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休闲产业是什么?如何精准定位?旅游为何可以成为休闲产业的主体?休闲产业与旅游发展正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又将朝着怎样的方向迈进?
初步认识休闲产业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休闲一直缺失地位,提到休闲就联想到好逸恶劳。这种主流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影响,现在还普遍存在。虽然国家规定了带薪休假制度,但是始终落实不好。即使人们有时间,也不敢轻易提出休假。一旦提出,别人就会认为是你的工作出现了问题。然而打心眼里说,我们每个人都非常盼望休假。
休闲产业要在中国发展,首先要解决观念问题。实际上这种传统文化和这种主流价值观造成的客观效果并不好,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由于不能更好的休息,导致了不能更好的工作。
从另一方面来看,
“休闲”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现象。现在中国的经济状况好了很多,已经从短缺式经济转向过盛式经济,在这种情况下,休闲需求就产生了。但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对国人来说还是一种新概念。但是从全世界来看,已经普遍化,这是后工业发展的一个必然。
重新理解休闲产业
“休闲产业”四个字,首先是“闲”。“闲”是什么?我觉得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方面是具有可支配的时间,只有时间,不能自由支配也不叫闲。比如,我们很多老年人在家里,时间有了,但是一天到晚忙家务,不能自由支配,所以也不能说闲。“闲”准确的来说应该是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另一个方面,闲应该是一种意境,这是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中国文化里有很多这样的东西,比如:偷得浮生半日闲、一闲对百忙……闲应该是悠闲,这就是一种艺术意境,也是一种消费意境。理解“闲”,应该从时间和意境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只讲时间应该是在休闲的早期阶段,当休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要讲意境。
然后我们来看看“休”。“休”实际上就是消费时间方式与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消费时间,消费这些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在消费的过程中注入一些怎么样的内容。实际上这就是一个“休”的概念。“闲”和“休”加在一起,反应的是一种需求。
第三个字是“产”。“产”的意思是经营性,但是从休闲的角度来说,绝对化地强调经营性,恐怕也有偏颇。但从总体来说,对于“产”的理解,还是以经营性为主。
第四个字是“业”。“业”就是一定要达到规模。只有一、二家,只有三、五家,只有十、八家,也说不上是一个“业”。它要形成一行业,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
所以“休闲产业”这四个字既反映了需要,也反映了问题,尤其这个“业”字要求我们的休闲产业适应需求,形成比较大的规模。
休闲产业的地位与结构
休闲产业在我们的城市生活中占了三分之一。首先是时间上的。现在每年有114天的法定假日,再加上带薪休假的落实,大概120天,所以,法定假日加带薪休假相当于城市生活的三分之一。有这样的分量,我们就应该把休闲理解为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除此之外,在消费模式、社会资源分配和产业倾斜上,休闲产业都应该占据三分之一的地位。如果从这四个角度来定位,我们怎么强调“休闲产业”都不过分。但由于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使得人们对休闲的看法根深蒂固,很多人提出质疑。他们往往忘了建设和发展的根本目的,那就是为了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所以我认为在“休闲产业”这个问题上必须把观念调整过来,“休闲产业”才能继续发展。
“休闲产业”以城市生活为主体,但是从“产业”的角度来说,它又和农村生活紧密相关。农村可以提供大量的休闲公益设施。从产业的角度来说,实际就是把城市需要和农村工休联系到一起了。
休闲产业还涉及到年龄的结构问题。外国的休闲理论比我们大大超前,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说,已经研究到了一个比较细分的程度了,比如针对女性的休闲、老年人的休闲等等。此外,特别需要关注院校,因为现在学生和教师都有寒假和暑假,这实际购成了我们休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休闲方式上看,休闲产业以假日旅游为主体。休闲方式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方式并非固定,而是在改变,从低层次的休闲方式逐步向高层的转化。这里所说的低层次,就是指不需要借助更复杂的条件就能完成,比如老百姓在日常休闲方式上常常选择搓麻将,因为它不复杂,也几乎不需要花钱。人们在短假里也常常选择一般性或者比较低层次的休闲方式。而对于长假来说,旅游成为了热点。
