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外国文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文学作品的感性、诗意、异域性和国际化特点,挖掘普世的价值观指引大学生养成理想、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大学生理想人格;《人生颂》
21世纪,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传播方式、科技进步等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思维模式。大学生和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也日益严重,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水平下降,行为不当,目标不明确,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理想信念淡化,物质至上,意志品质薄弱,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不强等人格缺失现象。近年来有关大学生人格畸形的报道屡见不鲜,有的因为不能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导致人格裂变,有的甚至杀害同学或是自杀。大学阶段是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阶段,高校教育应该从各个方面入手培养、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经典文学作品感性、诗意,内涵丰富,对人性进行了深刻探索,能是学生发生共鸣,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健康的精神给养,对塑造大学生高尚的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外国文学作品具有有别于中国文学的视角和切入点,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和个性的塑造具有独特优势。
本文拟从朗费罗《人生颂》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利用外国文学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来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
一、《人生颂》的写作背景
1839年,美国诗人朗费罗 (Henry Longfellow)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夜吟》(Voices of the Night),《人生颂》(A Psalm of Life)就是其中一首最受读者喜爱的诗歌,它一经出版便受到读者的关注和赞美,成为“十九世纪美国人民最喜欢读的诗篇”。美国民主诗人约翰·格林利夫·惠蒂尔评论说:“我不知道作者是谁,但他或她绝不是等闲之辈。这九节单纯的诗比雪莱、济慈和华兹华斯等人所有的梦想加在一起都值得多。这篇诗是呼吸着、充沛着我们今天的时代精神——它是一个有为的世纪的精神‘蒸汽机’。”[1]诗歌发表之时正处于美国内战前期,北方资本主义蓬勃兴起,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长足发展,这时的文学创作正处于早期浪漫主义结束和后期浪漫主义刚刚开始的阶段。诗人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的第一任妻子波特在1835病故,使他陷入巨大的悲伤之中,而当他追求后来成为他的第二任妻子的阿普尔顿时,又遭遇颇多波折,诗人患上抑郁症,在此期间他百感交集,觉人生充满挫折,但他勇敢地和疾病作斗争,三年后写下这首诗,目的是为了勉励人们在人生道路上要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人生颂》的主题思想
《人生颂》共有九节,每节四行。各小节之间关系紧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人生颂》更是以其朗朗上口而蜚声中外,它是最早译入中国的一首美国诗歌。”[2]受到中国读者的普遍欢迎。诗歌开篇指出什么是人生,诗人并不同意“人生如梦Life is but an empty dream”的说法,反对将肉体的死亡当作把人生视为一场幻梦的因由(For the soul is dead that slumbers,),事实上事物的真相往往隐藏在它的表面之下(And things are not what they seem),我们应该努力探寻真相。在第二节的第一行,诗人感叹人生不是虚惊一场 ,是真挚而热烈的( Life is real! Life is earnest!), 强调人生的实际存在,表明了诗人“‘人生是实在的’唯物主义人生论”[3],坟墓并非人生的终点(And the grave is not its goal),“你本尘土,必归尘土”,肉体最终化为尘土,但精神却能永存。因此诗人在第3节阐明人生的道路和目标既不是享乐(Not enjoyment),也不是悲叹(not sorrow),而是行动(But to act),是每个明天都比今天走得更远(that each tomorrow/ Find us farther than today),是每天都在进步。“消极悲叹和观望都是错误的,只有紧紧地抓住时间,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是正确的态度。”[1]
在第4节中,诗人指出时光飞逝(Time is fleeting),呼吁读者要珍惜光阴,奋发向上。接着在第5节诗人将世界比作战场(battle),就应该做一个敢于面对一切现实的“威武善战的英雄(Be a hero in the strife)”。第6节诗人再次呼吁“行动吧——趁着活生生的现在(Act--- act in the living present)”,因为时光飞逝,人生苦短,不要做生活中的懦夫,应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人生的目标和道路在于行动和不断地超越自我。
7-8节指出人生价值之所在: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经历一些挫折和失败,然而当“告别人世的时候/留下脚印在时间的砂砾上(departing , leave behind us footsteps on the sands of time ),若能让“遇险沉了船的兄弟在绝望的时刻看到这脚印而振作起来(A forlorn and shipwrecked brother,/ Seeing, shall take heart again.),这样的人生将无憾。
在最后一个诗节中,诗人号召大家勇敢地起来面对命运的挑战,在短暂的人生中学会“不断地进取,不断地追求/要善于劳动,善于等待(Still achieving, still pursuing,/ Learn to labor and to wait.),”以达到生活理想的境界,人生价值实现的关键在于行动。“朗费罗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善于寓教于乐,把健康的舆论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融入生动活泼的诗歌之中。”[1]
