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的金色舞台上,一位扬琴演奏家正在深情地演奏中国民乐《映山红》。乐曲清脆嘹亮、优美动听,时而如叮咚的山泉,时而如潺潺流水……台下的观众静默地聆听着,如醉如痴。
这位扬琴演奏家就是刘月宁,13岁那年,她正是凭这首《映山红》名扬海内外。如今,当年那个热爱扬琴的小女孩已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多年来,她带着扬琴走遍世界各地,向各国人民传播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同时也将各国的音乐教学方法带回了中国。
春蕾绽放
刘月宁1965年10月生于湖南益阳市,一个湖山秀丽、人文荟萃的地方。她自幼酷爱音乐,对中国民乐更是情有独钟。后来,父亲给她买来一架扬琴,小月宁一见便爱不释手,从此与扬琴结下不解之缘。9岁那年,她受河南省洛阳市知名业余扬琴演奏员张五十先生启蒙,11岁时,由于张先生意外工伤,她转投河南省歌舞团著名扬琴演奏家桂习礼先生,于1977年以突出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
1978年4月,刘月宁正式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习,成为中央音乐学院改革招生制度后首批科班学员。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厂曾经拍摄过一部纪录片,名叫《春蕾》,就是记录这批少年音乐人才的学习和生活的。
中学期间,刘月宁多次参加重大演出,进行扬琴独奏。1982年英国广播公司拍摄电视专题片《变迁中的中国》,片头音乐用的就是刘月宁首演的曲子。1983年6月,刘月宁参加中央音乐学院优秀音乐会,精彩的表现受到各界人士好评。同年,她以优异成绩升入该院本科。
1987年,刘月宁以全优三好生的成绩毕业留校任教。任教期间,她工作勤奋,成绩斐然。1992年,她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扬琴教育家、改革家桂习礼教授,同时随作曲家朱毅学习作曲。1994年,刘月宁顺利获得音乐表演硕士学位,并在北京音乐厅成功举办了独奏音乐会。
从1978年入校到1987年毕业,从12岁到22岁,近10年的时间,一名女性一生中最青春浪漫的时光,刘月宁一直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扬琴。“我曾对我的学生说过,我从未有过丝毫后悔,因为我觉得上学期间的每时每刻都值得珍惜。”尤其当她发现音乐能给人们带来快乐时,她更加觉得学习音乐、演奏音乐、传授音乐是一件很高尚的事情。
杏坛留香
2008年12月11日,中央音乐学院第一会议厅。这是一个特殊的会场,院长王次熠教授主持,学院各部门领导、师生也都出席了,气氛庄重而不失温馨。按照匈牙利的传统仪式,刘月宁从匈牙利罗兰大学校长手中接过博士学位证书,成为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人。岁月的琴弦在这里敲出了一段急促而高昂的旋律,这段旋律,属于刘月宁。
中国乐器中,扬琴是少有的兼有广泛世界性和鲜明民族性的一种乐器。“在西欧,扬琴基本上属于民间音乐范畴;东欧则有较完整的教学法、有自己的传统和传承,在一些著名的音乐学院也都开设了这门专业。”2004年,刘月宁作为教育部派出的访问学者,赴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研习音乐教育。
在欧洲,人们会思考怎样将扬琴与古典音乐、爵士乐、摇滚、现代音乐等不同音乐体系进行融合。这使刘月宁在扬琴教学方面获得很大的启发。她与国际同行们一起交流、探讨并分享对扬琴艺术的理解,以及对扬琴教学的感悟。
不断带着扬琴走向世界的刘月宁,自此也不断将世界各个体系的扬琴教学方法带回中国。
在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扬琴专业“排行”第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中国有10多万人演奏扬琴。在很多普通人眼里,扬琴就是中国本土的民族乐器。怎么能够让更多的人理解扬琴的世界性,学习到扬琴的不同演奏技法,刘月宁一直在思索。
