而相应的来自专业外的关于艺术懂与不懂的质疑,更成了一句空问。没有人会因为看不懂一条医学公式而斥责医学。
安迪沃霍尔曾说:“艺术家就是创造那些其他人觉得不需要,但他们觉得应该给予的一群人。” (文/王宗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