通过对《人生颂》的分析可以看出诗人希望人们明白人生是真实的存在,生命短暂,在有限的时间里,不要眷恋过去,也不要指望未来,珍惜当下,努力进取,不断追求,生命的价值在于告别人世之后所留下的成就能帮助和鼓励后人。朗费罗的《人生颂》“唱出了(这个时代)创造价值的方式不是‘享乐’或‘受苦’,而是埋头苦干的男子汉信条”。[4]
三、《人生颂》的启示
“诗人以豪迈的情怀,抒发了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 注重行动、奋斗,诗人并不一定要求自己或读者要做出像伟人那样的业绩,他看重的是伟人在遇挫折时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他看来,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学到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5]生命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在有限的生命里,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此外,人生在世必定会经历些许挫折和失败,潮起潮落乃正常现象,每一个人都应该正视生活中的困难,活着的时候脚踏实地,奋发向上;离世时,了无遗憾。
当前很多大学生肆意挥霍青春,蹉跎岁月,迷失了生活的目标和方向。阅读文学经典能让他们补充精神食粮,好的作品尤为一盏明灯,能为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丰富他们的情感。“不可否认,优秀的文艺作品的确有教育人、鼓舞人的社会功能。《人生颂》仿佛是一贴治疗精神萎蘼症的良药,具有神奇的起死回生的功效。”[1]在教学《人生颂》过程中,教师可以诱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诗人在年轻时所遭遇的身心痛楚,通过创设情境,让他们感同身受,激发他们的情感波澜,和诗人一起探索、思考人生,了解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如何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外国文学作品中诸如此类积极向上的作品不计其数,教师应该努力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和价值,让高尚、健康的价值观引领学生走向光明,养成理想的人格,成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有为青年,这是文学教学的最高目标。
参考文献:
[1]任良耀.一曲雄浑壮美的人生礼赞——朗费罗抒情诗《人生颂》简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7).
[2]钱钟书.汉译第一首英语诗人《人生颂》 及二三事[J].国外文学,1982(1).
[3]邢涛主编,龚勋分册主编.我的心是旷野的鸟 感悟青春的诗歌[M].中学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4]Cleanth Brooks.American Literature The Makers and the Making[M].St Martin’s Press,Inc,New York,1973.
[5]张锐.生命的赞歌"英文原诗的理解和赏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大学生理想人格;《人生颂》
21世纪,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传播方式、科技进步等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思维模式。大学生和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也日益严重,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水平下降,行为不当,目标不明确,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理想信念淡化,物质至上,意志品质薄弱,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不强等人格缺失现象。近年来有关大学生人格畸形的报道屡见不鲜,有的因为不能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导致人格裂变,有的甚至杀害同学或是自杀。大学阶段是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阶段,高校教育应该从各个方面入手培养、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经典文学作品感性、诗意,内涵丰富,对人性进行了深刻探索,能是学生发生共鸣,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健康的精神给养,对塑造大学生高尚的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外国文学作品具有有别于中国文学的视角和切入点,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和个性的塑造具有独特优势。
本文拟从朗费罗《人生颂》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利用外国文学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来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
一、《人生颂》的写作背景
1839年,美国诗人朗费罗 (Henry Longfellow)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夜吟》(Voices of the Night),《人生颂》(A Psalm of Life)就是其中一首最受读者喜爱的诗歌,它一经出版便受到读者的关注和赞美,成为“十九世纪美国人民最喜欢读的诗篇”。美国民主诗人约翰·格林利夫·惠蒂尔评论说:“我不知道作者是谁,但他或她绝不是等闲之辈。这九节单纯的诗比雪莱、济慈和华兹华斯等人所有的梦想加在一起都值得多。这篇诗是呼吸着、充沛着我们今天的时代精神——它是一个有为的世纪的精神‘蒸汽机’。”[1]诗歌发表之时正处于美国内战前期,北方资本主义蓬勃兴起,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长足发展,这时的文学创作正处于早期浪漫主义结束和后期浪漫主义刚刚开始的阶段。诗人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的第一任妻子波特在1835病故,使他陷入巨大的悲伤之中,而当他追求后来成为他的第二任妻子的阿普尔顿时,又遭遇颇多波折,诗人患上抑郁症,在此期间他百感交集,觉人生充满挫折,但他勇敢地和疾病作斗争,三年后写下这首诗,目的是为了勉励人们在人生道路上要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人生颂》的主题思想
