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无不为的张良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sgx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初三杰”的张良一生从未掌握过实权,而他却真正做到了帝王之师。在他的正确谋略下,刘邦项羽联手推翻了秦王朝;楚汉争霸中他能够“以弱胜强,以退为进”,使天下复归统一;功成名就之后,他隐身而退,最大限度的保全自己,张良真正做到了无为而不为的境界。
  关键词:张良;知人事;示人;谋臣;道家
  中图分类号:S7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58-02
  明代学者茅坤认为:“今人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1]我认为读《留侯世家》即欲运筹,作为“千古第一谋臣”的张良,一生谋始皇,谋项羽,谋刘邦,谋太子,某自己,他凭什么做到帝王之师?他谋其一生又得到了什么?
  在我的心中,张良的外在形象应是:身材矮小,面如皓月,着一身道袍,潇洒飘逸,两袖清风,步履从容,娇弱多病。
  少年的张良目睹了都城被破,国家灭亡,经历了家族惨死,兄弟流亡。这种国破家亡像一颗仇恨的种子深深地植入了张良的心中,他将复仇复国如烙印一般铭刻于心,因此首段在写他作为贵族后裔的同时,也讲述了他重财请力士刺杀秦始皇的故事,展现了他少年时期的胸怀远大而又急于求成、少不更事的冲动形象。而多年后项羽杀死韩王他却没有简单地刺杀项羽,而是选择了隐忍,选择了用谋略对抗项羽,借刘邦之力歼灭项羽,因为张良清楚地明白简单地去刺杀是不足以复仇的,只有大秦王朝土崩瓦解,只有项羽集团灰飞烟灭,张良的复仇才算真正完成。从张良的经历看,他由简单冲动变得隐忍谋略,由求复仇复国变得安逸自保。
  在写下邳遇老父事件中,作者用“愕然”、“欲殴之”“强忍”,展现了张良少时的冲动心理,但张良却又是尊敬老人的,他下取履,作者用“长跪履之”一词来形容张良这一品质。接着写张良由一个不守时的人经过老人两天“怒斥”的磨砺,变得守时讲信,司马迁有意详写张良的得书之难,也是为日后汉王还定三秦,封张良为“成信侯”作铺垫,正是因为张良的守信归汉,才没有引起刘邦的怀疑。尽管司马迁略写张良“常习诵之”、“为任侠”的经过,但却从中可以看出张良是一个勤奋刻苦、行侠仗义的青年形象。
  这篇文章总给人一种神秘化的色彩,尤其是这位老人让我费解:一是老人的身份是什么?他的出场很神秘。二是老人赠的《太公兵法》很奇特,他凭什么认为读完这本书就可以做帝王师?三是老人竟然能够预测天下,他怎么知道十年之后将会天下大乱?四是十三年后取石很神秘,张良跟随刘邦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找到了一块黄石。还有帮助太子的商山四皓,就如四大得道仙人,完成使命后立刻退去,并未记载这四位老人的封赏及家世如何。
  但我认为作者在刻画张良形象时并没有像《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那样近乎妖,而是有详略地展现了张良身上的优缺点,并以“知人事”“示人”为线索,写他在推翻秦朝,楚汉争霸,安定汉朝中表现出了过人的谋士形象。
  一、推翻秦朝
  “崤山之战”是张良首次谋略的军事行动。他对刘邦说:“秦兵尚强,未可轻也,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由此可知,张良“知天下”,秦兵并非一群乌合之众,他了解章邯的战斗力,提醒刘邦不能轻敌。他还“知人事”,将领是屠夫的儿子,屠夫是商人,商人最大的特点是追求利益。因此张良的策略是“为五万人具食,张旗帜诸山上,”这样做的效果是“示人”,用疑兵之计使秦将归顺。张良更“知士兵”,“此独其将欲判,恐士兵不从。”他知道士兵不同于唯利所趋的将领,士兵们要保护背后的土地,身后的家人,他们的家国意识远远高于将领们。因此张良认为“因懈击之”,最后效果正如张良所料,“秦兵竟败,遂至咸阳。”随着子婴的投降,张良少年时代的复仇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与张良的谋略密不可分。
  二、楚汉争霸
  (一)鸿门宴
  在刘邦攻占咸阳之后,作者對比了张良与樊哙劝说刘邦不要贪恋财物美色,樊哙鲁莽地谏沛公,被骂了出来,而张良是了解刘邦的,他指出“秦为无道”,所以沛公取胜,此刻应当“示人”,“宜缟素为资”,尽管内心深处爱慕宫室、重宝、美女,但应当以生活朴素为号召,将内心的贪婪掩饰起来,把一个君主应当有的品质展示给天下百姓看、而且张良没有把劝谏的功劳归于自己,他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他这样说一方面在保护樊哙,替樊哙在刘邦面前说好话,指出樊哙是真正意义上的忠臣;另一方面也在保护自己,一旦刘邦不听,出主意的人是樊哙,张良只是随声附和,当然,正是因为沛公的还军霸上,才有了鸿门宴的计策。
  鸿门宴上,刘邦集团君臣一心,他们的语言、动作都是张良事先安排好的,他安排刘邦见项羽时要谦卑、恭敬,与项羽以兄弟相称去套近乎,安排樊哙闯帐见项羽时要表现出正义凛然,他们君臣观点一致:刘邦头天晚上告诉项伯自己无谋反之心,项伯告诉了项羽;次日刘邦赴鸿门宴,再次陈述了自己不会背叛项王;而后又从莽夫樊哙口中说出,促使项羽在思维上处于中立状态。
  张良一向是个为求自保的人,有强烈复国心的人,有强烈复国之心的人,那么他凭什么敢在刘邦逃走之后持白璧玉斗留下来向项羽道歉?因为张良“知人事”,他了解项羽的个性,项羽作为一个楚贵族后裔,那种与生俱来的贵族之气使他重视自己的名誉,项羽是光明磊落的,是不愿意用暗杀这种卑鄙的手段去取得胜利。张良还知道项羽的刚愎自用,对于范增的劝说,项羽未必能听进去。项羽连刘邦也未杀害,作为特殊身份的张良又怎么会加害?
