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不仅要教会学生科学知识,而且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致力搭建情境活动平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落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搭建游戏情境,激發探究兴趣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游戏是由愉快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可以使儿童在体力、智力、交际、能力、感情等方面得到满足与发展。尤其是小学生,以游戏的形式展开教学,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使他们能入神地观察、探索和研究问题。我教三下《镜子》前让学生猜谜语:“你哭他也哭,你笑他也笑,你问他是谁,他说你知道。”我话音刚落,学生争先恐后地竞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就在学生为猜中谜底而兴奋的时候,“让我们一起玩镜子吧!”我一句话把学生激扬的情绪引入“镜子”的学习中。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产生兴趣。科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可探索的问题情境,问题越贴进学生的生活、前概念,学生参与意识越强。我教《生物的启示》,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珍珠港》电影中飞行员驾驶飞机在夕阳中自由飞行的画面,欣赏优美的画面,“你们想飞吗?”学生都抢答“想”!其实人类从古至今都没有停止过飞翔的梦想。媒体介绍飞机的发明史,更早时候古人从飞鸟身上得到启发而发明飞行的最早雏形工具,引导学生观察飞鸟和飞机哪些地方相似,古人为什么能从飞鸟身上得到启发?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你从哪些生物上得到启示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对生活中事物的关注和研究,培养学生喜欢科学的思想感情。
三、设计实验活动,体验探究乐趣
“我听说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名言突出了“动手做”的重要性,积累探究经验才是真正的收获。教师要把“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结果”转向“关注学生学习的活动”,将科学学习的过程看作是学生“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氛围、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养成动手实践的习惯、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实验、验证、推理、解释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科学素养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我在教《太阳和影子》时候,我将课堂设在学校操场上,设计四人一组和有结构的学习单。先观察自己的影子的变化。学生一面观察,一面记录并进行分析研究。学生都静下心来,聚精会神地活动。学生兴致盎然,乐在其中,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
四、借助现代媒体,增强探究责任
现代媒体可赋予知识声、形、色。能使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形象逼真,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能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我教学《河流对土地的作用》,先通过多媒体模拟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的情景,播放河的上、中、下游两岸的地形特点和河中岩石大小、棱角的各异;展示河的上游沟壑纵横的群山和支离破碎的绝壁;展示咆哮奔腾的江河水夹杂着的大大小小的石块随波逐流、互相摩擦碰撞。学生在基础上,主动讨论:为什么上、中、下游的地形会呈现不同的形态?他们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卵石是从哪里来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等。现代媒体播放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染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关爱大自然的责任感,学生积极想象、分析、推理、解释、践行关爱自然,建设美好家园。
五、搭建延伸平台,持续探究热情
科学课的学习一般在校内,绝大多数在教室、实验室,教学时间、场地受到限制,探究条件、材料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综合探究观。教师要善于挖掘科学课中创新因素,引导学生由兴趣向志趣的转变,教师应采取留下悬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扩大和延伸探究空间,培养学生可持续的科学探究激情。我教学五上《蚯蚓的选择》时,学生自主组团合作探究,发现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了解了几种动物的生活环境,但学生想知道的远远超越这些,学生间自主提出:1.蚯吲吃什么呢?2.蚯蚓是怎样繁殖后代的?3.蚯蚓呆在那么脏的环境里,容易生病吗?4.企鹅生活在冰天雪地的极地,那么低的温度,他们怎么受得了?5.大雁每年迁徙,怎样正确找到来回的路?我因势利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选择自已感兴趣的问题,在课外探究、观察,自已解决问题,撰写研究报告。
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教学,教师应搭建探究活动平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发大胆探究,教师适时指导,使学生在亲历探究活动中享受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获取科学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淮安市人民小学 江苏】
一、搭建游戏情境,激發探究兴趣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游戏是由愉快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可以使儿童在体力、智力、交际、能力、感情等方面得到满足与发展。尤其是小学生,以游戏的形式展开教学,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使他们能入神地观察、探索和研究问题。我教三下《镜子》前让学生猜谜语:“你哭他也哭,你笑他也笑,你问他是谁,他说你知道。”我话音刚落,学生争先恐后地竞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就在学生为猜中谜底而兴奋的时候,“让我们一起玩镜子吧!”我一句话把学生激扬的情绪引入“镜子”的学习中。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产生兴趣。科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可探索的问题情境,问题越贴进学生的生活、前概念,学生参与意识越强。我教《生物的启示》,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珍珠港》电影中飞行员驾驶飞机在夕阳中自由飞行的画面,欣赏优美的画面,“你们想飞吗?”学生都抢答“想”!其实人类从古至今都没有停止过飞翔的梦想。媒体介绍飞机的发明史,更早时候古人从飞鸟身上得到启发而发明飞行的最早雏形工具,引导学生观察飞鸟和飞机哪些地方相似,古人为什么能从飞鸟身上得到启发?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你从哪些生物上得到启示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对生活中事物的关注和研究,培养学生喜欢科学的思想感情。
三、设计实验活动,体验探究乐趣
“我听说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名言突出了“动手做”的重要性,积累探究经验才是真正的收获。教师要把“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结果”转向“关注学生学习的活动”,将科学学习的过程看作是学生“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氛围、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养成动手实践的习惯、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实验、验证、推理、解释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科学素养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我在教《太阳和影子》时候,我将课堂设在学校操场上,设计四人一组和有结构的学习单。先观察自己的影子的变化。学生一面观察,一面记录并进行分析研究。学生都静下心来,聚精会神地活动。学生兴致盎然,乐在其中,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
四、借助现代媒体,增强探究责任
现代媒体可赋予知识声、形、色。能使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形象逼真,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能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我教学《河流对土地的作用》,先通过多媒体模拟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的情景,播放河的上、中、下游两岸的地形特点和河中岩石大小、棱角的各异;展示河的上游沟壑纵横的群山和支离破碎的绝壁;展示咆哮奔腾的江河水夹杂着的大大小小的石块随波逐流、互相摩擦碰撞。学生在基础上,主动讨论:为什么上、中、下游的地形会呈现不同的形态?他们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卵石是从哪里来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等。现代媒体播放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染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关爱大自然的责任感,学生积极想象、分析、推理、解释、践行关爱自然,建设美好家园。
五、搭建延伸平台,持续探究热情
科学课的学习一般在校内,绝大多数在教室、实验室,教学时间、场地受到限制,探究条件、材料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综合探究观。教师要善于挖掘科学课中创新因素,引导学生由兴趣向志趣的转变,教师应采取留下悬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扩大和延伸探究空间,培养学生可持续的科学探究激情。我教学五上《蚯蚓的选择》时,学生自主组团合作探究,发现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了解了几种动物的生活环境,但学生想知道的远远超越这些,学生间自主提出:1.蚯吲吃什么呢?2.蚯蚓是怎样繁殖后代的?3.蚯蚓呆在那么脏的环境里,容易生病吗?4.企鹅生活在冰天雪地的极地,那么低的温度,他们怎么受得了?5.大雁每年迁徙,怎样正确找到来回的路?我因势利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选择自已感兴趣的问题,在课外探究、观察,自已解决问题,撰写研究报告。
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教学,教师应搭建探究活动平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发大胆探究,教师适时指导,使学生在亲历探究活动中享受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获取科学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淮安市人民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