由于民族性的不同、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各个国家在旅游方面体现出来的情况也不同,也包括涉及到发展阶段的不同。比如:德国人的休闲方式,最看重的是海滨渡假,实际上德国人到海滨什么事都不干——闲到无所事事的程度,才认为是真正的休闲。而法国人看重的是文化旅游,所以在北京、西安、敦煌,你只要看着拿一本书,很认真的看几页,然后再进去看景点,这样的人一定是法国人。美国人喜欢冒险喜欢玩,他们通过强刺激来舒缓工作之间压力。而日本人还停留在比较早期的旅游阶段,去旅游就拍照,拍完照就走。
以旅游为主的休闲产业的问题
从中国旅游的发展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出几个问题。经过二十二年发展,中国的旅游业已经变成了一个规模相当大的一个产业。如果单从规模上来说,我国应该可以说是世界大国了,但是从竞争力和发展质量来看,还远远不够,我们的定位只是亚洲旅游大国。今后二十年的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是“建设世界旅游强国,培育新兴支柱产业。”在国际上我们要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在国内各个产业相比较,我们要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国内旅游有着足够大的市场需求,并在持续增长。不仅要满足这些现实的需求,还要挖掘潜在的需求,引导新的需求,创造新的需求。因为这个就跟我们休闲产业的特点有关。如果从传统的观念来说,不管是从经济观念还是社会观念、文化观念来说,休闲都不是生活必须的。但是从现代的观念来说,它就是生活必须的。从现状来看,我们现在多数还是一种工业化时期的旅游方式,以团队、观光式、追求规模、高峰期的旅游为主。
结合这种发展现状,国务院专门下发了一个文件《关于假日发展旅游的若干问题的意见》,这也是国务院在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国内旅游的第二个文件。这一举措规范了旅游行业的运营,保证了旅游者的权益。休闲旅游产业今后应该向着多样化的产品和多元化的消费方式发展,要加大度假旅游和专项特种旅游的发展。
休闲产业的发展前景就是规模越来越大,休闲方式越来越多,产品类型也越来越多。从一个产业来说,将来也会进一步发展。目前应该说是以旅游为主体的休闲产业,将来再进一步发展还有一些新的东西会掘起。但是以旅游为主体的这种格局,我认为不会改变,只不过是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好玩、越来越有意思。旅游作为一种综合休闲方式、全面的休闲方式。实际上在休闲产业发展里,永远可以起到支柱和龙头的作用。
初步认识休闲产业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休闲一直缺失地位,提到休闲就联想到好逸恶劳。这种主流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影响,现在还普遍存在。虽然国家规定了带薪休假制度,但是始终落实不好。即使人们有时间,也不敢轻易提出休假。一旦提出,别人就会认为是你的工作出现了问题。然而打心眼里说,我们每个人都非常盼望休假。
休闲产业要在中国发展,首先要解决观念问题。实际上这种传统文化和这种主流价值观造成的客观效果并不好,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由于不能更好的休息,导致了不能更好的工作。
从另一方面来看,
“休闲”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现象。现在中国的经济状况好了很多,已经从短缺式经济转向过盛式经济,在这种情况下,休闲需求就产生了。但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对国人来说还是一种新概念。但是从全世界来看,已经普遍化,这是后工业发展的一个必然。
重新理解休闲产业
“休闲产业”四个字,首先是“闲”。“闲”是什么?我觉得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方面是具有可支配的时间,只有时间,不能自由支配也不叫闲。比如,我们很多老年人在家里,时间有了,但是一天到晚忙家务,不能自由支配,所以也不能说闲。“闲”准确的来说应该是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另一个方面,闲应该是一种意境,这是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中国文化里有很多这样的东西,比如:偷得浮生半日闲、一闲对百忙……闲应该是悠闲,这就是一种艺术意境,也是一种消费意境。理解“闲”,应该从时间和意境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只讲时间应该是在休闲的早期阶段,当休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要讲意境。
然后我们来看看“休”。“休”实际上就是消费时间方式与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消费时间,消费这些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在消费的过程中注入一些怎么样的内容。实际上这就是一个“休”的概念。“闲”和“休”加在一起,反应的是一种需求。