2007年初始,刚从匈牙利归国不久的刘月宁为自己的硕士生们设计了4场风格迥然的毕业音乐会。其中一场,便是用她从匈牙利带回的钦巴龙演奏的音乐会。在音乐会现场,她听到了在钦巴龙琴弦上流淌出的别具特色的中国经典作品,也听到了用中国扬琴演奏的欧洲扬琴经典,更听到了观众的掌声与认可。“用我们的乐器演奏其他体系的扬琴作品,用欧洲、西亚一南亚的扬琴演奏我们的作品,从简洁的曲目开始,大家会逐渐了解不同体系的特点。我是从事表演专业研究的,希望通过演奏的形式来进行交流,进行教学。”
在世界扬琴体系中穿梭多年,刘月宁不仅带回了不同的扬琴和技法,更带回了对音乐教育理念的修正。
匈牙利是一个音乐教育大国。刘月宁在匈牙利研习的一年里,切身体会到了正确的教育方式带给人们的快乐。相比中国偏重技术而言,匈牙利的教学方式拥有更深入的宽泛性,对技术的强调不偏激,而是把对音乐的感悟力放在了重要的位置。“音乐的本质应该是快乐和美好的,通过音乐而感悟人生。”刘月宁十分欣赏这一理念。
回国后,刘月宁尝试着将自己的心得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现在,在她的课堂上,“文化”是一个核心名词。她将学生从单纯的技术处理中跳脱出来,引导他们将音乐放到历史中去理解、找到连带性。从纯技艺的经验积累上升到文化观念、生活领悟力的高度,刘月宁为教学上的尝试付出了太多的心血。
匈牙利归来,刘月宁同时完成了《东欧扬琴音乐文集》,填补了中国对扬琴这件世界性民族乐器在学术研究领域的空白。专家评价“这是该学术领域的文献在我国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并编辑出版的文集,对我国扬琴艺术的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师情切切
“有些人一旦喜欢上一件事后,就会坚持去做,我就是这样——对自己的专业有很强烈的使命感,希望把这个事情做到最好。”
全身心投身民乐教育事业后,刘月宁在扬琴演奏和音乐教育领域屡获殊荣:第二届中央音乐学院沈心工音乐奖,第二届中央音乐学院傅成贤音乐教育奖,第二届海内外竹创作与表演比赛一等奖,1995年中国民族器乐独奏大赛优秀演奏奖,首届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独奏观摩赛艺术指导奖,第九、十届北京市少年儿童民族器乐比赛园丁奖,1998年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面对荣誉,刘月宁十分淡然,“我不在意是否获奖,获奖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我只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没有奖我也同样做得很快乐。”她把荣誉形容成一朵朵鲜花:“我现在已经有很多花了,多一朵是为我增加一点闪亮,没有它我也会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所以,那些与追求相悖的东西我宁愿不要。”
教学之余,为自己的学生筹备各种音乐演奏会,努力传播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成为她近几年工作的重点。在学生的眼中,刘月宁是一位十分严厉的老师。在2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她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方法。“我希望老师除了教共性的内容外,还应点拨学生寻找属于自己的个性。一个好的老师要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越讲越复杂,那是江湖医生。尽量教给学生一些理念,让他们在其中随意发挥个性。”
谈到国内的音乐教育,她深有感触。“应该重新定位音乐教育。音乐不应该只是专业人士的事情,而是一种艺术修养,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对音乐的热爱。”说到这里,笑眼弯弯的刘月宁神色凝重起来。
提倡“素质教育”以来,“音乐教育的功利性越来越强。专业音乐教材和普及音乐教材没有很好的区分。音乐教育定位不够明确”。刘月宁说:“我现在要做的,一是尽自己所能把中国民族音乐传播到世界各地,二是努力营造一种音乐教育的新环境,一种让音乐伴随孩子们快乐成长的环境。”
剔除掉当前音乐教育中的功利性和工具性,改良音乐教育,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这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境界。为了实现这种理念和这种境界,刘月宁一路坚定地前行着。