  (二)谋汉中,烧栈道
  张良非常了解天下大势,明白关中之地的重要性,而汉中又是其要塞。所以他把刘邦赐给他的钱都给了项伯,因为他“知人事”,第一他知道项伯爱财,而且一定会收,不同于自己淡泊名利,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刺秦王;第二他要感谢上次鸿门宴上项伯的帮助;第三他要继续拉拢项伯,让项伯替刘邦向项羽求取汉中这块肥沃之地。张良还在归韩之前劝谏刘邦烧栈道,这样做的目的是“示人”,告诉天下汉王没有东还的打算,减少项羽集团的疑虑,同时也为刘邦的暗度陈仓,夺取天下做准备。   (三)下邑之谋
  彭城之戰项羽势如破竹,刘邦狼狈溃逃,在这种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张良向刘邦举荐了黥布、彭越、韩信。他知道黥布是项羽的猛将,提出了利用黥布与项羽的矛盾,削弱了项羽的力量,逐渐形成刘邦的援军,反过来对抗项羽;他知道彭越与田荣一起反项羽,项羽非常痛恨他,利用彭越的地理位置与战术,就等于在项羽的后方安排了军事力量,为刘邦的前方取胜提供了可能性;他知道韩信的军事才能,在收复关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张良提出了对外拉拢黥布、彭越,对内重用韩信。正是因为张良的“知人事”,他才有足够地自信对刘邦说:“捐此三人,则楚可破也。”最终消灭楚军,也确实是这三人的鼎力相助。似乎韩王在彭城被杀之后,张良就一直多病,我认为张良的病也是为了“示人”,他在不断地保全自己,告诉刘邦不能带兵,却又时时从汉王,减少刘邦的猜忌。
  (四)八不可
  当刘邦想要复立六国后世之时,张良能挺身而出,列举了八个“不可”,他作为谋士,以锐利的目光看到了复立六国后世的弊端,天下游士各归其立,刘邦打的天下能否安定?可见张良心中的大一统思想,而在项梁立楚军之后,他却趁机建议:立六国之后,益树党。说明韩王成被杀之前,他希望复仇复国,而韩王成死后,他坚持大一统,忠心耿耿为刘邦出谋划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因自己是韩国人而追求复国。
  (五)立齐王
  韩信带兵平定齐国之后,请求刘邦封他为“代齐王”,刘邦的反应是“骂曰”,“复骂曰”,但张良的反应不同,他“知天下”,所以及时地阻止了刘邦发怒,示意他隐忍,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而坏了谋取天下的大事。由此,张良的确是远见卓识的人。
  三、安定汉朝
  (一)封功臣
  其他大臣日夜争功,而刘邦对没有战斗功劳的张良的态度是自则其地,三万户,而军功最多的曹参不过才一万零六百户,善搞后勤的萧何八千户而已。但作为“知人事”的张良却提出了做留侯,一是为了选择这块贫瘠却又不是军事战略要地而巧妙地躲避刘邦的怀疑,二是提醒刘邦他们的君臣相遇是在留地,也正是在留地相遇之后,“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关于封雍齿这样一位被刘邦日夜憎恨的人,张良的建议是“示人”,雍齿尚且能封侯,那么有过失的臣子就不用担心被杀,张良的计策不仅安定了君臣的心,更使群臣认识到刘邦是一位宽宏大量的君主。
  (二)定国都
  一个国家的都城对王朝的兴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张良客观地分析了定都关中的重要性,首先指出洛阳的不足之处是地小、田薄,四面受敌,而关中之地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张良的可贵是他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公正客观地看待问题,不因亡秦的国都而认为是不吉利,不像那些来自崤山以东的大臣为了一己之私劝说重定都城,更不像项羽一样为了光宗耀祖而错失地利。张良能够时刻“知天下”,顾全大局。
  (三)立太子
  刘邦晚年想要废掉太子,“大臣多谏争”,“叔孙通称引古今,争太子”,而张良的表现是一言不发。后来被吕后逼得无处可躲的情况下,举荐“商山四皓”,自己继续称病。张良凭什么判定这四个隐匿山中的老头儿会对太子有巨大的帮助乃至扭转乾坤?我认为依然是张良的“知人事”,这四人虽然隐居在山中,义不为汉臣,但是刘邦认为此四人很高明,深不可测。因此在一次宴会上,太子带着这四位老人家,刘邦的反应是“怪之”、“问之”、“大惊”,仅仅因为这四位贤士跟随太子就可以改变刘邦的废储之心吗?四位贤士的出现不过是“示人”罢了,他们的到来只不过是 向刘邦传达一个信号:窃闻太子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敢延颈欲为太子死者。他们告诉刘邦,太子做储君是天下百姓的心声,他们都愿誓死追随太子。因此刘邦才感叹:“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缯缴,尚所可施!”也许刘邦可以用屠杀的方式解决太子的左膀右臂,但他绝对不可能杀尽誓死追随太子的百姓。实践再次证明,张良的用人是多么的准确。商山四皓绝非浪得虚名。当刘邦决定让太子带兵解决黥布谋反一事时,商山四皓能清醒地看到其中的弊端,无论成败,都不利于太子,因此出主意让吕后泣言劝刘邦亲自带兵解决叛乱。张良为人谨慎,几乎不出面参与废立太子,但送天子出征时,他劝说刘邦让太子监管关中兵,使太子在刘邦走后集军政大权。接着继续以病态的姿势给人看,他用不吃粮食,专门练习气功,学习“道引轻身”来掩饰自己。