《人生颂》共有九节,每节四行。各小节之间关系紧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人生颂》更是以其朗朗上口而蜚声中外,它是最早译入中国的一首美国诗歌。”[2]受到中国读者的普遍欢迎。诗歌开篇指出什么是人生,诗人并不同意“人生如梦Life is but an empty dream”的说法,反对将肉体的死亡当作把人生视为一场幻梦的因由(For the soul is dead that slumbers,),事实上事物的真相往往隐藏在它的表面之下(And things are not what they seem),我们应该努力探寻真相。在第二节的第一行,诗人感叹人生不是虚惊一场 ,是真挚而热烈的( Life is real! Life is earnest!), 强调人生的实际存在,表明了诗人“‘人生是实在的’唯物主义人生论”[3],坟墓并非人生的终点(And the grave is not its goal),“你本尘土,必归尘土”,肉体最终化为尘土,但精神却能永存。因此诗人在第3节阐明人生的道路和目标既不是享乐(Not enjoyment),也不是悲叹(not sorrow),而是行动(But to act),是每个明天都比今天走得更远(that each tomorrow/ Find us farther than today),是每天都在进步。“消极悲叹和观望都是错误的,只有紧紧地抓住时间,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是正确的态度。”[1]
在第4节中,诗人指出时光飞逝(Time is fleeting),呼吁读者要珍惜光阴,奋发向上。接着在第5节诗人将世界比作战场(battle),就应该做一个敢于面对一切现实的“威武善战的英雄(Be a hero in the strife)”。第6节诗人再次呼吁“行动吧——趁着活生生的现在(Act--- act in the living present)”,因为时光飞逝,人生苦短,不要做生活中的懦夫,应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人生的目标和道路在于行动和不断地超越自我。
7-8节指出人生价值之所在: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经历一些挫折和失败,然而当“告别人世的时候/留下脚印在时间的砂砾上(departing , leave behind us footsteps on the sands of time ),若能让“遇险沉了船的兄弟在绝望的时刻看到这脚印而振作起来(A forlorn and shipwrecked brother,/ Seeing, shall take heart again.),这样的人生将无憾。
在最后一个诗节中,诗人号召大家勇敢地起来面对命运的挑战,在短暂的人生中学会“不断地进取,不断地追求/要善于劳动,善于等待(Still achieving, still pursuing,/ Learn to labor and to wait.),”以达到生活理想的境界,人生价值实现的关键在于行动。“朗费罗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善于寓教于乐,把健康的舆论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融入生动活泼的诗歌之中。”[1]
通过对《人生颂》的分析可以看出诗人希望人们明白人生是真实的存在,生命短暂,在有限的时间里,不要眷恋过去,也不要指望未来,珍惜当下,努力进取,不断追求,生命的价值在于告别人世之后所留下的成就能帮助和鼓励后人。朗费罗的《人生颂》“唱出了(这个时代)创造价值的方式不是‘享乐’或‘受苦’,而是埋头苦干的男子汉信条”。[4]
三、《人生颂》的启示
“诗人以豪迈的情怀,抒发了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 注重行动、奋斗,诗人并不一定要求自己或读者要做出像伟人那样的业绩,他看重的是伟人在遇挫折时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他看来,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学到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5]生命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在有限的生命里,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此外,人生在世必定会经历些许挫折和失败,潮起潮落乃正常现象,每一个人都应该正视生活中的困难,活着的时候脚踏实地,奋发向上;离世时,了无遗憾。
当前很多大学生肆意挥霍青春,蹉跎岁月,迷失了生活的目标和方向。阅读文学经典能让他们补充精神食粮,好的作品尤为一盏明灯,能为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丰富他们的情感。“不可否认,优秀的文艺作品的确有教育人、鼓舞人的社会功能。《人生颂》仿佛是一贴治疗精神萎蘼症的良药,具有神奇的起死回生的功效。”[1]在教学《人生颂》过程中,教师可以诱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诗人在年轻时所遭遇的身心痛楚,通过创设情境,让他们感同身受,激发他们的情感波澜,和诗人一起探索、思考人生,了解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如何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外国文学作品中诸如此类积极向上的作品不计其数,教师应该努力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和价值,让高尚、健康的价值观引领学生走向光明,养成理想的人格,成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有为青年,这是文学教学的最高目标。
参考文献:
[1]任良耀.一曲雄浑壮美的人生礼赞——朗费罗抒情诗《人生颂》简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7).
[2]钱钟书.汉译第一首英语诗人《人生颂》 及二三事[J].国外文学,1982(1).
[3]邢涛主编,龚勋分册主编.我的心是旷野的鸟 感悟青春的诗歌[M].中学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4]Cleanth Brooks.American Literature The Makers and the Making[M].St Martin’s Press,Inc,New York,1973.
[5]张锐.生命的赞歌"英文原诗的理解和赏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