这位扬琴演奏家就是刘月宁,13岁那年,她正是凭这首《映山红》名扬海内外。如今,当年那个热爱扬琴的小女孩已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多年来,她带着扬琴走遍世界各地,向各国人民传播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同时也将各国的音乐教学方法带回了中国。
春蕾绽放
刘月宁1965年10月生于湖南益阳市,一个湖山秀丽、人文荟萃的地方。她自幼酷爱音乐,对中国民乐更是情有独钟。后来,父亲给她买来一架扬琴,小月宁一见便爱不释手,从此与扬琴结下不解之缘。9岁那年,她受河南省洛阳市知名业余扬琴演奏员张五十先生启蒙,11岁时,由于张先生意外工伤,她转投河南省歌舞团著名扬琴演奏家桂习礼先生,于1977年以突出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
1978年4月,刘月宁正式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习,成为中央音乐学院改革招生制度后首批科班学员。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厂曾经拍摄过一部纪录片,名叫《春蕾》,就是记录这批少年音乐人才的学习和生活的。
中学期间,刘月宁多次参加重大演出,进行扬琴独奏。1982年英国广播公司拍摄电视专题片《变迁中的中国》,片头音乐用的就是刘月宁首演的曲子。1983年6月,刘月宁参加中央音乐学院优秀音乐会,精彩的表现受到各界人士好评。同年,她以优异成绩升入该院本科。
1987年,刘月宁以全优三好生的成绩毕业留校任教。任教期间,她工作勤奋,成绩斐然。1992年,她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扬琴教育家、改革家桂习礼教授,同时随作曲家朱毅学习作曲。1994年,刘月宁顺利获得音乐表演硕士学位,并在北京音乐厅成功举办了独奏音乐会。
从1978年入校到1987年毕业,从12岁到22岁,近10年的时间,一名女性一生中最青春浪漫的时光,刘月宁一直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扬琴。“我曾对我的学生说过,我从未有过丝毫后悔,因为我觉得上学期间的每时每刻都值得珍惜。”尤其当她发现音乐能给人们带来快乐时,她更加觉得学习音乐、演奏音乐、传授音乐是一件很高尚的事情。
杏坛留香
2008年12月11日,中央音乐学院第一会议厅。这是一个特殊的会场,院长王次熠教授主持,学院各部门领导、师生也都出席了,气氛庄重而不失温馨。按照匈牙利的传统仪式,刘月宁从匈牙利罗兰大学校长手中接过博士学位证书,成为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人。岁月的琴弦在这里敲出了一段急促而高昂的旋律,这段旋律,属于刘月宁。
中国乐器中,扬琴是少有的兼有广泛世界性和鲜明民族性的一种乐器。“在西欧,扬琴基本上属于民间音乐范畴;东欧则有较完整的教学法、有自己的传统和传承,在一些著名的音乐学院也都开设了这门专业。”2004年,刘月宁作为教育部派出的访问学者,赴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研习音乐教育。
在欧洲,人们会思考怎样将扬琴与古典音乐、爵士乐、摇滚、现代音乐等不同音乐体系进行融合。这使刘月宁在扬琴教学方面获得很大的启发。她与国际同行们一起交流、探讨并分享对扬琴艺术的理解,以及对扬琴教学的感悟。
不断带着扬琴走向世界的刘月宁,自此也不断将世界各个体系的扬琴教学方法带回中国。
在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扬琴专业“排行”第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中国有10多万人演奏扬琴。在很多普通人眼里,扬琴就是中国本土的民族乐器。怎么能够让更多的人理解扬琴的世界性,学习到扬琴的不同演奏技法,刘月宁一直在思索。
2007年初始,刚从匈牙利归国不久的刘月宁为自己的硕士生们设计了4场风格迥然的毕业音乐会。其中一场,便是用她从匈牙利带回的钦巴龙演奏的音乐会。在音乐会现场,她听到了在钦巴龙琴弦上流淌出的别具特色的中国经典作品,也听到了用中国扬琴演奏的欧洲扬琴经典,更听到了观众的掌声与认可。“用我们的乐器演奏其他体系的扬琴作品,用欧洲、西亚一南亚的扬琴演奏我们的作品,从简洁的曲目开始,大家会逐渐了解不同体系的特点。我是从事表演专业研究的,希望通过演奏的形式来进行交流,进行教学。”