  张良亲眼目睹了淮阴侯韩信因为“谋反”被杀,梁王彭越因为“谋反”被杀,与刘邦一起长大的 燕王卢绾因“谋反”被撤爵,作为连襟的樊哙因“结党营私”险遭杀身之祸……
  当硝烟飘到遥远的尽头,战场已被风沙掩埋,呐喊在空寂里沉默,古剑在残风中腐朽,为战斗而生的灵魂开始为生存而战斗,没有号角的年代里,生存是唯一的长路。张良不会没有听过“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故事,范蠡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列强争霸的环境中,他可以选择经商致富;而生活在大一统的汉帝国的张良,选择装病,选择游侠是最好的保全方式,张良就如同《养生主》中提到的那把锋利的刀,既要帮助刘邦完成统一的大业,又要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缝隙中游刃有余,去最大限度地保全自己。张良一生所做的官为厩将,韩国司徒,信侯,留侯,太子少保等虚职,从未掌握真正的实权,但所谋之事皆为存亡之大事,真正地做到了帝王之师。我认为他的一生能够不执著于外在物欲,功名利禄,不为物所主宰,二是作逍遥无待之游,真正地达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茅坤. 《茅鹿门先生文集》卷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55
其他文献
摘要: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它给人类的文明和文化争添了无穷的色彩,美学观念和美学思想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大水井李氏家族以其自身的文化内涵底蕴创造出了许多美学意蕴,它给国外美学、古典美学和现代美学给了一个强有力的论证。包含的美学之广之深,特别是对明清时期的美学观念有着深层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大水井;古建筑;意蕴;美学观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
本论文以电子专业学生为对象,从电路选取、分析电路、电路连接和电路检查四个步骤分析了电子制作的过程,在电子制作过程中强调应克服困难、化简电路、浏览书籍循序渐进,逐步
不可否认,自从多媒体技术走进数学教学课堂,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为课堂创设了非常活跃的氛围,为学生增添了很多兴趣与诱惑.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紧紧抓住开启
在我国,绝大部分幼儿园是以年龄大小作为分班依据的.这种分班形式有利于教学大纲的实施,现在,大多数的子女都是独自子女,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呈现出过度溺爱和保护,以至多数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摘 要】口令、哨音、手势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巧妙运用能快速的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三者之间巧妙地运用有效的帮助了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体育活动,并且促使体育活动规范化、秩序化。  【关键词】口令 哨音 手势 问题与作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7.211  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应开展丰富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金融监管部门加快金融监管电子化建设,是保证金融市场资金的安全的必要手段.金融信息技术使新型的资金流动模式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金融监管部门对资金流动行为的监管带
长寿集团根植于世界著名的长寿之乡——江苏省如皋市,由国家大型企业江苏省如皋肉联厂改制建立。集团注册总资本3.68亿元,资产总额6.26亿元,集团建有从饲料加工、种畜禽繁育、商品畜禽养殖、畜禽屠宰加工及冷链配送、肉制品精深加工及连锁专卖的完整产业链;集团具有年繁养加工生猪120万头、家禽2000万羽,加工肉制品6万吨的生产能力,冷藏库容2万吨。   如皋香肠,源于1875年,经历百年风雨变迁,成为
泉州,福建东南沿海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山川毓秀、人文荟萃.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民弘扬“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创造了“泉州模式”、“晋江经验”,形成了纺织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