第三个字是“产”。“产”的意思是经营性,但是从休闲的角度来说,绝对化地强调经营性,恐怕也有偏颇。但从总体来说,对于“产”的理解,还是以经营性为主。
第四个字是“业”。“业”就是一定要达到规模。只有一、二家,只有三、五家,只有十、八家,也说不上是一个“业”。它要形成一行业,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
所以“休闲产业”这四个字既反映了需要,也反映了问题,尤其这个“业”字要求我们的休闲产业适应需求,形成比较大的规模。
休闲产业的地位与结构
休闲产业在我们的城市生活中占了三分之一。首先是时间上的。现在每年有114天的法定假日,再加上带薪休假的落实,大概120天,所以,法定假日加带薪休假相当于城市生活的三分之一。有这样的分量,我们就应该把休闲理解为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除此之外,在消费模式、社会资源分配和产业倾斜上,休闲产业都应该占据三分之一的地位。如果从这四个角度来定位,我们怎么强调“休闲产业”都不过分。但由于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使得人们对休闲的看法根深蒂固,很多人提出质疑。他们往往忘了建设和发展的根本目的,那就是为了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所以我认为在“休闲产业”这个问题上必须把观念调整过来,“休闲产业”才能继续发展。
“休闲产业”以城市生活为主体,但是从“产业”的角度来说,它又和农村生活紧密相关。农村可以提供大量的休闲公益设施。从产业的角度来说,实际就是把城市需要和农村工休联系到一起了。
休闲产业还涉及到年龄的结构问题。外国的休闲理论比我们大大超前,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说,已经研究到了一个比较细分的程度了,比如针对女性的休闲、老年人的休闲等等。此外,特别需要关注院校,因为现在学生和教师都有寒假和暑假,这实际购成了我们休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休闲方式上看,休闲产业以假日旅游为主体。休闲方式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方式并非固定,而是在改变,从低层次的休闲方式逐步向高层的转化。这里所说的低层次,就是指不需要借助更复杂的条件就能完成,比如老百姓在日常休闲方式上常常选择搓麻将,因为它不复杂,也几乎不需要花钱。人们在短假里也常常选择一般性或者比较低层次的休闲方式。而对于长假来说,旅游成为了热点。
由于民族性的不同、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各个国家在旅游方面体现出来的情况也不同,也包括涉及到发展阶段的不同。比如:德国人的休闲方式,最看重的是海滨渡假,实际上德国人到海滨什么事都不干——闲到无所事事的程度,才认为是真正的休闲。而法国人看重的是文化旅游,所以在北京、西安、敦煌,你只要看着拿一本书,很认真的看几页,然后再进去看景点,这样的人一定是法国人。美国人喜欢冒险喜欢玩,他们通过强刺激来舒缓工作之间压力。而日本人还停留在比较早期的旅游阶段,去旅游就拍照,拍完照就走。
以旅游为主的休闲产业的问题
从中国旅游的发展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出几个问题。经过二十二年发展,中国的旅游业已经变成了一个规模相当大的一个产业。如果单从规模上来说,我国应该可以说是世界大国了,但是从竞争力和发展质量来看,还远远不够,我们的定位只是亚洲旅游大国。今后二十年的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是“建设世界旅游强国,培育新兴支柱产业。”在国际上我们要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在国内各个产业相比较,我们要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国内旅游有着足够大的市场需求,并在持续增长。不仅要满足这些现实的需求,还要挖掘潜在的需求,引导新的需求,创造新的需求。因为这个就跟我们休闲产业的特点有关。如果从传统的观念来说,不管是从经济观念还是社会观念、文化观念来说,休闲都不是生活必须的。但是从现代的观念来说,它就是生活必须的。从现状来看,我们现在多数还是一种工业化时期的旅游方式,以团队、观光式、追求规模、高峰期的旅游为主。
结合这种发展现状,国务院专门下发了一个文件《关于假日发展旅游的若干问题的意见》,这也是国务院在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国内旅游的第二个文件。这一举措规范了旅游行业的运营,保证了旅游者的权益。休闲旅游产业今后应该向着多样化的产品和多元化的消费方式发展,要加大度假旅游和专项特种旅游的发展。
休闲产业的发展前景就是规模越来越大,休闲方式越来越多,产品类型也越来越多。从一个产业来说,将来也会进一步发展。目前应该说是以旅游为主体的休闲产业,将来再进一步发展还有一些新的东西会掘起。但是以旅游为主体的这种格局,我认为不会改变,只不过是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好玩、越来越有意思。旅游作为一种综合休闲方式、全面的休闲方式。实际上在休闲产业发展里,永远可以起到支柱和龙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