在世界扬琴体系中穿梭多年,刘月宁不仅带回了不同的扬琴和技法,更带回了对音乐教育理念的修正。
匈牙利是一个音乐教育大国。刘月宁在匈牙利研习的一年里,切身体会到了正确的教育方式带给人们的快乐。相比中国偏重技术而言,匈牙利的教学方式拥有更深入的宽泛性,对技术的强调不偏激,而是把对音乐的感悟力放在了重要的位置。“音乐的本质应该是快乐和美好的,通过音乐而感悟人生。”刘月宁十分欣赏这一理念。
回国后,刘月宁尝试着将自己的心得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现在,在她的课堂上,“文化”是一个核心名词。她将学生从单纯的技术处理中跳脱出来,引导他们将音乐放到历史中去理解、找到连带性。从纯技艺的经验积累上升到文化观念、生活领悟力的高度,刘月宁为教学上的尝试付出了太多的心血。
匈牙利归来,刘月宁同时完成了《东欧扬琴音乐文集》,填补了中国对扬琴这件世界性民族乐器在学术研究领域的空白。专家评价“这是该学术领域的文献在我国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并编辑出版的文集,对我国扬琴艺术的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师情切切
“有些人一旦喜欢上一件事后,就会坚持去做,我就是这样——对自己的专业有很强烈的使命感,希望把这个事情做到最好。”
全身心投身民乐教育事业后,刘月宁在扬琴演奏和音乐教育领域屡获殊荣:第二届中央音乐学院沈心工音乐奖,第二届中央音乐学院傅成贤音乐教育奖,第二届海内外竹创作与表演比赛一等奖,1995年中国民族器乐独奏大赛优秀演奏奖,首届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独奏观摩赛艺术指导奖,第九、十届北京市少年儿童民族器乐比赛园丁奖,1998年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面对荣誉,刘月宁十分淡然,“我不在意是否获奖,获奖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我只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没有奖我也同样做得很快乐。”她把荣誉形容成一朵朵鲜花:“我现在已经有很多花了,多一朵是为我增加一点闪亮,没有它我也会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所以,那些与追求相悖的东西我宁愿不要。”
教学之余,为自己的学生筹备各种音乐演奏会,努力传播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成为她近几年工作的重点。在学生的眼中,刘月宁是一位十分严厉的老师。在2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她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方法。“我希望老师除了教共性的内容外,还应点拨学生寻找属于自己的个性。一个好的老师要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越讲越复杂,那是江湖医生。尽量教给学生一些理念,让他们在其中随意发挥个性。”
谈到国内的音乐教育,她深有感触。“应该重新定位音乐教育。音乐不应该只是专业人士的事情,而是一种艺术修养,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对音乐的热爱。”说到这里,笑眼弯弯的刘月宁神色凝重起来。
提倡“素质教育”以来,“音乐教育的功利性越来越强。专业音乐教材和普及音乐教材没有很好的区分。音乐教育定位不够明确”。刘月宁说:“我现在要做的,一是尽自己所能把中国民族音乐传播到世界各地,二是努力营造一种音乐教育的新环境,一种让音乐伴随孩子们快乐成长的环境。”
剔除掉当前音乐教育中的功利性和工具性,改良音乐教育,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这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境界。为了实现这种理念和这种境界,刘月宁一路坚定地前行着。